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青少年對未來充滿自信,原因竟然是獨特的教育體制……

2020-12-11 留德DIY社區

//文章轉載自:留德DIY社區(公眾號ID:LIUDEDIY-Service)

來自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德國絕大多數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相當樂觀,只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未來會不如自己的父母。

研究人員採訪了1000位14至24歲的青年人,詢問他們對未來的展望,對未來的準備情況以及他們心中認為對未來重要的技能。

來看看德國青少年和我們對未來的看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吧。

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怎麼看?

當被問及他們如何想像自己的未來時,有5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相當自信」,24%的受訪者認為「有一定自信」,15%認為自己的未來有些暗淡,只有3%的人認為自己的未來非常暗淡。

這個調查結果在受訪者男女性別中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卻在受訪者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領域顯示出了較大的差異性。

在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人中,27%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悲觀。而在高中畢業的受訪者中只佔12%。

樂觀情緒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年輕的受訪者比年長的受訪者持有更高的積極性。

如何看待社會的進步與自身的發展?

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將來會比父母更好,五分之一的人認為情況會更差。幾乎一半的人期望能成為他們父母一樣的人。

年輕男性比女性對社會發展更有信心,平均而言,年輕和高學歷的人比其他受訪者對自己的未來更樂觀。

該研究一再表明,德國的社會進步相比許多其他工業化國家而言要困難得多。研究還證實,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教育能成功更多取決於家庭因素。

多數人對社會持悲觀態度。研究表明,年輕人對德國社會未來的看法遠不如對自己的未來樂觀。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成年人中,在青少年裡更為顯著。

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未來社會持積極態度,然而大約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對未來持悲觀態度。

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少年和年輕人比受教育程度低或中等的人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更為樂觀。

年輕人對未來準備好了嗎?

大多數年輕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選擇了「準備相當充分」,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相當不足。男性則比女性展現出了更多的自信,認為自己準備相當充分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71:58。

對未來工作中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年輕人有這些回答。

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在承受壓力時仍能保持冷靜。60%的人認為,良好的時間管理至關重要。大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如何與陌生人交談不僅是職業技能也跟生活息息相關,年輕人會以「害羞」為藉口來解釋自己不善交際,不會與陌生人攀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德國青年對未來的自信相當大得益於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早在中學時期,學生或學生家長就對自己未來的志願有了前期規劃。

德國基礎教育第一階段:

第一個是職業預校(Hauptschule),這個方向以職業教育為主,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

第二個是實科中學(Realschule),此方向以較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可選擇繼續升學;

第三個是文理中學(Gymnasium),該方向以上大學為主要目的,也可以轉換方向。

德國基礎教育第二階段:

主要包括文理中學高年級和職業學校兩個方向:

如果選擇文理中學高年級(Die gymnasiale Oberstufe),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與發展方向選擇學習的課程,以此作為進入大學前的準備;

如果選擇職業學校(Berufsschule),學生將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以貼合社會對技術人才的要求。

德國高等教育:

這些大學主要分三類:

第一種是綜合性大學(Universitt)。也是留學生最為常見的留學形式,這類大學以教學和科研為主,強調系統的理論知識。此類院校可授予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第二種是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這類大學偏重於實踐應用教育,學生通過4至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

第三種是藝術院校(Kunsthochschule)。這類大學專門針對藝術類學生,其中包括音樂學院、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

這種教育體系的結果?

按照教育體系的劃分,社會職業也有相應的分配。不念大學也有很多選擇,在德國不念大學不等於失業。相當一部分德國人選擇做Ausbildung早早開始掙錢,一方面是因為成年後獨立生活,即使德國大學不收學費,上學期間的生活費用也需要自己承擔。

小編身邊有很多做Ausbildung工作了很多年的同學,有了足夠的錢來支持自己的學業後重新回到大學開始攻讀學位,他們一般都選擇與現在工作相符的專業,學業對他們相當輕鬆,擁有了職業技能再來攻讀學位,輕車熟路,一般很快就能念完,或者選擇私立大學,由公司出學費邊工作邊讀書。

