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英國人在英國私校裡讀出來,當英國首相,當國會議員。
中國人在英國私校裡讀出來,當前臺客服,月薪3000.
01
英國的私校為何在英國風靡?
英國的學校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非常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是寄宿學校,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像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
伊頓公學的前教務長,很誠實的點破了英國教育的實質。英國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甚至比中國更嚴格、更刻苦。
未來,這些人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但是,要想進入私立學校,孩子從六歲就要開始準備,然後經過殘酷的篩選(包括對家庭財產的考察),才有可能進入頂級的私立中學。
為什麼有錢人要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交圈子,這些都是有錢家庭的孩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英國的階級等級制度還是非常明顯的,社會流動性不很流暢。中國人喜歡看的《唐頓莊園》,表現出不同階級的生活狀態。通常統治階層也叫upstairs,因為他們住在樓上;勞動階層也叫 downstairs,因為他們住在樓下,是廚房幹活的。為什麼這些孩子將來會成為國家的公務員,因為他們是資本主義社會,老子英雄兒好漢,是法律定義好的。
富翁的孩子從小念私立學校,如果升入牛劍,最終從事的也大多是高薪行業,未來的孩子同樣會放入私立學校。英國私立學校系統造就了一個充斥著特權的死循環。
02
英國私校紛紛進入中國,受到中產追捧
提起英國的教育,人們不禁聯想到牛津劍橋等世界知名學府,以及《唐頓莊園》中的田園生活和紳士風度,從而對英國文化和英國教育充滿了嚮往和憧憬。英國私校,受到無數中國家長的青睞。
國王學校 、威雅公學、哈羅公學、LEH學校、劍橋德佩斯學校、克雷格學校、萊普頓學校、敏斯特公學、聖比斯公學、卡迪夫公學,目前已經有17個英國私立學校品牌進入中國。在蘇南,常見的英國私校是威雅公學、國王學校、卡迪夫公學、一學期學費10-30萬不等。
這些學校的招生定位是:瞄準年薪的是50萬以上的中產打工者或者中小企業老闆,因為大企業的老闆,兒女是直接送到國外的,而中產打工人和小老闆則把孩子放在中國本土的英式學校裡。
這些英國私校,到了中國,顯然變得更有中國特色,在家長們看來,追求英國的貴族教育,其本質是追求權利和地位, 並不完全是追求知識本身。科學知識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圖書館就是學習的好地方。家長們追求英國的貴族教育,是為了走進權利和地位的社交圈,學習英國的紳士禮儀、餐桌舉止、使用下午茶的規矩等等,做一個紳士。在中國本土英式學校學習的課程內容和目的有所不同,以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統治思想為主要目,然後有其他綜合課程,如騎馬、射箭、遊艇、瑜伽、鋼琴、舞蹈、茶藝等等,英國的私校在中國是不開設政治思想課程的。這一點上,很符合馬雲提倡的教育精神。
但是,英國私校的嚴格刻苦哪裡去了?英國私校也在響應中國的素質教育?
03
崇洋媚外的宣傳、崇洋媚外的家長
在英式學校招生的簡章上,我看到了兩行字的宣傳:「引進大不列顛國際思維課程,讓您的孩子像英國人一樣思考」。
這兩行字讓人感覺很奇怪,什麼是大不列顛國際思維?英國的和國際思維有什麼關係,從英國的角度看,中國人的思維是不是國際思維?很顯然,學校的管理者眼裡,中國人的思維肯定不是國際思維的,潛意識裡已經形成了外國人的思維=國際思維=高端,中國人的思維就是落後。
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強國,而且還在奔著第一名去的時候,在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中國人還在教下一代,要向一個綜合國力和歷史成就遠弱於中國的英國人一樣思考?
