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英法聯軍的吃飯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2021-01-15 晚清陳卿美

文|陳卿美

1857年(鹹豐七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從廣東一路北上天津,繼而殺入北京,一把火燒了圓明園。拋開侵略不談、拋開家與國不論,只說說這支遠徵軍部隊在中國徵戰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夥食問題的。

軍隊出徵作戰,夥食保障是最重要的軍需給養。吃得好,才能打得好,吃飯問題直接決定著戰鬥力。英法聯軍遠離故土,在中國長途徵戰,對後勤保障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英法聯軍北上天津時,人數達到最多,其中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英艦73艘,法艦32艘。2.5萬人的部隊,每天糧食、蔬菜的消耗量巨大,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呢?

首先,在英法聯軍的部隊中有專門的軍需部門,負責採購。英國隨軍翻譯斯溫霍在其《1860年華北戰役紀要》一書中有提到這個細節。1860年7月,英法聯軍先頭部隊抵達遼寧渤海灣一帶,並將此作為物資補給基地。軍需官負責出面採購食物,但當地村民聽說洋人來了,都嚇跑了。軍需官只能帶著翻譯四處做村民的工作,保證不侵害他們,並高價購買食物。

軍需官購買物資,不是去外面四處出擊,而是引導村民集中到騎兵營附近,形成一個交易集市。這種方式是英法聯軍常用的方法,在其它相關史料中也屢次提到。聯軍出手確實大方,買東西的價格遠高於市場價,周邊村民都非常願意賣東西給洋人。相比殘暴、搶劫的清兵,洋鬼子實在文明太多。

周邊村民聞風而動,牛啊、羊啊,送到哪裡去……聯軍翻譯負責與村民砍價、屠夫負責估算肉產量。一頭綿羊12先令6便士、一頭山羊5先令。當然,還有各種新鮮的蔬菜、水果。集市每天都存在,而且參與的村民的越來越多。在天津時,聯軍還經常到附近鄉鎮去趕大集,偶爾採購些松雞、禾雀吃,兩三便士就能買到一隻松雞。

英軍牧師麥吉在《我們是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一書中還提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在這個自建集市旁邊,軍官還養起了雞,公雞、母雞都有。一方面可以吃雞蛋、雞肉,另一方面還可以作為消遣。

除了在當地採購外,英法聯軍在軍艦上還儲存有大量食物。當地採購可以保證食物的新鮮,船上儲存主要保證海上航行或以備不時之需。比如每艘軍艦上都要超大的食品櫃,存儲著肉食、蔬菜、水果,還有啤酒、葡萄酒。在天津過冬時,「斯蘭尼號」炮艦的甲板上就有一條很長的食品櫃,裡邊有各種肉食,整羊、半邊牛肉、野雞、針尾松雞 、野鴨、兔子、鹿。

老照片:英法聯軍

從史料記載來看,聯軍,尤其是英軍不喜歡吃豬肉,他們認為,豬生活的環境過於骯髒。法軍似乎沒有什麼禁忌,在天津北塘時,法軍來復槍團的士兵則經常吃豬肉,遭到英國人的鄙視。奇怪的是,吃魚蝦也比較少提及,聯軍在天津停留很長時間,幾乎很少看到吃河鮮、海鮮的記載。有士兵到村莊裡,發現有村民燻魚,聞到那個味道甚至要嘔吐。相反,牛羊肉則是聯軍肉食的首選。他們認為天津的牛羊肉非常不錯,一是供應充足,二是新鮮好吃。

聯軍似乎也少有吃米麵的習慣。北塘的村民曾給聯軍送過魚、大米、綿羊、家禽。但關於面的記載則比較少。但聯軍是吃麵包、餅乾的,而且是主食。麵包雖說可以長期儲存,但畢竟還要製作新鮮的。在史料中,多次提到聯軍攜帶有烤箱。麵包就是烤箱出來的,由此也可以證明,聯軍是使用過麵粉的。在進京路過武清河西務時,聯軍在空無一人的村莊裡發現了很多穀物,但苦於無法碾成麵粉,當地村民也不願意幫忙。

