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她,第一個建議武漢封城,凌晨4點到武漢,每天只睡3小時,為什麼還要被黑?

2021-02-16 爸媽營

Health

【爸媽營說】

本文是爸媽營【健康教育專題】的一篇好文

這次疫情中

無疑一次智商大考

很多謠言的傳播

都源於不動腦筋和不查證

今天這一篇

希望大家真正認識這位73歲的奶奶

此刻,她正在武漢一線

和疫情戰鬥著

關注「爸媽營」,在主菜單回復「健康

可查看【健康教育專題】好文

「(李蘭娟)就是這次疫情裡,醫務人員的一個縮影,他們每天都要經歷這些勒痕。。。」「她本是應該享清福的年齡,卻依然在最前線戰鬥。。。居然有人黑她,到底是為什麼?」

她找到了有效藥,竟成了罪狀

這本來是天大的好事,疫情開始之後,

武漢危重病人死亡的速度很快、佔比也很高,

人們一直在問,醫務工作者也一直在嘗試,

有沒有一種藥物,可以緩解這樣的高死亡率?

最快速高效的辦法,無疑就是在現有的藥物裡,

找到能夠起作用的一種或幾種。

現在,藥物來了,

沒想到,流言也來了!

首先,是某一個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李蘭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藥為其兒子名下公司出品,只經過體外細胞初步測試》。

這篇言之鑿鑿的文章,直接扣下兩頂帽子

第一:李蘭娟搞利益輸送,用兒子公司出品的藥

第二:藥物沒有經過體外細胞測試,安全存疑。

於是,許多鍵盤俠也順利地被帶起了節奏,

這些罪狀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爸媽營帶大家一個個來看。

首先,是阿比朵爾、達蘆那韋

這兩種藥的出處問題,

阿比多爾:前蘇聯化學研究中心研製開發的藥物,1993年在俄羅斯上市。

達蘆那韋:這是美國強生公司的產品,2008年1月份才上市。

再來看這兩款藥物的國內生產商,

之前新京報記者查詢了國家藥監局資料庫,

目前共有6家企業生產鹽酸阿比多爾。

而達蘆那韋考比司他片商品名稱為普澤力,

由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研發。

所有這些藥廠的名字,

跟李蘭娟的兒子毫無關係,

那麼,這位被卷進輿論漩渦的兒子,

究竟做了什麼呢?

答案是:大數據篩查!

沒錯,李蘭娟兒子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疫情期間,這家公司使用手頭的大數據資源,

參與幫助篩查了市面上的多種藥物,

最後,確定了這兩種藥物的有效性。

所以,利益輸送,談何而來?

再來看第二宗罪

——所謂藥物未經體外細胞測試,不夠安全。

這算是有道理,但是

拜託!疫情在武漢瘋狂擴散,

這座城市幾乎已經進入戰時狀態了,

雖然嚴謹的用藥流程必須包括體外細胞實驗。

但實際情況是:

每天都在死人!

在這種極特別情況下,

一旦一種藥產生療效,

那麼,先讓人活下來,這難道不是第一位的?

那些坐在鍵盤另一段,

鼓吹臨床用藥流程不正義的人,

有沒有想過千百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

他們的臨床方案簡單到只有兩個字——救人!

而李蘭娟院士能夠頂著壓力宣布這些藥物有效,

未嘗不是說出他們的心聲呢?

其實,這兩項指控,

倒讓我看到了李蘭娟的擔當,

她最在意的,應該是救人的速度和效率,

所以,數據篩查可以內舉不避親

用藥流程也能適應非常時期的節奏和要求,

這份擔當,就跟鍾南山宣布「武漢存在人傳人」現象是一樣的,說出來之前,就有了承擔後果的覺悟,這樣的覺悟,不是人人都有的!

