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中產的收入,卻沒有中產良好的感覺和心態?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格隆匯

作者:水姐

來源:秦朔朋友圈

1

引子

有個朋友,新上海人,高學歷,在知識型企業工作,收入也不低,但感慨,為什麼心裡感受不到自己是個中產啊。

筆者一想,是啊,我也感覺不到。我是從來不把自己歸類,人人平等,我就是我自己啊,幹嘛故意把自己投入一個框框?或者說,社會上某些指標和特徵相似的類型是客觀存在的,但主觀上,我們非得接受某個標準,而越來越讓自己按照某種儀式、規律、規定動作行事嗎?

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

生於消費:中產是在消費的土壤裡生長的概念

「中產」是個舶來詞。1951年美國對它才有了個學術上的研究和定義,誕生不過半個多世紀。這個概念進入中國的時間其實不長,進入21世紀才慢慢有國人接受,並一度成為「小資」的替代詞。

隨著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興起,他們需要明確的目標對象定位,以及為這些人創造概念、思潮、產品和生活方式,最終,「中產」在消費社會漸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落地概念。

在中產的收入這一指標上,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標準。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為了指向特定人群,為消費者畫像,以便為商業模型服務。也就是說,很多人是「被中產」的,是被灌輸的概念——我是中產,我就應該住什麼樣的社區、開什麼樣的車、給孩子上什麼樣的學校、用什麼樣的護膚品、擁有什麼樣的興趣圈層、接收什麼樣的資訊、參與怎樣的知識付費……

有房有車有閒有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群,有獨特的娛樂方式,有鍾愛的時尚品牌……滿滿的消費社會的痕跡,全都要靠金錢來支撐。

也可以這麼說,不熱愛消費,或者不怎麼消費的人,自然不會有中產的感覺。為什麼要被物品定義自己?就不能活出點自己的鮮明個性還有點超然物外的氣質嗎?

職業原因,我朋友圈的很多朋友是做諮詢或者做媒體的。有各種各樣的大V,面向的受眾都是以中產、新中產為主。每年,他們發布中產相關研究報告。做諮詢的也是如此,他們要把一個群體的特徵研究得特別透徹,平均年齡、職位、行業、學歷、家庭年收入、婚姻和子女、衣食住行、休閒娛樂、理財投資、幸福感等等。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經過40年左右的時間,終於在消費階層中出現了新人群。那群人被這些善於總結,提煉概念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總結出不同的規律,他們一起喊出了這個世紀的特定的口號:消費,我要消費,消費故我在。我要消費好東西,我要擁有美好生活。

商業消費最終改變的是人對世界的看法,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對家庭的看法,當中產階層成為全國消費文化的主流力量,相信以後他們也會成為政治生活和社會結構的主流力量。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們有著藉助網際網路興起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消費者,他們一手推動了很多網際網路相關的上市公司。但是這都不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這是時代浪潮下的跟隨。

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產者?2018年初,國家統計局曾給出明確數據:中國有3億人口為中等收入群體,佔世界的30%。近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又對這一數據進行了更新,他提到,按國家統計局的標準來看,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億人。月入2083元就是中等收入,這是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即2.5-20萬元/年的最低標準提出的。另外,按照社會學家「收入中位線的3/4到2倍區間為中產者」的標準,也有近5億人。

在廣義的、模糊籠統的範圍裡,中國中產大致來說有3-5億人。不要認為一線城市的中產才是中產,在網際網路驗證了下沉市場才是最有潛力的市場的當下,這個龐大群體的消費特徵的持續研究,是中國GDP增長速度與質量的有效保障條件。

中產,消費先行。當熱愛儲蓄的人們(2010年儲蓄率從高峰51.2%持續下降)慢慢變成熱愛消費的人們,社會心理結構必然在重塑。這幾年,消費的宏觀指標(比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有動靜,人們就很緊張。大家面面相覷,但在彼此臉上也找不到答案。

3

長於焦慮:無解的教育,無可救藥的焦慮和迷茫

一個再不為自己消費的人,也會為兒女消費。5060後父母省吃儉用,省下大幾十萬至大幾百萬不等的積蓄為8090後孩子買房買車付首付,自己每月只花費千把塊;8090後父母也開始省吃儉用為孩子省下高昂的教育開支。

為兒女怎麼消費?心甘情願為他/她們的學習和發展付費。在這個領域,富裕階層追求什麼,中產踮起腳尖也會去追求,在這場追逐中,就像18年的長跑,累到五體投地。

不想承認自己只是個中產,現實又不能給一個明確的運氣和答案。有人拼盡全力,有人毫不費力。我們發現,這個時候,所謂「中產」,不過就是「家境不錯」,離富人家族是如此遙遠。

