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所制這個寶貝,故宮博物院僅收藏一個,是乾隆皇帝最愛

2020-12-22 唐風宋月

歷史上,以制墨青史留名的大家有晚唐的李廷珪,明朝的程君房、方於魯等寥寥數人而已。李廷珪是唐僖宗時人(874~888),據說本來姓奚,是易水人。因為戰亂流落到了南方,在安徽歙縣落籍,因為所制墨大為唐皇欣賞,於是賜他姓李。

是人磨墨,非墨磨人

李廷珪出身制墨世家,他所製作的墨,形狀很多,有圓餅龍蟠的,有像彈丸的。李廷珪所制墨十分名貴,歷來都是皇室收藏,普通文人士大夫根本無緣見到。據史料記載,李廷珪制墨,光是材料就非同小可。他制墨一笏,要用珍珠三兩,玉屑一兩,和以生漆,搗十萬杵。不說材料價格,單是這搗十萬杵就是累死人的力氣活。如此費工費力,製作出來的墨自然是堅如鐵石了。

後來,李廷珪成了南唐割據政權的御用制墨師,所製作的墨悉數為南唐李氏父子收藏。

李廷珪墨

有一則故事,很是能說明李廷珪墨的與眾不同之處。據說,有一個富家子弟得了一塊李廷珪的墨,在把玩時候失手掉進了院子中的魚池。這蠢貨誤以為墨入池中肯定會化,於是也不再去勞神費力的打撈。過了一個多月,在同一個地方,失手將一枚金器落入了水中。因為肉疼金子,就派僕人下去打撈,金器與李廷珪墨同時出水,那墨在水中浸泡月餘,仍然「光色不變,表裡如新」,這才知道是寶物,珍而重之的收藏起來。

北宋初年,大將曹彬掃平江南李煜,也收得許多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曹彬將李廷珪墨同其它擄獲所得一齊上繳國庫,因為不識貨,負責收藏的人也不以為意。

暴殄天物趙匡胤

曹彬歸汴,同時從江南請了十八羅漢像到汴梁大相國寺。趙匡胤自代周以來,百廢待興,一直沒有修繕過大相國寺,於是趁此機會決定重修相國寺山門。為示莊重,趙匡胤傳旨要使用黑溙。相關部門奉旨辦差,到宮中取墨,庫管這個蠢貨,居然推了一車李廷珪的墨送與來人。於是乎,李廷珪的墨成了普通的漆,粉飾了大相國寺的山門。

李煜知道了趙官家如此暴殄天物,破口大罵自然不敢,半夜無人時候頓足捶胸總是有的。

亡國之君李煜

到了徽宗宣和年間,黃金可得,李廷珪墨不可得矣。到了明朝初年,距離李廷珪所處的時候已經過去了600多年,吳郡人馬愈在英國公府中作客,見到了一笏據稱是李廷珪所制的墨。他根本就不相信世間還會有李廷珪的墨,在建安瓦硯上用力一磨,墨沒有反應,瓦硯上卻儘是劃痕。馬愈這才相信是真品。

