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與《文字學音篇》

2020-12-11 光明網

錢玄同1887―1939),浙江吳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字音韻家。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在日本期間,曾師從章太炎先生,學習文字音韻之學。《文字學音篇》是錢玄同1917年在北京大學預科講授文字學音韻部分的講義。

《文字學音篇》是中國第一部音韻學通論性的著作,首次把古今字音的演變劃分為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六個時期,形成了第一個完整的漢語語音史分期方案。這種歷史的觀念,超越了傳統音韻學有點有面而沒有歷史的研究方式。也正是在這一歷史的觀念指導下,《文字學音篇》首次把近代音列入研究內容,指出《中原音韻》是近代北音的上源,拓寬了音韻學的研究範圍。從歷史的觀念出發,錢玄同分五章系統論述了古今音韻的發展。他從「注重之點,尤在應用方面,不以考古為重」出發,把論述重點放在「於考古通今,其用甚大」的《廣韻》和由讀音統一會討論制定,當時尚未正式頒布的國音字母――注音字母上。

關於《廣韻》,錢玄同將《廣韻》聲類依清陳澧《切韻考》分為41類,針對前人一般把41紐分為五音或七音九類,錢玄同認為不盡合理,他按發音部位的順序另做分合命名,喉音定為深喉音,牙音定為淺喉音,舌頭、半舌、舌上合為舌音,齒頭、正齒、半齒合為齒音,重唇、輕唇合為唇音。在41紐中,宋元以來音韻學家把影喻曉匣統稱喉音,錢玄同在書中首次將曉匣併入淺喉,與見溪群疑同一行列,並指出41紐中,今人能分辨者僅31紐而已。關於《廣韻》206韻,錢玄同認為分韻雖多,卻仍有未盡之處,如一韻之中,或有本韻變韻,或兼包四呼。因此,他將206韻分為339類,合為22韻攝,同攝的數韻,其主要元音相同。此外,錢玄同還將206韻按四聲、等呼、陰聲、陽聲詳加分析。他列206韻以四聲相承者連書一行,列為61類,一一表出,以明其本為一音之變。在這部分,錢玄同對傳統音韻學的成果加以爬梳整理,並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創見。如姜亮夫所評:「其所敘述之舊聲韻學,皆為較近結論之說,提綱挈領,頗見扼要,為舊聲韻學中最有系統之著作。」

不惟如此,更為重要的是,錢玄同在傳統音韻研究中,開始使用音標做為標音工具。別開生面,音理顯明,是漢語音韻史上的一大進步。

關於現代音,錢玄同著重研究了注音字母。近代以來,許多有識之士感於漢字難識、難寫,影響教育普及,紛紛探索用各種方式為漢字注音。中華民國建立後,1913年,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討論制定注音字母,以統一國音和為漢字注音。可以說,注音字母的制定是近代漢字拼音化過程中的重要成果。但注音字母產生後,如錢玄同所說,「就是不懷好古的成見的人,也未嘗不以為注音字母這樣的東西,不過供那班失學的人寫信記帳的用處,在聲音學上,是講不出什麼道理來的。即如聲音簡少一端,已是證明其沒價值;而況所注的字音,往往與舊韻書不合,所以注音字母在學術上是沒有他站的地位。」(《國音沿革六講》)錢玄同反對這兩種主張。所以,在《音篇》中,錢玄同專列一章,列出注音字母與《廣韻》紐韻的對照表、注音字母之韻母與《字母切韻要法》12攝的對照表,逐一說明注音字母聲母、韻母的單用和拼用之法,並闡明注音字母對舊紐舊韻的損益。

錢玄同寫作《文字學音篇》時,中國音韻學的研究基本還處於傳統音韻學時期,音韻學者還走著傳統的治學道路。錢玄同這部著作,既繼承了傳統音韻學研究的成果,又在研究觀念、方法,內容上進行了新的探索,開了音韻學革新的先聲,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

