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還知道自己在家族中的輩分嗎?

2020-12-11 李哥話江南

在我們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絕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姓氏家族中,都是有自己的輩分的。就算是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不再跟老家或家族聯繫,其實也是有自己的輩分的,只是你不再在意這一點而已。接觸少數民族不多,不知道少數民族是否也有嚴格的輩分規定。記得前年在新疆的阿爾泰地區,聯繫一個維吾爾族的司機,我問他:請問貴姓?他回答:我們沒有姓,只有名。我才知道,在我們中國,有部分人是沒有姓,只有名的。維吾爾族人取名規則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

今天家裡來了個老家的客人,老古,老古是與我一起從小玩到大的夥伴,年齡雖跟我差不多,但按照輩分,我得叫他爺爺,我平時就叫他老古。我女兒中午放學回家吃飯,看到有客人,就叫了一聲:「叔叔好」。我批評她說:「應該叫老爺爺才對!」。老古說:「孩子哪懂這個,再說我也沒那麼老!」。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孩子,當然不熟悉自己老家的人啦,就更加不用說知道自己在家族中的輩分了。

我70年代出生江南的農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們行政村的6、7、 8、 9四個村民小組都是李姓為主。大約在7、 8歲的時候,就大約知道周圍的人是什麼輩分,我應該怎麼稱呼他。那時我們大家族中,才字輩的人還不少,按照輩分,我應該叫才字輩的人老老爺爺。原來我們李家的族譜是按照「......才良映朝興 ,本支發祥懋......」的輩分規範子孫後人的輩分的。才字輩以前是什麼輩分,我不曉得,只知道自己是興字輩。記得1996年前後,家族修族譜,每個人除了名,還有字,所謂的名就是現在使用名字,所謂字呢,是以自己的輩分,再加上名中的後一個字,例如原名李江山的,是朝字輩,姓李,名江山,字朝山。還有女孩子在族譜中是沒有名字的。

那時農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大家都在忙於搞生產,基本上天天在地裡幹活,賺工分養家,族裡人難得聚會在一起吃飯、聊天。族裡有老人過世,是族裡的頭等大事,也是大家聚會的日子。族裡有空的女人都去幫忙準備喪事的宴席。女人們按照分工,去挑水、洗菜、洗碗、燒火、準備桌椅板凳等。男人們主要是乾重體力活,如抬夫之類的。我離開家鄉30年了,但依然是族裡的抬夫之一。每當家族裡老人過世,剛好輪到我做抬夫時,老媽就會電話告知我,我沒時間回不去的話,媽媽就會找其他人替代我,付費300元左右。

喪事中,經常聽到大人們在聊,說什麼:大房的才字輩又少了一個,二房還有幾個才字輩啊?那時不懂什麼是大房,什麼是二房。原來李家某祖先娶了兩個太太,有大房及二房。7組8組的李姓,基本上是大房的後代,6組9組的基本上是二房的後代。正因為如此,除了地理位置相鄰外,7組8組的李家人平時也走得更近些。

在我們村,才字輩的老者都不在了,良字輩的也僅剩5人左右。輩分最小的是支字輩,人數不到5人。但在我們村10公裡以外的荷葉壁村,有我們家族的另一個分支,發展很快,現在支字輩都做爺爺了。照此,我去荷葉壁的話,也是當地少有的長輩了。

