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你知道嗎,抑鬱症正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針對抑鬱症篩查、預防和治療,給出了一套綜合解決方法。那麼,面對這樣一個沉重而又特殊的病症,到底該如何正確地認識它,如何科學地開展篩查工作?今天,南國早報客戶端推出「關注抑鬱症防治」報導,敬請關注。
=====================================================================================================
關注抑鬱症防治
案例篇
微笑時內心絕望 發病時令人揪心
外表陽光靚麗的女孩,用自殘方式釋放壓力;同學眼中的「學霸」,突然對生活失去興趣;性格溫和的女士,產後卻與親人惡言相對;情緒失控的年輕媽媽,竟將嬰兒扔入河中……他們都怎麼了?近日,記者走訪獲悉,現在患上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都是年輕人,多起抑鬱症患者發病的案例更是引人深思。
何定堅/漫畫
痛心
他受抑鬱症困擾欲輕生
南 寧 市 心 理 援 助 熱 線「0771-3290001」是已通過官方認證的公益性心理危機幹預熱線,設在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今年以來,南寧市心理援助熱線接到 1000 多個心理求助電話,來電者以年輕人居多,其中不少是學生。
有些人來電諮詢後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會選擇轉至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森田(抑鬱症)病區治療。9月17日,該病 區主任農玉賢向記者說起了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病例。
17歲學生小軍(化名)在南寧市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他的成績在高二下學期之前一直不錯,是同學眼中的「學霸」。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上網課後,卻因壓力較大經常失眠,試圖用手機遊戲緩解情緒,但效果不大,卻因為晚上休息不好,白天精力不足無法跟上課程進度,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小軍慢慢地感覺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連原來最愛的籃球也興味索然。他感到無望、無助,並厭學。一名從事醫務工作的親戚得知小軍的情況後,建議他到心理醫院就診。目前,小軍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正在治療康復中。
廣西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專職心理教師張瑜也講述了一起令人揪心的諮詢案例。
去年,有一名男青年來到心理諮詢室,對張瑜直接說他要「交代後事」。張瑜大吃一驚,趕緊先穩住對方情緒。
男青年慢慢打開心扉,向張瑜說起 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前一晚,因無法忍受內心的痛苦,他走進河中想「結束痛苦」, 直到河水沒過鼻子,快要窒息的那一刻, 求生的本能才將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回到住處,他害怕自己下次還會「做傻事」,又不想讓父母擔心,便試圖找心理諮詢中心求助。
當天的疏導過程前後持續了6個小 時,張瑜最終做通了對方的思想工作,成功聯繫上男青年的家人,鼓勵男青年和 家人一起面對治療。不久前,男青年告訴張瑜,他接受了治療,效果還不錯。
「經我們一對一對話患有抑鬱症的 大學生,發現雖然他們到大學才表現出抑鬱症狀,但其實在中學階段已經有抑鬱的苗頭。」張瑜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到了大學階段,自主時間增多,家長的監管減少,學業壓力有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學生就會將高中階段隱藏的抑鬱情緒或者抑鬱症狀表現出來。
揪心
年輕女孩竟用極端方式釋放壓力
19歲的學生小芹(化名)外表陽光靚麗,前不久來找農玉賢就診時,還化了一個精緻的妝容。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芹拉起衣袖,露出她自殘留下的痕跡——右手臂一道長長的疤痕,開始訴說她的苦惱。
兩年前,小芹的父母離異,周圍的人都用同情的眼光看她。在朋友面前,小芹表現出樂觀的一面,可她獨處時卻常感到孤單、壓抑,有時候還會流露出輕生的念頭。有幾次,她把自己關在家裡,忍不住用水果刀劃自己的手臂。有一次,她拿著水果刀在手臂上劃了很長一刀,縫了22針。這時,朋友才意識到小芹可能是患病了,便陪著她去醫院檢查。後來,小芹被確診患有抑鬱症。服藥一段時間後,小芹自認已治癒便擅自斷藥。最近,因為要考試,小芹來到南寧培訓學習,學習的壓力令她又開始有了想自殘的念頭,於是她趕緊前來就醫。
提及有自殘傾向的抑鬱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臨床康復中心業務主任曾強主任醫師提到了一名 16歲的女孩。這名女孩因患上雙向抑鬱症,來到醫院向他求助。女孩說她經常情緒低落,動輒「喊死喊活」;躁狂的階段會情緒亢奮,忍不住抽菸、喝酒、亂花錢發洩情緒。她曾多次控制不好情緒,用刀劃傷自己以緩解痛苦。曾強觀察到,女孩的手臂上有10多道刀疤。
後來曾強得知,女孩的爸爸性格比較急躁,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她在家庭中得不到情感的滿足,情緒逐漸變得低沉,加之父母離婚,讓她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傷心
新手媽媽易出現抑鬱傾向
今年7月8日,在南寧 市英華大橋上,33 歲女子 麻某情緒失控,將自己不到一歲的孩子從橋上拋 下。該事件曾引發社會對產後抑鬱症的關注。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多名心理專家表示,除了青少年,孕產婦群體也易出現抑鬱傾向。
36歲的吳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產後曾抑鬱的情 況。5年前,吳女士生下第 一胎。懷孕之前,她性格溫和,很少發脾氣;懷孕之後,卻變得多疑、易怒。家裡的一些瑣事,都能讓吳女士怒不可遏。
2015年6月,孩子出生後,伴隨著身體的疼痛和不適,加上關於坐月子的一些觀念差異,吳女士把自己的母親和婆婆都當成了「敵人」。「我想洗澡,可老人不同意。」吳女士說,母親讓她喝甜酒、 吃豬腳,導致她上火、堵奶,苦不堪言。想到自己連給孩子餵奶都餵不上, 她一度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催乳師前來按摩時,吳女士不停地向催乳師抱怨母親和婆婆想「害」她。催乳師察覺吳女士的情緒異常,告知吳女士家人,家人開始特別關注、照顧她的情緒。 當吳女士身體漸漸恢復 時,孩子越來越健康,心情也逐漸好轉。
去年底,吳女士生二胎時,為避免產後與家人 發生口角而抑鬱,她選擇住進了月子中心,調整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很多人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它。心理專家呼籲,希望社會多關愛抑鬱症人群,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如果是自己身邊有抑鬱症患者,請多一點呵護關懷和寬容,給他們一根心靈的「拐杖」。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