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東京7月29日電(記者藍建中)「都府樓才看瓦色,觀音寺只聽鐘聲。」日本的「學問神」、平安時代傑出的漢詩人菅原道真的這一佳作,使福岡縣太宰府市的都府樓、觀世音寺等眾多景物時隔千年依然被人們銘記。記者日前在這座九州地區著名的古城採訪,時刻感受到菅原道真給這座城市留下的深深烙印,更為這裡留存的眾多中國古代文化痕跡而感動。
公元7世紀後半期,日本在如今的太宰府市所在地建立了九州地區的最高統治機構「大宰府」,除了軍事作用,這裡還是與中國和朝鮮交流的窗口。在很多史書中,大宰府也寫作太宰府。如今,提到古代的統治機構時使用大宰府,現在的城市名則使用太宰府。
這座城市位於距離福岡海濱約20多公裡的內陸地區,據學者考證,它是日本第一座學習中國條坊制建立的城市。城市北端的四王寺山腳下是著名的都府樓遺址,為日本國家史跡。如今,都府樓遺址地面建築已經無存,僅有巨大的柱礎讓人遙想當年的氣勢。遺址北端的正殿位置聳立著3塊石碑,介紹城市的歷史,是都府樓遺址的象徵。如今,遺址上芳草萋萋,已經成為休憩的場所,一些市民帶著愛犬在此散步。
都府樓遺址往東不遠,就是菅原道真詩作中提到的觀世音寺。這座古寺最初建於7世紀後半期,開創者是鑑真大師。
753年鑑真大師成功東渡日本,當年12月26日訪問大宰府,在現在戒壇院所在地首次授戒。大殿內的戒壇據說埋入了天竺(印度)、唐(中國)和日本奈良三地的土。
漢詩這種藝術形式隨同中國文化一起傳入日本後,「詩」在日本一直就是指漢詩,直到905年《古今和歌集》編纂,日本本土的和歌才取得與漢詩對等的地位。生於845年的菅原道真就是一位傑出的漢詩人。在奈良時代,中國的梅花也傳入日本,當時提到「賞花」,主要就是觀賞梅花。菅原道真非常喜歡梅花,11歲時創作的第一首漢詩就題為《月夜見梅花》:「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憐金鏡轉,庭上玉房馨。」
901年,擔任右大臣的菅原道真因為左大臣藤原時平的讒言,被貶謫到大宰府,臨行前他惜別家中的櫻花、梅花和松樹,創作了三首和歌,「東風吹,梅花吐芳菲。主人雖不在,毋忘春日來」一首最為著名。
在663年的「白村江之戰」中,唐朝水師全殲倭國水軍,日本認識到唐朝國力的強大後,開始積極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當年就是從大宰府啟程前往中國的。菅原道真是894年最後一位被任命的遣唐使,不過未能成行。
903年菅原道真去世後被埋葬在大宰府。隨著歲月流逝,作為卓越學者和詩人的他逐漸被視為日本的「學問神」,備受面臨升學考試壓力的學生們青睞。
如今的太宰府市面積不到30平方公裡,人口也只有7萬多一點,但是由於「學問神」在這裡安息,該市全年遊客達到700多萬,單是新年第一天到太宰府天滿宮參拜的就有200多萬人。「學問神」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靈魂。由於是「學問神」的安息地,這座小城集中了眾多的大學和高中等學校。
如今,太宰府市15%的面積被劃為受保護的史跡,眾多文化遺存全部免費開放,遊客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其間,發思古幽情,體驗太宰府的獨特魅力。
(原標題:記者手記:探訪日本「學問神」安息處——太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