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煬帝即位的第二年,改年號為大業,開始著手開鑿大運河

2020-12-23 江湖飄大雪文化

南北朝分治期間,南朝北朝互相敵視互相戒備,並阻止國人間的頻繁往來。雖然偶爾也派使節往來走動,目的卻是為互探國情。隨著隋的統一,南北方貿易往來急劇擴大,地區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就變得十分必要。可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多自西向東,僅有的幾條大河,都呈平行分布。對東西往來自然有利,對南北交流卻無濟於事。為此,從前就在黃河與長江之間開鑿過聯繫兩大水域的運河,只是由於管理不當,疏於河道清淤,最終沒能長期發揮作用。

隋文帝也感到了連接南北的必要性,對原有運河進行過修繕清淤。但畢竟當時國家戰亂方平,國力有限,加之隋文帝一直奉行與民休養生息,儘量避免擾民、大興土木。也正因為這一方略,隋文帝死後才會國庫充盈,給隋煬帝留下一大筆積蓄。隋煬帝則一改父親消極的方針,在各個方面都採取了大的動作。他即位當年,就命人修繕疏通了國都長安至洛陽附近的水路,其目的並非只是恢復這段水路,而是欲將全國大河流南北貫通構建一個龐大的水路網,這只是那項大計劃的序幕。

隋煬帝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大業,開始著手開鑿大運河。他要求在大業元年內開鑿貫通黃河至淮河的通濟渠及淮河至長江的邗溝。這段水路原本就有些河渠,只是沒有貫通,現在把那些河渠擴建連通成一條完整的大運河,藉此船隻就能平安順利地往來於國都長安至長江入口的江都之間了。在運河水流湍急的地方,船隻自然順流而下;當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或逆流而上的時候,就會在船上繫上繩索靠人力來拉。因此沿運河兩岸便設計了與河床平行的道路,而且把這條路稱為衡道,路旁種有柳樹,用以遮陽。

黃河到長江的運河寬四十步,相當於現今的六十米。河岸上停靠著數萬艘船,最大的便是皇帝乘用的龍舟,長六百米、高十四米。上層甲板是隋煬帝的住所和會客廳,中層甲板又分上下兩層,是文武百官和嬪妃的船室,有一百二十間。最下層是宦官的住所、廚房及儲藏室。皇后的船比此龍舟略小,構造和裝飾則完全相同。長安至江都的水路沿途修建了四十餘所行宮。其中要數長安至洛陽段,在靠近洛陽的壽安縣所建的顯仁宮最為壯觀。洛陽曾是東漢、北魏的國都,隋煬帝將此處作為副國都,稱洛陽為東京、東都。為了使洛陽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迅速繁榮,隋煬帝下令強行從地方徵調數萬富商巨賈舉家遷移而來,並在此開設店鋪。

在城的西面,建有專供隋煬帝遊樂的西苑,外圍牆周長達九十公裡,苑中央修建了周長約五公裡的人工湖,湖中建有造型類似蓬萊等名勝的三座假山,在高出水面三十米的峰嶺其間點綴了各式樓閣亭臺,並設有石階可拾級而上。流入湖中的水形成綿延不斷的河谷,其兩側依山傍水建有十六間休息御所,每處均有美女恭候皇帝的光顧。這些宮殿樓閣極盡奢華,所用木材及庭院中的樹木, 有的甚至是從遙遠的廣東運來的。

到了冬季樹葉枯落,便將彩色的絲綢剪成葉子狀裝飾在樹上,若「樹葉」稍有褪色即刻便用新的彩綢更換。如此一來,一年四季都能領略到春秋的景象。若湖中蓮花、紅菱的葉子枯萎,也會用綢緞來精工細作。傳說隋煬帝對西苑情有獨鍾,月之夜,他便會騎馬巡遊,隨行的宮女有數千名,並譜有《清夜遊》命人在馬上演奏。除此之外,就要數長江附近的江都行宮最為壯觀了。

在運河開通之時,隋煬帝曾率數千艘遊船及護衛戰船,自洛陽附近的顯仁宮至江都,展開了一場聲勢浩蕩、綿延約九十公裡長的大巡遊。乘船的除了後宮嬪妃、王公貴族外,還有僧尼、道士、外國商人及他們攜帶的物品。拖動這樣浩大的船隊動用了八萬兵力,其中身著錦緞的將校九千餘人。護衛船上搭乘了十二大隊的衛士,這些士兵輪換著拉船。此外沿河兩岸還有騎兵護衛隨從。沿途的地方官必須提供船上所有人員所需的食物,如若供給不足或粗製濫造,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於是大家爭相提供山珍海味。後宮嬪妃吃不了多少東西,那搜集來的美味多有剩餘,直接扔掉會遭責罵,於是便刨坑掩埋了事。此時的運河兩岸正遭遇年饉,百姓餓得骨瘦如柴,飢腸轆轆,這種大肆浪費,真是太令人氣憤了。