武漢戰疫

她第一個說出「封城」二字 

其實,大凡關注李蘭娟院士

在本次新冠疫情裡的所言所行的人,

絕不會被那些無稽之談牽著鼻子走。

大家或許不知道,

這一次疫情,第一個提議封城的人,

就是李蘭娟。

說實話,

封城——這絕不是能輕易說出口的兩個字。

這意味著暫時「剝奪」1000多萬人流動的自由,

在央視記者董倩問她,

是如何想到封城的決策時,

老太太是這樣說的。

「日曆上,她自1月17日後,就在我的視野裡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從18日開始到28日,她沒有一天不是2點之後睡的。」調侃自己留下丈夫一個人弄年夜飯。她口中的鄭院士,是自己的丈夫——肝膽外科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這個家庭,便在大年夜,再沒有團聚在一起。之後,李蘭娟在機場,用幾隻餃子打發了2020年的除夕。

拍到她穿著厚重的防護服

進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ICU病房

拍到她一張斜著兩道勒痕的臉,

也拍到她在同行團隊成員、樹蘭(杭州)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張園園的背後,用記號筆寫上「圓圓生日快樂」的字樣。

SARS守城 她隔離了1000多人

之前,有很多公號寫李蘭娟,

標題大多都是《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雖然李蘭娟自稱自己曾是赤腳醫生,

但她的成長經歷,

卻遠非赤腳醫生一詞可概括,

那是一段窮苦女孩子,

不斷求知求學的奮進人生。

出身於紹興農村的李蘭娟,

父母都是農民,

李蘭娟1960年讀完小學,

恰逢3年自然災害。

母親讓她回家幫忙幹活。

成績優秀的李蘭娟本來很可能輟學。

還是老師勸她說,

你不要把被褥(從學校)拿回家,

你就跟媽媽說,我幹完農活,還回來讀書。

於是,一個月後,李蘭娟回到了學校。

1963年,李蘭娟初中畢業,

本想讀個中專好快點賺錢養家,

誰知道,杭一中(當時杭州最好的高中)來縣裡招生,

全縣招兩個,成績優秀的李蘭娟又被選中。

至此,讀書,成了她最大的人生抱負。

10年文革,李蘭娟上山家鄉,

到了農村,她還是覺得,自己要學點東西,

於是,她讓學校打了證明,

自己跑去學針灸,

幾年下來,高中生李蘭娟,

才成了公社和生產大隊的赤腳醫生

一邊在鄉裡做代課老師,

一邊給鄉親們看病,

時間長了,精力不夠用,

她必須作出選擇,

當老師?每月24塊工資。

還是當赤腳醫生?每月3塊收入。

李蘭娟說:

「我覺得做老師,知識好像就已經在我身上了,知識不停拿出去而已,當時當醫生,我還可以學更多東西,我喜歡學!

就這樣,李蘭娟走上了學醫的路,

1970年,浙江醫科大學招生,

她成了名副其實的醫科大學生。

從此,李蘭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

一幹,就是近半個世紀,

在這四十多年裡,她做出了什麼成績呢?

有記者問李蘭娟,隔離那麼多人,有沒有想過,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她只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堅持這麼做,因為根據傳染病法,SARS這樣達到甲類傳染病程度的病種是可以隔離的。」

讓浙江創造了2個「零感染」的奇蹟:

