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輩分的,以後的孩子還有輩分嗎

2020-10-05 我和你交界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上海有這麼多人叫「建國」!小布帶你了解上海戶籍人口中的「國」字輩》,有些感觸,城市化的進程削弱宗親概念。我這裡還是知道輩分的,只是這個輩分用完了後,以後的孩子輩分是什麼呢?還有人去續族譜嗎?是不是都成了無本之樹,無源之水?

我生在農村,一個村子裡全是一個姓,所以遇到人也好稱呼,因為輩分擺在那裡。到我這裡傳下來的我知道的輩分就是「見德樹華思永成」。我是「華」字輩,我兒子是「思」字輩。因此,在村子裡,只要一聽到名字「見-」「德-」「樹-」,就知道了稱呼!不會亂了輩分!

外出上班後倒是簡單了,遇到年紀大的,就叫「叔叔、阿姨」,孩子就順著叫「爺爺、奶奶」,遇到年紀小的,就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沒了個輩分,就只好年齡區分了。不是我說大話,有幾個網友知道自己輩分的,我估計一半都沒有!農村的我估計都還有可能知道,城裡的,我只有呵呵了!希望大家行動起來,活的有些人情味來,從尋找自己的故鄉開始!

現在在我們村子裡,「見」字輩老人,已經所剩無幾了,每次回去也是傷感,回想小時候「老太」滿天飛,不免感嘆時光易逝,人世滄桑!

不是我傷感,也不是我矯揉造作,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立足於世界文化之林,宗親文化舉足輕重!彌足珍貴!我小時候聽老人講我們這支是清朝時從福建遷徙過來的,有族譜為證,說是在我們村子裡一戶老人家那裡,前些年還有人在修訂,說還有宗祠。我都沒有見過,但我自己想一想從我曾祖這輩下來,讓我增補,我都補不全,因為老一輩的名字,我是不知道的,更不說那個時候還有很多未成年死去的人。

宗親文化在衰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現在生活在上海,也落了戶,沒有了族譜,我的後輩還能不能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家裡還有祖墳,所以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也將往哪裡去,像我後輩的人他們知道嗎?現在我回家也會去上祖墳,向先人默哀致敬,感謝他們一輩輩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我,正是有了他們,我對故鄉才會思念,那裡才會讓我魂繞夢牽。而如今大家天涯海角,再也沒有了家長裡短的空間和時間,正如古人所說的三代而亡!我的後輩的精神寄托在哪裡?

宗親文化消逝,中國文化就失去了精髓,孝文化就沒有了生存土壤!我的後輩是不是也會變得冷漠無情,沒了人情味,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小空間裡,生一個孩子或者不生孩子!自己過得舒坦、開心就好!家族延續,宗親之情與我如浮雲!現在是不是感覺人都比較自私,比較物質,感到空虛,為什麼?因為沒有了精神寄託,而宗親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可我們又到哪裡去尋找我們的精神寄託呢?

