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隆匯
作者:水姐
來源:秦朔朋友圈
1
引子
有個朋友,新上海人,高學歷,在知識型企業工作,收入也不低,但感慨,為什麼心裡感受不到自己是個中產啊。
筆者一想,是啊,我也感覺不到。我是從來不把自己歸類,人人平等,我就是我自己啊,幹嘛故意把自己投入一個框框?或者說,社會上某些指標和特徵相似的類型是客觀存在的,但主觀上,我們非得接受某個標準,而越來越讓自己按照某種儀式、規律、規定動作行事嗎?
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
生於消費:中產是在消費的土壤裡生長的概念
「中產」是個舶來詞。1951年美國對它才有了個學術上的研究和定義,誕生不過半個多世紀。這個概念進入中國的時間其實不長,進入21世紀才慢慢有國人接受,並一度成為「小資」的替代詞。
隨著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興起,他們需要明確的目標對象定位,以及為這些人創造概念、思潮、產品和生活方式,最終,「中產」在消費社會漸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落地概念。
在中產的收入這一指標上,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標準。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為了指向特定人群,為消費者畫像,以便為商業模型服務。也就是說,很多人是「被中產」的,是被灌輸的概念——我是中產,我就應該住什麼樣的社區、開什麼樣的車、給孩子上什麼樣的學校、用什麼樣的護膚品、擁有什麼樣的興趣圈層、接收什麼樣的資訊、參與怎樣的知識付費……
有房有車有閒有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群,有獨特的娛樂方式,有鍾愛的時尚品牌……滿滿的消費社會的痕跡,全都要靠金錢來支撐。
也可以這麼說,不熱愛消費,或者不怎麼消費的人,自然不會有中產的感覺。為什麼要被物品定義自己?就不能活出點自己的鮮明個性還有點超然物外的氣質嗎?
職業原因,我朋友圈的很多朋友是做諮詢或者做媒體的。有各種各樣的大V,面向的受眾都是以中產、新中產為主。每年,他們發布中產相關研究報告。做諮詢的也是如此,他們要把一個群體的特徵研究得特別透徹,平均年齡、職位、行業、學歷、家庭年收入、婚姻和子女、衣食住行、休閒娛樂、理財投資、幸福感等等。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經過40年左右的時間,終於在消費階層中出現了新人群。那群人被這些善於總結,提煉概念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總結出不同的規律,他們一起喊出了這個世紀的特定的口號:消費,我要消費,消費故我在。我要消費好東西,我要擁有美好生活。
商業消費最終改變的是人對世界的看法,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對家庭的看法,當中產階層成為全國消費文化的主流力量,相信以後他們也會成為政治生活和社會結構的主流力量。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們有著藉助網際網路興起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消費者,他們一手推動了很多網際網路相關的上市公司。但是這都不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這是時代浪潮下的跟隨。
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產者?2018年初,國家統計局曾給出明確數據:中國有3億人口為中等收入群體,佔世界的30%。近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又對這一數據進行了更新,他提到,按國家統計局的標準來看,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億人。月入2083元就是中等收入,這是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即2.5-20萬元/年的最低標準提出的。另外,按照社會學家「收入中位線的3/4到2倍區間為中產者」的標準,也有近5億人。
