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爸媽的關係還好嗎 疫情對親子關係是雙刃劍

2020-12-20 金臺資訊

馬源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他已經宅家5個多月了。目前,有5門功課「掛科」,為了可以順利畢業,他要在家裡複習好這5門功課通過補考。

然而在家的學習並不順利,父母經常去馬源房間檢查他的學習情況,如果他白天睡覺或者早晨起得比較晚,就會被嘮叨:「怎麼還不複習,再不複習怎麼畢業,不畢業的話怎麼養活自己……」父母每天的嘮叨讓馬源覺得壓力特別大,嘗試和父母溝通的時候,沒說幾句就會吵起來。

馬源和父母的緊張關係並非個案。突如其來的疫情,將眾多大學的寒假從嚴冬拖到了酷暑。有大量的非畢業生春季學期將無法返校,這意味著他們還得繼續宅在家裡。由於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兩代人在家長時間相處,讓一些家庭關係變得緊張。

強勢的父母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由於「掛科」較多,馬源是班裡輔導員重點關心的對象。輔導員除了經常詢問他的學習情況,也關注疫情期間他的心理健康狀況。馬源經常向輔導員訴苦:「家裡實在沒法學習,快要待不下去了。」

緊張的關係不僅困擾著馬源,也讓馬源的爸爸很著急。5月下旬,馬源爸爸利用自駕帶孩子返校拿東西的機會找輔導員聊了聊。

馬源評價自己的爸爸是一位想做什麼事就一定會做成的人,別人無法阻攔。馬源爸爸想要見輔導員那天,輔導員正好忙於畢業生的返校事宜,明確表示沒有時間見家長。但馬源爸爸在學校門口從下午一直等到晚上7點半——輔導員加班結束。

從孩子小時候到即將到來的大學畢業,馬源爸爸和輔導員一直聊到了晚上10點。馬源上高中時,爸爸不顧他的反對,強行讓他轉到一所更好的學校,不僅讓馬源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同學,還讓他的成績從「雞頭」變成了「鳳尾」,馬源對此一直心懷芥蒂,父子關係也因此產生了裂痕。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藺秀雲曾接待過眾多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問及這些家庭裡的父母有何共性時,她列出的第一大共性就是父母強勢,這容易讓親子關係緊張,「家長不聽孩子的意見、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並由此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抗」。

藺秀雲分析說,相對於中學生來說,大學生的人生閱歷和學識都更豐富,因此在和父母相處時,有更強烈的願望希望被尊重或者被看作大人進行平等交流。強勢的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還嚴厲管教已經成人的孩子,衝突在所難免。

疫情對親子關係是雙刃劍

3月1日開始,藺秀雲及其家庭與兒童研究團隊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1萬餘人開展了疫情下家庭關係狀況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疫情對親子關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親子關係面臨了一些挑戰,另一方面積極的變化也隨之發生。

藺秀雲進一步分析說,從1月23日開始,全國絕大多數人開始「待在家裡」,這讓多數家庭原有的結構和互動模式發生了改變。家長有更多時間來監管孩子的學習和娛樂,年輕人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更多幹涉。這些改變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家庭成員間的衝突創造了可能。與此同時,家人們也有了更多時間待在一起,分享生活經驗與快樂,更加珍惜親情。

在疫情的影響下,馬源和爸爸以另一種方式達成了和解。當馬源爸爸和輔導員傾訴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不愉快時,其實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當年執意讓孩子轉學是不是太強勢,以及平時和馬源的溝通交流是不是太著急。輔導員建議爸爸,應該多聽聽馬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目前最重要的是齊心合力讓孩子按時畢業。

而馬源在和輔導員交流中,也回憶起自己看病時,爸爸都是半夜起來去醫院排隊掛號的場景。馬源明白爸爸對自己的愛,只是在溝通中有時會情緒失控,導致雙方關係緊張。當父子倆都和輔導員進行了傾訴後,父子之間已經開始了理解與包容。

疫情中,各大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很關注,其具體工作往往由輔導員執行。馮曉敏是青島理工大學的一名輔導員,從3月初,她就開始找班裡的同學了解情況,隔三差五的聊天讓學生和她變得親近起來。由於年齡相差不多,學生們有些煩惱也願意找她傾訴,曾有位男同學因為失戀在電話裡嚎啕大哭了半個多小時。

和父母相處不融洽,也是學生們諮詢馮曉敏的一大主題。「常有學生覺得爸媽看自己不順眼,所以就經常來問什麼時候開學。」經過和眾多學生及家長的交流,馮曉敏覺得學生和家長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溝通不到位。「有時候多說一句話,就能少一個誤會。很多問題是一個個誤會攢起來的,尤其是一些男同學,和爸媽的溝通可能會更少一些。當溝通壁壘打破,誤會消除,關係就會變得融洽一些」。