中產心態似乎應該是這樣的:身處中間階層,意味著有尊嚴、可持續的生活形態,社會認同率高。社會大眾都想成為中產,並且驗證出幸福是可以奮鬥出來的。

奮鬥,持續增長,突破天花板,似乎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追求的目標。追求階層躍遷是社會生活的意義。美好心態不常有,焦慮常在。

即便在同一個所謂典型的上海傳統中產小區,有一次物業更換重新統計車位和車輛,發現,有個家庭居然名下有17輛車。一個小區內,中產都是分化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追趕目標。有房貸車貸的新上海人(新中產)與毫無壓力的上海第二代中產,是住在同一小區的距離最遙遠的人群。他們的孩子們,即便上著同一所學校,其他教育的投入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消說金錢的投入,時間的投入、耐心的投入,由於沒有後顧之憂、心理負擔之後的全部精神力量的全情投入,不可同日而語也。沒有物質和精神負擔的父母,對下一代來說真是福氣。

巨富階層不用比較,高科技行業的創始人對孩子的培養更是用盡心思,在教育技術領域就遙遙領先了。我們不談網上那些爆款文的例子,什麼4歲去沙漠徒步,5歲懂核聚變原理,6歲考鋼琴十級……還是什麼順義媽媽和海澱媽媽,我們談些新的:小學一年級就能讀完哈利波特英文版全集的(天吶,怎麼做到的,我都不行);我認識至少兩個網際網路領域的創始人,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請來黑客教編程,孩子也真是熱愛,小學一年級就可以開發app。生活在當下,這一代孩子們向真理和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地遊去,真的不再是夢想。

在這個無邊界無標準答案的育兒領域,焦慮永在。中產一定本質上是追趕者。追趕著最新最全的信息,追趕著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這個世界上,錢代表著最快最方便得到某種東西的靈符。90%的技能教育可以通過金錢去接近。信息那麼發達,我們知道的好的榜樣和案例越來越多。歲月靜好,只是一種假象。像我從小老莊讀的多,還能出世一點,但也時不時會被影響,覺得把孩子帶到這世間來競爭,也沒問他意見,容易有罪惡感。而且會明顯感覺到自己沒用,時時有無奈感和陰影在頭頂盤旋。

中產通常面臨著一種致命的不足——自我實現不足的持續影響。因為期望的生活和自己的現實相差太遠,原地踏步是不行的,一直奔跑也不能追上;新聞媒體上永遠不乏成功和一夜暴富、或者在你眼皮子底下一夜暴紅的人,而你還是碌碌無為。事業通常會在中年遇到瓶頸期,向上發展難以實現會造成瀰漫的失落感和挫敗感,加劇困擾和不安。

炫耀性消費逐漸被高昂的教育成本替代,是近幾年的趨勢,「哪裡哪裡的家長不配有夢想」,成了這個時代的緊箍咒。若是「中產」再有了「中年」概念的加持,則有說不完的話題,「別得罪中年人,他們狠起來什麼都學」。一個我們秦圈曾經的作者(我親眼看著她在這幾年崛起成魔都大V),我曾問她,你一直寫中年人育兒的話題,會枯竭嗎?她說不會。看她的狀態也是越寫越high。

中產心態要不得,只有短暫的歲月靜好,剩下的都是無止境的對自己的質疑、焦慮和挫敗感。這種心態必須要逃避。自己實現不了的目標,下一代也很有可能無法實現。階層躍遷和代際生活進步,哪裡能容易實現?

那些美好的中產形象和心態,應該是一個大房子,一對恩愛夫妻,兩個孩子,一條狗……實現這些需要大量的物質和精神投入,現代人太累了。

4

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能僅僅靠感覺和心態

如何應付一場自己的或者家人的大病?中產與溫飽之間,只隔著一場病。沒有好的社會保障,什麼都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去拼搏,自己去負責。僅靠每個月的收入,不夠抵禦風險。孩子生病,老人生病,自己生病,每一個都要命。

健康風險,似乎是人生躲不開的風險。風流總隨雨打風吹去。有人說,心態好,身體會好。或者說,就算遇到什麼事情,也要鎮得住場,挺得過去,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魚魚雅雅。這個輿論世界,雞湯真的熬了不少了。

有一次,我突然跟一個朋友聊起來,焦慮為什麼能在網際網路上風行多時經久不衰?因為焦慮本身就存在,輿論吸納了一部分舊能量,又釋放了一部分新能量,焦慮本身就在循環更新迭代。有焦慮就有雞湯,這就是生態。

