原創作者:梁修安(老梁)全文約4400字,閱讀時間12分鐘
教育界認為,提高全民素質迫在眉睫,教育應該成為提高民族素質的第一工程;於是,「素質教育」成為全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質教育」這個詞也成了目前教育界用得最頻繁的一個概念。這是我國教育在高歌「重雙基」之後,對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實施的根本變革。與之相適應,學校教育也開始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為了實現教育思維體系的這種轉軌,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一系列政策、法規頻頻出臺,一再強調提高民族素質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同時指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科技發展、經濟振興、社會進步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均具有不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但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因受到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受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人口眾多、傳統就業觀念等因素的局限,以致出現了很多頗具典型性的誤區。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把素質教育等同於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但目前的基礎教育卻只是單純、片面地把擴大知識面、培養「萬金油」式的人才作為教育的目的。這種誤區導致的偏差,給我國教育走知識經濟型的發展道路帶來了不可低估的潛在威脅,致使素質教育流於形式化、膚淺化、庸俗化,從而使教育收效甚微,培養學生能力這一核心被拋棄,甚至被扭曲。這種教育方式,表面上是注重了「人本素質」,實際上是從應試教育的「人力素質」走向了教育的極端,使教育目標狹隘化。
第二,認為素質教育就是發展學生智力素質的教育,而忽視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的全面性,即素質教育還應包括道德、個性、能力、行為等方面的素質。有些教師狹隘地認為,學生只要具備了智力素質,其別的方面的素質自然就會伴隨而至。因此,只重學生智力素質的培養,而不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貌似素質教育的應試教育的翻版,嚴重違反了教育要全面發展的方針。
第三,有些教師認為,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的延伸和發展,並以「像高考這樣的考試如果通不過,何談素質教育」為理由進行佐證。實際上,這是對素質教育重人本素質的極端誤解。儘管高考在我國目前受經濟、人口等因素的影響下還不會很快就取消,但因此而把高考選拔人才這一方式與重「人本素質」培養的素質教育強行交配、錯誤認同,那就會再次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潭。
第四,因受家庭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教育機會不平等及擇業與競爭、政府行為帶來的負面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有相當多的學校和教師表面上接受素質教育,而實際上依然故我,堅定不移地實施著應試教育。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的,在一定程度上說,還有相當的普遍性。它不僅與國家發展戰略中對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更為嚴重的是,對整個國家由工業化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造成潛在的危機和影響,阻礙了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扼殺了其創造力。
縱觀上述四種實施素質教育的誤區,雖說具體情況和原因是相當複雜的、多元的,但究其成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人本素質與人力素質的本質區別認識不清
就當前教育的現狀來看,人力素質比人本素質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對關係到人本素質的價值、人格、權益、政治思想、社會參與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就重視不夠。教育的過程是發展和提高人的價值的過程,而人的價值的核心就在於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由於人的價值是在社會參照系中受評判的,因此,自我意識實質上就是個體在社會背景中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從而明白如何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和符合社會需要。自我實現的核心就是受人生觀驅使、追求個性豐滿並在從事社會事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行動。如果我們的教育把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視為自私和個人主義,並對此採取虛無主義,甚至以整個社會需要的名義來規範限制個體的價值形成,後果只會導致真正的個人主義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自私行為。比如,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禮儀之邦」,但現在卻不如說日本是禮儀之邦——在日本上公共汽車,絕對是自覺排隊,上車後也聽不到大聲喧譁,很安靜;不小心踩了一個人的腳,兩方同時說「對不起」,沒有什麼糾紛、甚至揮拳相向的事發生。所以說,人格教育要有益於形成人的尊嚴,這種人的尊嚴既要求社會確認人是最高的價值,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也要求個體自尊自重,自我約束,並能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能公正評判是非,與他人建立互相尊重和關心的社會關係。如果教育者缺乏上述意識,只能說明我們自身的人本素質還不高;改善和提高這一素質,正是我們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學校教育的歷史性和家庭社會的價值取向,導致實用主義佔了上風
中國傳統社會向一元化發展,一元單向結構、集權的經濟、集權的政治、獨尊聖化的觀念,使社會目標凝固化,也就很自然地使傳統社會關於評價社會成就的價值標準單一化,故而造成社會人才結構、知識結構與增長率結構的畸形發展。
首先,千百年來形成的「學校—考試—做官」的模式,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形式、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但就整體而言,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原因是,我國的考試文化歷史悠久,發展完善,深入人心,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加之在選擇人才方面,它確實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於社會各界認為考試選擇人才是天經地義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當今社會中,只要有選擇,就會有考試,有考試就會有應試,有應試就必然會有應試教育的成分存在,這可以說是一條基本規律。
建國以來,我國主要通過一年一度的高考來選拔人才,小平同志說過:「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1977年5月24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儘管對高考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但是當前單一的高考選擇人才的方式和片面的以智育考查為重點的高考命題,又擴大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致使有些學校和老師經驗性地認為,只有老老實實地按《大綱》《考綱》和教材去教學、複習,再配以題海戰和大運動量的訓練,學生才能考上大學,老師才能教出名堂。
