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英國人如何翻譯《西遊記》?

2020-12-11 晚清陳卿美

文|陳卿美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故事,在中國老幼皆知,是老百姓最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有如此廣泛群眾基礎的作品,自然會引起外國人的注意。清末民初,有位在華的英國人注意到了《西遊記》。透過西遊記故事在民間的風靡,他們以西方人的思維進行了重新思考,並將《西遊記》第一次翻譯成了英文作品,介紹到了全世界。讓《西遊記》走出國門的英國人就是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英國傳教士,於1870年12月來華,曾任李鴻章幕僚。著有《在華四十五年》等書。

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對《西遊記》的興趣與中國人明顯不同。中國普通人只關注師徒四人如何鬥妖怪,興趣點更多在孫悟空與豬八戒。知識分子通過這部故事,可以進行各種解讀,比如孫悟空如何反抗封建官僚強權等。而李提摩太的著眼點則是在宗教本身,這是一個非宗教人士無法注意到的。

李提摩太本是大英浸信會的傳教士,信仰基督新教。《西遊記》裡邊涉及的宗教則是佛教,唐僧屬於佛教人士,西天取經也是取佛經。基督教與佛教,本是兩碼事,李提摩太為何對佛教感興趣呢?因為在他看來,佛教本質也源於基督教。他翻譯《西遊記》的目的,本質還是向世界證明基督教的偉大。

首先,李提摩太對《西遊記》的中文名沒有進行直譯,而是翻譯成了《出使天國》。後來另外一個英國人韋利更是譯成了《猴》。李提摩太認為,唐僧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天國」,沒毛病。李提摩太在《出使天國》的序言中,直言不諱地說,「這部史詩,不是景教聖經,而是基督徒的朝聖歷程本身。」景教,也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在李提摩太眼中,唐僧師徒四人就是四位基督徒,一路向著天國朝聖。

李提摩太對《西遊記》整部小說進行了系統化改造。說白了,就是完全基督化。比如他將如來佛祖大膽譯為基督上帝,觀音則認為是聖靈;將如來佛祖的「三藏真經」,譯為「一本聖經」;取經者,被翻譯成了「朝聖者」 ;唐僧是「救苦救難者」,孫悟空就是「懺悔者」。而故事中經常提到的「長生不老」就是「永生」;「仙氣」則是「天國之氣」;「求仙問道」而是「尋求真理與永生」。唐僧西天取經,就是去天國取聖經。這就是李提摩太的大膽解構。

李提摩太翻譯的《西遊記》共一百回,其中11回是全譯,也就是一句不漏,完全按原文翻譯。另外89回則是節譯,也就是進行了縮略,即簡單勾勒故事梗概與情節。李提摩太倒是很誠實,他在所有縮略的章節都註明了「概要」

節譯的章節,大都是「八十一難」的故事,內容程序基本雷同,無非就是遇到妖怪,捉了唐僧,三個徒弟營救不成,再請求天宮眾神幫忙。這在李提摩太看來,過分雷同的情節容易讓西方讀者生厭。

節譯的另外一個原因,大概是在孫悟空在降妖除怪過程中,打鬥情節比較多,原著描寫過於血腥暴力。身為基督傳教士的李提摩太對這種「暴力審美」進行了適度規避。

《西遊記》開篇講的是孫悟空誕生的故事,宇宙混沌開天地,天地經七次往復循環,生命由此起源。在李提摩太看來,這與西方「上帝七天創世」是一樣的。《聖經》中便有「起初,上帝創造了天地」的解釋。孫悟空在天庭蟠桃盛會中偷吃桃子的故事,被認為是夏娃偷吃伊甸園禁果的翻版。

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壓在五行山下長達五百年,也被認為與希臘神話中偷了天火的普羅米修斯被禁錮在高加索山中是一樣的。而且,孫悟空經唐僧解救,一路護送師父去西天取經,被認為是孫悟空贖罪的過程。在基督教中便有原罪的說法,只有意識到自己身的罪,上帝才會救贖。孫悟空的原罪就是大鬧天宮,同理,豬八戒的原罪是醉酒調戲嫦娥,沙僧的原罪是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白龍馬同樣也是有原罪的,因為白龍馬的前身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曾縱火燒毀了玉帝賞賜的明珠。