但我們依然看到了各種危機此起彼伏地爆發。這裡追討、那裡追討,財富是那麼容易被騙走和流失掉。即便已經是個穩固的理智的中產精英,也會被父母影響。聽到一個朋友的朋友笑談說,自己的嶽父母被P2P騙了,只能偷偷補上窟窿,免得他們身體上還出了什麼毛病。

生命和財產安全,這個常見的詞語,現在一個字一個字的慎重地讀出來,才發現,生命和財產似乎真的特別不容易安全。中產的感覺和心態救不了自己,碎片化的知識也不行,唯有定力、理性和忍耐可以,而不是炫耀性消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來奠定的。自己的品質,是可以修煉的,在系統的、慣性的力量下,讓自己的生活形成一個不太費力、不太折騰的系統。健身、學習,不用特意報班報課,在自己選定的領域,專注琢磨十年二十年,也是修身養性。

國外的中產是他們的經濟社會中慢慢形成的,具有代際的繼承性,他們發展非常緩慢而穩定,而他們的品格相對確定。就像上海的第二代中產,相比外地新中產,活得確實更滋潤、豐滿、愜意一些。

5

比起消費,更想獲得

最近我發現中國目前最令年輕人追捧的兩大行業,即金融和網際網路,分別讓人產生了兩種類型的固定思維,只要你進入這兩個行業,都會被影響和塑造。金融業對應「交易」思維,網際網路業對應「產品」思維。而且這兩種思維正慢慢延伸到人生哲學領域,覺得什麼都是交易和產品,可能連感情都是。你要不斷付出、經營、更新迭代。

你能做出洞察消費者的產品嗎?你有好的商業模型嗎?你能賺多少錢?你了解你的服務對象和客戶嗎?你實現了什麼價值,你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你解決了什麼問題?所有東西你必須想得特別清楚。這個世界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生。雖然這是一種很積極的思維,但一直這樣活著,是不是太累了?

因為消費,產生了一個中產階層。而這個階層是否有自己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關心和認真對待過。獲得認同,獲得精神支柱,甚至獲得一種信仰,比如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雖然也充滿了交易和產品的思維,但至少是一種信仰。

一個簡單的數據標準,囊括不了人們複雜的生活世界和內心世界。數字始終是蒼白無力的數字。中國的區域差異巨大,每個城市都該有每個城市的標準,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心態和感覺。中產客觀上因為區域、身份、年代影響,大家定義各自不同,更何況是主觀上的感受,更不一樣了。

幸福是什麼?

愛情在哪裡?可以嫁給愛情嗎?還是妥協給年齡到了的婚姻?婚姻幸福嗎?

我們的生活有自由嗎?不會被生活折磨和折騰得毫無生機了吧?

我們的壓力怎麼釋放?我們有焦慮之外其他美好平靜一點的共識嗎?

我們愛這個世界,願意為它奉獻和留下一點什麼共同的遺產嗎?

……

生活的自由時間都那麼少,全部被賺錢和育兒所填滿,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到底該安放在哪裡?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答案。網絡上處處都是兜售,哪裡有免費的信仰和熱愛呢?

「中產階層」被消費社會分娩了出來,卻要開始自己尋找幸福,談何容易。中產物質和精神層面是脫節的,這似乎是個必然的結論。在這個不確定性橫行的年代,職業穩定嗎?有聲望嗎?自我認同和社會評價如何?中產精神上有牢固的價值觀嗎?還是連思想和觀念都在不斷分化?

有人說最害怕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但在這股在空氣裡都能自動感受到,仿佛自動連著Wi-Fi一樣隨時傳遞給你焦慮的信息的年代,不追逐就會落後挨打,追逐就會失去自我。你怎麼選?青年作家蔣方舟最近在GQ上表達了自己的試驗,她主動脫離社交網絡,她不關注熱點,並且認為網絡暴力越來越嚴重,不再參與任何網際網路上的討論和爭執,減少微信上的交流儘量選擇面對面。只要手機在身邊,只要浸泡在社交網絡裡,我們就時刻都在經受誘惑。當不消費成為唯一的武器時,我們有點虛弱。這個世界充滿焦慮、痛苦、虛弱。

