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寶媽將娃扔入河中……他們都怎麼了?關注抑鬱症防治-案例篇

2020-12-22 南國早報

【編者按】

你知道嗎,抑鬱症正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針對抑鬱症篩查、預防和治療,給出了一套綜合解決方法。那麼,面對這樣一個沉重而又特殊的病症,到底該如何正確地認識它,如何科學地開展篩查工作?今天,南國早報客戶端推出「關注抑鬱症防治」報導,敬請關注。

=====================================================================================================

關注抑鬱症防治

案例篇

微笑時內心絕望 發病時令人揪心

外表陽光靚麗的女孩,用自殘方式釋放壓力;同學眼中的「學霸」,突然對生活失去興趣;性格溫和的女士,產後卻與親人惡言相對;情緒失控的年輕媽媽,竟將嬰兒扔入河中……他們都怎麼了?近日,記者走訪獲悉,現在患上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都是年輕人,多起抑鬱症患者發病的案例更是引人深思。

何定堅/漫畫

痛心

他受抑鬱症困擾欲輕生

南 寧 市 心 理 援 助 熱 線「0771-3290001」是已通過官方認證的公益性心理危機幹預熱線,設在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今年以來,南寧市心理援助熱線接到 1000 多個心理求助電話,來電者以年輕人居多,其中不少是學生。

有些人來電諮詢後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會選擇轉至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森田(抑鬱症)病區治療。9月17日,該病 區主任農玉賢向記者說起了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病例。

17歲學生小軍(化名)在南寧市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他的成績在高二下學期之前一直不錯,是同學眼中的「學霸」。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上網課後,卻因壓力較大經常失眠,試圖用手機遊戲緩解情緒,但效果不大,卻因為晚上休息不好,白天精力不足無法跟上課程進度,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小軍慢慢地感覺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連原來最愛的籃球也興味索然。他感到無望、無助,並厭學。一名從事醫務工作的親戚得知小軍的情況後,建議他到心理醫院就診。目前,小軍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正在治療康復中。

廣西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專職心理教師張瑜也講述了一起令人揪心的諮詢案例。

去年,有一名男青年來到心理諮詢室,對張瑜直接說他要「交代後事」。張瑜大吃一驚,趕緊先穩住對方情緒。

男青年慢慢打開心扉,向張瑜說起 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前一晚,因無法忍受內心的痛苦,他走進河中想「結束痛苦」, 直到河水沒過鼻子,快要窒息的那一刻, 求生的本能才將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回到住處,他害怕自己下次還會「做傻事」,又不想讓父母擔心,便試圖找心理諮詢中心求助。

當天的疏導過程前後持續了6個小 時,張瑜最終做通了對方的思想工作,成功聯繫上男青年的家人,鼓勵男青年和 家人一起面對治療。不久前,男青年告訴張瑜,他接受了治療,效果還不錯。

「經我們一對一對話患有抑鬱症的 大學生,發現雖然他們到大學才表現出抑鬱症狀,但其實在中學階段已經有抑鬱的苗頭。」張瑜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到了大學階段,自主時間增多,家長的監管減少,學業壓力有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學生就會將高中階段隱藏的抑鬱情緒或者抑鬱症狀表現出來。

揪心

年輕女孩竟用極端方式釋放壓力

19歲的學生小芹(化名)外表陽光靚麗,前不久來找農玉賢就診時,還化了一個精緻的妝容。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芹拉起衣袖,露出她自殘留下的痕跡——右手臂一道長長的疤痕,開始訴說她的苦惱。

兩年前,小芹的父母離異,周圍的人都用同情的眼光看她。在朋友面前,小芹表現出樂觀的一面,可她獨處時卻常感到孤單、壓抑,有時候還會流露出輕生的念頭。有幾次,她把自己關在家裡,忍不住用水果刀劃自己的手臂。有一次,她拿著水果刀在手臂上劃了很長一刀,縫了22針。這時,朋友才意識到小芹可能是患病了,便陪著她去醫院檢查。後來,小芹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服藥一段時間後,小芹自認已治癒便擅自斷藥。最近,因為要考試,小芹來到南寧培訓學習,學習的壓力令她又開始有了想自殘的念頭,於是她趕緊前來就醫。

提及有自殘傾向的抑鬱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臨床康復中心業務主任曾強主任醫師提到了一名 16歲的女孩。這名女孩因患上雙向抑鬱症,來到醫院向他求助。女孩說她經常情緒低落,動輒「喊死喊活」;躁狂的階段會情緒亢奮,忍不住抽菸、喝酒、亂花錢發洩情緒。她曾多次控制不好情緒,用刀劃傷自己以緩解痛苦。曾強觀察到,女孩的手臂上有10多道刀疤。