《西遊記》中有關於地獄的描寫,十八層地獄裡,有無盡的苦難與黑暗等。李提摩太發現,基督教裡同樣也有類似的地獄,同樣是「火坑獄」、「黑暗獄」,同樣也有「永世不得翻身」的說法。在這裡,《西遊記》的地獄,在李提摩太的筆下,又成了基督教中的地獄。

在具體故事細節中,類似這種基督化的改造比比皆是。如在第八十八回,86版《西遊記》電視劇中的第23集,名叫《傳藝玉華州》。師徒四人路過玉華州,因國王敵視僧人,孫悟空夜潛王宮,將國王、王后等人全部剃光頭。後來,三個王子分別拜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為師。在三個王子拜師環節中,孫悟空要求王子們「焚香來拜了天地」,也就是燒香拜佛儀式。這種儀式在李提摩太看來,就是基督教中的祈禱儀式。

有些意思的是,針對《西遊記》中一些涉及女色的情節,李提摩太全部進行了刪除處理。比如在西梁女兒國一節中,女國王對唐僧有各種挑逗、色誘,唐僧表現出的則是各種躲避、拒絕。原著中對女國王看到唐僧後有這樣的文字描寫,「淫情汲汲、愛欲孜孜,輕啟櫻桃小口」。香豔的故事情節本是大眾最喜歡的,但李提摩太似乎怕玷汙了基督教,將這些細緻的情節統統略去,只保留了一個故事梗概。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提摩太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翻譯作品的暢銷程度。人家根本不是暢銷書作家,而是一個嚴肅的基督教翻譯家、傳教士。

最後,唐僧等人在西天取得真經,功德圓滿,得道成佛,李提摩太認為,這與《聖經》中「獲得永生」是相同的。他再次將佛教轉變成了基督教。

李提摩太雖是一個基督傳教士,但與排斥異教的基督傳教士明顯不同,他對佛教、伊斯蘭教不僅包容,還喜歡進行研究。或許中國的《西遊記》就是他研究佛教的成果。研究的目的無非就是,佛教也來源於基督教。

在李提摩太看來,中國是非基督文明中,文明程度是最高的。但佛教卻抓住了中國人的心靈,而基督教則落了下風。為此,李提摩太甚至提出了「以基督徵服中國」的構想。

遺憾的是,李提摩太的偉大構想至今也沒有實現。

參考文獻:

1.胡淳豔,王慧.佛耶之間———李提摩太《天國之行》的翻譯傳播. 2012.