這樣浩浩蕩蕩的船隊史無前例,而且率領如此氣派的船隊行走於世,對於隋煬帝來說一定非常得意。隨行的朝中官員、高級將領多少也能得到些許恩賞,成為調節心身很好的一趟旅遊觀光。吃盡苦頭的是那些低級士兵和強徵來的苦力。他們既吃不飽肚子也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就這樣忍飢挨餓疲於奔命,最後累得筋疲力盡。不過還有比這更悲慘的,就是那些最終要承擔這些費用並無償提供勞力的普通百姓。更可氣的是,這樣的巡遊並非偶爾一次兩次就完了,而是接二連三經常舉行,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相關焦點

  • 京杭大運河背景介紹——運河開鑿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
  • 他設立科舉制,開鑿京杭大運河,為何後人卻只當他是一個昏君?
    他設立科舉制,開鑿京杭大運河,為何後人卻只當他是一個昏君?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開國便是盛世的朝代,但是他終究沒有逃過像大秦帝國的命運,只因為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看過《隋唐演義》的都會知道楊廣是一個昏君,隋朝那繁榮的家業都是被他敗掉的,讓百姓民不聊生。但是真正了解歷史的人就知道,隋煬帝他並不是那麼的昏庸無能,相反他在位時期的很多的行為對後世有著很深遠的影響,他為隋朝所創下的功績並不亞於他的父親隋文帝。
  • 隋煬帝為何冒著動搖國本的風險去修建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這條運河部分段落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修建了,隋煬帝時期開始了全線開鑿運動。歷史上大多把隋煬帝開鑿運河看作是他在位時期的暴政之一,認為隋煬帝下令開鑿這條運河就是為了到南方地區遊玩。甚至將整個隋朝滅亡的原因都歸結於隋煬帝修建大運河。
  • 隋煬帝手下五大重臣,深受隋煬帝信任,被稱為「大業五貴」
    第二年,隨隋煬帝徵討遼東,任右御衛大將軍。之後楊玄感造反,隋煬帝回到涿郡,下詔蘇威安撫關中。大業九年(612年),隋煬帝親下手詔稱讚蘇威,蘇威當時被尊重的程度,大臣中無人可與他相比。之後天下大亂,蘇威知道隋煬帝不可改變,心中很擔憂。剛好隋煬帝問蘇威有關盜賊的事,蘇威回答,盜賊近在滎陽、汜水一帶。隋煬帝不高興便不再問了。
  • 京杭大運河的地緣政治意義究竟有多大?
    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大業三年(607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必須澄清的是,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的京杭大運河工程的目的,並非僅僅是為了煬帝「喜在東南」 的輕率之舉,與此相反,與經歷過戰亂之苦的秦始皇知道國家統一的重要價值一樣,經過長期分裂戰亂的楊廣也意識到國家統一的戰略意義,而開鑿大運河則是他從其在當晉王時的軍事經驗中提出的具有戰略眼光的重大舉措。
  • 「昏君」隋煬帝,幹的都是什麼荒唐事?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科舉制度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歷朝歷代,為國家不知道選拔了多少人才,可惜這些文人進士及第,並無一人稱讚隋煬帝。 二,修京杭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裡,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 隋煬帝在治國和生活上被人詬病,但在文學上有所建樹?
    作者:趙心放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年號「大業」,其在位十四年,最後死於部將之手。「煬」是唐朝給予楊廣的諡號。《諡法》載: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為煬。哎,不僅僅是低評,完全是百分百的惡評哦!千百年來,在歷代世人的眼中,隋煬帝是商紂類的暴君人物。
  • 隋煬帝本可名垂青史,但他做錯兩件事,導致身敗名裂
    確實楊廣開鑿的大運河,為之後的歷朝歷代所延用,直到清朝。還比如當代歷史學家胡戟認為,在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過程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 隋煬帝楊廣修大運河目的何在?你把大運河的路線連起來,便能知曉
    秦始皇修過最厲害的就是長城。長城一開始其實只是一截截的,是各國的防禦工程,從西周就開始出現,主要用來防邊地兇悍的少數民族。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統一有一種執念,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和統一度量衡,他還要將長城給統一起來。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開始修築從甘肅省岷縣到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的「萬裡長城」。
