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日本篇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

2021-02-08 博雅小學堂

原創經典音頻給孩子萬物啟蒙

周周名師課程助父母自我成長

點擊標題下「博雅小學堂」關注

最有品質的親子共學社區


從今天起,美國歷史教授寫給4歲兒子的《給孩子的東亞史》要離開韓國,走進

日本,這個和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了!

 文 | 李冠南(美國大學歷史教授)

大家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問題」,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國家的誕生、民族的形成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此相反,將國家與民族誕生的過程神聖化,這樣的舉動就叫神話。從這一點看來,《古事記》想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大和國的歷史和帝王的譜系神聖化。殊不知,這樣的神話也有自己發明和創造的歷史。

本章所做的工作就是正本清源,一方面是討論《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誕生過程,另一方面是討論「日本國」和「天皇」的誕生史。「日本」這兩個字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究竟該用「倭王」,還是「大王」,還是「天皇」來稱呼日本國的王?這些名號到底代表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意義?

詞彙的歷史與歷史的書寫又恰恰是息息相關的。大和國從誕生到壯大,再到吸收隋唐的經驗來提高大王(後來的天皇)的地位,最後用文字的形式將大和國的歷史神聖化,《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誕生史又是與大和國力圖在東亞世界中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名號緊密相關的!

更重要的是,因為日本在近代對東亞發動的戰爭,這些名號又被打上了深深的現代烙印。比如,你聽到「天皇」這個詞,會有什麼樣的反映?來自世界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映?我想說的是,人們當前的經驗和立場對歷史的詞彙仍有著深重的影響。

脫開這些來自古代和現代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是歷史學家能做的,就是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詞彙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選擇什麼詞彙來書寫歷史,是有重要意義的!歷史給你一把思維的利器,用它可以刺破包裹在歷史外面的那層神秘外衣。你不用當一名歷史學家,但是你要學會用歷史學家的方式來思考!

在公元4到5世紀日本本州島的近畿地區,出現了一位大首領,日本列島西部的各個首領對他俯首稱臣。他還為自己準備了一座巨大的古墳,這個古墳的形狀有些奇特,它前面是方的,後面是圓的,從很高的地方看過去,就像一個巨大的鑰匙孔。古墳裡面埋藏著各種各樣神秘的寶藏,有銅鏡、玉和寶劍。


「爸爸,你說的本州島在哪裡呢?」李明義問到。

你如果看一看日本地圖,就很容易發現,日本有四個很大的島嶼。如果我們從北向南數過來,它們是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這就是我們說的日本列島。你再看一看,在這四個島裡面,哪個島是最大的?沒錯,就是本州島。

「那近畿又在哪裡呢?」李明義接著問到。


對於這些新名詞,我們真的需要解釋一下。「畿(jī)」是京都的意思,近畿指的是國都附近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中,日本國的君王們都喜歡把國都建在差不多同一個地區,這塊地區位於本州島的中西部,包括了今天的京都、神戶和大阪這些城市。特別是京都,你可要記住這座重要的城市,就像它的名字所說的那樣,這座城市從784年到1868年一直是日本的國都。所以我們說的「近畿」,更多的時候指的就是京都附近的地區。

「那這個大首領就是日本王嗎?」李明義問到。

可以這麼說,但是「日本王」這個名稱用在那個時候並不準確。因為「日本」這個詞是兩三百年以後才發明出來的,它的意思是太陽之本,表明住在日本列島上的人們對太陽的崇拜。在公元4世紀和5世紀的時候,「日本」這個詞還沒有出現,所以這位大首領也不會用「日本王」來稱呼自己!

「那他叫自己什麼呢?」李明義問到。

我們知道他是邪馬臺國的王,「邪馬臺」翻譯成中文就是「大和」的意思,後來我們也用大和族或者和族來稱呼日本的民族。可是那個時候,中國的史書裡把邪馬臺國的王叫做「倭王」。

「『邪馬臺』念上去不那麼順口,那我們就叫他大和國的倭王吧!」李明義說。

「倭王」這個稱呼也有一些問題。如果我們查一查漢代那本著名的大字典《說文解字》,「倭」字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順從的樣子,那麼倭國的意思,就是遠方歸順的國家。這本來沒有什麼不對,邪馬臺國也確實派使節到中原進行納貢受封。但是把別人稱做「歸順的國家」,代表了自己一種驕傲的態度。


中國的古人認為,那些處在中華文明以外的東西南北的部落民族,都不如中華文明文化昌盛,所以把他們叫做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這些名字都有看不起他們的意思。尤其在明朝的時候,來自日本的很多海盜襲擊了中國的海岸,大家對這些海盜表示厭惡,所以就用「倭寇」來稱呼他們。「倭」這個詞後來就變成了一個不好的詞了。如果你來自日本,我想你也一定不願意別人用一個不好聽的詞來稱呼自己古老的國家吧!