醫務人員零感染,「二代感染」為零。

「我不在乎人工肝的各項專利什麼的,

我儘可能地公開,給各地醫生辦各種培訓班,

因為急性肝炎的病人無法長途跋涉去就醫,

我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就近治療。

我看到病人被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這才是最大的快樂。」

相關焦點

  • 73歲李蘭娟在武漢的58天
    「我願意領隊,到武漢去,幫助救助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73歲的李蘭娟院士向衛健委請纓逆行武漢,第二天晚上就帶隊坐上了開往武漢的火車。出發的時候李蘭娟院士說沒考慮什麼時候回來,做好了長期奮戰的準備。在武漢鏖戰58天後,李蘭娟與團隊於昨日(3月31日)踏上了返程之路。
  • 武漢封城:凌晨3點有發熱人員穿睡衣出城,眾多醫護人員堅守
    凌晨2點,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武漢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距離上午10點還有不到八個小時的窗口時間,許多人都要面臨一項重要選擇:留下還是離開?1月23日上午10點整,漢口火車站圍欄準時關閉。
  • 封城11日,武漢眾生圖
    因為他隻身駕車將5000個口罩、200套防護服送往了武漢,1月30號凌晨才返回北京。從第一次看到鍾南山院士的報導,他就開始密切關注這次疫情。但武漢封城的消息一出,才讓他真正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那種感覺,第一反應就是記憶中的非典又一次捲土重來了。」
  • 武漢山姆會員店麵包技師吳豔:凌晨4點走路上班只為顧客能吃到香甜...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桂小筍凌晨4點,吳豔要動身前往位於武漢市礄口區解放大道386號的山姆會員店,以確保早上5點準時到崗,「天是黑的,沒有人,也沒有車,到處都比較空曠」。員工互相幫助堅持到崗 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受交通限制影響,吳豔每天走路上下班,這也意味著,為了趕在早上5點準時到崗,她需要更早出發。 「現在較以往提前了1小時,到店需要首先進行消毒、清潔等工作準備,才能保障營業時間。」吳豔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 73歲李蘭娟再披戰袍,是中國百姓公認的民族脊梁!
    1月19日專家組赴武漢考察疫情除夕之夜,她說自己已經向國家提出申請要帶隊支援武漢,因為「國家的大事,自己義不容辭。」李蘭娟院士到了武漢,她一頭扎進最危險的一線。在支援武漢的這段時間她沒有一天在凌晨2點之前睡覺。
  • 封城後的武漢新市井: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剛剛封城的時候,小曲一度自行「斷網」:不上微博,不刷短視頻,不去豆瓣「自由吃瓜」小組,不參加各種群聊……只在家裡看美劇,練瑜伽,跟爸媽學做菜。決定源自小曲在網上看到的一份「恐慌下心理救助手冊」。手冊上建議少去瀏覽負面信息。除此之外,生活中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 封城10天,我在武漢家樂福當店長
    與往年不同的是,武漢的街頭人跡稀少,熙熙攘攘的湧向歸元寺燒香迎財神的場景不見蹤影。初升的太陽夾雜著清冷的風,快跑幾步,戴著口罩的方超走進了家樂福鍾家村店的大門,開始了作為家樂福鍾家村店店長平常的一天。今年的春節不一般,對於武漢的市民來說感受尤為強烈。1月23日,一紙「封城令」阻斷了歸鄉的路,也把方超留在了這個城市。
  • 73歲的李蘭娟,衝殺在抗疫一線!卻遭污衊!
    真的是不分晝夜她凌晨4點下的火車吃過早餐接著就開會各個醫院的專家基層的管理者全部都要見面把她對疾病的認識告訴我們我感覺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除夕當晚9點多李蘭娟從北京返回杭州晚飯來不及回家就在首都機場吃了一份餃子面對這樣這位為了抗擊疫情每天只睡3小時的老人很多網友都表示心疼請李奶奶保重身體恰如一位網友所言
  • 李蘭娟:第一個提出武漢封城!曾輟學回家,意外錄入杭州第一中學
    第一個提出武漢封城的李蘭娟院士,這段時間無人不知,已經73歲高齡的她,猶如一位女戰士,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要知道,當時她果斷提出封城建議,可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但是,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李蘭娟院士,卻從沒有一點私心,從沒有為自己考慮過。
  • 回武漢第二天封城、發燒,一個青年導演的自救口述
    23日凌晨兩點鐘,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封城的通知,說早上十點會封城。還有8個小時就要封城。我準備出逃,大半夜把我爸媽還有我妹妹全部搖醒,開家庭會議。我當場就買票,勸他們跟我去北京。但是我媽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把我勸住了。我媽說,不行,這時候我們怎麼能走呢,給我發了通知了,說我們不能離開。她給我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就待著吧。