在廣義的、模糊籠統的範圍裡,中國中產大致來說有3-5億人。不要認為一線城市的中產才是中產,在網際網路驗證了下沉市場才是最有潛力的市場的當下,這個龐大群體的消費特徵的持續研究,是中國GDP增長速度與質量的有效保障條件。
中產,消費先行。當熱愛儲蓄的人們(2010年儲蓄率從高峰51.2%持續下降)慢慢變成熱愛消費的人們,社會心理結構必然在重塑。這幾年,消費的宏觀指標(比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有動靜,人們就很緊張。大家面面相覷,但在彼此臉上也找不到答案。
3
長於焦慮:無解的教育,無可救藥的焦慮和迷茫
一個再不為自己消費的人,也會為兒女消費。5060後父母省吃儉用,省下大幾十萬至大幾百萬不等的積蓄為8090後孩子買房買車付首付,自己每月只花費千把塊;8090後父母也開始省吃儉用為孩子省下高昂的教育開支。
為兒女怎麼消費?心甘情願為他/她們的學習和發展付費。在這個領域,富裕階層追求什麼,中產踮起腳尖也會去追求,在這場追逐中,就像18年的長跑,累到五體投地。
不想承認自己只是個中產,現實又不能給一個明確的運氣和答案。有人拼盡全力,有人毫不費力。我們發現,這個時候,所謂「中產」,不過就是「家境不錯」,離富人家族是如此遙遠。
中產心態似乎應該是這樣的:身處中間階層,意味著有尊嚴、可持續的生活形態,社會認同率高。社會大眾都想成為中產,並且驗證出幸福是可以奮鬥出來的。
奮鬥,持續增長,突破天花板,似乎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追求的目標。追求階層躍遷是社會生活的意義。美好心態不常有,焦慮常在。
即便在同一個所謂典型的上海傳統中產小區,有一次物業更換重新統計車位和車輛,發現,有個家庭居然名下有17輛車。一個小區內,中產都是分化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追趕目標。有房貸車貸的新上海人(新中產)與毫無壓力的上海第二代中產,是住在同一小區的距離最遙遠的人群。他們的孩子們,即便上著同一所學校,其他教育的投入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消說金錢的投入,時間的投入、耐心的投入,由於沒有後顧之憂、心理負擔之後的全部精神力量的全情投入,不可同日而語也。沒有物質和精神負擔的父母,對下一代來說真是福氣。
巨富階層不用比較,高科技行業的創始人對孩子的培養更是用盡心思,在教育技術領域就遙遙領先了。我們不談網上那些爆款文的例子,什麼4歲去沙漠徒步,5歲懂核聚變原理,6歲考鋼琴十級……還是什麼順義媽媽和海澱媽媽,我們談些新的:小學一年級就能讀完哈利波特英文版全集的(天吶,怎麼做到的,我都不行);我認識至少兩個網際網路領域的創始人,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請來黑客教編程,孩子也真是熱愛,小學一年級就可以開發app。生活在當下,這一代孩子們向真理和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地遊去,真的不再是夢想。
在這個無邊界無標準答案的育兒領域,焦慮永在。中產一定本質上是追趕者。追趕著最新最全的信息,追趕著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這個世界上,錢代表著最快最方便得到某種東西的靈符。90%的技能教育可以通過金錢去接近。信息那麼發達,我們知道的好的榜樣和案例越來越多。歲月靜好,只是一種假象。像我從小老莊讀的多,還能出世一點,但也時不時會被影響,覺得把孩子帶到這世間來競爭,也沒問他意見,容易有罪惡感。而且會明顯感覺到自己沒用,時時有無奈感和陰影在頭頂盤旋。
中產通常面臨著一種致命的不足——自我實現不足的持續影響。因為期望的生活和自己的現實相差太遠,原地踏步是不行的,一直奔跑也不能追上;新聞媒體上永遠不乏成功和一夜暴富、或者在你眼皮子底下一夜暴紅的人,而你還是碌碌無為。事業通常會在中年遇到瓶頸期,向上發展難以實現會造成瀰漫的失落感和挫敗感,加劇困擾和不安。
炫耀性消費逐漸被高昂的教育成本替代,是近幾年的趨勢,「哪裡哪裡的家長不配有夢想」,成了這個時代的緊箍咒。若是「中產」再有了「中年」概念的加持,則有說不完的話題,「別得罪中年人,他們狠起來什麼都學」。一個我們秦圈曾經的作者(我親眼看著她在這幾年崛起成魔都大V),我曾問她,你一直寫中年人育兒的話題,會枯竭嗎?她說不會。看她的狀態也是越寫越high。
中產心態要不得,只有短暫的歲月靜好,剩下的都是無止境的對自己的質疑、焦慮和挫敗感。這種心態必須要逃避。自己實現不了的目標,下一代也很有可能無法實現。階層躍遷和代際生活進步,哪裡能容易實現?