聯軍的烤箱當然不是電烤箱,顯然應該是一種靠火加熱才能使用的簡易烤箱。除了烤麵包外,還可烤制一些肉食、蔬菜,或加熱其它食物。洋人不像中國人,會炒菜,他們大都只會將蔬菜烤著吃。如紅薯、洋芋、土豆。土豆是英國人的最愛,烤土豆也就成了聯軍常吃的菜餚。在塘沽打完仗後,發生過一個有趣的事情。一個英軍軍官吩咐軍中奴僕,把靴子上蠟,再烤點燻肉。結果,這個奴僕不知道怎麼回事,給燻肉上了蠟,把靴子給烤了,惹得軍官大怒。從烤箱基本可以看出,聯軍吃麵包要烤,蔬菜要烤,肉食要烤,燒烤就是聯軍最常見的烹飪方式。

如果不趕路、不打仗,聯軍的吃飯問題基本都在營地或艦船上解決。如果外出作戰,士兵就要隨身攜帶乾糧,每個士兵均裝備有飯盒與食品袋。按規定,士兵要攜帶三天的口糧。部分聯軍士兵在塘沽向天津推進的過程中,士兵在一個村莊旁休整吃飯。隨身攜帶的是一罐醃肉、火腿三明治、約克郡餡餅、麵包。當然,麵包要用烤箱烤一下。另外,還有雪利酒和兌水的白蘭地。看起來夥食不錯,但並不是每次都保證三天的口糧,在北塘河登陸時,英軍就曾抱怨,肉食太少,根本維持不了三天。畢竟是戰爭時期,夥食變化也很大。有時很豐盛,牛羊肉、雞鴨肉、新鮮的蔬菜,還有色拉。但緊張的時候,用英軍的形容,只有比鞋底還堅硬粗糙的牛肉加餅乾。

聯軍極少吃死的動物,可能是習俗的問題,也可能是怕傳染疾病。不過,法軍出現過吃死狗的現象。有兩位軍官某天晚上,或許突然想大餐一頓,便吩咐馬爾他籍的廚師去做三份晚餐。但根本沒有什麼食物,軍官下令廚師去找朋友借,借不到自己去想辦法。總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晚餐做好。最後,廚師還真做出了美味的大塊肉排,軍官大快朵頤很爽。但躺在床上後,他們開始懷疑肉排的來歷,越想越不對勁。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頭天下午一匹死馬的背脊骨處被切斷,少了一大塊,缺失的形狀與昨晚吃的肉排形狀很相似。軍官大怒,要找廚師算帳,但廚師早撒丫子跑了。

再說喝的方面,除了隨身攜帶有酒、水以外,聯軍還有咖啡、可樂、牛奶、茶喝。喝咖啡只有在營房休閒的時間才可以喝到,大概是需要現磨咖啡豆的原因,比較耗費時間。牛奶在中國極少喝到,但在聯軍的醫院裡,傷病員可以喝到牛奶,很可能是作為營養品服用。可樂汽水並不是每人都能隨身攜帶,但在外出作戰時,有的士兵是可以喝到的。「可可飲料」不知道是不是「可樂」。啤酒、葡萄酒、香檳也是聯軍常喝飲料,基本也只能在營房與軍艦裡才能享用到。

至於喝茶,則是要拜中國人所賜。聯軍喝茶沒有不習慣,甚至天天都要喝茶。或許是因為中國茶葉很早就傳入到了歐洲。聯軍喝茶,一是中國人贈送的茶葉,另外就是到茶館裡喝茶。在北塘鎮裡,聯軍三五人去茶館喝茶,得到老闆的熱情招待。在天津城裡,聯軍也會去喝茶,茶館老闆可以說簡單的英文,另外還會拿出蛋糕招待客人。

除了飲料,就是基本生活用水。飲料可以不喝,但水不能不喝。聯軍解決吃水問題不難,跟買食物是一樣。比如去茶館喝茶時,聯軍發現茶館有陶缸裝了一大缸清澈的涼水,便花了半個銀元買走了。另外,在中國每家每戶中都有水缸存水。北塘村民比較特殊,冬天將冰塊儲存,夏天就變成了水。聯軍每到一處,開始中國村民都是四散奔逃,聯軍取水非常方便。如果村民覺得洋人容易接近,聯軍也會花錢買水。