說也奇怪,這麼多輩裡,唯獨「華」字輩的名字體現不明顯,我是因為爺爺的名字裡有個「華」字,避諱,所以我這個家族取名都沒有「華」字。也可能是我們這輩都是80後、90後前五年的,那時候,父母受到物質生活的衝擊,淡薄了宗親概念吧!這兩年,村子裡的人散了,村子也面臨拆遷的命運,反而我們給孩子起名字,都撿起了輩分,孩子們的名字裡都有了「思」。或許80後、90後總是生活在淡淡的憂傷中,活在記憶裡,因為那時候,我們真的很快樂!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輩分是什麼嗎?你的輩分有多高?有些人居然說輩分是陋習!
    很多人只知道輩分是祖輩之間用來排序用的,父母他們那一代對輩分可能知道得多一點,至於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說知之甚少!有一些人竟然說輩分是陋習應該摒棄!真讓人大跌眼鏡。把輩分看作陋習說明了你的無知,因為輩分不是陋習,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輩分的解釋: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 或者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
  • 按輩分取名的有趣事,支持孩子按輩分取名!
    我就問小姑娘你父親叫什麼名字,我應該認識,她說了她父親的名字,果然比較熟,我比她父親大一歲,和她父親的哥哥,也就是她大爺(我們這裡稱呼父親的哥哥為大爺)是小學同學,關係還不錯,小時候經常一塊玩,雖然不同姓,他姓彭,我姓張,但是按照祖輩傳下來的輩分,她父親應該叫我叔,這樣小姑娘應該稱呼我爺爺。
  • 你家孩子會用家譜輩分排序的字取名字嗎?避免爆款重名尷尬,蠻好
    剛剛得知親戚家的一個孩子,取的名字居然和自己家孩子名字一樣,不過其中一個字不同,只是音同,自己家孩子比她家孩子輩分大上一輩,卻整了一樣的名字,這不亂了輩分嗎?主要是兩家平時走動的不是很頻繁,而且親戚家只知道草莓家兒子的小名,根本不知道大名,草莓是去賀喜時才知道兩家孩子名字一致的,當她希望親戚家改名時,親戚卻不以為然,覺得無所謂,說這個名字很好,不想改。
  • 輩分!你的家族是如何排輩的?
    今天我們研討輩分是否與年齡有關?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淵遠流長。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禮法。
  • 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還知道自己在家族中的輩分嗎?
    在我們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絕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姓氏家族中,都是有自己的輩分的。就算是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不再跟老家或家族聯繫,其實也是有自己的輩分的,只是你不再在意這一點而已。接觸少數民族不多,不知道少數民族是否也有嚴格的輩分規定。
  • 輩分相差很大是什麼感受?網友:那個六十多的是你表哥!
    一直到結束後問我爸,我爸才說二那兩個不到四十叫你表叔,那個六十多的是你表哥我姨夫和我家同姓(不是同村)按輩分姨夫要叫我叔,小時候只要和姨弟吵架,就讓他叫爺爺,事後沒少被爸媽說。最尷尬的一次是,和我舅一起去姨夫家,姨夫叫上他兄弟陪我們吃飯,一桌人輩分那叫一個亂,姨夫的兄弟叫我舅弟弟,叫我叔,姨弟叫我哥,姨弟的叔叔叫我叔,我叫姨弟的弟弟(他叔家的孩子)叫孫子我家也是背份高從小一起長大的大我一兩歲的是我侄子一次一個大侄子結婚要找個屬馬的人壓床(我們那的風俗結婚頭天晚上新房要找人來睡)找來找去結果找了我於是就變成叔叔給侄子壓床由於侄子初中畢業沒多久就結婚了還生了孩子孩子會說話的時候我上高三見我要喊爺爺
  • jojo的奇妙輩分:前六代jojo什麼聯繫?喬魯諾輩分竟然比承太郎高
    喜歡jojo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前六代的jojo們都是有著血緣之間的關係的,自然他們一些人是可以按輩分來對待自己與其他jojo的關係。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喬魯諾的輩分其實比空條承太郎和喬瑟夫的還要大些,這是為什麼呢?首先還要從第一代jojo說起,第一代jojo也就是喬納森·喬斯達。
  • 姓名中怎麼看待 輩分字的做用?
    第二;輩分字有什麼現實意義和實際作用 輩分字既然是在家族傳承意義很大,名門望族都以自己世代永好為基礎提倡輩分字,那麼我們就應該好好了解一下輩分字的現實意義和實際作用
  • 風靡一時的「按輩分取名」,為何漸漸被拋棄?原因現實又無奈
    面對這個問題網友們議論紛紛:「不管時代怎麼變,我們家都是按照輩分取名,這是傳統文化」「中國的年輕人追求個性,別說輩分,以後連姓氏都快保不住了!」原因現實又無奈1.年輕人家族觀念性不強以前社會思想還是比較封建的,所以說大家都喜歡用傳統的方式去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而且以前的人們家族觀念性都是比較強的,所以說一提到名字就能夠很清楚的意識到你到底是誰家的人。因為孩子的名字往往會用家族中的輩分高低來定義,而這樣的名字可以增強這個族人的凝聚力。