那些美好的中產形象和心態,應該是一個大房子,一對恩愛夫妻,兩個孩子,一條狗……實現這些需要大量的物質和精神投入,現代人太累了。
4
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能僅僅靠感覺和心態
如何應付一場自己的或者家人的大病?中產與溫飽之間,只隔著一場病。沒有好的社會保障,什麼都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去拼搏,自己去負責。僅靠每個月的收入,不夠抵禦風險。孩子生病,老人生病,自己生病,每一個都要命。
健康風險,似乎是人生躲不開的風險。風流總隨雨打風吹去。有人說,心態好,身體會好。或者說,就算遇到什麼事情,也要鎮得住場,挺得過去,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魚魚雅雅。這個輿論世界,雞湯真的熬了不少了。
有一次,我突然跟一個朋友聊起來,焦慮為什麼能在網際網路上風行多時經久不衰?因為焦慮本身就存在,輿論吸納了一部分舊能量,又釋放了一部分新能量,焦慮本身就在循環更新迭代。有焦慮就有雞湯,這就是生態。
但我們依然看到了各種危機此起彼伏地爆發。這裡追討、那裡追討,財富是那麼容易被騙走和流失掉。即便已經是個穩固的理智的中產精英,也會被父母影響。聽到一個朋友的朋友笑談說,自己的嶽父母被P2P騙了,只能偷偷補上窟窿,免得他們身體上還出了什麼毛病。
生命和財產安全,這個常見的詞語,現在一個字一個字的慎重地讀出來,才發現,生命和財產似乎真的特別不容易安全。中產的感覺和心態救不了自己,碎片化的知識也不行,唯有定力、理性和忍耐可以,而不是炫耀性消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來奠定的。自己的品質,是可以修煉的,在系統的、慣性的力量下,讓自己的生活形成一個不太費力、不太折騰的系統。健身、學習,不用特意報班報課,在自己選定的領域,專注琢磨十年二十年,也是修身養性。
國外的中產是他們的經濟社會中慢慢形成的,具有代際的繼承性,他們發展非常緩慢而穩定,而他們的品格相對確定。就像上海的第二代中產,相比外地新中產,活得確實更滋潤、豐滿、愜意一些。
5
比起消費,更想獲得
最近我發現中國目前最令年輕人追捧的兩大行業,即金融和網際網路,分別讓人產生了兩種類型的固定思維,只要你進入這兩個行業,都會被影響和塑造。金融業對應「交易」思維,網際網路業對應「產品」思維。而且這兩種思維正慢慢延伸到人生哲學領域,覺得什麼都是交易和產品,可能連感情都是。你要不斷付出、經營、更新迭代。
你能做出洞察消費者的產品嗎?你有好的商業模型嗎?你能賺多少錢?你了解你的服務對象和客戶嗎?你實現了什麼價值,你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你解決了什麼問題?所有東西你必須想得特別清楚。這個世界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生。雖然這是一種很積極的思維,但一直這樣活著,是不是太累了?
因為消費,產生了一個中產階層。而這個階層是否有自己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關心和認真對待過。獲得認同,獲得精神支柱,甚至獲得一種信仰,比如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雖然也充滿了交易和產品的思維,但至少是一種信仰。
一個簡單的數據標準,囊括不了人們複雜的生活世界和內心世界。數字始終是蒼白無力的數字。中國的區域差異巨大,每個城市都該有每個城市的標準,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心態和感覺。中產客觀上因為區域、身份、年代影響,大家定義各自不同,更何況是主觀上的感受,更不一樣了。
幸福是什麼?
愛情在哪裡?可以嫁給愛情嗎?還是妥協給年齡到了的婚姻?婚姻幸福嗎?
我們的生活有自由嗎?不會被生活折磨和折騰得毫無生機了吧?
我們的壓力怎麼釋放?我們有焦慮之外其他美好平靜一點的共識嗎?
我們愛這個世界,願意為它奉獻和留下一點什麼共同的遺產嗎?
……
生活的自由時間都那麼少,全部被賺錢和育兒所填滿,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到底該安放在哪裡?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答案。網絡上處處都是兜售,哪裡有免費的信仰和熱愛呢?
「中產階層」被消費社會分娩了出來,卻要開始自己尋找幸福,談何容易。中產物質和精神層面是脫節的,這似乎是個必然的結論。在這個不確定性橫行的年代,職業穩定嗎?有聲望嗎?自我認同和社會評價如何?中產精神上有牢固的價值觀嗎?還是連思想和觀念都在不斷分化?
有人說最害怕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但在這股在空氣裡都能自動感受到,仿佛自動連著Wi-Fi一樣隨時傳遞給你焦慮的信息的年代,不追逐就會落後挨打,追逐就會失去自我。你怎麼選?青年作家蔣方舟最近在GQ上表達了自己的試驗,她主動脫離社交網絡,她不關注熱點,並且認為網絡暴力越來越嚴重,不再參與任何網際網路上的討論和爭執,減少微信上的交流儘量選擇面對面。只要手機在身邊,只要浸泡在社交網絡裡,我們就時刻都在經受誘惑。當不消費成為唯一的武器時,我們有點虛弱。這個世界充滿焦慮、痛苦、虛弱。
幸福也許在簡單的、可循環悲歡的生活裡。有失望也有希望,有悲傷,歡樂也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