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父母的「複印件」,不要剝奪孩子的成長權利

2020-09-19 山崖書院

「孩子,你為什麼要上學?」

「你們讓我上,我就上了啊」

「那你今後想做什麼?」

「我不知道,你們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類似於這種對話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大人說就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在童年時期,由於智力和心理還處於發展階段,出於保護的目的,許多事情都是要由父母做決定。但是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而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將會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這樣的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該如何生存和發展呢?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獨立人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兩個性格獨立發展的階段。一個階段是一至三歲,另一個階段是十二三歲左右。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非常關鍵,如果你想讓一個的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就要讓孩子在成長階段,就有機會獨立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對孩子成長的幹擾程度。

一方面需要幹預,控制好難度和風險,保證孩子能夠在一個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環境下成長。另一方面不能過度幹預,給孩子做一定的引導和提示,最終還是要讓孩子自己成長。有些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又期望自己的孩子在成家之後,立刻就變成一個獨立的人,這又怎麼可能呢?

不要將自己無法實現夢硬塞給孩子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習慣,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全部都加給孩子,把孩子看做是理想的延續。 成年人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一定都是「好的事情」,父母就想當然地讓自己的孩子來做自己無法實現的事情。

比如一個人童年時期就想成為一個畫家,結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現實的一些原因,沒有能夠實現。這種遺憾在以後的生活,就變成羨慕,認為畫家是千好萬好。而在現實的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不如意,也會加深對「畫家夢想」的遺憾,會有「如果我當時能夠成為一個畫家就好了」這樣的想法。在這種情況,讓孩子延續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在對孩子好。

但是實際上,孩子是無法並且沒必要理解父母這種心情的。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的。父母強加幹預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壓力,「性格弱」的孩子就會變成「夢想的傀儡」,一生都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下。等到某一天有機會幡然醒悟時,發現為時已晚。而對於「性格強」的孩子,則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的甚至會影響親子間的情感關係。

父母幹預的邊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合適引導,而不是控制。那麼父母應該幹預到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引導,什麼程度算是控制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音樂,只需要從小提供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就可以了,提供接觸音樂的機會和條件,至於孩子是否喜歡音樂,以及長大之後是否想從事相關的工作,還是留給孩子自己做選擇比較好。