德國人在選擇職業時候更多考慮的是興趣,好像對於我們國內的人來說有一絲奢侈。這得益於德國社會對年齡的寬容,和較小的生活壓力,德國年輕人有更多對職業嘗試的機會。

身邊的案例

小編的兩位德國朋友,一位在第一個本科畢業後工作了若干年,覺得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崗位,又重讀了第二個本科,因為豐富的Lebenslauf,已經獲得了很滿意的工作。另一位朋友從高中畢業後受親戚的影響,做了一份當時很喜歡的Ausbildung,工作後可能並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在工作了7年後,重新轉考公務員的Ausbildung。

當然早早工作放棄學業,有利有弊。曾經的同事從Ausbildung一路爬上來做到現在的崗位,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才得到了跟一眾Master學位同事相當的工作崗位,但工資仍然沒有擁有Master學位的同事高。

不過他從18歲開始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在辦公室首屈一指。而一直都在讀書的我,蒼白的校園生活無法與他這8年豐富的工作閱歷相比。

文案 | Ingwer 校對 | Bettina 排版 | Ingwer

//留德DIY社區運營團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留德DIY社區」,如需轉載,請聯繫首發平臺授權

留德DIY社區 | 德國留學最大社區平臺

相關焦點

  • 【德國教育】德國教育體制
    德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民族,包括學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他們的教育是一種全面性教育,以行為作基礎的生活教育。
  • 德國的教育體制
    (但是這個體制保證了你有改變這一切的機會,只要你想學,隨時都可以重讀gymnasium,即使你已經成為了工人)在你考下Abitur之後,你就有了上大學的資格。除非你想學醫學,不然基本上沒有門檻限制(學醫要求Abitur 1.0,即最高分)首先,這個體制決定了它有很大一部分是要靠自己努力的,沒有堆成山的作業。但難度可能只比國內簡單一點。那國內經常津津樂道的事情來說,數學。
  • 加拿大和德國教育體制的比較
    法律規定,公立教育機構是省政府辦的,其費用要從省政府的預算中出,各省均設有教育部,負責全省的教育事業,有著各自獨特的教育體系,省與省之間的教育制度有相當差異。雖然如此,但是加拿大全國的教育水平還是統一相當高的。聯邦政府向各省提供部分教育經費,並向學生提供「加拿大學生資助計劃」。加拿大中小學教育理念是就業教育。報考大學無需高考,提供中學課程成績。
  • ABC英語讓孩子充滿自信 成就未來
    英語能力現在毋庸置疑成為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說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在家人、同學、朋友面前都會非常有面子,讓自己充滿自信!拿破崙•希爾說:"自信,是人類運用和駕馭宇宙無窮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蹟』的根基,是所有科學法則無法分析的玄妙神跡的發源地。"
  • 【小知識】德國教育體制介紹
    德國是一個比較重視教育的國家,在德國通常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德國移民)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兩至三類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泰半繼續接受全時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類的高等教育,少部分接受所謂二元職業訓練。
  • 德國的國家介紹與教育體制
    教育體制  德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區,自古即為人文薈萃之地。二次大戰後,於短期內由廢墟中茁壯,成為目前歐洲經濟力量最強大之國家,更居歐洲共同體之領導地位。此一成功之事實,斷非偶然,實乃民族性所致。德國人守法與精業之精神,治學態度之嚴禁,早已享譽國際。
  • 培養出半數諾貝爾獎的德國,教育方式很獨特
    每個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德國的教育方式是最獨特的。在諾貝爾獎的所有獲獎人數中,德國人所佔的比例是最重的,8200萬德國人佔據了一半的諾貝爾獎項,原因都在於德國獨特的教育方式。在德國,他們的教育方式和其他國家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 德國那些事兒 一張圖,帶你看完德國的教育體制
    點擊藍字「人民網德語視界」成為用戶,關注公號更多精彩!不管從教育時限,還是教育方向上,德國的教育體制都和中國的有很大不同。德國的雙軌制教育究竟指什麼?小學上幾年?高等教育分為哪幾種?繼一張圖帶你看完德國政治體制之後,這一次,我們將會用一張圖帶你看完德國的教育體制。
  • 【德國生活】德國教育體制——從幼兒園到博士 史上最全!
    德國教育體制嚴格卻又多樣化,及時分流,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在這裡,千軍萬馬考大學的情況不易出現,較高的福利,嚴苛的稅收制度保證了無論是工廠的一名員工還是一名公司的高管
  • 未來靠孩子,孩子靠教育
    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認識它的艱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除了給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對失敗更多一些寬容外,應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可以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怎麼樣的?一起來看看吧,別再搞錯了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其以人為本、終生學習,總的來說,德國教育體制不屬於英美所謂的精英教育,更像是全民通識教育。德國作為一個由16個州(邦)組成的聯邦制的國家,每個聯邦州都享有所謂的「文化主權」(Kulturhoheit),負責各自的教育政策。
