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萬的中國中產,被英國人掠奪了下一代

2020-12-16 騰訊網

題記:

英國人在英國私校裡讀出來,當英國首相,當國會議員。

中國人在英國私校裡讀出來,當前臺客服,月薪3000.

01

英國的私校為何在英國風靡?

英國的學校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非常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是寄宿學校,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像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

伊頓公學的前教務長,很誠實的點破了英國教育的實質。英國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甚至比中國更嚴格、更刻苦。

未來,這些人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但是,要想進入私立學校,孩子從六歲就要開始準備,然後經過殘酷的篩選(包括對家庭財產的考察),才有可能進入頂級的私立中學。

為什麼有錢人要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交圈子,這些都是有錢家庭的孩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英國的階級等級制度還是非常明顯的,社會流動性不很流暢。中國人喜歡看的《唐頓莊園》,表現出不同階級的生活狀態。通常統治階層也叫upstairs,因為他們住在樓上;勞動階層也叫 downstairs,因為他們住在樓下,是廚房幹活的。為什麼這些孩子將來會成為國家的公務員,因為他們是資本主義社會,老子英雄兒好漢,是法律定義好的。

富翁的孩子從小念私立學校,如果升入牛劍,最終從事的也大多是高薪行業,未來的孩子同樣會放入私立學校。英國私立學校系統造就了一個充斥著特權的死循環。

02

英國私校紛紛進入中國,受到中產追捧

提起英國的教育,人們不禁聯想到牛津劍橋等世界知名學府,以及《唐頓莊園》中的田園生活和紳士風度,從而對英國文化和英國教育充滿了嚮往和憧憬。英國私校,受到無數中國家長的青睞。

國王學校 、威雅公學、哈羅公學、LEH學校、劍橋德佩斯學校、克雷格學校、萊普頓學校、敏斯特公學、聖比斯公學、卡迪夫公學,目前已經有17個英國私立學校品牌進入中國。在蘇南,常見的英國私校是威雅公學、國王學校、卡迪夫公學、一學期學費10-30萬不等。

這些學校的招生定位是:瞄準年薪的是50萬以上的中產打工者或者中小企業老闆,因為大企業的老闆,兒女是直接送到國外的,而中產打工人和小老闆則把孩子放在中國本土的英式學校裡。

這些英國私校,到了中國,顯然變得更有中國特色,在家長們看來,追求英國的貴族教育,其本質是追求權利和地位, 並不完全是追求知識本身。科學知識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圖書館就是學習的好地方。家長們追求英國的貴族教育,是為了走進權利和地位的社交圈,學習英國的紳士禮儀、餐桌舉止、使用下午茶的規矩等等,做一個紳士。在中國本土英式學校學習的課程內容和目的有所不同,以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統治思想為主要目,然後有其他綜合課程,如騎馬、射箭、遊艇、瑜伽、鋼琴、舞蹈、茶藝等等,英國的私校在中國是不開設政治思想課程的。這一點上,很符合馬雲提倡的教育精神。

但是,英國私校的嚴格刻苦哪裡去了?英國私校也在響應中國的素質教育?

03

崇洋媚外的宣傳、崇洋媚外的家長

在英式學校招生的簡章上,我看到了兩行字的宣傳:「引進大不列顛國際思維課程,讓您的孩子像英國人一樣思考」。

這兩行字讓人感覺很奇怪,什麼是大不列顛國際思維?英國的和國際思維有什麼關係,從英國的角度看,中國人的思維是不是國際思維?很顯然,學校的管理者眼裡,中國人的思維肯定不是國際思維的,潛意識裡已經形成了外國人的思維=國際思維=高端,中國人的思維就是落後。

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強國,而且還在奔著第一名去的時候,在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中國人還在教下一代,要向一個綜合國力和歷史成就遠弱於中國的英國人一樣思考?

