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在剛進去的時候,孩子想要拿一本他喜歡看的《西遊記》,但是剛好也就一本,恰好另一個小朋友也想要看這本書,我跟孩子說:"兒子,我們看其他書吧,讓給這個小朋友,這本書你也看過兩次了,說不定他還沒看過呢。"兒子想到我的話也沒錯,於是就放手了,示意給那個小朋友看。誰知那個小孩跟我孩子聊起話來了:"我也看過這本書,你也很喜歡?"
兒子聽到這句話後看起來挺開心的,就但是有點膽怯的說:"是啊,我,,我看了兩次了。"那個小孩伸出了小手,說:"我們可以做個朋友嗎?"兒子愣了一下,我碰了碰孩子,用眼神示意孩子牽牽手,孩子慢慢的伸出手了,這樣他們就算是成為朋友了。他們二人就在一邊一起看著《西遊記》,有說有笑。
但是,在我看來,孩子怎麼老是處於迴避狀態,感覺孩子好羞澀,並不像那個小朋友那麼放的開敞得開心扉,難道孩子是害羞還是不夠自信,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總是覺得孩子不夠大膽說話,這本書孩子也讀過兩次了,就不應該這麼不自信呀。後來,我上網查了一下"度娘",才知道孩子可能是屬於"迴避型不安全依戀"性人格。下面就來跟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
什麼是"迴避型不安全依戀"?
50多年前,一位心理學家發明了一個實驗來驗證嬰兒的安全感及依戀的模式,這個實驗就是陌生情境實驗:
實驗者將媽媽和12個月大的嬰兒請到一個滿是玩具的、讓人開心的房間,然後給孩子呈現三個情景,分別是先讓媽媽和孩子玩,接著媽媽離開孩子,一段時間後就有陌生工作人員進入,觀察嬰兒的反應,屬於"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嬰兒看起來幾乎完全不需要安全感這回事,他們可以完全不與母親交接,母親在的時候自顧自玩耍探索;母親走了和回來都好像沒看到一樣繼續玩耍,甚至有意迴避她;陌生人出現,也無視陌生人的存在繼續玩耍。
看起來他們好像很有安全感,很滿足,但是根據研究人員對迴避型嬰兒心率和皮質醇水平的測量中顯示:在分離的時候,他們雖然看上去很鎮定,不受影響,但是他們的心率水平和那些看上去痛苦的安全型嬰兒一樣,都是加快的。
這個實驗表明:
迴避型嬰兒其實內心深處是痛苦的,但是出於對自我的保護,他們只能選擇將這些情緒隱藏起來表現出毫不在乎,他們的冷漠只是一種適應性策略,防止自己進一步受傷害。
"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表現:
"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孩子主要有幾個比較突出的表現:
(1)在人際交往中處於焦慮迴避的狀態,不敢與人對視,會減少與他人接觸交往的次數;
(2)在陌生的環境中,對於父母的離開,表面上無動於衷,內心卻焦慮不安,容易動怒;
(3)經常表現得悶悶不樂,傲慢或者是容易產生對抗性行為;
(4)攻擊性強,較為敏感多慮;
(5)缺乏參與遊戲或者集體活動的主動性;難以理解他人的感受,自我為中心,缺少朋友。
"迴避型不安全依戀"對孩子的影響?
對於有"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孩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負面影響累積多了,孩子會逐漸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比如,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與他人發生一點點小矛盾就大打出手;頂撞父母,不聽父母勸告;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小氣吝嗇,不受人待見等等,這些惡劣行為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前途和未來成長發展,難以在社會中立足。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有著"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孩子會在以後的成長發展中很可能進而演變成為幾種人格障礙,患上精神心理疾病,例如:人格分裂症、自戀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狂躁型人格障礙等等,對孩子心靈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父母怎麼引導孩子走出"迴避型不安全依戀"?
父母們要知道 如果孩子形成了"迴避型不安全依戀",這是與父母互動的結果,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就出現問題行為,那麼必然會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他的社會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走回正軌。
引導孩子在自我關係中轉化。其實,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是和自我的關係。人最慘烈的鬥爭,是自我撕裂成兩個甚至更多,在體內打架。
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靜的一個人,內心裡或許是焦慮不安的,有些人抵受不過這種自我鬥爭,就會選擇自暴自棄,有些人甚至走向自我毀滅,而孩子出現"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人格障礙,是因為孩子在與自我鬥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好與自我的關係,跟著自己的內心走,把自己的情緒感情表達出來,而不是把全部都隱藏起來。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作為父母,我們身上背負著太多的責任,工作幾乎把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霸佔了,孩子多數與老人家一起相處,但是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無論工作再忙,生活再苦,我們都不要缺乏與孩子的交流陪伴,給予孩子正確的愛。
下班後多陪伴孩子玩耍,而不是一下班吃完飯就拿起手機做自己的事,口頭上一味地叫孩子完成作業,自己卻一邊逍遙快活去了,多與孩子溝通,陪伴一下孩子做作業,與孩子一起閱讀,運動,只有父母做的好,孩子才會模仿父母,才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到更多。
通過一些小遊戲,幫助孩子正確的把情緒表達出來。由於孩子的右腦佔據主要地位,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形象思維,與孩子玩一些親子遊戲:
製作親子手工:
情緒轉轉臉,用不同的顏色把人類的各種情緒畫成小臉,讓孩子看著這些畫的小臉做出相應的情緒表情,然後再用語言表達這個情緒的感受,這樣的話,孩子就會通過對自己臉部表情的觀察認知到自己的情緒,同時識別出這個情緒對應的顏色,做到形象和邏輯的統一。
製作情緒小寶庫:
父母幫助孩子用摺紙疊成小方盒,每一個盒子代表一個情緒,然後父母與孩子一起把所對應情緒的表情、動作、感受寫出來,然後讓孩子將這些小卡片放到相對應的盒子裡,並讓孩子寫出一些有關這個情緒的小事情,遇到什麼事情會出現這個情緒。通過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情緒,也能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的協調,從而改善孩子的小情緒。
當孩子有"迴避型不安全依戀"時,父母也不必過於擔心害怕,如果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那麼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心理輔導班。辦法總比問題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平日裡,家長要多陪伴孩子,還要付出耐心和細心,才能讓孩子在光芒下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