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萬,依舊被現實「勸退」:那些離開大城市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2021-02-14 插座學院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插座學院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影響。對於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也是如此,公司延期上班、辦公樓閒置,無數人選擇離開。面對生活、工作的壓力,夢想和現實之間還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這篇文章2800字,推薦你花8分鐘時間閱讀,也許會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一場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節奏,也給無數大城市奮鬥者的追夢之旅,畫上了句點。

朋友離開的那天,我去北京南站送她,她一反鬧騰的性格,很安靜。

我沒覺得尷尬,只是心裡難受。她眼睛紅紅的,但直到和我擁抱告別,都沒掉一滴眼淚。只說了一句:「說不定還會回來。」

 

我知道,月薪降到5千,對她而言,沒必要在這個城市折騰了。

 

北漂總是和辛酸連在一起,甚至那些看上去不錯的人生,背後也有你不知道的難處。

去年9月初,林軒的妻子要和他離婚,沒有出軌,沒有家暴,沒有第三者。

 

林軒,大學畢業就進入了全時,一家高科技企業。在北京6年,做到了研發團隊的負責人,月薪稅前4萬。

已經是30歲的人,結婚了但沒孩子。妻子茜茜想回老家那邊發展,安定下來有個家,也好要孩子。但他覺得在公司有很好的前途,捨不得離開。

那段時間,兩個人因為這事老吵架。妻子經常抱怨:「我很煩老是搬家,在這兒什麼時候能買上房子?」

吵的多了,妻子甚至說要離婚。

在北京奮鬥多年,活得再體面,只要沒房子,就很難有歸屬感。

這些年兩個人存了50萬,但這點錢想在北京買房,無異於杯水車薪。

他曾和我說:「回老家是能買上房,但工資就得攔腰斬了。再說,現在的工作,老闆很看重我,實在是不想放棄。」

 

同在北京,我能理解林軒的難處。漂泊的無力感更多來源於房子。99%的人買不起,卻又不甘心一輩子租房。

像林軒這樣,有一份特別喜歡、看得見未來的工作還好。但有更多的人,每天996,生活被工作填滿,工作和生活,被迫只能選一樣。

有奔頭的工作不想放棄,但總不能為了留在北京,失去家庭吧?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大城市真的不適合生活嗎?

老闆們的困境,該如何解決?

相較一些宜居城市,北上廣的快節奏、高壓力,的確不適合生活。除此之外,受疫情影響,也在「勸退」很多長年在這裡打拼的奮鬥者。

 

阿凱,在上海上的大學,畢業之後沒回老家,先是工作了6年,3年前出來創業,做校外教育培訓。

 

創業公司能活過3年,已經是奇蹟。但突襲的疫情,把他的公司逼到了絕境。

 

「我們之前一直是線下教學,疫情期間學生都上網課,我們又不是文化課,家長們更不可能讓孩子出來跑。」

 

沒有學生,公司沒有一毛錢進帳,但花銷一點沒少。辦公室房租成了沉沒成本,十幾個員工也等著發工資吃飯。

 

2月初的那段時間,阿凱最常做的動作是雙手掩面。吃不進飯,每次洗頭髮,都能看到洗漱池裡到處是掉發。

 

「我睡不著,每一天都在燒錢,都在離倒閉近一天。但我從來沒想過離開上海,在這十幾年,我對這地方有感情,也習慣了。總覺得在這能有一股勁,怎麼也死不掉的感覺。」

 

阿凱的困境,是很多中小企業老闆困境的縮影。

 

「在北上廣,每個人都可以談夢想,但夢想不能當飯吃。」 

 

3月中旬的時候,阿凱的公司將線下課程轉到了線上,老師們每晚有直播課,他和我反應,效果還可以,畢竟有前期積累的口碑。

「我們也開啟了遠程辦公,同事們在家幹活,都沒回上海。」阿凱算是艱難渡過了一關。

疫情導致全球無數企業陷入困境,像阿凱這樣自救的老闆還有很多,「遠程辦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的焦慮。

 

甚至,推特、高盛已經提出允許員工「永久遠程辦公」。扎克伯格也提到:未來5到10年,將有約50%的員工遠程辦公。

但「遠程辦公」到底是未來企業短期自救的方法,還是會長期落實的措施?