相關焦點

  • 勞動是孩子的權利樂趣,願你不是那個剝奪它的家長或被剝奪的孩子
    都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他自己親手學做的,是他自己的勞動成果,是他自己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他通過勞動,收穫了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吃的時候,也是在享受自己的收穫。所以,勞動是孩子的權利和樂趣。
  • 父母一旦允許規律外的「自由」,便剝奪了孩子規律內的「權利」
    父母對規律外的要求允許了,貌似給了孩子「自由」,可是同時,卻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在規律內的「權利」。,便剝奪了孩子三項權利現在的孩子不容易,從早到晚自由的時間沒有多少。但是,若在平時,除非作業寫不完孩子執意寫完再睡之外,我們不可以隨便延後睡覺時間。因為,我們若是同意孩子晚睡,允許了「規律」之外的這種自由,同時,我們卻剝奪了孩子如下三項權利:A.剝奪了孩子「充分休息」的權利同意孩子晚睡,卻無法允許孩子晚起。在這種前提下,如果依然同意孩子晚睡,便剝奪了孩子「充分休息」的權利。
  • 5歲孩子不做作業被關門外,不要剝奪孩子玩的權利
    聽著孩子嚎啕大哭的聲音,她心裡也十分不是滋味兒。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我很納悶兒,幼兒園大班會給孩子留什麼重要的作業?而且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玩難道不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務嗎?現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搶跑於所謂的起跑線,都會早早地為他們布置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但是,這真的有必要嗎?剝奪了孩子玩兒的權利,就真的能讓孩子們在學業上超越同齡人並獲得成功嗎?我看不盡然。
  •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錯,要改原件!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能夠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作為父母,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現象出現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評孩子,而是反省自我,我是不是也這樣做過。你要時刻謹記,在你身邊一直有著一雙純真無邪的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你。
  •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周末帶孩子在餐廳吃飯時,看到一個男孩大概6歲了,吃飯時父母幫著孩子夾菜並拿起紙巾幫忙擦嘴;在遊樂區玩耍時,看到了他的媽媽蹲下幫孩子穿襪穿鞋;一會兒幫忙遞水壺,一會幫忙擦汗,我在想,這些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做到的嗎?
  • 你要聽話,是對孩子成長基本權利的最暴力剝奪
    它能體現大人對孩子的愛,但更能體現人與生俱來的懶惰的本性——最希望孩子「好管」。後人對一些傳統教育理念的歪曲混淆,使得大人普遍不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而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再有「為了孩子好」「大人不會害孩子」這些萬能理由的加持,大人對孩子的尊重與同理心變得十分稀缺。孩子成長中很多基本的權利,被「你要聽話」無情剝奪。
  • 循序漸進,不強行剝奪孩子看電視的權利
    家長的憤怒並不難理解,這些孩子似乎太不懂事,太不自覺了。但是孩子們的不懂事不自覺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它多半反映了家庭中由來已久的教育問題,那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家長在處理方式上總是充滿強權作風,採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來教導甚至訓斥孩子不注意體貼孩子的情緒、面子、能力和願望等,比如要求孩子回房間學習,數落孩子看電視時間太長,強行關電視等。
  • 人生充滿了意外,不要剝奪孩子的經歷
    人生充滿了意外,不要剝奪孩子的經歷魏智淵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意外總是在某個地方潛伏著等你。假如真有一種一帆風順的人生,那麼,它其實是不值得經歷的。父母可以選擇袒護自己的孩子,對這件事本身進行選擇性解釋,並據此作出反應。父母也可以選擇批評甚至責打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迴避對抗,以免惹麻煩。父母還可以教唆自己的孩子,誰打你就打回去,要讓別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在這三種反應模型中,前兩種是最糟糕的,卻是最經常的,並且常常被經合起來使用。
  • 《圖話經典:改變世界的孩子》:讓孩子知曉自己權利,健康成長!
    在二十一世紀,無數父母於大局勢束縛配以媒體網絡宣傳下,已經日漸重視孩子教育過程,但時至今日,世界各地仍舊有無數少年兒童深受這凡塵俗世教條禮儀的迫害,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些孩子處於水深火熱,這樣的境地形成有諸多原因,三言兩語不可斷定。但如若讓孩子自身清楚的意識到哪些是合法權益,將會從相當程度上避免不可挽回的傷害。
  • 任何人無權包辦,不然你就是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
    毫無疑問,人應該感受到來自父母和周邊人的愛,應該收穫來自外界的心理營養,與此同時,也必須接受來自外界的困難和挑戰,經受社會的拍打和考驗。唯有如此,才能成長。因為每一份真正的成長,必然伴隨著同等程度的快樂和痛苦,這就是所謂的事物的對立和統一,真理。
  • 父母迷惑行為: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卻還要怪他表達能力不強?
    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去表達,而不是直接代替孩子說。父母自顧自地長篇大論,還覺得自己道理講的那麼好,孩子一定聽得進去。實際上,孩子真的聽不進去。家長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他會高興嗎?還會好好聽家長的大道理嗎?顯然不會。
  • 父母必知:孩子有權享受「慢」的權利
    你這些所作所為,不但沒有讓事情變得順利,還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創造力,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阻攔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其實,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只要準備好了,無須我們逼迫,他自己自會不斷嘗試,做好自己的事情。媽媽們不妨放鬆一下,讓孩子享受一點「慢」的權利。
  •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印件,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文|花姐姐「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幾乎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理,以此在教育父母要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但是,不知道你周圍有沒有這樣的家庭,父母比較內向,但孩子卻非常外向,又或是父母外向,很會相處,但是,孩子卻非常內向,很少講話。
  • 榮美地家庭成長中心溫全燕: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
      半島網1月3日消息 她帶頭主講的兒童情商課程影響了3000多個家庭,坦言自己起初只想做個自由導師;創業初期的她對兒童教育抱著極大的熱情,竟是因為前同事的育兒聖經;她說家庭是一臺大的複印機,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她對兒童成長教育一直很關切……利落幹練的短髮,採訪中的她難掩對家庭教育的熱愛與熱情,給出的答案也往往令人回味綿長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
  • 學習本身是孩子天生的權利,不是義務。不要讓孩子放棄了這個權利
    ——學習是權利,不是義務——學習本身是孩子天生的權利,不要讓孩子放棄了這個權利。但是我們家長和某些老師的思維方式和做法,讓我們的孩子從拿起書本學習的第一天起,就認為學習是他們的義務——我如果完成了學習的義務,你就得給我點東西作為獎勵和補償。
  • 孩子不是父母附屬品,父母的過度幹預,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1.讓孩子無法得到鍛鍊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挫折,為了能夠避免他們遭受挫折會直接傳授自己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規避一些困難。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太過於嚴密反而會錯過鍛鍊的機會,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會變得非常差。
  • 把孩子出租給犯罪分子的父母,應該被剝奪監護權!
    在儒家文化裡,孩子幾乎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是可打可罵,可親可疏的,甚至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可以殺害孩子而不會被追責,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這樣的文化深植於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  所有人都相信父母愛孩子乃是天性使然,偶有傷害也是因為愛的深沉,抑或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可是當孩子遇上心懷「惡」意的父母,該怎麼辦?
  • 剝奪了孩子的童真樂趣!
    我多麼希望他的父母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現在的孩子相比我們那時的學生時代,真的很累很累,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家還要接受父母的學習監督,或者再送到教育機構培優,直到晚上十點左右才能休息。周末還要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可以說童年的樂趣對於他們,是極少的。
  • 養廢一個孩子,父母這樣做就夠了
    當孩子不願意聽從其中一方的要求時,便會利用這一點來反抗。 父母因為自己的原因,每天擺出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要麼就是焦躁不安,回來就怨聲載道,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是負能量的翻版。更有甚者可能會危害社會和他人,所以做父母不是光負責生養還要教養。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這樣做就好,言傳身教,而不是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