富人區、精英教育,以及考究的皮鞋和低調的談吐,都是判斷一個英國人的階級成分的指標。這些階級觀廣泛存在但是不易察覺。那些含蓄的英國紳士淑女深信自己就是精英,言談間就能嗅出彼此屬於哪個階層,無需打探。這或許是中國家長所需要的。

但紳士淑女在英國都是表象,在背後都是權力和財富的鬥爭,以及英國的土壤適合這種教育。而到了中國,進來這些私校後,是不參加中國中考的,很多孩子理科都一般,最後都學了語言學。

學校培養了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統治思想,這個在中國的土壤上,學校裡是學不出來。在國內,無論是做企業還是當公務員,崇奉的都是基層做起,公務員的升遷路徑是大學生村官-鄉鎮-縣市-省-北京,律師畢業讓你競選總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歐美卻是司空見慣,所以歐美從政者滿嘴謊言,對底層人民的承諾完全是鏡中花水中影,從不兌現。

在國外回來的宗馥莉都接不了娃哈哈的班,所以在英式學校讀出來的孩子很難接父親的班,中國的人情管理非常複雜,電子廠的廠長如果能把一個車間管好,就能勝任美國總統了。但美國總統不一定能管好中國的車間。在中國,企業要能脫穎而出,領導層必須走基層,頻繁的走基層,才能把企業做出色。

小老闆的孩子畢業後還有產業可以繼承,即使幹不好,也能生活無憂。但是打工的中產兒女從國外回來,很多人讀了還是一年制的英國碩士,然後回國,國內企業是不看好這種學歷的,他們只能做做前臺或客服,月薪3000元。

而且他們腦海中想的所謂的富人圈子根本不存在,年薪50萬確實可以讀得起英國私校,但你在真正的有資產的富人眼裡,你就是個996的打工人,是公司的耗材,是乾電池,是35歲之後就應該送外賣的人而已。

04

我們的孩子要不要讀國際學校?

答案是:當然要讀

但是也要量力而為,另外還要與時俱進。大富豪們混的是圈子,將來還可以實行經濟聯姻,一個企業的公子哥兒,跟另一個企業的大小姐結婚,馬上資產就可以上市,所以他們從小不接受中國的應試教育也很正常,至少這一代可以衣食無憂。

人一旦有錢了,就要千方百計的要脫離人民群眾, 如果中產家庭你一定要湊這個熱鬧,還是建議學國外的理工科吧。可是目前的現狀是,歐美人對中國學生去學理工科表示非常的警惕,機會越來越少。

從幼兒園到初高中,在中國本土的英國私校讀,高中完了直接去英國本土讀,這就是英國私校在中國的教學流程,很多家長說,英國的教育好,啟發民智,讓孩子有獨立思考。我覺得這是一個笑話,國內的歷史書翻翻看,全是教你怎麼造反的,這種教出來的思想還不夠獨立嗎?

在英國的私校教育,是少部分精英階層保持優勢的手段,就和唐代前的世家沒有什麼區別,但中國從唐代開始,就不允許世家和門閥存在,一旦形成了頑固的權勢階層,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黃巢」這種人,把社會秩序重新整理一遍。

最最可悲的是,有些孩子讀了英國私校後,一事無成,然後抱怨社會,抨擊中國,成為了香港的某些年輕人的心態,把自己的不如意全部發洩給社會。哎!本來自己孩子是一張白紙,卻花巨資交給別人亂塗,最終培養成了慕洋犬。

05

中國教育要挺直腰杆子

時代已經改變了,然而很多中國人的思維還沒有改變過來,這是幾十年在充滿民族自卑感的大環境下的結果。

在全民自卑環境下的中國,教育部本身也是個軟骨頭,整天要像外國人學習,教育改革改來改去,最後說搞素質教育,在他們的理解中,素質教育就是再學點騎馬、鋼琴、藝術等等,最後人才越來越少,國家今年不得不啟動「強基計劃」,有點類似於建國初期的「中科大少年班計劃」。

自卑的教育現狀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怪現狀,來中國的老外,敢於在中國北京的大街上猥褻中國女性,敢於在中國的地鐵車廂裡毆打中國男性,你去國外敢這樣嗎?國人把一部分老外寵壞了,人是有動物性的,不能慣著,越慣越混蛋。一個非英語國家,毫無教學經驗的非洲人,英語比印度人還爛,憑著一張臉就可以輕鬆找個月入過萬的外教工作,有些外教毫無經驗,毫無愛心,毫無耐心,毫無責任心,缺乏敬業精神,根本不懂最基本的語法和教學。但是一個幼兒園如果有了外教,費用每學期要另交1000元,因為幼兒園逼格提高了,有洋大人來教了。

和私校比較,中國的大學名校生來源,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國家提供的公辦教育。中國的教育體制,從主觀上,不分階層,不分身份,不分貴賤。實際上是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類似英國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質量基礎教育,中國依然在按照「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孩子,哪怕將來你是一個收銀員,你也跟將來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接受的是統一標準的基礎教育。

