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出來了。
有一些孩子會如願考入211、985,或者雙一流的名牌大學,成為站在象牙塔尖上的人。
然而,考上好大學的人生一定會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嗎?
我們先來聽聽高考狀元遊安的故事吧。
遊安以高考大省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最好的學院之一光華管理學院。
來到北大後,遊安發現身邊的狀元同學各個多才多藝,天津狀元文章寫得好,新疆狀元舞跳得好,遼寧狀元辦事能力強......。
遊安除了學習,別無特長,而且不知手機導航為何物,也沒有微信帳號來入群。
這些讓遊安覺得自己很土鱉,這也是她在北大鬱悶生活的開始。
高中時,遊安的目標只有一個,而且非常明確,就是考取一所好大學。
因為,包括媽媽在內的所有人都對她說,想別的沒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學習搞好。
現在唯一的目標實現了,遊安變得迷茫了,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
失去目標和自信的遊安,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考試排名總是墊底。
捱到大三,在不得不面對畢業後去向的時候,遊安發現,以她的成績和能力,找不到好工作,也保不了研,更不會有國外學校錄取她。
遊安就這樣被強烈的失落感吞噬了,每天睜著眼睛到凌晨4點,總是想哭,喜歡站在四樓自習室的窗邊發呆。
後來,被確診是抑鬱症,不得已休學一年。
孩子的生活不應該被學習填滿,更不應該只有考上好大學這一個目標,否則失去的不僅是快樂的少年時光,甚至會是全部的美好人生。
遊安的故事絕不是個案。
北大副教授徐凱文做過一個統計,北大新生中厭惡學習的佔30.4%,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佔40.4%。
對於相當一部分孩子來說,考上好大學,但是沒能心生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反而失去了學習和生活的意義。
徐教授把這種情況定義為「空心病」,並做出詳細解釋。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孩子,最乖的孩子,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得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很多父母和老師說,考上好大學,人生就成功了,而事實卻告訴我們,那只是一廂情願。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高考只是一個補給點,只有跑完全程,才是人生贏家。
8歲的時候,林清玄就立志當作家。
正是從那時起,閱讀和寫作填滿了他的課餘時間。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林清玄讀完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古典名著、《莎士比亞全集》和《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中學時他更是讀遍了學校圖書館的各類藏書。
練筆計劃也從未間斷,小學每天寫500字,中學1000字,大學2000字。
紮實的文學功底,讓林清玄考取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在大學期間,林清玄成為作家的目標愈發清晰,創作欲望也愈發強烈,他創辦了3份刊物,出版了2本書和1本散文集。
林清玄一生出版了298本書,拿遍了臺灣地區所有的文學獎項,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還沒寫出來,還沒有達到想要追求的境界,所以要不斷創作。
林清玄滿懷希望,在不斷追求中,過完了這一生。
無疑,他是幸福的!
人生是一條漫漫長路,必須始終有一個能照亮內心的目標,才能充滿期待地一直走下去。
戴維•布倫克特出身貧寒,且天生雙目失明,但是志存高遠,小時候在一篇以理想為題的作文中,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為英國的內閣大臣。
16歲,布倫克特加入了工黨,小小年紀便步入政壇了。
為了系統學習社會管理學知識,布倫克特克服了無盲文教材、閱讀速度緩慢等困難,考取了謝菲爾德大學。
憑藉著鮮明的政治理念和熱忱的工作態度,布倫克特受到選民的擁護,在22歲時,當選謝菲爾德市議員。
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布倫克特從未鬆懈,終於在50歲的時候,被任命為教育大臣,成為「世界上職位最高的盲人」。
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因為你足夠熱愛和堅持,會成就完全不一樣的你。
1953年,耶魯大學對應屆畢業生做過一次有關目標的調查,只有3%的人有明確的長遠目標。
20年後,調查發現,3%擁有明確長遠目標學生的總收入超過剩餘97%學生的總收入。
大學只是人生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如果孩子除了考上好大學,沒有長遠的目標,那麼接下來的人生一定會失去方向和動力。
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能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
人生的頂級目標不應該是父母外在強加給孩子的,而是要用孩子的天賦和興趣去澆灌,讓人生的頂級目標從孩子的內心生發出來。
找到頂級目標並不是那麼容易,然而,孩子
一旦擁有了,那麼他的人生就就會充滿希望和期待,不再茫然與空虛!
除了學習,孩子的人生也需要詩和遠方,幸福的一生不是只有拼搏!
我國「航天之父」和「飛彈之父」錢學森從小興趣廣泛,酷愛古典音樂和書畫。
大學時,錢學森加入了校鋼管樂隊,演奏圓號,還擔任了級刊委員會美術部幹事。
音樂和書畫陪伴了錢學森一生,給他帶去了無盡的快樂,讓他在疲憊的工作之後得以放鬆,也對他的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錢學森曾經說過: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薰陶,所以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1950年,在錢學森準備回國時,美國當局百般阻撓,甚至將他抓進監獄,直到1955年,在周恩來的斡旋之下才得以回國。
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候,錢學森從音樂和書畫中得到了許多慰藉。
在艱辛而無常的一生之中,興趣愛好絕不可或缺,因為它能夠帶給孩子美好,讓孩子可以笑著直面人生。
大學時的班長為人風趣幽默,喜歡踢足球、打桌球,而且樣樣精通,因此結交了很多朋友。
他會經常組織大家郊遊、聚餐,以及參加各種社會實踐,那時班級的凝聚力特別強。
畢業後不久,他借著外貿電商的風口,創辦了一家外貿公司,每天不知疲倦地飛來飛去,利用人脈整合國內的優質供應鏈資源,現在是圈內知名的頂級大賣家。
一個成功的人生,除了智慧的頭腦,還需要健康的體魄和高品質的人脈,缺一不可。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到:以體育和音樂為教育之基,體育讓我們能夠集中精神,音樂和美術則能陶冶性情。
體育讓人精力充沛、專注力高,更好地完成學習和工作;音樂和美術讓人放鬆愉悅,帶給人更多的靈感和創意。
兒時的興趣愛好是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讓孩子學會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在困難的時候有所倚仗。
與目標一樣,興趣愛好也必須出於孩子本心,只有真正熱愛,才能堅持,才能心生愉悅。
馬雲曾經說過:讀書像汽車加油,得知道去哪裡,裝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車。不讀書和讀書太多的人,都不太會成功,所以別讀太多書。
馬雲要表達的絕不是單純的少讀書,而是要把讀書的時間騰出一些來了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
考取好大學固然非常重要,可以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結交更優秀的朋友、擁有進入好公司更大的機會。
然而,當學習成為生活全部的時候,孩子的生活就會失去色彩,變得單調暗淡,也許需要孩子用一生的時間去找尋生命的亮色。
拼搏的人生一定精彩,豐盈的人生必然幸福!
END
作者筆名:淳哥,兩個兒子的好哥們,為孩子的成長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