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爸媽營說】
本文是爸媽營【健康教育專題】的一篇好文
這次疫情中
無疑一次智商大考
很多謠言的傳播
都源於不動腦筋和不查證
今天這一篇
希望大家真正認識這位73歲的奶奶
此刻,她正在武漢一線
和疫情戰鬥著
關注「爸媽營」,在主菜單回復「健康」
可查看【健康教育專題】好文
「(李蘭娟)就是這次疫情裡,醫務人員的一個縮影,他們每天都要經歷這些勒痕。。。」「她本是應該享清福的年齡,卻依然在最前線戰鬥。。。居然有人黑她,到底是為什麼?」她找到了有效藥,竟成了罪狀
這本來是天大的好事,疫情開始之後,
武漢危重病人死亡的速度很快、佔比也很高,
人們一直在問,醫務工作者也一直在嘗試,
有沒有一種藥物,可以緩解這樣的高死亡率?
最快速高效的辦法,無疑就是在現有的藥物裡,
找到能夠起作用的一種或幾種。
現在,藥物來了,
沒想到,流言也來了!
首先,是某一個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李蘭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藥為其兒子名下公司出品,只經過體外細胞初步測試》。
這篇言之鑿鑿的文章,直接扣下兩頂帽子
第一:李蘭娟搞利益輸送,用兒子公司出品的藥
第二:藥物沒有經過體外細胞測試,安全存疑。
於是,許多鍵盤俠也順利地被帶起了節奏,
這些罪狀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爸媽營帶大家一個個來看。
首先,是阿比朵爾、達蘆那韋
這兩種藥的出處問題,
阿比多爾:前蘇聯化學研究中心研製開發的藥物,1993年在俄羅斯上市。
達蘆那韋:這是美國強生公司的產品,2008年1月份才上市。
再來看這兩款藥物的國內生產商,
之前新京報記者查詢了國家藥監局資料庫,
目前共有6家企業生產鹽酸阿比多爾。
而達蘆那韋考比司他片商品名稱為普澤力,
由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研發。
所有這些藥廠的名字,
跟李蘭娟的兒子毫無關係,
那麼,這位被卷進輿論漩渦的兒子,
究竟做了什麼呢?
答案是:大數據篩查!
沒錯,李蘭娟兒子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疫情期間,這家公司使用手頭的大數據資源,
參與幫助篩查了市面上的多種藥物,
最後,確定了這兩種藥物的有效性。
所以,利益輸送,談何而來?
再來看第二宗罪
——所謂藥物未經體外細胞測試,不夠安全。
這算是有道理,但是
拜託!疫情在武漢瘋狂擴散,
這座城市幾乎已經進入戰時狀態了,
雖然嚴謹的用藥流程必須包括體外細胞實驗。
但實際情況是:
每天都在死人!
在這種極特別情況下,
一旦一種藥產生療效,
那麼,先讓人活下來,這難道不是第一位的?
那些坐在鍵盤另一段,
鼓吹臨床用藥流程不正義的人,
有沒有想過千百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
他們的臨床方案簡單到只有兩個字——救人!
而李蘭娟院士能夠頂著壓力宣布這些藥物有效,
未嘗不是說出他們的心聲呢?
其實,這兩項指控,
倒讓我看到了李蘭娟的擔當,
她最在意的,應該是救人的速度和效率,
所以,數據篩查可以內舉不避親
用藥流程也能適應非常時期的節奏和要求,
這份擔當,就跟鍾南山宣布「武漢存在人傳人」現象是一樣的,說出來之前,就有了承擔後果的覺悟,這樣的覺悟,不是人人都有的!
武漢戰疫
她第一個說出「封城」二字
其實,大凡關注李蘭娟院士
在本次新冠疫情裡的所言所行的人,
絕不會被那些無稽之談牽著鼻子走。
大家或許不知道,
這一次疫情,第一個提議封城的人,
就是李蘭娟。
說實話,
封城——這絕不是能輕易說出口的兩個字。
這意味著暫時「剝奪」1000多萬人流動的自由,
在央視記者董倩問她,
是如何想到封城的決策時,
老太太是這樣說的。
「日曆上,她自1月17日後,就在我的視野裡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從18日開始到28日,她沒有一天不是2點之後睡的。」調侃自己留下丈夫一個人弄年夜飯。她口中的鄭院士,是自己的丈夫——肝膽外科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這個家庭,便在大年夜,再沒有團聚在一起。之後,李蘭娟在機場,用幾隻餃子打發了2020年的除夕。拍到她穿著厚重的防護服
進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ICU病房
拍到她一張斜著兩道勒痕的臉,
也拍到她在同行團隊成員、樹蘭(杭州)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張園園的背後,用記號筆寫上「圓圓生日快樂」的字樣。
SARS守城 她隔離了1000多人之前,有很多公號寫李蘭娟,
標題大多都是《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雖然李蘭娟自稱自己曾是赤腳醫生,
但她的成長經歷,
卻遠非赤腳醫生一詞可概括,
那是一段窮苦女孩子,
不斷求知求學的奮進人生。
出身於紹興農村的李蘭娟,
父母都是農民,
李蘭娟1960年讀完小學,
恰逢3年自然災害。
母親讓她回家幫忙幹活。
成績優秀的李蘭娟本來很可能輟學。
還是老師勸她說,
你不要把被褥(從學校)拿回家,
你就跟媽媽說,我幹完農活,還回來讀書。
於是,一個月後,李蘭娟回到了學校。
1963年,李蘭娟初中畢業,
本想讀個中專好快點賺錢養家,
誰知道,杭一中(當時杭州最好的高中)來縣裡招生,
全縣招兩個,成績優秀的李蘭娟又被選中。
至此,讀書,成了她最大的人生抱負。
10年文革,李蘭娟上山家鄉,
到了農村,她還是覺得,自己要學點東西,
於是,她讓學校打了證明,
自己跑去學針灸,
幾年下來,高中生李蘭娟,
才成了公社和生產大隊的赤腳醫生
一邊在鄉裡做代課老師,
一邊給鄉親們看病,
時間長了,精力不夠用,
她必須作出選擇,
當老師?每月24塊工資。
還是當赤腳醫生?每月3塊收入。
李蘭娟說:
「我覺得做老師,知識好像就已經在我身上了,知識不停拿出去而已,當時當醫生,我還可以學更多東西,我喜歡學!
就這樣,李蘭娟走上了學醫的路,
1970年,浙江醫科大學招生,
她成了名副其實的醫科大學生。
從此,李蘭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
一幹,就是近半個世紀,
在這四十多年裡,她做出了什麼成績呢?
有記者問李蘭娟,隔離那麼多人,有沒有想過,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她只說了這麼一段話:讓浙江創造了2個「零感染」的奇蹟:
醫務人員零感染,「二代感染」為零。
「我不在乎人工肝的各項專利什麼的,
我儘可能地公開,給各地醫生辦各種培訓班,
因為急性肝炎的病人無法長途跋涉去就醫,
我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就近治療。
我看到病人被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這才是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