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父母,少不了陪娃入睡各種鬥爭的階段。更少不了哄娃入睡到懷疑人生的階段……
前段時間,跟朋友聊著娃的問題,她又提起最讓她崩潰和頭疼的一個——娃的睡眠習慣太太太差了!
總是晚上熬到11點還不睡,早上經常是10點多了還沒起,早餐基本是直接跳過,直接奔中飯,一天吃兩頓就能養活,生物鐘已經亂得不行。
每天晚上各種苦口婆心地哄睡,講繪本、聊天、要陪玩,躺下不久,娃又開始起床開始了新一輪的講繪本、聊天、要陪玩的循環流程。
試過了嚴厲呵斥,也總是不見效,每天晚上到點了娃還是依舊生龍活虎地開始各種折騰大人。最後有的老母親都快要上手解決問題了
諾媽樓上鄰居家的倆娃,每天到了10點多,就聽到大人追著跑的腳步聲,接下來就是一陣陣嗷嗷地連綿哭聲從樓上穿過玻璃的縫隙傳來。
無論對於白天上了一天班體力快透支的父母,還是對於看了一天娃想要等娃睡後有些自由時光的全職父母,入睡困難的娃,真的會讓父母們感到頭疼、無奈、心力交瘁。
很多父母都知道,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作息良好,早睡早起有利於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及孩子大腦的發育。
諾媽也經歷過有陣子小諾經常是每晚睡前就開始各種折騰的階段,通過不斷學習、思考、行動和總結,終於讓小諾養成了好的睡眠習慣。
從之前晚上10點半提升到9點半準時入睡,每晚睡前半個小時上床,15分鐘內自主入睡,並且一個大整覺睡到第二天早上9點。
跟大家分享一下諾媽的實戰經驗。
從兩個方面去分析孩子入睡困難的原因,一個是內部因素——孩子。一個是外部因素——大人及環境因素。
01.
入睡困難的內部因素——孩子
1)孩子怕黑——不安全感
孩子恐懼入睡,有一個原因就是怕黑。隨著孩子的成長,2-3歲孩子開始逐漸認識客觀環境,接觸更多現實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解讀能力還不好。
白天看到的一些恐怖場景或者讓他們害怕的黑暗畫面,他們會把恐怖的事情和黑夜建立聯繫。
這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出缺乏安全感,希望大人一直陪著玩,因為擔心睡著了大人會走,恐懼的事物就會來臨,所以熬著,就是不睡。
2)晚飯吃太飽
前段時間,小諾上幼兒園回來已經吃過晚餐,回到家裡看到我們吃,她又開始想跟著我們一起吃。
吃完晚飯又想吃水果,吃完水果睡前又想著要喝奶。
後來吃多了,經常胃脹氣,躺在床上就開始翻騰說肚子脹,不舒服。
吃太飽不僅容易導致孩子消化不良造成積食,還會導致孩子夜裡睡眠不好。
3)精力旺盛,沒耗完
孩子的精力尤其3歲後的孩子,隨著白天醒著的時間長了,會很旺盛。
5歲後孩子午睡的比率大概在25%,也就是很多孩子白天就不睡午覺了,比如小諾3歲半之後,午睡就明顯減少了。
最近疫情,由於出行的場所受限制,很多戶外的遊樂場或者公園是暫停開放的,孩子們的精力在家無處釋放,這就會讓精力過剩的孩子到了晚上還一直在床上蹦來跳去。
4)白天睡太多
有的孩子是午覺睡覺時間太長,一睡能睡3個多小時。有的孩子是中午不睡覺,到了下午3-4點或者4-5點了開始犯困開始倒在床上睡到6點多鐘。
這時候到了晚上,孩子大腦經過白天的長時間休息或者間隔上次睡眠的時間太短,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入睡的時間自然會延到11點之後。
02.