2.於懷謹,論李提摩太對《西遊記》的詮釋.2012

3.於懷謹,從《西遊記》的翻譯看李提摩太的宗教理想.2014

4.嚴苡丹,宋明蕊,社會歷史語境下的《西遊記》李提摩太英譯本研究.2018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感情、意識、習慣等,是特定民族較為穩固之心理定式。清末民初時期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產生影響。
  • 「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評《西遊記》翻譯的奇聞異事。
    美國翻譯的《西遊記》,把「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於是那位大仙踩著凍得通紅的雙腳去赴蟠桃盛會了。神魔歷險記》;《西遊記》的德文選譯本,書名《猴子取經記》;波蘭文譯本書名《猴子造反》;英國學者倭訥編著的《中國神話與傳說》一書中將《西遊記》題作《猴子如何成神》。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
    德文版《西遊記》譯者:林小發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與其說犧牲了長達十七年的時間,不如說是在不知覺地挖掘一個莫大的寶藏,一個不朽的精神世界。」
  • 《西遊記》在國外叫什麼名字?日本人的翻譯簡直是毀三觀!
    中國古典小說著作裡,論及在海外的普及與受歡迎程度,《西遊記》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之一。英國大百科全書稱《西遊記》是「中國一部最珍貴的神奇小說」。《西遊記》成書至今,已經被翻譯成英、法、德、意、西、俄、捷、波蘭、日、朝、越等幾十種語言,在海外廣受歡迎。
  • 瑞士人:翻譯《西遊記》過程成就獨特「取經」過程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爆紅網絡
    在德語國家文壇  《西遊記》原來是不存在的  林小發在浙大的導師樓含松教授說,「她跟我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當時她已著手此書的翻譯。因此我們經常會有關於西遊記的討論。」
  • 瑞士女漢學家歷時17年翻譯《西遊記》,再譯《千字文》
    「《西遊記》可稱為中國儒釋道文化的一個重要結晶,其中包含著許多我非常欣賞的中國文化特徵,如以大觀小的宏觀思維、隨意自如的滑稽精神、正面向上的生活態度,還有修德養性和明心見性之旨。」本科畢業後回到瑞士後,林小發開始著手《西遊記》的翻譯工作。
  • 為什麼《西遊記》中孫悟空老是被唐僧冤枉?其實都是翻譯惹的錯!
    自從我國在2002年加入WTO始,也就意味著國內外的交流會越來越頻繁,再加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後,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更近了,首先交流的第一個障礙就是語言的溝通,因此,翻譯行業也就應運而生,現在就連出去旅個遊,都要帶著一部翻譯機,如果出國洽談業務那更是需要翻譯,但是小強心裡一直在想:《西遊記
  • 為了翻譯《西遊記》 這個瑞士人去浙大讀碩士
    將《西遊記》翻譯成德文的勇士,是今年49歲的瑞士女漢學家和翻譯家林小發。最近,她因為這本《西遊記》,獲得了有「德國最受追捧的文學獎之一」稱號的萊比錫書展的翻譯大獎。首印的2000冊目前已經售完,正在加印。不過在此之前,林小發已經讓中國網友們「炸」過一次了,有人把德語版《西遊記》譯成中文貼到網上,讓網友們高呼:「翻譯回來的中文簡直就是《指環王》了!」
  • 林小發,一個用17年翻譯《西遊記》的瑞士人
    (林小發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在花果山的「應許之地」 林小發和她的德語版<西遊記>》)最初譯出了十回後,林小發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是婉拒。大約有十年,她都沒找到願意出版德譯《西遊記》的機構。是否繼續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回譯漢語爆紅網絡
    德文版《西遊記》譯者:林小發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 在浙大留學的瑞士人 用17年時間翻譯了德文版《西遊記》
    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  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 漢語有個詞,英國人很不樂意,還要求中國禁止這麼翻譯
    在世界文明史上,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譯的重要性就突出顯現了出來。應當說,一個準確的翻譯,極大程度上會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尤其是對於博大精深的漢語來說,裡面的很多古詩詞、古文化名詞概念非常難以翻譯,這也更加考驗著翻譯者的功底。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近年來多項研究結果表明,學校教育和教科書是清末民國時期國人獲得對日認識的最大途徑,在不同科目的教科書中,歷史又是最能系統展現一個國家面貌的科目。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清末民國時期中日關係的特殊性,近代中國人的日本認識過程與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觀念的生成處於同一時空,因而本為對外的日本認識又時常與對內的民族國家建構交織在一起,成為外交與內政的一個聚焦點。清末民國初期是中國教育轉型的重要時期,教育本身是時代的產物,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時代,因而近代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過程中對於日本形象的塑造正是對於這一聚焦的完美折射。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 回譯漢語爆紅網絡
    德文版《西遊記》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  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千字文》
    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
  • 浙大留學生17年時間翻譯《西遊記》 回譯成漢語爆紅網絡
    德文版《西遊記》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  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的英語翻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的英語翻譯 2020-09-19 14:31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這個瑞士人為了翻譯《西遊記》 專門去浙大讀古代文學碩士
    在德國,《西遊記》賣斷貨了?88歐元一本,德國終於有了第一個全譯本的《西遊記》。將《西遊記》翻譯成德文的勇士,是今年49歲的瑞士女漢學家和翻譯家林小發。最近,她因為這本《西遊記》,獲得了有「德國最受追捧的文學獎之一」稱號的萊比錫書展的翻譯大獎。首印的2000冊目前已經售完,正在加印。
  • 《西遊記》很紅,這本德文版《西遊記》更紅
    這位瑞士人的中文名字叫林小發(Eva Lüdi Kong),她的《西遊記》也是首個德文全譯本,並且在3月23日的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中,她獲得了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這本書,林小發花費了17年時間,為此她還專門來中國讀了古漢語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