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要上學?」
「你們讓我上,我就上了啊」
「那你今後想做什麼?」
「我不知道,你們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類似於這種對話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大人說就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在童年時期,由於智力和心理還處於發展階段,出於保護的目的,許多事情都是要由父母做決定。但是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而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將會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這樣的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該如何生存和發展呢?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兩個性格獨立發展的階段。一個階段是一至三歲,另一個階段是十二三歲左右。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非常關鍵,如果你想讓一個的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就要讓孩子在成長階段,就有機會獨立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對孩子成長的幹擾程度。
一方面需要幹預,控制好難度和風險,保證孩子能夠在一個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環境下成長。另一方面不能過度幹預,給孩子做一定的引導和提示,最終還是要讓孩子自己成長。有些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又期望自己的孩子在成家之後,立刻就變成一個獨立的人,這又怎麼可能呢?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習慣,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全部都加給孩子,把孩子看做是理想的延續。 成年人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一定都是「好的事情」,父母就想當然地讓自己的孩子來做自己無法實現的事情。
比如一個人童年時期就想成為一個畫家,結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現實的一些原因,沒有能夠實現。這種遺憾在以後的生活,就變成羨慕,認為畫家是千好萬好。而在現實的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不如意,也會加深對「畫家夢想」的遺憾,會有「如果我當時能夠成為一個畫家就好了」這樣的想法。在這種情況,讓孩子延續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在對孩子好。
但是實際上,孩子是無法並且沒必要理解父母這種心情的。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的。父母強加幹預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壓力,「性格弱」的孩子就會變成「夢想的傀儡」,一生都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下。等到某一天有機會幡然醒悟時,發現為時已晚。而對於「性格強」的孩子,則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的甚至會影響親子間的情感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合適引導,而不是控制。那麼父母應該幹預到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引導,什麼程度算是控制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音樂,只需要從小提供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就可以了,提供接觸音樂的機會和條件,至於孩子是否喜歡音樂,以及長大之後是否想從事相關的工作,還是留給孩子自己做選擇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