英法聯軍是侵略者,有沒有因此搶劫呢?答案是有,但很少。比如法軍曾搶過村民的豬,但遭到了鞭打。英法聯軍嚴格規定,禁止搶劫村民財物。否則也不會出現集市交易,更不會出現村民友善對待聯軍的情況。真正搶劫的都是僱傭的廣東、香港苦力。這個事情不能多說,否則有美化侵略者的嫌疑,但史實如此。

在八裡橋時,北京同仁堂的老闆趕著500頭羊、50頭牛和無數糖果去慰問英法聯軍,結果被聯軍拒絕,聯軍堅持要出錢購買。同仁堂老闆又堅持不收錢,最後只好把牛羊帶回,半路竟然被清兵搶走了。你說諷刺不諷刺?

相關焦點

  • 八國聯軍侵華有哪些冷知識,知道後顛覆了你的人生觀?
    正因為這種產權的問題,使得士兵們想要使用這些武器打仗或者使用這些武器操練開始變成了一個難題。他們如果想要用這些庫房中的武器,就必須給戶部支付一定的損耗費。在這些無形的阻礙阻撓下,使得這些武器在買回來後幾乎就沒怎麼被士兵們接觸過,在這種沒有熟悉、沒有操練過的情況下,又如何要求他們帶著這些武器去殺敵呢?
  • 打破清朝大門的英法聯軍又來了,英法兩國將進軍南海攪和亞太
    一百多年前用炮艦打破國門,逼迫清政府籤下屈辱賣國協議的的「英法聯軍」又來了!英國政府稱將派遣航母編隊部署亞太,而法國也有意和美日來我國東海舉行聯合軍演,澳大利亞也有意跟隨美國。看看,美英日法澳,不僅是英法聯軍,當年的「八國聯軍」又來了,這群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糾集海軍艦隊進軍南海攪和亞太,我國該如何應對。平常都是美日在我國周邊軍演騷擾,這次英法兩國參與還是近年來頭一回。西方歐美聯合,明顯是針對我國。專家認為,法國軍隊加入美英日三國位於東海的演習,是要向中國發出牽制信號,要遏制中國。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史上第一次毒氣戰:英法聯軍傾刻死亡上萬
    這給英法聯軍一喘息機會,他們趁機北進,在比利時王國的依普爾運河一帶構築工事,準備隨時與德軍決戰。德軍為避其鋒芒,改變作戰布置,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東線戰場,然後伺機與英法作戰。這樣,兩線戰場上的雙方形成了對峙的局面。1915年春,東線俄軍戰敗,處於防守態勢,德軍便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線,準備在依普爾運河一帶與英法大戰一場,以雪馬恩河慘敗之恥。
  • 龔半倫真的帶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歷史究竟遺漏了誰?
    那麼,究竟龔半倫有沒有帶領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呢?龔半倫真的是漢奸嗎?這個疑問從清末就開始有了,一般對這個問題有兩種看法:其一:龔半倫帶英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是迫不得已:1910年,《國粹學報》主編鄧實在《龔定庵別集詩詞定本序》中說:「孝琪(拱)嘗引英兵燒圓明園,世人每以此短之;然孝琪自謂實奇計,蓋以一園而易都城數十萬人之生命,其保全為至多也。」
  • 圓明園並非英法聯軍所燒?英國人說出真相,令人無比憤怒!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此時鹹豐帝卻立刻逃跑,致使整個紫禁城都淪陷,而作為清朝統治者最喜歡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洗劫一空後放火焚毀,成為我國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損失。 歷史書上曾描寫過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後的暴行,他們將裡面所有奇珍異寶全部盜走,如果拿不走的就毀壞掉,後來更是放了一把大火,將這座萬園之園燒為灰燼,英法聯軍的暴行一直備受譴責和攻擊
  • 160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在160年前的今天,1860年10月7日(農曆1860年8月23日),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
  • 臭名昭著的「英法聯軍」怎麼誕生的?最終破裂竟源於美國的計謀?
    文|逆北「英法聯軍」這個稱呼在歷史上可算是屢見不鮮了。顧名思義,這是一支由英國與法國官兵組成的聯軍。從1854年的克裡米亞戰爭,到二戰結束後不久爆發的中東戰爭,皆有「英法聯軍」參與其中。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二。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放火的只有英國,我們看看法國怎麼說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瑰寶—圓明園,在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的毒手!造成中華民族歷代的心血結晶毀於一旦,先後兩次進行毀滅,10月7日第一次使圓明園裡的寶物被搶空!但是這還不夠,10月11日英軍再次洗劫,並在10月18日英國軍隊直接放火燒了圓明園!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第二年(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人議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從天津北塘登陸進京,英法公使卻依仗武力,率艦隊蠻橫闖入大沽口。而駐守大沽口的清軍進行炮擊,使得這些英法軍隊散落逃走,但這一切對於大勢來說已經無益,清政府還是需求和英法聯軍的和解。