富人區、精英教育,以及考究的皮鞋和低調的談吐,都是判斷一個英國人的階級成分的指標。這些階級觀廣泛存在但是不易察覺。那些含蓄的英國紳士淑女深信自己就是精英,言談間就能嗅出彼此屬於哪個階層,無需打探。這或許是中國家長所需要的。
但紳士淑女在英國都是表象,在背後都是權力和財富的鬥爭,以及英國的土壤適合這種教育。而到了中國,進來這些私校後,是不參加中國中考的,很多孩子理科都一般,最後都學了語言學。
學校培養了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統治思想,這個在中國的土壤上,學校裡是學不出來。在國內,無論是做企業還是當公務員,崇奉的都是基層做起,公務員的升遷路徑是大學生村官-鄉鎮-縣市-省-北京,律師畢業讓你競選總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歐美卻是司空見慣,所以歐美從政者滿嘴謊言,對底層人民的承諾完全是鏡中花水中影,從不兌現。
在國外回來的宗馥莉都接不了娃哈哈的班,所以在英式學校讀出來的孩子很難接父親的班,中國的人情管理非常複雜,電子廠的廠長如果能把一個車間管好,就能勝任美國總統了。但美國總統不一定能管好中國的車間。在中國,企業要能脫穎而出,領導層必須走基層,頻繁的走基層,才能把企業做出色。
小老闆的孩子畢業後還有產業可以繼承,即使幹不好,也能生活無憂。但是打工的中產兒女從國外回來,很多人讀了還是一年制的英國碩士,然後回國,國內企業是不看好這種學歷的,他們只能做做前臺或客服,月薪3000元。
而且他們腦海中想的所謂的富人圈子根本不存在,年薪50萬確實可以讀得起英國私校,但你在真正的有資產的富人眼裡,你就是個996的打工人,是公司的耗材,是乾電池,是35歲之後就應該送外賣的人而已。
04
我們的孩子要不要讀國際學校?
答案是:當然要讀
但是也要量力而為,另外還要與時俱進。大富豪們混的是圈子,將來還可以實行經濟聯姻,一個企業的公子哥兒,跟另一個企業的大小姐結婚,馬上資產就可以上市,所以他們從小不接受中國的應試教育也很正常,至少這一代可以衣食無憂。
人一旦有錢了,就要千方百計的要脫離人民群眾, 如果中產家庭你一定要湊這個熱鬧,還是建議學國外的理工科吧。可是目前的現狀是,歐美人對中國學生去學理工科表示非常的警惕,機會越來越少。
從幼兒園到初高中,在中國本土的英國私校讀,高中完了直接去英國本土讀,這就是英國私校在中國的教學流程,很多家長說,英國的教育好,啟發民智,讓孩子有獨立思考。我覺得這是一個笑話,國內的歷史書翻翻看,全是教你怎麼造反的,這種教出來的思想還不夠獨立嗎?
在英國的私校教育,是少部分精英階層保持優勢的手段,就和唐代前的世家沒有什麼區別,但中國從唐代開始,就不允許世家和門閥存在,一旦形成了頑固的權勢階層,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黃巢」這種人,把社會秩序重新整理一遍。
最最可悲的是,有些孩子讀了英國私校後,一事無成,然後抱怨社會,抨擊中國,成為了香港的某些年輕人的心態,把自己的不如意全部發洩給社會。哎!本來自己孩子是一張白紙,卻花巨資交給別人亂塗,最終培養成了慕洋犬。
05
中國教育要挺直腰杆子
時代已經改變了,然而很多中國人的思維還沒有改變過來,這是幾十年在充滿民族自卑感的大環境下的結果。
在全民自卑環境下的中國,教育部本身也是個軟骨頭,整天要像外國人學習,教育改革改來改去,最後說搞素質教育,在他們的理解中,素質教育就是再學點騎馬、鋼琴、藝術等等,最後人才越來越少,國家今年不得不啟動「強基計劃」,有點類似於建國初期的「中科大少年班計劃」。
自卑的教育現狀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怪現狀,來中國的老外,敢於在中國北京的大街上猥褻中國女性,敢於在中國的地鐵車廂裡毆打中國男性,你去國外敢這樣嗎?國人把一部分老外寵壞了,人是有動物性的,不能慣著,越慣越混蛋。一個非英語國家,毫無教學經驗的非洲人,英語比印度人還爛,憑著一張臉就可以輕鬆找個月入過萬的外教工作,有些外教毫無經驗,毫無愛心,毫無耐心,毫無責任心,缺乏敬業精神,根本不懂最基本的語法和教學。但是一個幼兒園如果有了外教,費用每學期要另交1000元,因為幼兒園逼格提高了,有洋大人來教了。
和私校比較,中國的大學名校生來源,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國家提供的公辦教育。中國的教育體制,從主觀上,不分階層,不分身份,不分貴賤。實際上是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類似英國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質量基礎教育,中國依然在按照「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孩子,哪怕將來你是一個收銀員,你也跟將來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接受的是統一標準的基礎教育。
在中國,教育的結果可以因為天分而不一樣,但是起點卻是公平的,這就是教育平等。
後記:
「如果你覺得你的祖國不好,你就去建設他。如果你覺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務員做官。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