其次,家庭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對學校教育採取應試教育的方式起到了強化作用。在我國古代社會裡,家庭給人的利益最大,人們從家庭中獲得的恩澤也最多,因而,家庭的利益在人們的眼中也就高於一切,實行「家庭主義」便是極其自然的事。傳統教育中的「學而優則仕」這種外顯的個體教育價值觀的深層動因就是「光宗耀祖」;學業有成就是為了顯親揚名,置家庭榮譽於個人成功之上。昔日的「孟母三遷」、「嶽母刺字」就是很好的例證。
正因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廣大家長在考慮子女出路時,首先想到的是讀書、升學、做官;這條路不通時,才考慮當工人、個體經營者、農民……從我國的現行人事工資制度看,實行招工招幹與學歷掛鈎,工資待遇與學歷掛鈎,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升學不僅是個人謀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獲得社會地位和較豐厚的經濟待遇的必由之路!於是,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從孩子懂事起,家長就為子女規劃了一條「讀書—升學—當幹部、工程師、醫生」的人生奮鬥歷程,特別是農村和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與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由於接受教育機會不均等,他們要改變這種不均等的現狀,似乎也只有苦讀、應考,才有可能跳出「農門」,走出貧困,進而實現個人價值。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家長就要求學校圍繞著升學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於是,旨在提高升學率的措施,就會受到家長的歡迎;而那些為全面提高素質所做出的改革措施,則會招致家長的反對。學校本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但又不能擺脫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能對各方面的幹涉置之不理,於是便違心地開展以升學為目的的各種教育活動,使國家倡導並要求付諸實施的素質教育形同虛設。
三、由經濟基礎和人口眾多的國情引發的擇業與競爭,影響甚至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擇業與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應試教育,嚴重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和落實。教育界專家認為,中小學教育結構不合理,職業教育太少,教育只能面向升學,加劇了升學的競爭。從客觀上說,只要還存在著「三大差別」和選擇職業的自由,就必然存在著追求最佳出路的競爭;只要還沒有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就必然要擇優招生,在中國如此,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是如此。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這種擇業競爭只會日趨激烈。教育作為一種謀生和獲取個人利益的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最佳出路的競爭之中。擇業是靠考試來確定的,考試是以分數高低作為標準定優劣的,分高的錄用、分低的淘汰,這已成為當今衡量競爭是否平等的標準。學校的老師為了使學生取得競爭的勝利,似乎就只能採取考什麼教什麼的方法,加班加點,不自覺地把學校教育逼上了應試教育的軌道。
四、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和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認識不夠
當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淺層原因是要克服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現在我們的教育往往重視少數尖子,忽視多數普通的學生;眼睛瞄準高考,學生學得苦學得累。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各方面得到發展。深層原因是社會發展對人的高素質的呼喚。我們說,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即兩種文明兩手抓,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密不可分的。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內涵正越來越豐富,而精神文明的享用也需要提高人的素質。可據說俄羅斯歌劇院天天爆滿,因為俄羅斯的人民懂得欣賞藝術、喜歡欣賞藝術;而我們的歌劇院卻瀕臨辦不下去的境地。為什麼?這就是素質問題,很多人不愛去欣賞這種藝術,因為他們無法領悟其中的藝術妙處,於是便去喝酒,便去打麻將。所以,我們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
要實現上述目標,要讓中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只有啟迪國人的智能,全面提高國人的素質;那麼,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深刻地認識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
李嵐清總理說,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的四個基本特徵是:
1、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學校是以學生為本,不僅是培養學生,而且是培養人;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能力。我們的教育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按角色的需要去規範人。要培養真正的人,首先要尊重人、了解人、研究人,要按照人的規律去培養人。
2、素質教育是以人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一切都不可能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難以實現。
3、素質教育是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的教育。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一個人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尊重,又怎麼可能得到發展、怎麼可能成材呢?所以,教育一定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和張揚。同是,教師也要有個性,只有有了充滿個性的教師,才能培育出充滿個性的學生。
4、素質教育是開發人的潛能的教育。人對自身的研究是相當膚淺的;教育要充分注意腦科學、思維科學的成果,並把這些成果應用於學校教育,以便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
總之,中小學推進素質教育,既是糾正應試教育的基本對策,又是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因此,素質教育應該是中國現在和將來教育思想的核心。素質教育的根本特徵,從客觀上說,它與我國工業化經濟向知識型經濟的轉變有著必然的、不可逆轉的關係;從現時性上看,它必須與生活勞動相結合,既適應和促進現代政治、文化發展,又適應和促進現代經濟、科技的發展。因此,轉變教育的價值觀念,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培養合格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關鍵,更是關係國家民族發展的關鍵,而辨清誤區、走出誤區則是步入素質教育軌道的關鍵。
〔本文獲2002年省「五四杯」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