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期末成績發放,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家裡甚至是「兵荒馬亂」般。父母急躁,孩子焦慮。也因此成績決定了很多孩子怎麼過寒假的「敲門磚」。有的孩子得到了出去旅遊的獎勵;有的孩子得到了夢想的禮物;有的孩子得到了自己安排寒假的權利;有的孩子甚至得到了來自父母與親戚的金錢獎勵;也有的孩子默默地走進了補習班……其實,一次的成績從來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將來能否成才的唯一標準。寒假來臨,學會做理智父母,學會有效的鼓勵孩子,才是作為父母在寒假來臨時應該學習的功課。
真實場景一:孩子拿回成績單的下午,正是要趕去舞蹈學校的時候,做爸爸的還沒看,對著孩子就是一頓吼:「不好好讀書,學舞蹈有什麼用?浪費錢不說還影響學習,以後不要去上了。孩子頓時蒙在原地,眼淚很快就掉了下來:「媽媽,你怎麼不告訴爸爸,我的成績進步了呢?他怎麼可以這樣呢?」可惜,媽媽與爸爸的溝通,又一次無疾而終,爸爸始終認為學興趣是有錢人的遊戲,沒錢就該好好讀書,一心一意讀書,才有出路,因為老一輩已經吃夠了沒有讀書的苦……
真實場景二:昨天在朋友家的酒席上,卻見到了本該在舞蹈學校上課的維維,我以為她是為了跟父母一起來吃酒才沒去舞蹈學校的。
就問她:「這個時間你不是應該在上舞蹈課嗎?」孩子有一瞬間的難過,然後抬起頭說:「期末考試成績下降了,我爸爸不許我再去了,還說要給我報補習班……」。
「下降很多嗎?」
「以前都是80多分,這次只考了70多分……」
「那你媽媽的意見呢?」
「媽媽希望我去,但她還沒發工資,爸爸不給我錢續費了。」
真實場景三:同樣這次考試成績沒有以前好的丹丹,回家時心情也很忐忑,害怕父母的責罵。但事實上,孩子興高採烈地告訴朋友,「我媽媽說下次把成績趕上去就可以了,一次的成績代表不了永遠的失敗,找出考試失利的原因,來年再戰。我的鋼琴興趣班更是不能斷……」
真實場景四:酒席上幾個家長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孩子的成績。有位家長自豪地說:「我家孩子沒讓我失望,保持了全班第一名,我獎勵了他一部手機。」有位家長霸氣地說:「全校一千多高二學生,我家孩子一直都是第一名,從來沒人撼動過,以後考重點大學絕對沒問題。我問他要什麼獎勵,她居然說叫我以後少在外面吹捧她就好,我這不是高興嗎!」有位家長唉聲嘆氣地說:「唉,我家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永遠都是不上不下的,真愁人,看來得讓他也去補習班充充電了。」有位家長說:「我家孩子讀書不成,鋼琴比賽倒是得了獎。」……
……
父母截然不同的態度,就這麼決定了孩子的寒假怎樣過,有人歡喜有人愁。作為父母,掌控著家庭經濟實力,希望孩子成績好也是情有可原。但現在的社會,成績好還是唯一的出路嗎?真的還需要只有成績好的人才嗎?成績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但此時此刻,父母們的焦慮已然顯現:除了讀書,其它都不重要,讀好書才是王道。
確實,成績的好壞,決定以後孩子能否上重點中學、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也確實,好的學習環境與好的師資力量都集中在了好的學校……但中國高分學子何其多?殺出強圍的又有多少?低分的孩子就該剝奪一切興趣愛好嗎?誰又想過?有的孩子是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上得開始懷疑人生?你家的孩子喜歡興趣班,卻被父母以成績差為由而阻止?萬一以後孩子真不是讀書的料,以後你又將如何想?是否會後悔:「如果當初讓她堅持跳舞,現在是否就有一技之長?不用為她以後的人生擔憂?」但生活從來不接受如果,孩子的成長也從來沒有回頭路,父母的態度與格局,影響的將是孩子的一生。低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扼殺了孩子上進的信心。孩子的興趣愛好,也不應該和成績掛鈎,低分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鼓勵。
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分從來不是唯一標準,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天賦。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鼓勵他,讓他有面對生活的勇氣,能高興的與朋友相處,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有正確的「三觀」,讓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父母最希望的。從此刻開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發現孩子,理解孩子,鼓勵孩子,欣賞孩子,讚美孩子。你就會發現,原來我的孩子如此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