入睡困難的外部因素——大人&環境
1)大人沒有制定慣例
入睡前的慣例,如果家長不幫助孩子一起建立,孩子自身的經驗有限,是很難自己就做到完全自律的。
任何孩子的自律習慣養成,從不是所謂的放任孩子自己來,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好的習慣。
自律的過程,是由家長幫助他律——孩子配合執行——孩子形成自律。
如果家長自身沒有在頭腦裡建立起清晰的睡前流程,或者有了睡前慣例缺乏執行的效力,同樣會導致孩子也不知道睡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一定會出現很多孩子臨時突發奇想的需求不斷湧現。
這時候家長會模稜兩可,時而滿足時而不滿足,當孩子不知道這個行為到底是對還是不對,該做還是不該做的時候,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對時間和秩序的掌控感,出現情緒問題。
2)外部環境刺激
刺激包含三個主要方面:一是電子設備等,二是遊戲,三是燈光刺激。
困意不足的原因,是由於褪黑激素分泌不足,而這種激素會在睡前2小時釋放。
電子設備刺激包括電視、手機、ipad等播放視頻類的節目,如果睡前30分鐘孩子孩子看電視,那麼上床一定會導致孩子入睡困難。
遊戲,包括活動量大的運動類遊戲,也包含益智類的需要孩子動腦的遊戲,如拼圖。
這些遊戲同樣容易讓孩子大腦處於活躍和興奮狀態。
家裡的燈光如果都是大白光,非常亮,也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03.
如何做呢?
1) 調研&記錄
用一周的時間來收集孩子睡眠相關的數據,做好記錄。
包括孩子睡前是否有固定的流程?
孩子幾點上床?幾點醒來?
是否需要陪?
夜間是否會醒來?
午睡時間多久?
2)設定合理目標
這個目標,是為了讓自己減緩焦慮,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入睡節奏。
目標的設定要合理,baby step小步走原則。
比如你娃之前總是9點上床,11點才入睡,設定一個10點半睡的目標,比9點半睡的目標,會更讓你看到勝利的曙光。
比如之前孩子總是要你拍著背入睡,定一個陪著他睡在旁邊,不需要拍著入睡,比定一個不需要陪睡直接讓他哭著自己睡要合理得多。
3)幫助孩子建立習慣
白天天好的時候戴好口罩,帶著孩子去人少的地方活動一下,或者在家裡多一些親子運動的互動遊戲。
晚上睡前如果孩子有喝奶的習慣,讓孩子晚飯少吃一些主食,8分飽為主。
下午3點後儘量別讓孩子再睡,用一些溫和的方式,比如播放輕音樂或者撫摸孩子,讓孩子起床。
4)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有了前面幾個步驟,接下來就是考驗家長的執行力了。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慣例由父母來制定。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邀請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共同執行慣例。
大原則是——儘可能地減少睡前的程序,別提前得太早,也別太晚,諾媽自己體驗後發現,40分鐘到1小時啟動入睡程序是比較合理的。
比如我的目標是希望孩子9點半睡,那最晚9點就要上床,8點半就要啟動入睡前的流程了。
之前小諾入睡前的程序比較多,8點洗完澡,8點半上床,要喝奶,講故事,講完故事到9點有困意了,突然想到沒刷牙,刷完牙又有點精神了,上床又要講口頭故事,聊聊天。聊完天,她又開始清醒了。
後來跟她溝通了之後,把繪本時間和喝奶時間放到一起,放在洗澡的程序前。
8點開始講繪本和喝奶後,8點半開始把家裡的燈全部調成黃光,臥室的也是調成最暗的光之後,開始洗澡,洗完澡在衛生間自己刷牙,9點準時上床。
上床後躺下把燈關了,聊天5-10分鐘左右,聊聊各自今天開心的和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就自己抱著她最愛的小紅豬在床上自己睡了。
5)父母做好情緒管理
一定會有很多父母問,孩子哭鬧怎麼辦?就不睡怎麼辦?老人心疼孩子來哄怎麼辦?
面對這些問題,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搞定別人的問題,而是首先穩住自己的情緒。
孩子如果哭鬧,可以允許她哭,不指責不批評,也不出去,原則是關著燈躺在孩子旁邊,安靜地睡就好了 ,孩子要過來趴你身上哭,也可以假裝睡著地溫柔抱抱孩子,但不要用語言過度地哄和說教。
老是爬起來怎麼辦?
對於3歲以下,4面升降圍欄很管用,攔起來,隨便爬。3歲以上的孩子,門反鎖一下,允許他在黑暗的房間裡探索,把容易磕的凳子線都做好安全確認就好。
然後依舊可以繼續裝睡。
老人來怎麼辦?
提前預先跟老人溝通,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為了長遠給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
最後,諾媽想說,任何一個好的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父母掌握方法的同時,更需要的是愛和耐心。缺乏了耐心任何方法,都無助於培養孩子的習慣。
有愛和耐心的教育,從來不怕孩子養不成好的習慣,就怕父母嘗試了一兩次不行就輕易放棄了。當你放棄的時候,孩子也會隨波逐流地繼續著現在讓你看不爽的習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