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補發教師2019年績效工資著實火了一把,教師也算得到點實惠

2021-01-11 朱老師說教育

前段時間,贛州市補發教師2019年績效工資著實火了一把,作為一個縣裡教師,也算得到點實惠!但最近收到2021公積金繳費基數的算法,心裏面又起了波瀾!

1、從學校辦公經費裡,發的防寒降暑費也首次納入繳費基數!

2、績效補貼,作為獎勵性績效,要根據局裡考評學校情況,學校在考評老師的結果來發放,就已經算入了教師社保、職業年金、公積金、醫保等繳費基數中!

分析:

按這個情況,「績效補貼」作為考核老師的工資,本來相差會比較大,聽說如果學校考核不合格,還沒有這項獎勵,就已經提前在每個老師繳費基數中統一標準扣除了,感覺十分不合理!

在國家大力督察教師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大背景下,本次工資增長是從教8年來最多的每月達800多,但是按這個算法,各種扣除費用每月也要增加350多,實際增加也只剩450多了!

真心希望國家能在市級層面統籌教師工資,讓教師安心從教,過上稍微體面點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教師績效工資發放頻獲點讚!網友:補發一次性獎勵工資才是重點
    最近有網友私聊筆者所已經收到了補發的獎勵性績效工資,人均金額達到1萬-2萬不等,特此來表揚所在部門,覺得誠意滿滿,筆者看完覺得有點心酸,要知道教師獎勵性績效於2009年1月1日實施的,意在激發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教書育人事業,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具有重大意義,並且是正常發放,老師應該享受到的
  • 貴州大方縣拖欠4.7億元教師工資進展:工資津貼補發到位
    該縣拖欠教師的績效工資、津貼和五險一金等費用,陸續補發到位。據悉,該縣多名教師已收到多筆款項。當事教師:拖欠的工資補貼等已補發到帳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發布的一則《關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拖欠教師工資補貼 擠佔挪用教育經費等問題的督查情況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引發社會關注。
  • 2019年教師工資改革最新消息 26省教師補發半年工資
    2019年教師工資改革最新消息 26省教師補發半年工資 2019年5月25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 教師2019年補發工資最新消息 26省已定教師補發工資
    至誠網(www.zhicheng.com)5月24日訊  如今工資話題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工資的多少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前聽說2019年國家將對補發工資6個月,日前又有消息稱將補發工資17個月,到底哪個是真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教育部:教師平均工資不低於公務員總體實現!一線教師:今年多發了16000元!
    「特崗教師基本工資漲了點,補助也漲了」從以上教師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老師,對於漲工資的說法不一,有的地方沒漲,有的地方漲了補助,有的地方補發了之前的績效。同樣,在督查組走訪期間,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在2020年10月份,給義務教育教師補發2019年年終考核獎勵工資,人均3萬元。
  •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拖欠教師工資進展:工資津貼陸續補發到位
    央廣網畢節9月1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錢成)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發布的一則《關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拖欠教師工資補貼 擠佔挪用教育經費等問題的督查情況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引發社會關注。《通報》稱,大方縣自2015年起即拖欠教師工資補貼,截至2020年8月20日,共計拖欠教師績效工資、生活補貼、「五險一金」等費用47961萬元。
  •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比公務員略高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教育科技體育局近日回復網友反映的當地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問題時表示,「南康區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比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略高」,「 目前,南康區已增加財政預算,統籌考慮教師獎勵性補貼問題。」
  • 拖欠教師績效工資等費用47961萬元,貴州大方縣火了
    47961萬元,這個數據著實讓人有些驚訝,誰也想不到貴州一個小縣城竟然會違規拖欠教師績效工資、生活補貼、五險一金等費用這麼誇張。一般教師的收入構成中除了基本工資還有績效工資,年底還有第13個月的工資,對於部分在鄉鎮工作的教師會有鄉鎮工作補貼以及鄉村生活補助等。按道理說這些錢應該足額發放給教師,然而國內部分區域並沒有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拖欠教師績效工資等費用,數目之大,讓人驚訝。
  • 補發2019年義務教育教師年終考核獎勵,速查看!