「是啊,海盜是壞人,他們搶了別人的錢,還把搶來的錢藏在誰也找不到的地方。可是我們究竟該怎麼稱呼這位大首領呢?」李明義想找到最後的正確答案。

大和國王后來統一了日本列島的西部,他把自己稱為「大王」。

「這可是個不錯的稱號!那就叫大和國的大王吧!」李明義很高興找到這個不錯的稱呼。

近畿的大王在5世紀末和6世紀初的時候,通過聯合和戰爭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統一了日本列島的西部。這個時候近畿的大王開始做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寫一本歷史書,記述大和國的歷史。

有意思的是,通過與中原的交流,這個時候大和國大大小小的首領們已經學會了使用漢字。他們並沒有想要創造一種新的文字,而是直接使用漢字來寫一部大和國的歷史。這本書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叫「舊辭」,講的是神靈們如何創造了世界和日本列島,日本列島的首領們又是如何出現在這片土地上,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想要告訴人們,近畿的大王們作為神靈的子孫,又如何打敗了其他首領,最終建立了大和國。

另外一部分叫《帝紀》,就是按照前後的順序,講述近畿大王的故事。你仔細想一想,這位大首領是不是真的很聰明呢?通過歷史和文字,近畿的大王想向世人證明,大和國的王比其它首領更重要,這樣一來,他就成為了眾多首領中的第一位,可以說是首領中的首領!這本書就是後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開始,這可是非常重要的兩本古書呢,就像司馬遷的《史記》一樣。我們今天討論古代日本,可都離不開它們!

公元589年,東亞大陸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隋朝統一了中國。在接下來大約三百年的時間裡,中華文明在隋朝和唐朝統治下走向了一個高峰。在這段時間裡,國家統一,版圖遼闊,軍力強盛,文化活躍,中華文明成為了東亞的中心。那裡有一條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把北方的黃河和南方的長江連接在一起;隋唐的都城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聚集著一百萬人口。遙遠的阿拉伯商人不遠萬裡來到這裡,買賣貨物;信仰各種宗教的人,也來到東土大唐學習生活。

「爸爸,你說的東土大唐,是不是就是唐僧說的,『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李明義右手合什,學著唐僧的樣子說到。最近迷上了《西遊記》的李明義,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跟它扯上關係。

沒錯,隋唐與世界的交流達到了一個高峰,連遙遠的日本也決定向隋唐學習。在大和國推古大王(592-628)的時候,管理國家的聖德太子決定向隋朝學習。他學習的目的,跟前面的近畿大王一樣,是想進一步增強大王的地位,讓其他首領聽命於他。

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做的吧?聖德太子頒布了17條憲法,要國家效法隋朝,要人民相信大王是天,臣子是地。他還使用隋朝的官階,用官階的大小來表明各個首領的地位,所有的首領們於是成為了大王手下的官員。你想想,這樣一來,大王是不是成為了日本列島最有權力的人了呢?幾年過後,聖德太子向隋朝派去一位使者,這位遣隋使向隋朝皇帝送上一封國書,國書中說,「日出地方的天子向日落地方的天子送來一封國書,你還好嗎?」聖德太子把推古大王稱為「天子」,這可是只有隋朝皇帝才能用的名號,聖德太子之所以這麼做,是想讓大和國的大王和隋朝的皇帝平起平坐呢!

二十年後,在孝德大王(645-654)的時候,大和國繼續向唐朝學習,開始用一些有意義的詞來稱呼每一個年份,這些詞就叫年號。比如,在645年,大和國用「大化」這個詞表示將要出現的巨大變化,這樣的變化也是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鞏固大王的權力,讓大王成為日本列島上最重要和最神聖的人。大和國還派出使節和僧人,遠渡重洋,到長安去學習和交流。這些遣唐使和學問僧就像唐僧西天取經一樣,真是吃盡了苦頭,才取得了「真經」。

「是啊,你知道嗎?唐僧碰到了好多妖怪,有黃風怪,白骨精,蜘蛛精……」說到《西遊記》裡的妖怪,李明義如數家珍,停也停不下來。

到天武大王即位的時候,他繼續編寫大和國的史書,《帝紀》和《書辭》變得越來越完整了。天武大王還想著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倭國」和「大王」的稱號換一換,找一個更神氣的名號,這樣一來,大王就顯得更神聖了。

「就像孫悟空把自己叫做齊天大聖一樣!」李明義說到。

不錯,名號可真是非常的重要呢!天武大王發布了這項命令之後,卻不幸去世了。紀念天武大王的儀式持續了兩年兩個月,這個時候,掌管政務的大臣決定實現大王的命令,用「日本」來代替「倭國」,用「天皇」來代替「大王」。在公元689年,「日本國」誕生了,「天皇」也成為了大王的稱號,所以今天我們都用天皇來稱呼日本國的王。你想一想,「天皇」這個名號是不是比「大王」響亮多了呢?