《文字學音篇》初版於191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組出版,到1937年已出至第6版。198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錢玄同音學著作選輯》和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錢玄同文集》第5卷都收錄了這部著作。在我國臺灣地區,1964年學生書局也重印過該書。

《錢玄同文集》第5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湯志輝丨錢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考釋
    錢玄同是傳統音韻學家,又注意現代語言學理論與方法,因而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著有《文字學音篇》等。沈兼士(1887—1947),語言文字學家、明清檔案專家,籍貫浙江吳興,生於陝西漢陰。1905年與兄沈尹默自費東渡日本,入東京物理學校。時章太炎居東瀛,沈兼士拜其門下,並加入同盟會。
  • 錢玄同與魯迅,從知己到路人
    此時,作為「願意給它(《新青年》)當一名搖旗吶喊小卒」的錢玄同,已在《新青年》發表了很多戰鬥性的文章。  文學革命是錢玄同和陳獨秀共同努力的目標,讓這個陣營壯大發展,又是他們的願望和企求。其時,魯迅甚是沉默,在紹興會館內抄寫古碑文。  陳獨秀想到了魯迅,錢玄同更想到了魯迅,他對魯迅的了解畢竟要深入得多。
  • 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1939年1月17日】79年前的今天,推行普通話,簡化漢字的先驅錢玄同病逝錢玄同隨後兩年,錢玄同是《新青年》的輪流編輯之一。在這期間,他曾動員魯迅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錢玄同催促他寫出的第一篇作品,並且第一次用「魯迅」作筆名。【致力於國語運動】1917年(30歲),錢玄同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致力國語運動。會長是蔡元培。
  • 錢玄同的「四十而不惑」,與魯迅亦敵亦友,怒罵皆文章!
    1929年5月25日,魯迅與錢玄同正式決裂,二人雖然沒有發生過正面衝突,但公開或私密的言論攻訐,卻是持續不斷。1930年8月19日,錢玄同在致周作人信中,就是用「左翼公」和「左公」來稱呼魯迅的。1932年11月7日,錢玄同在日記中寫道:「購得魯迅之《三閒集》與《二心集》,躺床閱之,實在感到他的無聊、無賴、無恥。」
  • 「人物」民國大師 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錢玄同
    錢玄同早年留學日本,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議並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20世紀初在日本留學。三十年代還為《世界日報》副刊《世界語之光》題寫刊名。著有《文字學音篇》《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
  • 錢玄同邀魯迅為《新青年》寫稿 贊其翻譯忠實
    錢玄同讀了《域外小說集》,認為「他們思想超卓,文章淵懿,取材謹嚴,翻譯忠實,故造句選辭,十分矜慎」。  他印象很深,魯迅為使翻譯的文章更符合漢字的訓釋,特意向章太炎先生討教,「以期用字妥帖。」這樣,「《域外小說集》不僅文筆雅訓,且多古言古字,與林紓所譯之小說絕異。」  回國後,魯迅在教育部供職,錢玄同則執鞭教學。
  • 錢玄同的婚姻是父母包辦,朋友勸他找情婦,他的一句話說得真好
    文/徐永超01、我是不找情人的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德潛,浙江吳興(今湖州)人。新文化運動主將,文字改革的倡導者。不久,就有了錢玄同。兒子出生那年,錢振常已經60多歲。錢玄同十二歲那年,父親撒手人寰,長兄長嫂接過了教養之責。錢玄同長大後,對兄嫂格外尊敬。對於跪拜禮,他極為痛恨,但兄長在世時,每年年底他都會在哥哥家裡跪拜祖先。錢玄同是包辦婚姻的受害人。他們之間沒有感情基礎,經常鬥氣鬧彆扭。
  • 胡適導演「悼念活人錢玄同」鬧劇,魯迅也來起鬨,男主:呵呵一笑
    文/杜豆豆1928年9月12日錢玄同41歲壽辰的時候,胡適做了一首題為「亡友錢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紀念歌」的歌,歌中是這麼寫的:「該死的錢玄同,怎會至今未死!錢玄同讀了,只是呵呵一笑。後來1932年左右,魯迅也曾因為錢玄同討厭辯證法課,借這個話寫過一首諷刺詩:「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