    2019年末至今,教育部督查義務教育教師工資的消息不斷,目標是2020年底,「教師平均工資收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工資收水平」。現在進入11月了,督查正在進行中,按照常理,教師工資該補發的、該清欠的,應該已經實話施到位。那麼你的工資水平提升了嗎?
  • 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弊端凸顯,2019年績效工資能否實現新突破?
    近些年,教育事業備受相關部門重視,教師們也如願各方面福利待遇都得到有效提升,但教師工資水平依然普遍偏低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緩解,再加上教師職稱競聘不透明、公平性差等等負面影響已經影響到了教師隊伍建設,於是績效工資改革被提出,職稱評定那麼難,那麼通過工作量提高績效工資水平,實現「多勞多得
  • 2019年9月教師工資改革!看看教師工資漲了多少?
    現在教師績效工資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基本教學考核那麼可以得到績效工資的70%,剩下的用來鼓勵優秀教師還有學校領導的津貼,簡而言之就是:以前的績效工資相當於
  • 再來談談教師績效獎勵,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來發放績效獎勵呢?
    再來談談教師績效獎勵前兩天我發了一個江西宜春、南昌部分縣區發放績效獎勵的信息,獲得了廣大朋友的關注。今天我又刷到了一個關於談績效獎勵的消息,閱讀量也是很高的,可見在網絡裡面大家對教師的工資收入的興趣點是非常關注的。
  • 今年教師節教師們最需要什麼?
    因為教師節一直以來都是表面形式的多,即不放假休息,又要有慶祝活動,上完課,開個表彰會,表彰幾個先進,作過先進代表講話,作過師德演講,領導再來個總結講話,提出些工作紀律要求。也算轟轟烈烈的過了教師節。教師節應該針對的是全體教師,即然過節,就要讓全體教師高興快樂,有幸福感,有驚喜。要知道老師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那麼在今年教師節老師們最期盼的是什麼?總的來說需要的就是實惠性的安慰和鼓勵。1,把教師們該享受的獎勵性績效工資兌現給老師。2019~2020學年已經結束,核算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應該在教師節前兌現給教師。
  • 教師工資新政策,羨慕了!國務院:2019多地上調教師有望月薪破萬?是...
    坐標懂不沿海小城市:小楊老師,小學老師,工齡30年,中級職稱,打卡工資6400+,打卡工資加上績效工資每個月7400+,距離10000還有很大的距離,她表示,就算2019年教師大幅度漲薪,她所在的城市也不可能月薪達到上萬的。
  • 2020年教師工資增長年:基本工資普調和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差額補發
    近日人社部副部長的官方回復給老師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國務院已經下發2020年工資調整方案,其中涉及教師的是基本工資標準提高10%。這次應該是原定的教師基本工資普調,增資幅度跟個人基本工資基數有關,基本工資高的,增幅就大些,基本工資低的,增幅就小些,但不管怎樣,都會有不同幅度的提升。按照教師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中的職稱級別推算,大致情況應該是:高級職稱增長400元左右,中級職稱增長300元左右,初級職稱增長200元左右。
  • 2019年教師薪資構成教師工資終於漲了許多人卻不淡定了
    教師的工資怎麼樣呢?教師工資的組成部分是什麼?可能大多數同學都是不太了解的,對於想要成為教師的人迫切想要知道這些,先來看一看教師工資的組成部分。教師的基本收入構成為:基本工資 教齡工資 績效工資。具體工資的多少還要看當地的經濟水平、看當地教育局、看學校,所以即使是一樣的教師,因為所在區域不一樣,工資也是會有很大差異的!
  • 崇仁50多名借調教師未領到績效工資
    2012年,黃明(化名)從一鄉鎮小學借調到崇仁縣實驗小學,以前每年的獎勵性績效工資都是春節前,由學校財務發放到個人工資卡上。可是2014年度的績效工資,他卻沒有領到。而非借調的教師全部領到了獎勵性績效工資。詢問學校得到的答覆是:「借調教師2014年獎勵性績效工資已撥入縣教育局,但未撥入學校。」
  • 2019進入末尾,教師頻出好消息,將「補發」工資?人均兩萬
    全社會尊師重教,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提高教師工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增加教師工資更是必然的趨勢,這不有消息稱,在2019年即將結束的時間點,教師將迎來一次「漲薪」,究竟是怎麼回事,跟著筆者繼續往下看。
  • 已退休教師今年補發工資嗎?
    2020年已退休的教師中,一部分可能會補發工資,一部分會補發養老金! 對於2020年7月之後退休的教師,可能會補發工資。 因此,對於7月份之後,政策具體實施之前退休的人員,他們的會有幾個月的工資是需要調整補發的。 不過,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是否會調整目前還是未知之數!
  • 教師績效工資引爭議,激勵機制難以發揮,教育部:2019年將改革
    在這幾年中,績效工資在教師群體中引發的討論熱度還是挺高的。績效工資制度實行之初,教師們都以為沒有職稱,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工作量,來提高績效工資水平,也就是實現我們常說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分配目標。但是在績效工資實行的具體實踐中,並沒有實現教師們所期待的那種願望,績效工資制度的運行再次與職稱競聘制度「並軌」,他們在教師群體中的實踐基本一致,普通教師並沒有從中得到「制度紅利」。我們來看看教師們對於績效工資的觀點,只有從一線教師群體中總結出的觀點,才更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