「天皇、地皇、人皇可是古代三皇五帝中的前三位呢!」李明義想起聽到過的這個名號。從這以後,我們就該用「天皇」來稱呼大和國的大王了!

公元710元,元明天皇(707-715)決定將首都遷至平城京,就是今天的奈良,在以後的74年間,奈良一直是日本國的首都,所以歷史學家們又把這段時期稱為奈良王朝。在遷都奈良的第二年,元明天皇下定決心,要完成日本史書的編寫。他命令安萬侶來主持這項工作,第二年的正月,《古事記》誕生了。

《古事記》可以說是日本的第一本古書,它從創造世界的日本神靈寫起,一直講到歷史上第一位女大王推古大王。九年過後,繼位的元正天皇(715-724)又完成了第二本日本史書的編輯,這本書叫做《日本書紀》。主持編寫工作的是舍人親王,安萬侶也參加了編寫的工作。今天我們討論日本神話和日本古代歷史,可都離不開這兩本書呢!


《日本書紀》中插畫

「爸爸,那這兩本書裡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呢?」李明義問到。

我下次告訴你吧!

---播呀FM今日推薦---


01【給孩子的東亞史】《古事記》與《日本書紀》

02【足球枕頭們】聽說這是史上最逗的奧運會

03【名著精選最後一片葉子①

04【澄書館·西遊記】悟空上學了④ 任性學生受罰 引述六祖典故

收聽方式:點擊博雅小學堂微信自定義菜單「播呀FM」或文末「閱讀原文」,進入播呀FM收聽。

收聽更多精彩音頻 請下載播呀FM

中國第一家兒童人文移動電臺

相關焦點

  • 【難點辨析】《古事記》《日本書紀》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知道,《神皇正統記》記述了從神武天皇到後村上天皇的皇位傳承的歷史,論述了南朝的正統性,而非天皇的正統性,可以排除;而《風土記》則是有關日本古代各國文化和地理的一本書,跟天皇的正統性無關,也可以排除。有同學在做這道題時問到為什麼題目不選擇《日本書紀》而是《古事記》。其實這主要還是涉及兩部作品的寫作特點和目的。
  • 推薦丨《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
    胡煒權博士專攻日本中世史,在日本的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在多個研究會上發表研究報告。他是日本戰國史研究會、東北史學會、地方史研究協會、日本歷史學會等學會的會員,已出版的專著有《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和《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
  • 日本有自己的文字,為何這部正史用漢字書寫?看強大繁盛的吸引力
    其實不然,它是成書於1300年前的日本,是日本流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這部書不僅通篇用漢字寫成,而且內容上深受我國古文典籍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早於它900多年成書的《準南子》。既然是日本「最初之國史」,為何行文不用日文,而用漢文呢?
  • 日本文獻裡的中國
    漢文化的東傳與中國式文教制度的建立外來移民帶到日本去的,除了做衣服的技術等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漢文化。中國和日本的文獻,如《隋書·東夷·倭國傳》、《古事記》、《日本書紀》、《宋史·外國·日本國傳》等都記載,日本古代沒有文字,至應神天皇時始自百濟傳入漢字。也就是285年,百濟博士王仁把《論語》、《千字文》、《孝經》等帶往日本。
  • 南哲思享|孫亦平:論「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兼論古代日本...
    關鍵詞:記紀神話、道教元素、宗教意識原型、神道教、東亞文化日本兩部最早的史書——《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講述的神代之事,是從上古遺傳下來的族群記憶,合稱「記紀神話」。「記紀神話」完全來自於日本文化的自創,還是借鑑吸收了中國文化尤其是道教元素才建立起來的?
  • 食物裡的日本史:和果子與日本的風味人間
    食物裡的日本史:和果子與日本的風味人間 [日]青木直己 著 王俊英 譯 2019-04-26 18:10
  • 日本的開國天皇是中國方士徐福?日本人怎麼看待這個傳說?
    所以,日本人從一開始就將「東渡求藥」與「止王不來」分開,選取對自己有利的內容進行詮釋。既然如此,「徐福是神武天皇」的傳說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這個說法主要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論考。他們根據保留在日本的徐福傳說遺蹟和《古事記》《日本書紀》的記載,推斷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日本國內則一直以此為奇說、邪說。
  • 《日本書紀》編撰1300年,東京將首展日本最古神社文物
    2020年是日本最古老的正史《日本書紀》編撰1300周年,出雲大社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日本書紀》是在公元720年由日本舎人親王等人負責編輯完成。全書共30卷,內容主要記載了從上古眾神時代到持統天皇時代的編年體歷史事件。《日本書紀》是編年體史書,而且使用了「日本」這個詞,目的是以文字來記錄日本國家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外交書籍。出雲大社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
  • 日本神話《古事記》中記載的根之國的一些不同說法!