要理解對方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還要繼續宅在家裡的大學生該如何緩解和父母的緊張關係?有些建議告訴學生,要消除自身的叛逆心理,不和父母頂嘴,主動做家務,改變一些行為習慣等,藺秀雲說,緩解包括親子關係在內的家庭關係不能只聚焦於這些行為層面,很多到她這裡求助的人表示,其實他們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做不到,「因為情緒頂在了那裡,讓他們不想那樣做,或者他們會說,『我做一兩次可以,但是做多了就會心理不平衡,情緒又會卡在那裡』」。

藺秀雲強調,緩解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首先要透過行為看到對方的內心世界,明白對方這樣做的原因。由家庭治療學者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上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浮在水面的冰山。

「在家庭互動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聚焦於對方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哪兒做得好,哪兒做得不好。很少去探討對方為什麼這樣做,他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藺秀雲分析說,當家長或孩子發脾氣、咆哮時,可能就是當時的情景或行為讓其感受到了痛苦,痛苦的情緒往往不會直接表現為痛苦狀,而是上升為憤怒和斥責。

藺秀雲補充說,其實絕大部分家長的一些言語行為並不是為了讓孩子難受,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使然。除去家長這層身份,父母只是普通人,也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大學生們要理解有時候父母不是不想做到,而是不能做到。

藺秀雲指出,如果可以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了解情緒背後的真實訴求,溝通就會容易很多。落實到行為層面的改變,藺秀雲給出了「讓對方感覺好才能做得好」的方法,任何人都希望在一段關係中被尊重、被喜愛和被肯定,「當你想讓爸媽做哪些行為時,就要往這個方向多鼓勵、表揚,或者做出一些積極的、讓對方舒服的回應;反過來,爸媽希望孩子做哪些行為時,也可以通過這些積極的反饋去引導」。(劉昶榮)