相關焦點

  • 你是什麼輩分的,以後的孩子還有輩分嗎
    小布帶你了解上海戶籍人口中的「國」字輩》,有些感觸,城市化的進程削弱宗親概念。我這裡還是知道輩分的,只是這個輩分用完了後,以後的孩子輩分是什麼呢?還有人去續族譜嗎?是不是都成了無本之樹,無源之水?我生在農村,一個村子裡全是一個姓,所以遇到人也好稱呼,因為輩分擺在那裡。到我這裡傳下來的我知道的輩分就是「見德樹華思永成」。我是「華」字輩,我兒子是「思」字輩。
  • 姓名中怎麼看待 輩分字的做用?
    從這個意義講,他們所使用的輩分字,大都有美好的含義,和對後代的殷切期望,比如孔姓家族等,大家可以追索一下。他麼的排輩用字都很講究,集美好,文化,願望,傳承,仁義,理智,信義,立志,永好,多子多孫等都包含於其中。這就充分體現和彰顯了輩分字的家族中的文化氛圍,家教傳統,家族傳承立德為本的家族傳統觀念,但是這些輩分字真實的影響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 輩分!你的家族是如何排輩的?
    今天我們研討輩分是否與年齡有關?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淵遠流長。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禮法。
  • 你知道輩分是什麼嗎?你的輩分有多高?有些人居然說輩分是陋習!
    很多人只知道輩分是祖輩之間用來排序用的,父母他們那一代對輩分可能知道得多一點,至於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知之甚少!有一些人竟然說輩分是陋習應該摒棄!真讓人大跌眼鏡。把輩分看作陋習說明了你的無知,因為輩分不是陋習,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輩分的解釋: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 或者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
  • 曾壟斷中國的「按輩分取名」,如今咋不流行了?答案值得看一看
    而這句話中的"輩分"二字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家族輩分。在城市長大的年輕朋友們可能不太了解,這曾壟斷中國傳承千年的按輩分取名,幾十年前還很流行,如今已經不被重視了。字輩也叫"字派",用這種取名方式,可以在名字裡直接體現一個人在家族裡的輩分。
  • 你的名字中還有代表輩分的字嗎?一些家族規定用錯輩分不許入譜
    再者中國人又有論資排輩的「優良傳統」,為了體現長幼有序,所以往往在起名字的時候加入「輩分」這一人文情懷。根據《辭海》的解釋,「輩分」是指「家族、親戚等的世系次第的分別」。那麼「輩分」這一偉大發明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和一個皇帝有關係,他就是有「乞丐皇帝」之稱的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本名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重八」是指朱元璋排行老八,他的父親叫朱初一,意思是排行老大。
  • 你家孩子會用家譜輩分排序的字取名字嗎?避免爆款重名尷尬,蠻好
    剛剛得知親戚家的一個孩子,取的名字居然和自己家孩子名字一樣,不過其中一個字不同,只是音同,自己家孩子比她家孩子輩分大上一輩,卻整了一樣的名字,這不亂了輩分嗎?主要是兩家平時走動的不是很頻繁,而且親戚家只知道草莓家兒子的小名,根本不知道大名,草莓是去賀喜時才知道兩家孩子名字一致的,當她希望親戚家改名時,親戚卻不以為然,覺得無所謂,說這個名字很好,不想改。
  •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長大的孩子,會有哪裡不一樣?這幾個故事很形象
    不過最近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和從小在小城市長大的孩子,會有哪些差別?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廣州等城市作為經濟發展中心,確實比小城市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更國際化,在這些地方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是國家級的世界級的東西,而小城市的孩子,生活中完全接觸不到這些東西了,即使父母每年都有計劃的帶孩子出去看看,時間精力也有限,不如大城市本地的孩子方便
  • 淺談從小在國外長大的孩子能愛祖國嗎?
    從小在國外長大的孩子,他生長在他鄉異國,所處的環境,啟蒙語言,所接受的習俗,和文化教育都是別國的,那麼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就對自己所處的國家,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依賴和熱愛!大多數孩子年齡越小意識越單純,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成人給紙上畫什麼就是什麼。就像父母生的孩子讓別人帶大就不親近父母了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在自己身邊養。你看著孩子長大他能不親你嗎!
  • 大城市和小城市長大的孩子,二十年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差距?