幸福也許在簡單的、可循環悲歡的生活裡。有失望也有希望,有悲傷,歡樂也在不遠處。

相關焦點

  • 我只有中產的負擔,沒有中產的生活,這叫什麼中產?
    每年都有一些機構媒體出來定義中產,說什麼家庭收入多少你就邁入中產階層了。昨天,有個在四線上班的朋友也打電話來和我聊中產並稱很羨慕我在大城市過上了中產生活。在中國擁有怎樣的生活和工作算得上中產階層?別人的中產生活和工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自己是怎樣中產的。我是企業經理,年收入20萬。老婆公司會計,年收入15萬,住在二線城市,有兩父母要贍養,有兩小孩要扶養,有房子要供。
  • 世界各國對中產定義不同 印度會說英語就算中產
    她說,許多同事都和她情況類似,經常加班,擔心失業,擔心孩子不能進好學校讀書。  在中國,同樣有很多中等收入者生活在壓力中。肖雪是北京某媒體的中層,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收入不菲。他們有一個兩歲的兒子,還有兩處房子,衣食無憂,可以經常旅遊。不過,肖雪總感覺壓力大。「不是來自工作,是擔心孩子的教育。」她告訴記者,幼兒園還好,可以多花錢進私立的。但是要是想讓他上個好的小學,就得買學區房。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如果僅從收入的角度來測量中產階層,得到的就是「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清華大學李強教授新著《當代中國社會分層》一書的重要研究對象。中等收入群體在社會學裡屬於「中產階層」研究的範疇,李強教授從事中產階層的研究已40餘年,為這一領域貢獻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學術作品,這本著作是李強教授在社會分層和中等收入群體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該書於2019年底由三聯書店出版,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學術圈及社會各界的巨大反響。
  • #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層有望達 4億人?你被中產了?#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中產呢?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給了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中產的收入介於各地人均收入的平均值和平均值的2.5倍之間,也就是說,收入要達到平均水平,還得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蘇海南表示,按照這個定義,我國大概有2.4億中產者,到2020年,中產階層有望增加到近4億。
  • 2019年近6成新中產家庭收入有增加 南京的新中產家庭數位居全國第九
    報告顯示57.5%的新中產家庭收入較往年有所增加,收入越高的家庭增長幅度越大。報告的研究對象將家庭年收入超過20萬元就作為新中產群體,他們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從事專業性或者管理崗位,多分布於全國一、二線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新中產家庭數量居全國前四位,南京的新中產家庭數位居全國第九。
  • 為什麼只有中產陷入生育危機?
    理論上推測應該是中產和富裕家庭,但是實際上我們做的市場調查和我們想像的大相逕庭。今天我們就來從另一個角度談一談生孩子的問題。但是我們從市場調研來看,城市的白領和中產,對於生孩子都有憂心忡忡。新婚的夫妻可能由於房貸車貸,或者房租交通等一系列的生活壓力,無法保證對孩子出生後能提供較為優質的生活而擔憂,不敢輕易生孩子。已有一個孩子的中產,因為自己生活的壓力,以及孩子教育的壓力,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家庭工作之間疲於奔命,更是無法考慮二胎的問題。
  • 「中產階層」成為熱議話題,月薪多少算得上「中產」?你達標嗎
    在中國,「中產階層」是一個非常時髦的詞彙,如果你是屬於這個階層的,那麼你的感覺就是「高人一等」,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乍一看城市裡的白領都是中產階層,但是真正算下來,這些人的工資還沒有農民工們高,這樣算,大家不都是中產階層嗎?憑什麼他們就要「高人一等」呢?
  • 在中國,到底有多少的「中產家庭」?看完數據後我卻並不羨慕
    生活奔小康,這是七八十年代人們的願望,而現在這個願望實現了,很多家庭都開始想著奔向中產階級,那按照目前中產階級的定義,在中國有多少家庭能夠達標這個收入標準了呢?事實上,在我國發展的每個階段,甚至於每個地區,對於中產家庭的收入都有著不一樣的標準。
  • 理財-新銳中產是什麼意思新銳中產定義年薪是多少?
    誰、誰、成為新銳中產了。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奔走相告。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活成想像中的樣子:初嘗有錢的滋味,欲望已被挑起,財富卻不給力,經濟壓力大,感到焦慮。那麼,新銳中產是什麼意思,新銳中產定義年薪是多少呢?新銳中產是什麼意思?新銳中產是什麼意思呢?
  • 月薪多少才能算是中產階層?
    如果是按照世界銀行和胡潤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年收入12萬至50萬元(月薪1萬至4.1萬)以內都算是中產階層,年收入達到50萬以上算是高收入階層,而年收入達到600萬至一個億以上則屬於是富人或者富豪。如下圖所示,我們看一下國內對於中產階層的定義,從表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產階層的跨度很大分為三個檔位,新興中產階層的要求相對比較低,只要家庭每個月的可支配收入能達到5200-8300元就可以算是新興中產階層,按照一個家庭有夫妻2個勞動力來看,只要夫妻雙方的月收入能達到2600元-4150元範圍內的都屬於入門級中產,這個層次的中產人群應該也是最多的,至少覆蓋了