  • 中村修二 | 東亞教育體制的源起和未來
    一、東亞教育體制的兩面性東亞的教育體制是比較特異的,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日本的教育體制已經相對算這三國裡比較寬鬆的了,中國就別提了,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至於韓國也是以極端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聞名的。
  • 德國政治體制
    民主中的國家、法治、公民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政治體制代表著德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主體制。議會委員會內聯邦德國的締造者們在其新憲法即基本法中從第一次民主政體 魏瑪共和國的失敗和納粹獨裁中吸取了教訓。當時,聯邦德國是戰爭的產物。1949年,國家一分為二,所以民主首先只在西部立足。但是,起初作為臨時措施的基本法堅持「自由自決下」的德國統一這個目標。
  • 淺析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教育
    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並未裹足不前而是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是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二戰後至1990年期間,綜合技術教育在民主德國(原東德)較早獲得了高度認可,相關試點活動也得以開展;但在聯邦德國(原西德),由於各聯邦州的教育政策不同,所以各州間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差異較大。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對教育體系進行了調整,以保證協調統一。1997年,德國對勞動教育歷史進行了回顧,並陸續出臺了相關教育綱要計劃。
  • 媒介素養教育,青少年教育未來的「必修課」
    這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發展趨勢看,未來的教育將越來越依託網際網路資源,互聯互通的網絡及多媒體教育資源必將促進教育極大發展。但也要看到,儘管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機制在逐步完善,但青少年網絡素養整體不高,青少年網絡技能、網絡安全、網絡規範等方面認知及能力存在諸多不足。
  • 現代工業化的教育體制的基因起源,東亞國家教育體制的形變及探討
    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裡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
  • 德國孩子優秀的秘密,與「獨特」的教育方式有關,看完很受教
    每個國家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所不同,眾多國家之中就屬德國的教育方式最特別,與中國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差距。 德國側重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更獨立自己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嫁到德國的姐姐就是採用「德國式育兒」。
  • 自信教育二十載 夢想飛揚向未來
    南寧市東葛路小學「自信教育二十載,夢想飛揚向未來」建校20周年慶典儀式上,全校師生歡聚一堂,回首20年辦學歷程,同繪學校發展藍圖。(學校供圖)  二十風華,東葛人一路風雨初心在;二十風華,東葛人力行致遠向未來。20年來,在社會對「高起點、高標準、有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的期待下,東葛路小學從高起點出發,按高標準發展,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南寧市的教育版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2月22日,南寧市東葛路小學迎來建校20周年,「自信教育二十載,夢想飛揚向未來」建校20周年慶典周活動拉開序幕。
  • 從德國體育教育改變後的德國足球隊強勢回歸談談中國足球教育
    2000年的足球比賽失敗讓德國政府對體育教育的大力投入以及改變相應的教育制度已是迫不及待,於是在德國中小體育教育,為保證每個學生參與體育鍛鍊的時間,教育部門對學校體育課的學時作了明確規定:初中部每年體育課程時間最低120小時。
  • 【好文共賞】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缺失的原因與出路
    這些問題的直接根源之一就在於教育,問題的關鍵出在香港社會對青少年國民教育開展得不深不透、不嚴不實,其教育的途徑、渠道也缺乏實效性。因此,對如何有效加強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就顯得十分迫切。本文試圖在對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缺失問題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剖析的基礎上,提出加強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的幾點對策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