    引言:很多家長都知道,自己努力工作,努力賺錢,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到底什麼才算是好的生活環境呢?如何才能對比出來環境的差異呢?她說:「大城市的孩子和小城市的孩子,真的不一樣」。她接觸的一個上海的小女孩,家庭條件非常好,十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明確的目標,她的目標就是考中傳的播音系,想做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而我們小時候呢?
  • 過去孩子取名要按照輩分,現如今怎麼不這樣了?老人完全無法接受
    中國人很重視傳承,當一家人有新生命出生後,頭等大事便是為孩子取名字,家長們費盡心思,也要給孩子取一個不僅朗朗上口,還要有寓意的名字。有過經驗的家長都知道,這取名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為了取一個好的名字,不僅要翻新華字典,還要去請教文化水平較高的人。
  • 從小被餵飯長大的孩子成了啥樣?你還在追著孩子餵飯嗎
    最終還是老師跟樂樂的媽媽進行了溝通,告訴她不要再給孩子餵飯,寶媽也動員了自己的醫生朋友跟婆婆說明餵飯的危害,才引起了婆婆的重視。身邊的家長們,你們還在追著給孩子餵飯嗎?危害多多,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從小被餵飯長大後變成樂樂那樣。
  • 為啥「按輩分」取名不再流行,這3個原因,合情合理
    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重,有的人會抱怨名字不好聽,有的則很喜歡自己的名字。取名字這件事是很有講究的,和家庭觀念息息相關。有的家庭比較傳統,會按輩分取名字;有的家庭則比較相信算命先生,會找他們給孩子取名;還有的家庭對名字不是很講究,只要好聽有意義就可以。
  • 孩子從小就有這4個「小毛病」,爸媽偷著樂去吧,長大多半有出息
    導讀:孩子從小就有這4個「小毛病」,爸媽偷著樂去吧,長大多半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從小就有這4個「小毛病」,爸媽偷著樂去吧,長大多半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終極鬥羅:唐氏家族的輩分有多亂,小舞叫兒媳主上
    鬥羅系列主要講述就是唐氏家族歷代成員的成長故事,一代主角,一代神,代代主角都非十萬年魂獸不娶,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唐家人的刻板設定,唐昊、唐三、唐舞麟、藍軒宇都是如此,主角一個比一個逆天,但他們的癖好,一個比一個奇怪。
  • 老一輩的人都用「輩分」取名,現在為何卻很少見了?原因很真實
    今天,00後和90後群體中,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們的父輩和祖輩的名字總能找到相似的規律,只要一聽到名字,不管年齡相差多大,就知道它是什麼輩分,只要他們名字中的第二個字是一樣的,就是一個輩分。但是這條法則並不適用於自己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原因何在?
  • 聽了這個理由,你還敢再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善解人意嗎?
    可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真的有出息嗎?據有關統計,小時候所謂的「好孩子」,長大了普遍都「沒啥能耐」。這是咋回事?讓我們細細剖析一下。1.缺乏勇氣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都具備察言觀色的能力,看起來這是優點,可同時也抹殺了他們的激情和衝動。如果少了這兩點作支撐,在未來的競爭中,就會敗下陣來,被忘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大小乖乖娃,還具備勇者的能力嗎?
  • 農村流行「按輩分」取名,現在家長都不用了,父母:土得掉渣
    農村的家庭會根據自己的家族家譜來給孩子取名字,每個輩分都有固定的字,將這個固定的字用在寶寶的名字中,能彰顯家族的興旺,與對祖宗的尊敬,這樣的思想現在卻很少有用的了,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會自己給寶寶取一個響亮的名字,遵照家譜給寶寶取名的少之又少。
  • 武林中輩分是什麼決定的,看看武當七俠和滅絕的輩分高低就知曉
    武林之中的輩分問題其實蠻有意思的,講起來,輩分這種東西,有三個決定因素,那就是身份資歷和年齡。身份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資歷,最不重要的就是年齡。比如說張無忌,年紀很輕,但是當了明教教主之後,輩分一下子就上來了,明教的教眾都是他的徒子徒孫了。
  • 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為什麼現在不流行了?原因太現實
    ,代表輩分的那個字不是特別好聽,放在孩子的名中,容易破壞美感。以前的人們,宗族觀念比較強,很多村子裡還會修建祠堂,只要一說名字,就知道你是哪一家的人,你在族中的輩分高低。這種取名方式,還可以加強族人的凝聚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到處流動,一個大家族也都散落在世界各地,沒有統一意見,這就導致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90後,沒有很強的宗族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