後來曾強得知,女孩的爸爸性格比較急躁,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她在家庭中得不到情感的滿足,情緒逐漸變得低沉,加之父母離婚,讓她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傷心

新手媽媽易出現抑鬱傾向

今年7月8日,在南寧 市英華大橋上,33 歲女子 麻某情緒失控,將自己不到一歲的孩子從橋上拋 下。該事件曾引發社會對產後抑鬱症的關注。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多名心理專家表示,除了青少年,孕產婦群體也易出現抑鬱傾向。

36歲的吳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產後曾抑鬱的情 況。5年前,吳女士生下第 一胎。懷孕之前,她性格溫和,很少發脾氣;懷孕之後,卻變得多疑、易怒。家裡的一些瑣事,都能讓吳女士怒不可遏。

2015年6月,孩子出生後,伴隨著身體的疼痛和不適,加上關於坐月子的一些觀念差異,吳女士把自己的母親和婆婆都當成了「敵人」。「我想洗澡,可老人不同意。」吳女士說,母親讓她喝甜酒、 吃豬腳,導致她上火、堵奶,苦不堪言。想到自己連給孩子餵奶都餵不上, 她一度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催乳師前來按摩時,吳女士不停地向催乳師抱怨母親和婆婆想「害」她。催乳師察覺吳女士的情緒異常,告知吳女士家人,家人開始特別關注、照顧她的情緒。 當吳女士身體漸漸恢復 時,孩子越來越健康,心情也逐漸好轉。