 

「遠程辦公」常態化後,是否可以達到企業與員工雙贏的局面?我們是不是可以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說回林軒。最終,他無奈選擇離開北京,在妻子的催促下,向老闆遞交了辭職申請。

 

由於提的太突然,老闆猝不及防,找他聊了很久,最終沒批准林軒的申請。而是開了個先例,允許他遠程辦公,既可以回老家,又能拿到在北京的薪資。

林軒說:「我在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開發遠程會議APP,當初大學畢業就進了公司,覺得很有發展前景。公司現在有1000萬用戶,光世界五百強就有350家。

之前我們企業客戶比較多,因為疫情,越來越多的各行業職場人都可以免費使用了。我是真的相信這東西未來能幫到很多人,所以提離職的時候,心裡很不是滋味。」

 

因為林軒這件事,他的老闆也開始思考:怎麼把員工的幸福指數提升上去?既讓員工賺錢,又能降低生活成本?

後來,林軒老闆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北京客服團隊可以自由選擇去西安分部或者留在北京。選擇去西安的同事,依舊享受在北京的薪資待遇。

客服團隊接到通知的時候,都不敢相信。有幾個經常「月光」的女生,聽到消息後特別激動:「做夢都沒想到老闆能這麼做,以後終於能好好攢點錢了!」

林軒老闆說過一段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我們打造『全時雲會議』用了8年的時間,就是為了把產品做到極致。我們如果都不能身體力行嘗試這一辦公模式,又怎麼讓別人相信這種方式可行呢?


我覺得,在未來,只有那些把給予員工安全感,和提升員工幸福感放在心上的企業,才能夠調動員工的最大積極性,長久地經營下去。」

松下幸之助說過:「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

 

一家公司,不僅要關注員工的工作,還應當關注他們的生活。生活上的煩惱少了,自然就會有更多的精力思考工作,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讓員工同時擁有高收入和生活幸福感,這兩者並不矛盾。

 

回老家後,林軒在當地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撐起了公司一部分研發任務,目前運營良好。

朋友們都很羨慕他,老闆看重,事業上完全不用擔心。既拿著大城市的高薪,又能過著舒適的日子,生活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以往選擇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發展,是很多年輕人面臨的艱難抉擇。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逃離北上廣一直是熱門的話題。

 

北京這個繁華的城市,迎來送往了一批批年輕人,卻始終安放不下所有人的下一階段人生。

 

但林軒的經歷,讓我們看到:夢想和生活,可以同在;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一場疫情,讓每個人深刻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明天早上會不會堵車你不知道,更不要說周圍沒有辦公樓的世界了。

想像力的觸角有限,而時代發展的速度,任何人都無法預料。

時代滾滾向前,別和趨勢對抗。順勢而為,方為智慧。

期待有一天,北上廣不再是夢想的寄居所,世界各地、任何角落,都可以讓夢想落地生根。

你可以住在喜歡的地方,做著熱愛的工作。高品質生活和高收入,不再是硬幣的兩面。

你可以實現更多人生可能性,把生活的選擇權,緊緊握在自己手裡!

 