  • 在武漢連續奮戰,73歲李蘭娟院士今日回杭:「我這60天,驚心動魄」
    要做到「不進不出」,把疫情控制在武漢; 估計已經有不少人被感染,僅靠金銀潭醫院一家收治病人是不夠的,建議騰空幾家醫院來專門收治新冠病人,這樣,病人能夠做到「應收盡收」,醫務人員也能做到有效防控…… 2月1日,73歲的李蘭娟收到國家衛健委的派遣指令,組建「重症新冠肺炎診治李蘭娟院士醫療隊」馳援武漢。
  • 封城次日「潛回」武漢在家隔離,一位高度疑似感染者的深度自述
    因為春節前一次「想一個人靜一靜」的出國旅行,家住武漢洪山區的夏廈(化名)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出遊和回家之旅。1月19日至28日,在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蔓延」到「封城」的背景下,從一個「武漢人」到「高度疑似感染者,她都經歷了什麼,如何從最初的恐慌到理性對待。
  • 最早抵達武漢 見證封城時刻
    當時的武漢處在一片慌亂之中,在他和另一名同事謝凱抵達武漢12小時後,武漢開始封城。作為最早進入的媒體之一,田雪皎和同事謝凱將關注的目光放在關豹高速公路口,直擊封城前夜。1月24日,湖北鄉村陸續封路,田雪皎和謝凱繞過多個封路路段,深入農村,成為最早關注湖北地區鄉村防疫的記者。
  • 感動:年過70的李蘭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時,終帶來好消息
    當你在沒日沒夜的睡覺時,年過七旬的李蘭娟院士正奮鬥在武漢一線,每天只睡三個小時。2月2日,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來到武漢。年過70的她凌晨4點下火車,吃過早餐就接著開會。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對病毒的認識、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討診療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時……年輕人一日只睡3個小時,還有些吃不消,更何況年紀這麼大的老太太,而且還是連續3天!
  • 一位武漢攝影師的封城日記
    這段時間,彭異和每一位武漢市民一樣,安靜地待在家中。因為幾乎不出門,他沒能留下太多照片作為記錄,但他用文字的形式,寫下了這些天的經歷和感受,也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和其他武漢市民一樣,正在默默的為這個城市做著自己的貢獻。封城日記(記錄者:彭異)12月底,新聞上說有未知性肺炎。1月1日,官方宣布封閉華南海鮮市場。我的家離那裡只有2公裡。
  • 每天只睡3小時,李蘭娟院士「沒有問題,我身體蠻好的」
    目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目前正和她的團隊在武漢。我們將走進李蘭娟的「一線日記」,紀錄她的工作,記錄一線醫護人與病毒賽跑的速度。2月4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李蘭娟抵達武漢第3天。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輯在武漢:真實的封城生活
    武漢隨筆17年前「非典」時,我還是一名小學生,留下的回憶只有厚重的口罩;而現在,「新冠」卻是如此真實,真實到武漢封城,小區封閉,所有的店鋪關門,街道上只剩下環衛工人與外賣小哥……而我,被封在了武漢。1什麼?武漢封城了!
  • 封城後,生活在焦慮和樂觀間搖擺|我的武漢日誌
    新冠肺炎疫情升級後,她用兩萬多字的篇幅,記錄下了一些武漢的日常。武漢「封城」期間,她和兩個女兒,以及她的母親一起度過。她在日誌裡寫下了她對一些熱點新聞的思考,也寫下了她日常的焦慮和無奈。她為家裡的蔬菜著急,也為母親偶爾一聲的咳嗽擔憂整晚,汽車油箱裡僅剩的一點汽油,她都要仔細規劃。日誌的大部分內容瑣碎真實,是」封城「後,武漢的900多萬種生活之一。
  • 武漢,不能後退的理由
    距離武漢封城,已經過去了40天。 這40天,有人離世,有人痊癒,有人還在忍受病痛。有人日夜奮戰在一線,有人匆匆奔波在路上。有人徹夜失眠,有人在凌晨四點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這座城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無數人的每一個瞬間,構成了武漢的40天。
  • 「封城」首日,漢口站凌晨:有人付五百元坐外賣車來改籤
    武漢「封城」消息發布後不久,新京報記者來到漢口火車站。有旅客匆忙改籤提前回家,有乘務員尚未得知「封城」信息,還有如往常一般堅守崗位的警務人員們。新京報記者 海陽 攝凌晨3時:售票廳廣場十分空曠凌晨3時許,此時的售票廳廣場十分空曠,只有三四名旅客拖著行李箱,正在向售票廳走去。旅客之中有的人步履匆匆,一路小跑;有的人則靠著牆壁玩手機,神色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