  • 唐太宗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歷史上哪些些年號原自《易經》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都會求教於風水師,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易經》。漢武帝劉徹把他即位的第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鹹寧』,取自《易經》中:「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 封建社會最霸氣的帝王年號,第一個五個皇帝用過,最後一個可惜了
    從漢朝漢武帝開始,歷任皇帝都會有自己的年號,而年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皇帝認為,年號和國運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遇到了一些大事時,也會改年號,因此皇帝在任時間都有一個以上的年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七個帝王年號。
  • 李浩源:借日本改年號「令和」,談談年號的歷史
    年號依帝王次序排列,通常正統王朝不會重複使用過去的年號,便可將時間有序串聯,記錄天下國家大事,至於萬世。 元狩到底是不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從顏師古做注開始,這就是一筆糊塗帳。(北大名宿辛德勇老師,索引發揚,認為遲至太初才建號;有的老師認為元鼎、元封才是真正使用過的年號)但自年號制度實施起,帝王以自己的政治意志和理想為基礎,佐以祥瑞時運、典故制度,建立年號。
  • 歷史性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
    因為京杭大運河加強了我國古代的南北經濟交流和交通,對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交通發展的非常不便捷,一些貨物想要從南方運送到北方非常困難,地形難走,車馬勞頓。所以,在京杭大運河開鑿後便有了水上交通,此後水上交通佔據了主要交通的一大半,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的交通發展。
  • 隋煬帝的功績堪比秦皇漢武,卻因急功近利,成為亡國之君
    漢唐,同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代表的是古代中國的文化傳承,在漢唐盛世之前,中國都是歷經了一段時期的分裂動亂。也正是因為漢唐治國安邦,天下安康,使得中國符號成為世界歷史上的璀璨明珠。只不過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其實都並非親自完成統一大業,而是由前朝率先終結了四分五裂的時代。
  • 鉤沉│喚醒沉睡的隋唐大運河
    後來,也就是1986年八九月份我在哈爾濱的一個基層法院做實習法官的(大學實習)時候,一部有關大運河的電視專題片,又深深震撼了我。當時,法院給我們實習生安排的宿舍是陰暗的地下室。蟑螂亂竄,老鼠亂咬。除了睡覺,我一刻也不想與蟑螂老鼠為伴。業餘生活實在無聊,就到案件檔案室翻閱離婚案卷裡的情書。不到一個星期時間,把架子上所有案卷裡的情書,通讀了一遍。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先秦時期並無年號,年號是從漢武帝即位後首次誕生,根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所說,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的時候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之後年號紀年便一直沿襲下去。歷朝歷代,每位皇帝即位後,都會誕生年號。 年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皇帝統治的象徵,每位繼承皇帝的新的君主繼位之後,一般來說他們必須改變本朝的年號,這被稱為改元。
  • 大業三年八月,隋煬帝結束了首次對北方的巡行
    大業三年(607年)八月,隋煬帝結束了首次對北方的巡行,於八月十七(癸巳)日入樓煩關,九天後到達太原。太原是隋煬帝當晉王時來過的地方,想到二十六年前在晉王府受王韶的教誨,煬帝仍然充滿了感激,「沒有王子相就沒有我的今天」這句話也許就是在他這次重返太原時所說。
  • 隋煬帝楊廣:被電視劇毀掉的一代雄主
    說到隋煬帝楊廣,似乎所有官方的評價都不是那麼好,比如「荒淫無度」、「窮兵黷武」、「窮奢極欲」等等,幾乎能夠用在昏君身上的詞彙他都能算得上。然而歷史上的隋皇楊廣,當真是一位無道昏君麼?唐朝歷史記載隋煬帝荒淫無度,貪戀女色。然而歷史上,獨孤皇后之所以讓隋文帝廢掉太子楊勇,正是因為楊勇寵愛妾室,而楊廣卻與妻子蕭美娘伉儷情深。雖然後代史書都說隋煬帝貪戀美色,但是正史上,他的後宮有品階與名分的妃嬪只有七個人,而且他並不寵愛,他的正宮蕭皇后一直寵冠六宮。
  • 日本3名律師提起訴訟:新天皇登基改年號違憲
    年號「平成」公布時的畫面(富士電視臺)海外網3月28日電 日本新天皇即將在5月1日即位,同時會正式更改年號。對此,日本長野縣律師協會的山根二郎等3名律師27日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稱改年號違反憲法精神,要求政府不要再改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