    今天說一說日本古老神話中的根之國的種種傳說。有一種說法是,根之國是人世所有罪惡、災難和瘟疫等的發源地,是能給人間帶來災難的惡靈和邪鬼的大本營,還是悽慘且充滿汙穢的黑暗之地。根據日本《古事記》中「大國主拜訪根之國」一節的描述,根之國中建有宮殿,須佐之男命他作為國王居住在那裡,須世理姬是他的女兒,侍奉在一旁。傳說大國主來到根之國後,得到了能夠起死回生的寶物——生太刀、生弓矢、天詔琴,然後回到了人間,化作國土之靈。
  • 日本文化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日本神道倫理
    目前主編「人文東亞研究叢書」(即將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並承擔其中《近世神道與國學》的翻譯工作。  日本的神道教(日本一般稱「神道」,我國一般稱「神道教」),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行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除了其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意義之外,還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
  •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自三世紀起,中國文化通過大陸移民經朝鮮傳入日本。據《日本書紀,記載,公元285年百濟博士王仁至日本,傳人《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向皇太子冤道稚郎子進行漢字和儒學的啟蒙教育。到五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漢字了。478年,雄略天皇致南朝宋順帝的奏文,就是一篇很好的漢文作品。大約與此同時,日本人開始學會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比如,要表達「明天見吧」這句話,就要寫成「安寸安波武」。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中國史籍在東亞的流傳,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偉大的傳記文學巨著,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世史學和文學影響深遠。同時,對東亞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越南等地,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他們學習中國歷史最重要的史籍,也是他們編寫史書仿效的目標,甚至是議論朝政參考的對象。
  • 漢字對日本產生的影響的先行研究多集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
    漢字對日本產生的影響的先行研究多集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中國的漢字向日本傳輸的過程遵循文明程度高的地方流向文明程度低的地方(如佛經詩偈等漢籍書目),或者是外部力量強壓的結果(如錢幣,冊封詔書和官印等等權力符號)。
  • 日本貨幣史:古中國銅錢在日本的「文化移植」
    古中國銅錢不僅是日本的貨幣文化之源,更直接推動日本進入金屬鑄幣時代,它對整個日本貨幣史起到了原始奠基作用。古中華文明早期輸出在古代時期的東亞地區,以黃河-長江流域為發源地的古中華文明,領東亞文明之先,並對整個東亞地區產生強大的輻射影響。
  • 提到日本文化,你會想到什麼?這些東西頗具日本特色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日本書紀》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提到日本文化,你會想到什麼?我的第一反應是,日本有四大國寶,是天皇權力的象徵。這第一個叫八咫鏡,又叫真經津之鏡。
  • 臺海觀瀾 從日本教科書到臺灣新課綱,「大東亞共榮圈」為何陰魂不散
    王義偉就在筆者動筆撰寫此篇稿件的時候,在臺灣,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新課綱)正在臺「教育部」進行激烈的討論、辯論。知名政論家邱毅教授認為:「蔡英文主導高中教科書的修改,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內,這不僅僅是『文化臺獨』的具體表現,更是對80年前『大東亞共榮圈』的服膺和實踐,這件事非同小可,必須口誅筆伐。」筆者認同邱毅教授的判斷。在筆者看來,從日本教科書到臺灣新課綱,是一脈相承的。
  •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出版:仍有值得華人學界借鏡者
    內容分為三篇,首先講述日本東洋史即中國史學界的成立與發展歷程,重點介紹了當時學界主要爭論的問題——時代區分問題。對諸位學者所持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第二篇則介紹了新舊中國史料的研究成果。包括雲夢秦簡、敦煌文書以及日本近出有關中國史的資料。第三篇為參考文獻,收集了日本研究中國史的相關論文以及著作。
  • 瀛寰新譚|不會念漢字就不配當日本首相?
    既然漢字那麼難學、難讀,日本人為什麼在發明了假名之後沒有捨棄漢字呢?這當然和日本歷史上長時間學習中國有關。環顧整個東亞,就古代中國的文明最發達,日本要跟咱們學,自然斬不斷和漢字的羈絆了。再一個,在古代日本漢字還可以大大提升一個人的逼格。漢字的難學,可謂是「梵文不出,誰與爭鋒」,差不多是全世界人民公認的事情了。
  • 日本滿大街都是漢字,日本人無法割捨的漢字情結,你肯定認識
    在日本文字裡,日本的字體有許多字像中國的字體,如圖,你是不是認識許多字?(圖片來自東方IC)早在唐朝時期,漢字就從我國傳到了日本。雖然日本後來也發明了一些他們的固有漢字,但是,絕大部分還是照搬照抄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