去年底,吳女士生二胎時,為避免產後與家人 發生口角而抑鬱,她選擇住進了月子中心,調整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很多人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它。心理專家呼籲,希望社會多關愛抑鬱症人群,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如果是自己身邊有抑鬱症患者,請多一點呵護關懷和寬容,給他們一根心靈的「拐杖」。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靚女自殘、學霸突然厭學、寶媽將娃扔入河中……他們都怎麼了?關注抑鬱症防治-案例篇
    【編者按】你知道嗎,抑鬱症正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針對抑鬱症篩查、預防和治療,給出了一套綜合解決方法。那麼,面對這樣一個沉重而又特殊的病症,到底該如何正確地認識它,如何科學地開展篩查工作?今天,南國早報客戶端推出「關注抑鬱症防治」報導,敬請關注。
  • 主播關注 抑鬱症篩查將納入孕檢
    【導語】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孕產婦抑鬱問題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正文】2019年9月8號,廣西南寧一名母親竟然把不滿周歲的嬰兒,從橋上拋入河中致其溺亡。今年4月,長沙一位37歲的海歸女博士帶著5個月大的女兒跳樓自殺身亡,兩起事件的家屬均稱這可能和產後抑鬱有關。 【正文】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有50%-70%的孕產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狀態,其中10%-15%為抑鬱症。
  • 患上抑鬱症多與家庭氛圍有關,早發現可提前幹預丨關注抑鬱症防治-應對篇
    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官網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引關注。方案中指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面對抑鬱症,廣西的學校及醫院有何應對舉措?如何判斷是否患有抑鬱症?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是誰把孩子逼成抑鬱症的?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青少年也成了高發人群。
  • 「娃是我生的,老公卻抑鬱了!」產後抑鬱症不只是寶媽的「專利」
    沒想到見老師的第一面,還沒說上多少的話,張敏的情緒就徹底爆發了「娃是我生的,我都沒得產後抑鬱,老公卻抑鬱了,這是什麼道理」!顯然對老師的說法是很不認同的,但是之後聽了老師的認真分析和時事新聞的觀看,她才真的了解到產後抑鬱症不是女人的「專利」,丈夫也需要得到關心和愛護。
  • 抑鬱症低齡化 「厭學」和「抑鬱」有區別
    她之前一直認為女兒雖然天天憂心忡忡,但都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萬萬沒想到女兒竟已壓抑到寢食難安並有點自暴自棄的地步了。為此,王女士就這一情況和女兒的班主任作了交流,班主任將這些問題告訴了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後,一致認為小劉已經患了輕度的抑鬱症,需要作一定的抑鬱症治療。近年來,抑鬱症低齡化的趨勢引起了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
  • 50 篇非常實用的心理學文章
    做催眠的諮詢師不要在苦苦找了【014】 你了解催眠嗎?為什麼催眠治療現在這麼受歡迎呢?【015】 為什麼選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016】 「學習」催眠的方法-馬春樹博士談催眠心理諮詢案例類【017】 乾貨:個案分析抑鬱症典型案例之一【018】 每日一分享:案例分析抑鬱症典型案例之二【019】【學員分享】一次催眠經歷帶給我的人生轉折——和計劃心理 學院學員肖女士【020
  • 做好抑鬱症篩查「後半篇」文章
    有人認為,抑鬱症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在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其中青少年是抑鬱症防治重點幹預人群之一。  當下,抑鬱症已然成為越來越年輕化的疾病。
  • 有抑鬱症的人,一般都是善良的人。治好了,他們就是人才
    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遇上那麼一些人,他們情緒低落,很容易焦慮,一到晚上基本上很難入睡。有些人甚至還會有自殺傾向。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抑鬱症有三個核心症狀,第一種症狀為心境低落。有抑鬱症的人,治好了,一般都是人才。郝萬山教授發現有抑鬱症的人,治好了,一般都是人才。而普通人基本上很少有抑鬱的症狀。所以他一看到有抑鬱症的人,他會發自內心的想去幫助他們。他們治好了,那就是國家將來可用的棟梁。
  • 抑鬱症成為第二大殺手,國家將重點防治四類人群
    抑鬱症高發有四大人群:青少年群體是抑鬱症高發人群,他們社會經驗、個人認知、學習成長的能力都還在處於發展狀態,此時他們更容易有心理衝突,情緒不穩定。也正因年齡小,他們的心理波動也常被家長認為是青春期情緒,父母的錯誤觀念加上孩子的不理性紓解,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或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
  • 大學體檢將篩查抑鬱症?抑鬱症不是矯情,是你的「情緒」生你病了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自從疫情開始,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一些情緒出現問題的大學生。這些來訪者在找我的時候,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問,「老師,我每天都不開心,你說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呢」?他們每天會在網絡上查找大量關於抑鬱症的信息,之後在確定與懷疑中度過每一天。
  • 關於厭學的一個案例分析(上)分析篇
    如同所有兒童發展和養育現象一樣,厭學的個體表現形式、起因、形成環境以及影響都是千差萬別,很難一概而論。今天,我們就針對一個具體案例來聊一聊,怎麼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應對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案例:「孩子一直學習不錯,也很聽話,學校的任務都能認真完成。
  • 高中、大學體檢將篩查抑鬱症!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寶爸自告奮勇哄娃睡覺,將自己哄睡之後娃睡床頭櫃,寶媽火冒三丈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寶媽在家帶娃已經很是平常的事情了,有的時候寶爸會忙於工作,所以沒有什麼時間照顧孩子,寶爸也會心疼寶媽平時的不易和艱辛,所以有的時候寶爸也會幫助媽媽帶娃,媽媽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家務,但是爸爸帶娃一直都是比較搞笑的話題,網上也有不少爸爸帶娃的案例,都是「坑娃」的典型。
  • 淺述抑鬱症防治工作中的困境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數據,全球目前有3.22億人患抑鬱症,排在世界十大疾病中的第5位,總體患病率4.4%。由於我國的抑鬱症識別率和治療率較低,僅有不到10%的病人接受治療,統計與真實的符合度較難估計。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疾病負擔將僅次於冠心病,據全球疾病總負擔第二位,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然而,本病防治工作的現狀並不樂觀,存在各個環節多方面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 陽光心健打造《高中生抑鬱症防治解決方案》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高中學生體檢中,要求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而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排名競爭、長輩壓力、升學氛圍、人際關係等等壓力撲面而來,他們大多數還未掌握正確應對壓力和處理情緒的能力。
  • 抑鬱症不是「矯情病」,正確防治抑鬱症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抑鬱症,以及抑鬱症的一些情志防治方法那麼中醫情志有什麼防治抑鬱症的方法呢?醫生需要耐心解釋鬱病的病因,向患者說明憂愁思慮、情志過極是鬱證的重要致病因素,在生活中要儘量避免這些導致肝氣鬱結的生活事件和情志變化
  • 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 這不是「矯情」
    這些年來,抑鬱症,尤其是發生在青年人身上的抑鬱症,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我們終於可以正視這個困擾了許多人的問題,並用科學的辦法解決它。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並提出,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
  • 關於探索開展抑鬱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務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關要求,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鼓勵社會心理服務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特制定本方案。,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
  • 防治青少年抑鬱症 從認識「糾偏」開始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同時,一項囊括38個項目,歷時18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左右;抑鬱症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廣泛關注和積極應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