在中國,教育的結果可以因為天分而不一樣,但是起點卻是公平的,這就是教育平等。

後記:

「如果你覺得你的祖國不好,你就去建設他。如果你覺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務員做官。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年入25萬到50萬才算中產!英國電力人到底是什麼階層?
    說起階層概念,恐怕世界上沒有人比英國人更傲嬌了,傲嬌到會根據你的說話口音判定你是哪個階層的人(特指土生土長的英國人),這要是放在中國如果普通話不夠好怎麼混啊?!女王也說過這世界上沒有美式英語這一說法,只有英語和錯誤。也沒有太多國家會像英國一樣搞出一個階層計算器,還放在BBC官網上。
  • 清華大學教授談中產收入標準:年收入10-50萬,有車有房能旅遊
    清華大學教授談中產收入標準:年收入10-50萬,有車有房能旅遊  olivia chan • 2020-08-05 11:
  • 在中國年收入50萬的有多少人?什麼行業?
    在中國年薪在50萬以上的人,迄今官方數據還沒有公布,但應該算是高收入階層了,在14億人口中除了非勞動能力之外,年薪達到50萬的是很少的一部分,據估計佔總人口比例只有1-2%左右。就全國而言,可能也只有1000多萬至3000萬不到一點這個數字。
  • 2020年中國中產階層或達4億人 哪些人算中產階層?
    11月2日,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2030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讓「中產階層」再度成為焦點。
  • 中國最新貧富標準線:年入15-30萬真的屬於中產嗎?你收入多少?
    今天無意中看到一張中國最新貧富標準線的圖片被發到微信群裡,讓人看看自己屬於哪個群體,屬於什麼階層?當然這是我熟悉的朋友圈,看完之後群裡砸開了鍋。年入15-30萬在中西部可能算的是高產,因為這些地區整體經濟收入和消費水平都遠比一線城市或東部沿海城市要低很多。如果你在北上廣一線城市,你年入15-30萬基本算不上是中產,因為這裡的人均收入水平本來就很高。其次,沒有考慮到整個經濟因素中的變量。年收入是相對固定的,你年入15-30萬沒有考慮到通脹因素,人民幣貶值,家庭情況等。
  • 近代日本對中國東北畜產資源的掠奪
    顯然,這些畜產試驗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提高中國東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為了滿足日本國內對畜產品的需求和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屬於日本對華畜產掠奪的一部分。  中國東北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畜產資源十分豐富。而日本土地有限,畜產資源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外。1913年以後,日本根據其侵略需要,以「滿鐵」為依託,陸續在中國東北設置了各種畜牧業研究機構,從事相關試驗。
  • #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層有望達 4億人?你被中產了?#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5期)一條因「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新聞,引發「中產階層」
  • 你是中產嗎?收入高低是否是衡量新中產的唯一標準?
    據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調查報告稱,我國2020年左右中產階級將達7億人。如果按照這個報告來看,那麼明年將有一半的中國人達到中產。那麼中產階級的標準究竟是什麼?而按世界銀行的測算標準中,我國年收入在10萬到96萬人民幣之間的人都屬於中產階層。按照這樣的標準,在中國年收入超過10萬元人民幣的,現在已經很多了。最後一種的中產標準是我國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也就是月收入超過4200元的群體都可以叫中產階級。
  • 研究稱2020年中國中產將達7億人 年收入8萬(圖)
    中國  2020年將有7億中產  中國中產收入標準:11800-17700美元/年(編輯註:約合人民幣79 945-119 918元/年)  23%  目前中產階層佔全國人口的比例  1978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翻天覆地一番之餘,帶來的是一代人身份的變遷
  • 中國2020年中產階層或達4億人 看看你算嗎?
    一般理解,家庭年入20萬,也應該算是中產了,但李強總擔心若是遭遇到什麼變故該怎麼應對:「在私企一直有很大的危機感,所以我現在晚上還得學習補充知識。感覺很累,很迷茫。」李強只是當下充滿焦慮的所謂的中產者之一。記者採訪了解,讓眾多所謂的中產者們焦慮的因素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超高的房價是焦慮的「重心」!
  • 180年前,一個英國人偷偷潛入中國茶葉禁區,成為世界第一飲茶國
    這些並不是我胡編亂造,都是有記載的:美國的探索頻道曾經播過一期紀錄片,真實再現印度大吉嶺茶園是茶葉盜賊掠奪中國茶的成果。與此同時,英國作家託比馬斯格雷夫在《改變世界的植物》中,也大方承認了英國人掠奪中國茶葉的行為。
  • 英國貴族隱身於「中產」生活 公爵女婿衣櫥沒有宴會服飾