(為了保護隱私,文中馬源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同學,宅家半年你和爸媽的關係還好嗎
    由於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兩代人在家長時間相處,讓一些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強勢的父母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由於「掛科」較多,馬源是班裡輔導員重點關心的對象。輔導員除了經常詢問他的學習情況,也關注疫情期間他的心理健康狀況。馬源經常向輔導員訴苦:「家裡實在沒法學習,快要待不下去了。」
  • 面對疫情如何重塑親子關係
    不知道好好學習,只想著玩手機……」「爸媽一點都不理解我……」受疫情影響,被「困」家中的父母和孩子時時刻刻在一起,彼此的抱怨也多了起來。「一般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親子關係,一個是親密性,一個是衝突性。」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表示,「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的頻率比以前高。」如何看待疫情期間的親子關係?應對親子問題需要避開哪些「坑」?
  • 疫情期間,孩子久不開學,你們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親子關係變成這樣了,難道我們的忍耐力、承受力和親情經不起疫情的考驗了嗎?由此,我對這件事情進行了深入思考。我是一個大三學生的媽媽,孩子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讀。這樣的關係模式,恰恰證明我們和孩子的交流出了問題,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所以才導致不能融洽相處。我和孩子目前為止,相處融洽,我很少去和別人吐槽孩子的表現,這是因為我做到了這四點。
  • 親子關係糟糕,孩子不想活了,爸媽怎麼破
    妹妹和妹夫嚇了一跳。聯想到小區一男孩因爸媽打罵跳樓了,妹妹和妹夫非常後怕。 妹妹、妹夫不知道怎麼改善和孩子的關係,特地到我家向我求助。工作中,我也接到一些爸媽求助,他們辛辛苦苦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結果親子關係不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苦於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 6歲後,孩子和爸媽關係好的表現有哪些?抓住這些親子關係轉折點
    很多爸媽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和孩子漸漸疏遠的,想要知道孩子的哪些表現說明親子關係很好,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觀察。——經常對爸爸媽媽表達愛——孩子什麼表現最能體現和父母關係好?毋庸置疑,就是孩子可以順暢的對爸爸媽媽表達愛意。
  • 破壞親子關係最大殺手,就是爸媽不懂教育
    破壞親子關係最大殺手,歸根到底就是爸媽不懂教育。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興趣培養,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想當然的按照自己的思維要求孩子,更不該用自己的犧牲要挾孩子做什麼。教養子女的3大原則,讓親子關係和諧有愛①爸媽意見一致,獎懲得當假設爸媽倆人想法不同
  • 增加親子關係的10個小遊戲
    親子關係是指爸媽子女關係。在法律上是指爸媽和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爸媽和子女是血緣最近的直系血親,為家庭關係的關鍵組成部分。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增加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多領域發育,爸媽與小孩多進行遊戲互動則可以增加親子關係,減少與小孩的隔閡,能夠進一步增加親子關係的發育、親子感情為基礎,也會使小孩可以在更大限度上感受到爸媽的愛與關注。親子遊戲是家庭內爸媽(包括血親關係的親生爸媽與擬血親關係的繼爸媽與養爸媽)與小孩之間,以親子情感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種活動,是親子之間交往的關鍵形式。
  • 王詩齡和保姆的關係比和爸媽還好?父母的地位會被阿姨代替嗎
    結果家人就發現,妹妹的性格和姐姐差異非常大。姐姐乖巧懂事,妹妹卻喜歡和姐姐搶衣服穿,愛生氣、愛哭鬧。更麻煩的是,爸爸教訓妹妹時,孩子就跑到阿姨那裡,阿姨對孩子什麼都順著來,爸媽反而管不了她了。與此同時,爸媽也發現,在孩子心中,阿姨的地位是超過爸爸媽媽的,「孩子明顯和阿姨更親」。
  • 後疫情時代,親子關係的發展,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2020年初突發疫情,全國人民休假模式都延長了,期間,很多學生也休息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假期,在假期裡,親子關係受到挑戰,現在復工復學,很多學校正在陸續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專注於學習,在後疫情時代,家庭親子關係的發展,是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 家庭教育要把夫妻關係排在親子關係之前
    雖然只是一個網上的搞笑視頻,但也反映出現在的家庭中很多夫妻不知道該如何權衡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很顯然在這個家庭中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位置放錯了!一個家庭的核心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而不是親子關係。一對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就把孩子永遠的放在了C位,親子關係排在了夫妻關係之前,總覺得孩子是小兩口愛情的結晶,是小兩口的未來,從而忽略了夫妻關係。
  • 良好親子關係是成功家庭教育的起點
    猶太畫家畢卡索曾說過,作為父母,必須拿出全部的愛以及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能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成功的人。家庭人際關係中,親子關係的質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最為重要,此外,父母婚姻關係的質量對兒童心理發展也具有深刻的影響。
  • 你感覺你和你的孩子之間關係好嗎,能真正做到像朋友關係嗎?
    ,客戶聊天,我發現,最傷人的4種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就在「控制」和「逃離」的對峙中變得越來越糟糕。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父母令人窒息的控制欲,會成為孩子的災難。
  • 批評讓孩子叛逆,親子關係緊張,教你4步破冰,修復親子關係
    面對批評,孩子十分叛逆,要麼頂嘴要麼乾脆不理爸媽。可是不管教,難道讓孩子自由發展嗎?作為家長總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吧。曾經跌跌撞撞什麼都依賴自己的小人兒如今跟自己有了距離、隔閡,哪個父母不心痛呢?在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天平上,大多數父母還是會傾向家庭教育
  • 怎樣培養親子關係?
    我們在遇到「熊孩子」的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孩子真沒教養,也不知道爸媽是如何教育的」所以,好的親子關係是能夠勝過許多的教育的,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是影響一生的,可能在生活中這種教育沒有辦法去衡量,因為沒有考試沒有考核這種教育的標準,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親子教育或者說親子關係對於孩子後期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輔助性是很有用的:什麼時候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越容易成功,反之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 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無論是留守兒童問題或流動兒童問題,還是獨生子女或二孩問題,其實都與親子關係問題密切相關。如果有人問我,你能否用一句話說出家庭教育的關鍵?那麼,我會這樣回答:親子關係好壞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父母就像放風箏的人,讓孩子去探索藍天,但是孩子腰間的細線緊緊聯繫著他們在地面上的親人。世間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相處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
  • 不讓孩子吃零食,開始影響親子關係了?爸媽聽說又急了
    然而豆豆從此開始不願意和媽媽說話了,變得神神秘秘,偷偷摸摸,直到孩子爸公趕回家後,才發現孩子怎麼和我們不親近了。難道不吃零食,真的影響親子關係嗎,這有什麼直接的科學依據嗎?最終會造成哪幾種後果。不讓孩子吃零食,開始影響親子關係了?
  • 頑皮鹿家長沙龍系列活動—親子關係工作坊
    在這裡一同學習探討育兒、親子、成長、親密關係等等話題。作為頑皮鹿孩子的爸媽,哪個不曉得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但是打開親子關係的大門,尤其是面對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時,能夠和孩子輕鬆寫意地相處,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然而所有的成長都是靠關係來推動,所以這是頑皮鹿爸媽特別關心的話題。
  • 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哪個更重要?
    自從冰冰去年生了寶寶之後,就把全部的關心和精力都放到了孩子的身上,她老公還常常跟她抱怨說:「你現在心裡只有孩子,一點兒都不關心我了」。冰冰看著跟孩子吃醋的老公也是哭笑不得。你的最愛是丈夫還是孩子?是妻子還是孩子?在一個家庭中,到底是夫妻關係重要還是親子關係重要?正方:夫妻關係更重要1、夫妻關係才是一個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影響一個家庭的核心要素,不管是對婆媳關係還是對親子關係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 親子關係中,你有「越位」或「失位」嗎?
    小結:父母負起自己的責任不越位,承擔自己的義務,守住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利,是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和教養孩子的前提 我們做父母的沒守住自己的界限,給孩子創造了犯錯的環境和機會,卻去怪兩三歲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嗎?
  • 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我們每個人和世界的關係問題,都能從童年和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找到答案。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也會投射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模式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也就是我們要如此重視親子關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