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科舉及第的古詩,大登科之樂,樂比天高

2020-12-20 真遊泳的貓

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之一,希望所有考生們都能夠考出好成績!古代科舉考試,類似於現在的高考,自然也牽動了無數考生的心。

在詩詞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詩詞,讓人感受千年前考生的情緒和狀態。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記得關注我,和我一起欣賞3首科舉及第相關的古詩,大登科之樂,樂比天高哦。

第1首,《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郊。孟郊家中清貧,多年科舉都考不上。一直到他46歲那一年,終於考上了進士。對比一下,白居易27歲就中進士,孟郊中進士可謂十分辛苦了。

正因為如此艱難,能夠登科中舉,那真是無比快樂。這真是「守得雲開見月明」,苦心人,天不負啊。所以,這首詩開篇就點出「昔日齷齪」,這是憶苦思甜,襯託今天的開心與興奮,引出了「今朝放蕩思無涯」的雀躍。

而後兩句更成為千古名句,那種春風得意的樣貌,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簡直穿越了時間與空間,讓千百年後的讀者也能夠體會到這種快樂。「一日看盡長安花」,看的不是花,而是將快樂灑滿長安,留在了歷史的星空上。

第2首,《及第敕下宴中獻坐主杜侍郎詩》:得召邱牆淚卻頻,若無公道也無因。門前送敕朱衣吏,席上銜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南山雖有歸溪路,爭那酬恩未殺身。

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詩人曹松。曹松憑藉「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而享譽詩壇,算是一個冷門而有才華的詩人。

曹松相比孟郊,在科舉上更加坎坷。他多年科舉,多次失敗,簡直是非常難堪。但是他的名氣也隨著年紀而逐漸響亮起來,得到了人們的注意。

在唐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杜德祥擔任主考官。當時上面的意思是選拔一些孤貧之人,顯示朝廷的美意。

於是,這一屆有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70多歲的老頭子及第,號稱「五老榜」。而曹松也成為了白頭進士。制曰:「念爾登科之際,當予反正之年。宜降異恩,各膺寵命。」

曹松是在903年去世的。換句話說,這次大登科乃是曹松一生最後的榮耀。作為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能夠科舉及第,那真是無限榮耀,無限開心。很自然,曹松對杜德祥這個主考官(所謂坐主)也是萬分感激。

這首詩就是曹松獻給杜德祥的。「若無公道也無因」,這是講曹松之前的坎坷遭遇。「門前送敕朱衣吏,席上銜杯碧落人。」這是悲歡的對比,也是悲歡的強化。

送敕朱衣吏代表喜氣洋洋,代表歡樂。而「銜杯碧落人」,是說曹松即將入土,屬於靠近黃泉之人。其實這是以悲寫樂,正因為悲歡難明,反而突出了此刻的登科快樂。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這兩句則從語調上的悲轉為樂,畢竟這首詩是獻給主考官的,不可能一直哭啼啼悲傷。曹松一大把年紀,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這兩句其實是說,雖然曹松年邁,但是還可以老當益壯,不必懷疑「尚能飯否」的問題。

最後兩句,則代表了曹松對杜德祥的無限感激。曹松是說,雖然知道隱居之樂,雖然有避世之心,但是主考官對曹松有知遇之恩,曹松必須報答了恩情,所以就不能享受隱居之樂了。

這首詩既是對主考官的恭維,其實也是曹松內心的快樂。只不過,曹松是老年中進士,他的快樂是蘊含悲傷的。

第3首,《送族弟子西赴省》:吾家詞伯達齋翁,阿季文名有父風。筆陣千軍能獨掃,馬群萬古洗來空。嗟予還笏歸林下,看子乘船入月中。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裡。楊萬裡被譽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他的詩風自然清新,語言淺顯而富有韻味。

這首詩從詩的題目上可以看出,這是楊萬裡對即將考試的族弟的勉勵。這種感覺,類似於高考前父母穿著旗袍送考,寓意「旗開得勝」。

「筆陣千軍能獨掃,馬群萬古洗來空。」筆掃千軍,用的是杜甫《醉歌行》:「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橫掃千人軍。」馬空萬古,用的是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這兩句是讚譽族弟的才華,有恭維有期盼有祝願,表示自己對族弟登科的信心。

「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這是詩人提早設想大登科之樂,提早盼著榜單放出,相信族弟能夠斬獲共鳴。放榜,大家在影視劇中都看過,不提了。

所謂「泥金帖子」,是指用泥金塗飾的箋帖。古代進士及第之後,往往用泥金帖子放在家書之中,和親友分享登科之喜。這裡說「泥金帖子不須封」,是因為上一句的「榜頭先快睹」,表示楊萬裡迫不及待之意,其實也是楊萬裡對族弟的鼓勵。