  • 錢玄同:「人到四十就該死,不死也該槍斃」胡適:「怎麼還不死」
    錢玄同的出身錢玄同是民國時期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國學大師章太炎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生於在一個傳統的知識份子家庭,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清朝的官員。在成年之後的錢玄同選擇去了日本繼續深造,並在日本邂逅了章太炎、秋瑾多名民主人士。
  • 歷史上的今天1887年9月12日新文化運動代表錢玄同誕生
    歷史上的今天1887年9月12日新文化運動代表錢玄同誕生 2013-08-19 13:26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雷 強|錢玄同與趙元任往來書札十一通考釋
    在整理過程中,就錢玄同先生書信中難以辨識的中文字跡,筆者請教了國家圖書館館員嶽小藝;就錢玄同書信中用羅馬字符拼寫的段落,筆者有幸獲得法國爾法書苑(L'Express de Bénarès)創立者齊正航博士(Dr. Jonathan Chiche)的特別幫助;就《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和《唐吳彩鸞書唐韻》二者的保存情況,筆者向故宮博物院徐婉玲研究員求教。以上諸位友人的相助,志此以表謝忱。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文字,是記錄文明的重要工具。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特有的文字和體裁,尤其是漢字,它博大精深,有著源遠流長的演變歷史,人們用它記錄著幾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
  • 寫篇文章就做了北大教授,造一個漢字流傳千古
    劉半農這篇文章,被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看到,蔡元培讀後興奮難抑,居然破格將劉半農聘請到北大做了教授。像劉半農這樣,憑一篇文章就當上了北大教授的,絕無僅有。很多人不明白,蔡元培為什麼這樣青睞劉半農?我們還是先看看著名學問大家、文學家錢玄同的評價吧,錢玄同在他的文章《新文學與今韻問題》上說: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我看了非常佩服,它同適之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而行,廢一不可。文學革新的事業,有你們兩位先生這樣的積極提倡,必可成功,其成績之佳良,我真歡喜無量。
  • 劉師培的四篇佚文
    類似以上兩文,劉師培為了論證袁世凱規復帝制之合理性,撰寫了多篇文字,以求獲得袁世凱的歡心。但對於袁世凱來說,像劉師培這樣主動效命為其鼓吹的無行文人太多,而他也並不太信任劉師培這種缺乏軍事實力和行政幹才的文人,僅僅是在利用過程中對其加以表彰與籠絡,並無派分給他們有實際職權的位置加以重用。
  • 文字組合的刻意訓練-黑體篇
    文字組合的刻意訓練-黑體篇結合上一期的綜合描述《學版式為啥一定要先學文字組合? 》,本期給大家帶來的更加詳細的內容,文字組合的刻意訓練-黑體篇。在學習選擇字體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比較好奇是否需要詳細的了解字體的歷史作為鋪墊,從而根據項目調性進行選擇搭配?
  • 為反對廢除漢字,此大文豪寫出兩篇千古奇文,全文僅是一個讀音
    文字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載體,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字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演變更替,像由秦始皇統一文字前,各國都有自己不同的寫法,此後每個朝代都略有不同,到了北洋民國時期一度使用成了繁體字,建國之後才慢慢變為我們如今使用的簡體字。
  • 美媒:漢字輸入效率遠超西方文字
    自近代以來,中國的積貧積弱曾使有志改革者發出「廢除漢字」的呼聲,上世紀60年代後期,計算機處理文字成為可能,但漢字使西方計算機專家感到棘手,一時間,漢字將「死於計算機時代」的論調頗為流行。 上世紀60年代後期,計算機應用以及從單純的數據處理發展到文字處理(英語),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使用者通過ASCII(美國國家信息交換標準代碼)在電腦處理文字。 1974年我國開始研製中文信息處理技術。隨著中文系統計算機、五筆輸入法、漢字軟體,1983年漢字輸入輸出計算機的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