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上海有這麼多人叫「建國」!小布帶你了解上海戶籍人口中的「國」字輩》,有些感觸,城市化的進程削弱宗親概念。我這裡還是知道輩分的,只是這個輩分用完了後,以後的孩子輩分是什麼呢?還有人去續族譜嗎?是不是都成了無本之樹,無源之水?
我生在農村,一個村子裡全是一個姓,所以遇到人也好稱呼,因為輩分擺在那裡。到我這裡傳下來的我知道的輩分就是「見德樹華思永成」。我是「華」字輩,我兒子是「思」字輩。因此,在村子裡,只要一聽到名字「見-」「德-」「樹-」,就知道了稱呼!不會亂了輩分!
外出上班後倒是簡單了,遇到年紀大的,就叫「叔叔、阿姨」,孩子就順著叫「爺爺、奶奶」,遇到年紀小的,就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沒了個輩分,就只好年齡區分了。不是我說大話,有幾個網友知道自己輩分的,我估計一半都沒有!農村的我估計都還有可能知道,城裡的,我只有呵呵了!希望大家行動起來,活的有些人情味來,從尋找自己的故鄉開始!
現在在我們村子裡,「見」字輩老人,已經所剩無幾了,每次回去也是傷感,回想小時候「老太」滿天飛,不免感嘆時光易逝,人世滄桑!
不是我傷感,也不是我矯揉造作,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立足於世界文化之林,宗親文化舉足輕重!彌足珍貴!我小時候聽老人講我們這支是清朝時從福建遷徙過來的,有族譜為證,說是在我們村子裡一戶老人家那裡,前些年還有人在修訂,說還有宗祠。我都沒有見過,但我自己想一想從我曾祖這輩下來,讓我增補,我都補不全,因為老一輩的名字,我是不知道的,更不說那個時候還有很多未成年死去的人。
宗親文化在衰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現在生活在上海,也落了戶,沒有了族譜,我的後輩還能不能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家裡還有祖墳,所以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也將往哪裡去,像我後輩的人他們知道嗎?現在我回家也會去上祖墳,向先人默哀致敬,感謝他們一輩輩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我,正是有了他們,我對故鄉才會思念,那裡才會讓我魂繞夢牽。而如今大家天涯海角,再也沒有了家長裡短的空間和時間,正如古人所說的三代而亡!我的後輩的精神寄托在哪裡?
宗親文化消逝,中國文化就失去了精髓,孝文化就沒有了生存土壤!我的後輩是不是也會變得冷漠無情,沒了人情味,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小空間裡,生一個孩子或者不生孩子!自己過得舒坦、開心就好!家族延續,宗親之情與我如浮雲!現在是不是感覺人都比較自私,比較物質,感到空虛,為什麼?因為沒有了精神寄託,而宗親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可我們又到哪裡去尋找我們的精神寄託呢?
說也奇怪,這麼多輩裡,唯獨「華」字輩的名字體現不明顯,我是因為爺爺的名字裡有個「華」字,避諱,所以我這個家族取名都沒有「華」字。也可能是我們這輩都是80後、90後前五年的,那時候,父母受到物質生活的衝擊,淡薄了宗親概念吧!這兩年,村子裡的人散了,村子也面臨拆遷的命運,反而我們給孩子起名字,都撿起了輩分,孩子們的名字裡都有了「思」。或許80後、90後總是生活在淡淡的憂傷中,活在記憶裡,因為那時候,我們真的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