插座學院,林軒、阿凱為化名。本文來源於職場充電第一站——插座學院(ID:chazuomba),陪有夢想的人一起成長,歡迎關注。


點擊「在看」,握緊生活的選擇權

相關焦點

  • 月薪3000的人,是靠什麼在大城市裡活下去的?
    你有拿著少得可憐的工資在大城市打拼的經歷嗎?【閒聊】於大城市打拼,也不見得全都是高工資。那麼,月薪3000的人,在大城市是如何,或者是靠什麼活下去的呢? 靠對夢想的追求---誰都知道,大城市可能會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些。先不說是否有無道理,但至少這是所有人對大城市趨之若鶩的原因。就像最早之前的國出熱一樣,我們前往大城市,靠著夢想在那裡打拼、奮鬥,哪怕是拿著少得可憐的工資,但已經是在為夢想奮鬥了,總比光說不做、或者坐以待斃要強吧!
  • 農村孩子選考古專業被勸退,那些清北畢業的寒門學子命運怎樣了?
    而那些勸退的聲音或許聽起來功利、現實,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或許也是苦口良藥。對於寒門學子來說,由於資源、人脈的缺乏,亦沒有殷實的家庭兜底,代表著試錯的代價更高。考上清北的寒門學子怎麼樣了?兩天前,《冰點周刊》發布了一篇報導,報導採訪了幾位和鍾芳榮有過類似經歷的寒門學子,追溯了這些高考佼佼者後來的命運,內容讓人看得沉痛。當談及鍾芳榮的專業選擇時,他們的說法很為扎心。他們認為是農村孩子自身的格局和眼界局限了自己的選擇。一個名叫劉勇的北大畢業生說,「農村孩子可能缺少見識,沒有廣泛興趣,所以選擇冷門專業。
  • 《豫見後來》:那些曾經上過熱搜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那一刻,你會發現,你以為的過不去的,都將成為過去。如果,現在有人問你,過去的一年有哪些事情你印象比較深刻,我想你可能會思考好一陣兒,然後似乎能想到的事情寥寥無幾。如果,有人將鏡頭繼續往前跟進,去再次回訪曾經被上頭條的那些人,我會在心底裡佩服她。而,今天我就發現了這樣一個節目《豫見後來》。
  • 人民日報:大城市月薪不過萬沒法活說法太矯情
    「都說養孩子難,其實是很多人愛攀比,什麼都要最好的。」張蘇說,他見過一些家長從孩子還在肚子裡就搞胎教,孩子出生後讓孩子去早教,再大一點上貴族幼兒園。這些教育成本動輒幾萬元,累計起來達到200多萬不是沒有可能,甚至可以算出500萬元的帳,比如有人稱孩子學英文一定要請外教一對一教學、每年至少要出國旅行一次等等,這些都不是必需的花費。
  • 那些在宿舍熬夜打遊戲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過來人道出背後實情
    那些在宿舍熬夜打遊戲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過來人道出背後實情1提起遊戲,相信很多男生都會腎上腺素飆升,變得極其興奮。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著不能玩遊戲,遊戲影響學習。那些在大學期間通宵打遊戲,無心學業的人確實有很大的一部分至今仍然處於碌碌無為的狀態,而且至今依舊痴迷於玩遊戲。但是這部分人往往是家裡吃穿不愁,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這這樣的家庭,就算兒女一輩子啃老,也是能始終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的。
  • 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月薪五六千,每月沒剩多少,也要留在大城市?
    有網友提問——「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月薪五六千,每月沒剩多少,也要留在大城市?」,相信很多人都對大城市有一種嚮往,但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壓力要比在自己的家鄉大很多 ,大城市的物價要比小城市的高,通勤時間要長很多,月薪也僅僅只夠當月的基本開銷,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寧願這麼辛苦地在大城市拼搏也不願意回到家鄉呢?
  • 人民日報駁大城市生活貴:月薪不過萬沒法活太矯情
    「都說養孩子難,其實是很多人愛攀比,什麼都要最好的。」張蘇說,他見過一些家長從孩子還在肚子裡就搞胎教,孩子出生後讓孩子去早教,再大一點上貴族幼兒園。這些教育成本動輒幾萬元,累計起來達到200多萬不是沒有可能,甚至可以算出500萬元的帳,比如有人稱孩子學英文一定要請外教一對一教學、每年至少要出國旅行一次等等,這些都不是必需的花費。
  • 90後月薪過萬的中級會計師,活的比一條狗還累!
    1月薪過萬,已是同行人中的佼佼者說起財會人平均月薪一萬,大多數會計人是冷漠的:能怎麼看?趴窗戶上看唄。不得不承認,在大多數90後會計人仍掙扎在貧困線上時,第一批月薪過萬的90後中級會計師已然是同行人中的佼佼者。
  • 「去大城市才有翻身的機會」,對普通人來說,這才是最大的謊言
    而你堅信的那些「大城市才能翻身」「大城市機會更多,舞臺更好」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恰恰是難以照進現實的理想,機會再多也與你無關,環境再好你也沒能力和機遇去把握風口,要不然大街上也不會有一抓一大把的創業者。
  • 那些嫁給「媽寶男」的「婆寶女」後來都怎樣了?
