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數學學習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缺少學習方法,有的是學習習慣太差,馬虎草率,有的是學習動力不足,課堂根本沒聽,基礎知識缺失太多,有的更是提起數學頭疼,沒有一點自信......
若面對一群這樣數學沒學好的學生,你相信他們還能學得好嗎?補差提升工作你會從何處入手呢?又怎麼讓這些學生對數學重新產生興趣,激發起學習的動力和欲望呢?
最近,給一個由20多名數學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組成的臨時班級,上了一節數學課《簡易方程》。面對這樣一個「非常態」的班級,我也採取了「非常規」的教學策略。
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弱,個性足,學習動力缺失,專注時間較短的特點,如果按照教材面面俱到、有條不紊地上課,結果一定是失敗的,哪個孩子願意聽老師的「囉嗦」呢?
所以,我拋開了教材的限制,經過對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系統梳理,經過慎重的思考,從方程的本質入手,利用生活中的蹺蹺板,讓學生先直觀地理解等式的意義,並形象地演示了什麼是等式性質。我沒有一字不差地告訴學生「等式性質」的具體概念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都準確理解了什麼是等式性質。
在此基礎上,出示一個簡單的方程,利用剛學到的「等式性質」進行求解,讓學生清楚了解和掌握什麼是方程的解,什麼又是解方程。然後,開始闖關式地挑戰如何解方程。
我準備的一系列方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後的幾道帶有括號的方程難度係數還是挺高的。出乎意料的是,學生的興致很高昂。就連平時課堂上經常打瞌睡的一個孩子也能夠熱情地參與課堂,並在挑戰環節中,指導同伴該如何做。
課堂快結束的那一刻,我心生感動!堅定地對孩子們說:「數學學習其實很簡單,只要相信自己,你們的數學學習可以達到最高水平。」
孩子們的表現給我很多的感觸和思考: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每一個孩子都有著一顆向上進取的心。或許是,因為不經意的一次「事件」,學生淪為成所謂弱生,但只要找對方法,加以關注和引導,一定可以走向數學學習的光明大道。
或許,我們平時的課堂,太像「課堂」了,嚴格按教材教,不經意間已經程式化和形式化。教材只有一套,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我們是僅僅一味地教教材,還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用教材去教,針對班情和學情,靈活變通,需要不斷反問自己。
所有的學習都是起於學會,終於會學。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讓孩子學會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數學學科,絕大多數孩子是只要聽不懂,就不聽了,久而久之,就成了後進生。所以,我的個人經驗是,教給孩子精簡的實用方法,先學會基本的知識點並能夠運用,只要增強了自信和成就感,學習的主動性自然就提升了,勝過老師和父母的千萬句「叮囑」。也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意願之後,才能夠去談能力、思維、素質等更高的品質的培養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教師發自內心的鼓勵和讚許是點燃學生內心的火把,教師不失時機地啟發誘導是打開學生思維的利器。真正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是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是教師一輩子的「功課」。
最後,回歸到開篇的問題,如何讓基礎弱的孩子喜歡上數學呢?
我的答案是:化繁為簡先學會,及時鼓勵提信心,啟發誘導動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