  • 「中產家庭」標準出爐,國內有3320萬戶達標,你是中產嗎?
    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中產圈層白皮書》中,詳細的中產家庭的生活狀態、情感現狀和財富觀。按照胡潤的標準,資產達到300萬,就可以稱為中產,目前,中國中產家庭達到了3320萬戶。胡潤將中產階級定義為,除去家庭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後,仍然有高消費和投資能力。
  • 中國的上班族,到底每月收入多少錢,才算進入中產階層?
    對於中產階層的收入,一直是爭議很大的話題。因為,我國並沒有各個階層的明確標準,因為我們只能分析一個大概情況。那麼,到底每個月收入多少錢,才算進入了中產階層呢? 根據統計,我國14億人口中,總計有7.75億勞動人口。其餘的人口,則是老人、兒童和學生。在將近7.8億人口中,按照2018年統計的數據,每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大約佔了38%,基本上生活中農村和小城鎮。每月收入2000元到5000元的群體,大約佔了46%,幾乎佔了勞動人口的一半,屬於主體力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群體屬於工薪階層,生活各地的各種城市。
  • 張豐l 凡爾賽文學和中產的精神病症
    真是很久都沒有周末的感覺了。」朋友指出這有點凡爾賽。想想也是,表面上看,我表達的是很久都沒有徹底放鬆的周末了,但是也透露出一個信息,我可能一直在忙著掙錢;或者是竟然不用上班,無所謂周末。我不是故意顯擺,我真正想表達的是,由於長時間不上班,我失去了「五+二」的正常節奏,時間處在混沌中。沒有工作日,也就沒有真正的休息。但是,如果這樣老實講出,多少讓人厭煩。
  • 清華教授談中產收入標準:年薪10到50萬 有車有房能旅遊
    每個人心目中的「中產」,都有不一樣的標準。按照廣義理解,中產人家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但年薪多少才算中產?
  • 你是中產嗎?收入高低是否是衡量新中產的唯一標準?
    如果按照這個報告來看,那麼明年將有一半的中國人達到中產。那麼中產階級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其實,各家權威機構對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不同的:在福布斯的標準中,中產年收入最低為1萬美元,換算成我國的國情年收入在6.8萬元的群體就算是中產階級,也就是說每月超過5700元收入,中產。
  • 2020年中國中產階層或達4億人 哪些人算中產階層?
    ,要加稅」的新聞,給所謂的「高收入群體」帶來不小的恐慌,並引發「中產階層」的集體吐槽。  11月2日,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2030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讓「中產階層」再度成為焦點。
  • 有房有車就是中產家庭嗎?我國中產新標準出爐,看看你家達標嗎?
    所以如果想看當地的平均水平最好還是結合中位數和平均數組合來看。難怪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總喜歡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地方做選擇,即使同是一線城市,但是工資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廣州的工資水平是一線城市最低的,但是相對的廣州的物價也並沒有其他城市那麼高。
  • 中國進入中產階層形成期 收入結構仍為金字塔形
    中產階層越壯大,社會越穩固,這是很多學者和政治家的共識,最好的社會結構,就是「橄欖形」。研究社會學的紀德尚教授表示,「國家『擴中』的舉措,相關的配套措施,有時看不見,其實都暗含著『擴中』的思路。」「中產階層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步入中高收入行列,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政府和社會都應鼓勵並支持。」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宋向清說。
  • 關於中產階層的各種定義和指標體系
    國際流行的中產階層定義中產階層的定義和指標歷來是有爭論的。瑞信報告出臺之前,國際上流行過兩套指標。較早的指標重視中產階層賴以存在的根基。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中產階層的根基是經濟產權,小僱主是傳統意義上的「老」中產階層,夾在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
  • 嚴泉:中產階層的訴求與溫州動車事故
    但是這種做法,為什麼這一次卻遭受如此大的批評與反感呢?  在筆者看來,事故人群及發生區域的特性,讓鐵道部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了一次錯誤的應對。此次事故人群不同於以住礦難的遇難礦工,後者基本上是來自中西部的農民工。從已經披露的遇難者職業來看,除大學生外,以企業經理、公司白領、公務員、教師等職業為主,這些人統統屬於中產階層。而他們的親屬,從媒體報導來看,多數也是中產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