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絕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姓氏家族中,都是有自己的輩分的。就算是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不再跟老家或家族聯繫,其實也是有自己的輩分的,只是你不再在意這一點而已。接觸少數民族不多,不知道少數民族是否也有嚴格的輩分規定。記得前年在新疆的阿爾泰地區,聯繫一個維吾爾族的司機,我問他:請問貴姓?他回答:我們沒有姓,只有名。我才知道,在我們中國,有部分人是沒有姓,只有名的。維吾爾族人取名規則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
今天家裡來了個老家的客人,老古,老古是與我一起從小玩到大的夥伴,年齡雖跟我差不多,但按照輩分,我得叫他爺爺,我平時就叫他老古。我女兒中午放學回家吃飯,看到有客人,就叫了一聲:「叔叔好」。我批評她說:「應該叫老爺爺才對!」。老古說:「孩子哪懂這個,再說我也沒那麼老!」。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孩子,當然不熟悉自己老家的人啦,就更加不用說知道自己在家族中的輩分了。
我70年代出生江南的農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們行政村的6、7、 8、 9四個村民小組都是李姓為主。大約在7、 8歲的時候,就大約知道周圍的人是什麼輩分,我應該怎麼稱呼他。那時我們大家族中,才字輩的人還不少,按照輩分,我應該叫才字輩的人老老爺爺。原來我們李家的族譜是按照「......才良映朝興 ,本支發祥懋......」的輩分規範子孫後人的輩分的。才字輩以前是什麼輩分,我不曉得,只知道自己是興字輩。記得1996年前後,家族修族譜,每個人除了名,還有字,所謂的名就是現在使用名字,所謂字呢,是以自己的輩分,再加上名中的後一個字,例如原名李江山的,是朝字輩,姓李,名江山,字朝山。還有女孩子在族譜中是沒有名字的。
那時農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大家都在忙於搞生產,基本上天天在地裡幹活,賺工分養家,族裡人難得聚會在一起吃飯、聊天。族裡有老人過世,是族裡的頭等大事,也是大家聚會的日子。族裡有空的女人都去幫忙準備喪事的宴席。女人們按照分工,去挑水、洗菜、洗碗、燒火、準備桌椅板凳等。男人們主要是乾重體力活,如抬夫之類的。我離開家鄉30年了,但依然是族裡的抬夫之一。每當家族裡老人過世,剛好輪到我做抬夫時,老媽就會電話告知我,我沒時間回不去的話,媽媽就會找其他人替代我,付費300元左右。
喪事中,經常聽到大人們在聊,說什麼:大房的才字輩又少了一個,二房還有幾個才字輩啊?那時不懂什麼是大房,什麼是二房。原來李家某祖先娶了兩個太太,有大房及二房。7組8組的李姓,基本上是大房的後代,6組9組的基本上是二房的後代。正因為如此,除了地理位置相鄰外,7組8組的李家人平時也走得更近些。
在我們村,才字輩的老者都不在了,良字輩的也僅剩5人左右。輩分最小的是支字輩,人數不到5人。但在我們村10公裡以外的荷葉壁村,有我們家族的另一個分支,發展很快,現在支字輩都做爺爺了。照此,我去荷葉壁的話,也是當地少有的長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