    這部展現一戰前後上流社會運作規則的英劇,吸引中國觀眾的不僅是跌宕起伏的情節,還有其中的「英國貴族範兒」。時至今日,距離《唐頓莊園》演繹的年代已過去百年,世襲貴族的政治、經濟地位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外國人經常看到的是莊園劇裡的浩大排場,或者英國王室的雍容華貴。實際上,英國貴族已沒落幾十年了。」一個旨在推廣英國新型形象項目的總負責人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的英國貴族過著怎樣的生活?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但是更多的文物流失則是滿清無能所致,在清朝中後期,西方國家日趨強大,而清朝的統治者則故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無法自拔,導致國力衰敗,讓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在侵略的過程中帶走了大量的中國文物,這些可都是無價之寶。
  • 在中國,到底有多少的「中產家庭」?看完數據後我卻並不羨慕
    在中國,多少錢的收入算是「中產家庭」?看完數據後我卻並不羨慕推薦語: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幾十年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早就達到了小康標準。生活奔小康,這是七八十年代人們的願望,而現在這個願望實現了,很多家庭都開始想著奔向中產階級,那按照目前中產階級的定義,在中國有多少家庭能夠達標這個收入標準了呢?事實上,在我國發展的每個階段,甚至於每個地區,對於中產家庭的收入都有著不一樣的標準。
  • 為什麼有中產的收入,卻沒有中產良好的感覺和心態?
    2生於消費:中產是在消費的土壤裡生長的概念「中產」是個舶來詞。1951年美國對它才有了個學術上的研究和定義,誕生不過半個多世紀。這個概念進入中國的時間其實不長,進入21世紀才慢慢有國人接受,並一度成為「小資」的替代詞。
  • 無限流小說:掠奪是人類的本質,有的人反抗它,用掠奪戰勝掠奪
    大家好,感謝各位看官在萬千文章中挑中了小編,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推薦更新好看的類型文哦!今天為大家分享無限流小說:掠奪是人類的本質,有的人反抗它,用掠奪戰勝掠奪《空之壁壘》——歐肆簡介:掠奪,是人類的本質。有的人服從它,從而得到想得到的一切。有的人反抗它,用掠奪戰勝掠奪。而我,將走在他們的前面,探尋一切事物之本質,掌控一切事物之演變。你好,我就是林希。始於輪迴,超脫輪迴。
  • 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不讓歐美掠奪中國高端人才
    中國是大國,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國有15000孩子在英國上中小學,我們中國是一個家庭六個人養一個孩子,將來這一萬多孩子學成後,會留在英國生活,甚至大多數孩子還會改國籍,太小的孩子出國,是在給國外培育人才,很容易香蕉人,黃皮白心認外國月亮圓,一萬多孩子會留下9萬多老人給中國,給國外創造勞動力,卻把家裡老人讓中國養。
  •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出爐
    前陣子爆火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不惜賣掉各種奢侈品給孩子報馬術班引發討論。然而,顧佳式焦慮只是中國三千萬中產家庭的冰山一角。中產爸媽搖搖頭:學得太基礎了,不行不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產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在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中,越冷門越砸錢越高貴。
  • 英國博物館中十件鎮館之寶,其中三件來自中國,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但是故宮博物館數十萬件文物中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或者是我們從中國考古發現的,沒有一件是掠奪的西方文物,但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博物館裡面的文物多多少少都可以看見中國文物的身影。英國博物館是一座著名的國際博物館,一談到國際大家應該就猜到了,在博物館中除英國本國的文物之外,還有很多是外國的,五花八門,其中有一半的文物都是當年從中國掠奪的,或者是英國商人在中國購買然後流落到英國,最後被存放在博物館中。
  • 從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到下一代網際網路
    在中國網際網路界,流傳著胡啟恆院士的一句話:「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進來的。」確實,想連上這根線沒有說的那麼容易。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錢華林約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聯網部負責人,第一次正式討論中國連入網際網路的問題。錢華林回憶:「當時美國不同意我們連入網際網路,擔心我們有什麼軍事目的或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