因為,故老相傳,在使用李廷珪墨之前,必須要做好準備工作,如果要磨半分左右,得將墨在水中浸泡一晚才可以。

乾隆皇帝

清乾隆皇帝有幸收得一笏李廷珪的墨,把它當作至寶,專門製作了一個漆匣收藏。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那笏李廷珪墨,據說正是乾隆皇帝遺留下來的。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的玉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原來是這個樣子
    【玉璽】在我國歷史上,玉璽是至高權力的象徵,只有皇帝用的才稱之為璽。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據說始於秦始皇。璽始出於周,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田黃三聯璽】這件田黃玉璽,是清代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用,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非常珍貴。
  • 乾隆嗜玉成癖:故宮博物院藏玉一半是他所藏
    真正說到中國歷史上的愛玉之人,恐怕每個人都要提到乾隆皇帝。雖歷代帝王多以玉為美,但真正做到嗜玉成癖、樂此不疲的當首推乾隆。乾隆皇帝對玉極度喜愛,他對中國玉器史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故宮博物院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為乾隆所藏。乾隆時玉雕藝術達到頂峰玉,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早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6000—前5000年)晚期即有玉制工具。
  • 故宮鎮院之寶:乾隆皇帝最愛的桐蔭仕女玉山子,原是廢料雕成
    在故宮館藏的玉器中,有一件玉器被譽為故宮的鎮院之寶,這件玉器就是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秋天,蘇州玉工的巧奪天工之作,被故宮博物院專家顧鐵符、喬有聲鑑定為「質美工巧,定為一級甲」的:乾隆款帶皮白玉桐蔭仕女圖山子!
  • 兩岸故宮"十全乾隆"展 乾隆11歲"作業"展出(圖)
    兩岸故宮文物聚首「十全乾隆」栩栩如生  寫「小學作業」的乾隆、因尚古而生「貪念」的乾隆、喜歡借畫作「穿越」的乾隆、作為「背包客」的乾隆……繼清代帝王雍正、康熙特展之後,昨天,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在臺北盛大開幕,全新視角解構呈現出一個富有才情、崇尚藝術、真實可感的鮮活乾隆帝。
  • 臺北故宮新開的南院裡藏了些啥寶貝?
    金甌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正月初一子時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杯口邊鑄有「金甌永固」、「乾隆年制」篆書。酒杯通體鏨刻纏枝花卉,其上鑲嵌數十顆碩大珍珠,紅、藍寶石和粉色碧璽。杯兩側為雙立夔耳,夔龍頭各嵌珍珠一顆;底部是三象首為足,外形呈鼎式,「金甌永固杯」是清宮內不多見的皇帝專用飲酒器。
  • 乾隆皇帝有多少寶貝,她都知道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大約有2萬5千件瓷器,其中絕大部分是清宮舊藏,大約有2萬4千多件。我不敢說這些瓷器我全部都上手摸過,因為有一些同樣品類的器物,譬如說明代宣德年制青花纏枝蓮紋瓷碗,可能有一二百件,我們只從裡面選最好的來展覽。但是清點的時候會上手。
  • 連乾隆皇帝都嘖嘖讚嘆的寶貝:桐蔭仕女玉山子
    桐蔭仕女玉山子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裡,珍藏著一件清代乾隆年間製作的玉雕作品,名叫「桐蔭仕女玉山子」。乾隆皇帝乾隆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兒子,同時從小深受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喜愛,因此在他身上,一方面繼承了父輩剛柔相濟的性格優點,一方面又因為環境優越,造成了剛愎自負的性格缺陷。
  • 項元汴:比乾隆更愛蓋章的收藏界傳奇,藏品堪比「半個故宮」!
    01比乾隆皇帝更愛蓋章的收藏界top作為自帶熱搜體質的古代流量名人,乾隆有個眾所周知的愛好——蓋章。可對於「蓋章狂魔」這個人設,乾隆是有些委屈的,因為他的偶像——項元汴,比他更能蓋章!從褚遂良版《蘭亭序》上的200多枚印章來看,乾隆只貢獻了「三希堂精鑑璽」和「石渠寶笈」等十幾個紅印,完全不足以體現他的排場,而項元汴在這件作品上蓋下了近100枚印。
  • 組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乾隆的玩具箱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碧玉雕花多寶格」,裡面各式珍寶,如同皇帝的玩具箱。(圖片來源:臺「公視」)  人民網1月29日電清乾隆皇喜愛利用餘暇欣賞宮廷收藏,並命令能工巧匠照樣仿製出袖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寶盒─多寶格,以方便他隨時把玩。