  • 有種尷尬叫做「輩分差」,外甥女去幼兒園接舅舅,被門衛當孩子媽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輩分大是一種什麼體驗?「我一大學生,每次回家的時候,一位六十幾歲的爺爺,都會情真意切的喊著「老妹啊,回來了」,每次我就哈哈一笑了事,這聲大哥是真喊不出口啊。」「我哥的兩個女兒都有孩子了,我二十多年還是單身。」
  • 姓氏、堂號、輩分具體指的是什麼?
    借這個事件來談談關于姓氏、堂號、輩分的知識。先來說說「姓氏」「姓氏」原本是兩個概念,「姓」的分支為「氏」。解釋的再清楚點就是「氏」相當於每戶人家,而「姓」就是這個村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 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為什麼現在不流行了?原因太現實
    什麼是輩分取名呢?就是姓氏和中間的一個字是固定的,家長只需要取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就行了。還有一堆追求獨一無二的年輕人,甚至給孩子取名「朱穆朗瑪峰」,四五個字的名字,已經變成了常態。年輕的父母們,還會將自己的姓氏加到孩子的名字裡去,表達一種別樣的浪漫。再者,如今交通發達,信息傳播速度快,農村與城市年輕子女,沒有太大差距,他們都擁有著先進的思想,所以並不會執著的要給孩子「按輩分取名。」
  • 賴嬤嬤的輩分有多高?
    第四十五回,賴嬤嬤去找鳳姐說準備擺酒設宴的事情,她說了好大一段話,就是教訓賈珍和寶玉的:因又指寶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爺不過這麼管你一管,老太太就護在頭裡。當日老爺小時,你爺爺那個打,誰沒看見的!老爺小時,何曾像你這麼天不怕地不怕的。還有那邊大老爺,雖然淘氣,也沒像你這扎窩子的樣兒,也是天天打。
  • 輩分差太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23歲被叫爺爺,嚇呆女朋友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前幾天,兜媽的一位同事在為給孩子起名犯愁,精心挑選了諸多好聽的名字,奈何老公就是堅持一點,要孩子名字裡的第二個字是「華」。因為孩子是隨父姓的,而到了女兒這輩,就是「華」字輩,這是家族規矩,絕對不能違背。
  • 鬥羅的情感輩分關係混亂出了新高度?三少:兒媳比婆婆大算什麼?
    你這隻小兔子是在神界過久了,連本座是誰都不認識了嗎?」小舞:「認識認識,你是麟麟的妻子嘛!」雖說唐家三少大概率不會把婆媳見面的場面寫成這樣子,但如果只是腦補一下的話,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唐舞麟也著實給唐家人爭光,不但娶了一個貌若天仙的兒媳婦,還順帶把整個唐家的輩分都拔高了。
  • 雲南彝良縣牛街鎮一支廖氏輩分
    點擊播放 GIF 0.3M廖氏宗族雲南彝良牛街一支廖氏輩分廖名龍廖成付宗親在「巴蜀廖氏筠連宗親微信群」 發了一條介紹「音樂製作人廖仕偉」的文章,然後我和廖成付宗親聊起來了他們的世系、輩分、遷徙的故事。雲南彝良牛街小幹溪廖成付 你好,請你你介紹一下你們當地廖氏的世系,輩分好嗎。廖仕偉你是否認識?廖成付宗親告訴我:他老家是雲南彝良牛街鎮小幹溪村的。對家族這個方面的問題我不是很了解,我只是聽說過我們的輩分是:文萬思登耳幾,士季忠臣孝。我是「臣」字輩,爸爸是「忠」字輩。
  • 2020年,為什麼用輩分給寶寶起名字,越來越少了?
    記憶中,老一輩給孩子起名字特別的注重輩分現在你取名再好,保不齊十年後就爛大街,或者變成一些特殊意義的字眼,比如現在的「子」、「涵」、「萱」等字,子涵、子軒、欣怡滿大街跑,像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以後聽著還會像當初那樣好聽麼?古人當初制定行輩字派,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重名。
  • 有種尷尬叫「輩分差」,外甥女去幼兒園接舅舅,卻被門衛當作寶媽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大國,無論是在家裡家外都會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訴他們要尊老愛幼,這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傳統。但有的時候僅僅憑年齡卻無法判斷誰是長誰是幼,因為在我國還有輩分一說。最近有一位網友就在網上和大家分享的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趣事。
  • 三生三世:要說輩分最亂的當屬狐族,那是你不知道天族的輩分!
    看過這部劇的都知道劇中的神仙貌似都不把輩分這個東西當回事,要知道青丘女君可是四海八荒都敬仰的人,夜華雖然身份地位都勉強配的上對方,但是他卻沒有人家那麼大的名氣,所有人都要尊稱她一聲「姑姑」,這輩分也是相當高了,但是夜華卻不在意這些,也是很厲害了。
  • 農村流行「按輩分」取名,現在家長都不用了,父母:土得掉渣
    老人得知情況,就跟丈夫說:「你自己的家譜看了嗎孩子這個輩分的應該用什麼字來做名字啊?」這句話讓丈夫摸不著頭腦,只是一個簡單的名字問題,為什麼還要回家去看家譜,等到回到家以後詢問自己的父親,發現寶寶這個輩分的人都需要用「紅」字來作為名字中間的字,例如:劉紅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