  • 敦刻爾克是小港,撤退時又忙亂,為何德軍不趁機消滅英法聯軍
    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不僅為盟軍有效地保存了作戰力量,更成功打亂了德國統一歐洲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英法聯軍的。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為了反抗這些列強們的統治,僧格林沁曾率領的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激烈的廝殺。在敬佩他們勇猛和譴責西方列強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抨擊的是清政府的無能。這段心酸的歷史,也成為了中華兒女們前進的動力。可如今回過頭來再看它時,你會發現有很多值得考察和研究的地方。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開始了到處燒殺搶掠的惡行,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也毀於一旦,難道清政府看不到嗎?
  • 晚清悍將僧格林沁,曾和英法聯軍叫板,卻被無名小卒砍死在麥田
    清朝後期,政治上腐敗,還有慈禧太后的專權跋扈;文化上,清朝講究八股取士的政策,還大興文字獄,讓清朝百姓的思想更加封建;經濟上,清朝更大力的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還在外交上,不許清朝人民與外國各國家有任何交流,不僅僅是生意往來,連知識文化交流都不允許。
  • 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還有人點讚?
    近年來網絡空間清朗許多,人們對涉歷史與現實重大問題的認識更趨理性,類似文章已不能掀起大風浪,但依然有一些對西方「媚」「崇」「畏」者,不懈地通過複製粘貼改頭換面的方式讓它們「春風吹又生」。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
  • 英法聯軍搶走的稀世文物,堪稱千古第一「名畫」,如今拒不歸還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背景,並於當年的10月6日佔據了圓明園,中國的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的總管大臣投海自盡,院內的嬪妃也受驚身亡。但這些還不是最令人心痛的,攻佔圓明園之後,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兩天的洗劫,並開始向城內進軍。幾天後,英法聯軍又再次派兵洗劫圓明園,並以圓明園向晚清政府談判。
  • 蘇德聯合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聯軍只對德國宣戰,不去搭理蘇聯
    但讓人不解的是,蘇德兩軍同時潰敗波蘭,但此後的英法聯軍卻只是向德國宣戰。而對蘇軍卻沒有任何舉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早在9月1日戰事就已經打響,而後的英法對德國宣戰要求其撤出此地。但德國視而不見,和英法打起了持久戰。蘇聯則是在9月17日才加入戰鬥,隨著波蘭戰敗,英法的宣戰已無任何意義。一個德國,英法都很難攻佔,更不用說蘇聯的加入。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1860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場大火所淹沒,往日的金碧輝煌成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不過,當我們認真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的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考察和研究的地方,比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此時擁兵12餘萬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呢?他難道不怕清廷滅亡嗎?再者來說,在那個君君臣臣的封建道德觀念下,曾國藩此舉不就是不忠不義嗎?
  • 補壹刀: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有人點讚?
    近年來網絡空間清朗許多,人們對涉歷史與現實重大問題的認識更趨理性,類似文章已不能掀起大風浪,但依然有一些對西方「媚」「崇」「畏」者,不懈地通過複製粘貼改頭換面的方式讓它們「春風吹又生」。 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