  • 乾隆皇帝的玩具箱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0年,退休後又做了3年太上皇。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在位時間也最長的皇帝。同時乾隆還是一個能玩兒、愛玩兒也會玩兒的太平天子。乾隆皇帝乾隆熱愛文化、熱衷收藏。他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愛看「故朝舊苔痕」,對古代藝術品情有獨鍾。
  • 乾隆皇帝案頭最愛的文玩雅物
    此聯璽是淸高宗乾隆皇帝作太上皇時所鐫,系由一塊相當大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璽之間由田黃石鏈連接,顯示出雕刻者極高的造詣和工藝水平。此三聯璽雕刻精絕,原是乾隆帝御用寶璽中的精品,常鈴蓋於御筆書畫上,以後各帝亦十分珍視。
  • 臺灣寫真:乾隆皇帝的「玩具箱」揭秘
    酷愛中華文化的乾隆皇帝是皇帝中最大的「玩主」。他的「多寶格」二十九日在臺北揭秘。  由臺灣公共電視臺和法國法德藝術電視臺合拍的「皇帝的玩具箱」藝術紀錄片今天在臺灣首映,兩地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通過深入拍攝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多寶格」,揭開了盒中的乾坤奧秘。向世人展示了又一別具一格的中華藝術瑰寶。
  • 原來「故宮」不只一個,從瀋陽故宮5大館藏來看,叫故宮的都厲害
    一說到故宮,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北京嘛,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嘛,很有名的,大家都知道,但是,要說中國可不只一個故宮,你相信嗎?其實真的是不止一個故宮的,比如瀋陽的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南京的明故宮,都叫故宮,也都是藏品非常豐富的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著各種文物。   【歷史沿革】   故宮博物院於抗日戰爭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
  • 扎什倫布寺280件精品文物走進故宮博物院,乾隆還設計過無量壽佛
    200多年前,六世班禪從西藏日喀則出發,率近3000人的隊伍一路向東,朝覲乾隆皇帝。相傳,這一程他走了一年有餘。相隔萬裡,阻擋不了雪域高原與北京之間的往來。「甲納拉康」殿內珍藏的歷代皇帝冊封班禪的金印金冊、佛像敕文、皇家贈禮等文物,真實見證著西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密切往來。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紫禁城裡,中正殿、雨花閣、香雲亭、慈寧宮大佛堂等數十處藏傳佛教殿堂,留存著數以萬計的佛教造像、唐卡法器等藏傳佛教文物精品。
  • 初代故宮人那志良:95年前,故宮博物院如何典守文物?
    第一條所說「賜皇帝用」,講不通,可能是說皇帝拿出去送人了,不知道是送給什麼人。我們覺得這個雕漆盒沒有影印或展覽的價值,這黃籤還是暫時保存的好,想不到這件東西已運到臺灣,小籤仍然無恙。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此外便是端凝殿北小庫了。這裡所存的瓷器,都是「瓷胎畫琺瑯器」,也就是俗稱古月軒的瓷器,古月軒瓷價值之高,是人所共知的,外間看到一件,視同拱璧,這裡有四百多件,真是了不起的收藏。可是,這個地方,陰暗潮溼,房頂也漏了,並且有許多件是放在地上,這是怎麼回事呢?可能是他們也在集中,這裡只是一個集中站而已。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採用交互式多媒體數位化系統,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海錯圖系列作品,圍繞海錯圖、故宮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覽新理念,讓科技賦予古代科普讀物靈魂,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海錯圖》為300年前清朝康熙年間所著。「錯」,即為種類繁多的意思,早在漢代,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他16歲投身收藏,藏品佔了故宮一半 他是比乾隆還愛蓋章的民間第一...
    ■「天籟」鐵琴,明,仲尼式,通長119釐米,額寬16釐米,尾寬12釐米
  • 歷代清帝愛讀什麼書?臺北故宮新展「院藏善本古籍」裡有答案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大多承繼清宮,原貯於外朝與內廷的各殿閣。位於外朝的武英殿系專門製作朝廷敕修書籍的機構,文淵閣則為彰顯皇室氣派的宮廷藏書樓。內廷自來為皇帝、后妃們的日常起居宮室,然其間之養心殿、昭仁殿、慈寧宮等處,亦存置皇帝及皇室成員日常翻閱或私藏寶愛的善本典籍。清代皇帝究竟看些什麼書?殿閣內又收藏了哪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