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

相關焦點

  • 高考大登科,婚姻小登科
    人們常將高考比作古時的科舉。人生「大登科」指的就是古時的科考。 古時科舉考試過後,通過發布科榜,即黃榜,來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錄用,從此可以步入仕途,有機會飛黃騰達。 古語說「大登科後小登科」,指的是人生四喜中的「金榜題名時」和「洞房花燭夜」。 「小登科」指的就是結婚。古時「新婚勝如小登科,披紅戴花煞似狀元郎」。新人從此步入婚姻,從此踏入幸福美滿的門檻。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打卡~
    131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促織》)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2)「太學」是出現於漢代的全國最高學府: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後漢書·張衡傳》)(3)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入監讀書的人稱監(jiàn)生。
  • 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樂比悠悠》動畫片
    《樂比悠悠》是一部針對0-5歲兒童的低幼類兒童系列片,故事中以樂比和悠悠為中心點,講述了樂比悠悠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以及與小夥伴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因其人物形象豐富可愛頗受小朋友喜愛,可以說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古代狀元文化:三元及第·瓊林宴·大小登科
    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在科舉的制度中自然要考試,狀元則是考出來的魁首。歷史上有「三元及第」的說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難遇的考試天才,堪稱狀元中的狀元。所謂「三元」,指解試(後稱鄉試)、省試(後稱會試)、殿試(後稱廷試)均為第一。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在廣西桂林靖江王城南面的正陽門樓闕上,有一塊題有「三元及第」的牌匾,它記載著廣西在1300年科舉史上的輝煌時刻。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清朝開始沿用明朝科舉制度。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
  • 科舉文物大觀丨清嘉慶元年黃仁勇「狀元及第」匾額
    匾額上款:嘉慶丙辰恩科  下款:黃仁勇立匾額中部文字為「狀元及第」匾額左下方有兩方印章,印文分別為「黃仁勇印」、「孚中」。此為清嘉慶元年(1796)武科狀元黃仁勇「狀元及第」匾額。《資治通鑑》亦有「則天后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之語。武舉的設立改變了科舉考試只選文官,不選武官的弊端,完善和發展了科舉制度,經宋、明兩朝的不斷完善,至清代達到鼎盛,清末光緒三十一(1901)清廷下詔廢除武科舉。武科舉的主要職能是為朝廷選拔武官,由於宋代以後「重文輕武」之風日盛,武科舉不似文科舉一般被世人重視,故從開創到被廢除雖歷經一千二百年之久,但時興時廢,實際存在時間不足千年。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筆者縱觀模仿中國施行近千年科舉制的越南歷史,不難發現,越南古代帝王對科舉出身之士子待遇十分優厚。就算秀才這樣最低級的中舉者的待遇都不錯,都能被授予官職。《大南會典》由於舉人比秀才的功名要高,所以朝廷對舉人的待遇比秀才要略高,不需要達到秀才等待年限就可以很快被授予官職。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科舉制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它的演變過程也是大家所有所耳聞的,但是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在中國的科舉史上,能夠成為「三元及第」的人少之又少,至今也只有十三個人,其中按省份來分類的話,廣西省就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名額。
  • 28字唐詩卻有兩個問句,這首古詩可謂豪情之至
    有的用來表達愛情,有的用來表達友情;有的表達離別之時的惆悵滿懷,有的則表達對於有情人的一往情深。而且,這些古詩的語調也並不都是四平八穩的,有一些詩歌當中,會直接採用問句的形式,增強詩歌的氣勢。比如今天所要說到的這首唐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 我只知道三元及第,誰能告訴我六元及第是什麼?
    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起,直到清朝滅亡。這大概1300年的時間裡,參加科舉仿佛成了讀書人,尤其是一些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只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高中,談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景,並能夠用自己的筆觸描寫詩中畫面,體會詩中情感。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人呢?就和老師一起走進這首傳言是呂洞賓寫的詩中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牧童》。(二)整體感知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 及第粥與狀元糕
    但凡到過粵式茶餐廳和粵菜館點餐的人都會給菜單中「及第粥」一味粥品的名字給吸引,說起這個名字「及第粥」想必大家都會覺得是跟科舉考試有關。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而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而言,連中三元無疑是最大的殊榮,人們對於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考生,也會給予無限的誇讚,"三元及第"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不過三元及第的難度可不小。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宋朝科舉制度下那些引發皇室共鳴的詩詞雅句
    這些進士或立志於科舉的書生們,將其湧動在血脈中的科舉情結投射於詞體中,於是本是與「志」聯繫甚多的科舉事業,亦從善言志的詩中分流走來,帶著應試者及相關人、事的萬千情緒走進了詞中,呈現出與花間為宗的本色詞所不同的風貌,如與科舉相關之苦讀、遊園、雅集、天子恩賜、鹿鳴宴、家庭之祝壽、生子、榜下捉婿等活動細節及所寄予的情感紛紛湧入詞的世界,科舉功名成為宋詞的一個恆久之熱題。
  • 同時獲得了「三元及第」和「六首狀元」殊榮的千古第一狀元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即考生首先以秀才身份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級鄉試,因為是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考中了就是舉人,而三元中的第一元就是考上舉人中的頭名稱解元;然後參加來年春天的會試,也稱春闈,考中了即為貢士,並且奪得頭名即為第二元——會元;最後就是皇帝親自主考即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