    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恰到好處。 以及些許的……用力過猛。 猛到僅用了小半年時間就勸退了一大票「再次相信愛情」的粉絲。 到最後被網友直言「煩都煩死了,也不知道作秀個什麼勁」。
  • 月薪5萬的設計師都是些什麼人?
    單純從打工來說,能拿到5萬月薪,無一不是人中龍鳳,當然,創業的另說,因為打工是線性收入,開公司的波動式收入,就如你聽過很多開公司的欠一身債,但是打工的是很難因為上班而負債。回到今天的話題,月薪5萬的設計師都是哪些人?憑的是什麼?01.
  • 香港人平均月薪達4萬?
    而近日美國房地產中介機構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 Inc.)發表《2020全球生活報告》,當中發現香港一名全職打工仔的平均年薪為61,022美元(約47.2萬港元),成為全球平均月薪最高的城市;若以月薪計算,一名打工仔的平均月薪約3.9萬港元,接近4萬。
  • 月薪4萬,門檻不高,常年招工難,這個行業為何如此特殊?
    月薪4萬,門檻不高,常年招工難,這個行業為何如此特殊?在很多職場人的心中,月薪破萬是自己的第一個目標。然而,即便如此,也依舊有著不少人難以達到。社會上,普通白領的工資往往很難過萬,除非是那些格外優秀的精英,或許有那麼一些可能。當下這個時代,月薪過萬,已經成為了衡量職場人的一個大眾標準。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你有沒有出息,就看你的工資能不能過萬。不僅如此,連許多女生擇偶的標準也月薪過萬。由此可見,月薪過萬成為了我們生活中越來越常見的一個用詞,甚至還會成為一個標籤。
  • 知乎高贊: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月薪五六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1   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擠地鐵,除去雜七雜八的不剩幾個錢,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   知乎上的這個問題,被瀏覽了1000多萬次。   先來簡述下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生長在西安,曾經的二線,現在的新一線。我大學在上海讀的,一線。
  • 中國14億人,月薪達1萬的有多少?一份數據「透露」了答案
    而高收入人群,大多數都來自城鎮,根據《2019國人工資報告》,我們國家月收入達到1萬的人,基本都來自於大城市。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幾個行業的薪資待遇水平最高,從業者的月收入基本都能達到1萬元以上。比如,被稱為「金飯碗」的銀行工作崗位,月收入一兩萬是很普遍的。
  • 中國多少人月薪過萬?京滬深超過25%的人口月薪上萬
    (原標題:中國有多少人月薪過萬?)
  • 為什麼有人月薪過萬不敢買車,有的人月薪4000,也要貸款買車?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房價那麼高,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很多人工作了大半輩子連一套普通住宅都買不起,既然買不起房了,那總得買得起車,不然沒房沒車,誰會願意跟你在大城市生活?如此一來,可以看出汽車已經融入大多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車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出行代步,而是一種經濟實力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徵。
  • 知乎高贊:為什麼許多人寧願月薪5、6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他從全公司不到10個人,拿著5千多月薪開始,到公司發展到30多人,自己晉升為技術總監;再到50多人,成了CTO,年薪加上分紅近60萬。每次回老家,他雖然覺得親切但更覺得,大城市的一天彈指一揮間,而小城市的幾十年,仿佛一切都沒變。說白了,變化意味著機會,變化密度越高的地方,越隱藏著你未來的可能性。是沒錯,大城市的房子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但它恰恰也是普通人跳上財富快車的重要渠道。
  • 女子剛畢業應聘前臺要求月薪2萬:我名牌大學畢業的
    12月10日,一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自己曾遇上一個這樣的另類應屆生,自稱畢業於復旦大學,來面試前臺工作,說自己要求並不高,然後張口就是月薪2萬……這兩日,記者聯繫到了該博主林小姐,她,這事兒是自己前兩年在上海碰到的。當時,她的公司缺人手,於是就找公司的一位HR替自己招聘個人手進來。
  • 都說電力公司員工月薪過萬,為什麼卻經常有人辭職?原因很現實
    都說電力公司員工月薪過萬,為什麼卻經常有人辭職?原因很現實曾聽很多人說在供電局上班一個月只有幾千塊錢,但是年底的年終獎卻很豐厚,一般員工加起來一年工資也有十幾萬,那麼月薪過萬也就是很輕鬆的事兒了,可即使是這樣,為什麼卻仍有很多人不願意幹這份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