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醫在線
「早上不許吃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最近說的這句話,引起大家對粥的熱議。
不少中國人都有早餐喝粥的習慣,同時,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粥被認為是良好的養胃食材,當腸胃感到不舒服時,喝上幾碗就能調整腸胃狀態。那麼,喝粥到底能不能養胃?喝粥和養胃要注意些什麼?快報記者昨天採訪了浙江多家醫院的消化內科和營養科專家。
長期以粥為主食 消化功能會受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都有喝粥養胃的說法,甚至古籍上也有相應的記載。」浙江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潘文勝主任醫師說,如果拿粥和堅果來比,比起堅硬的堅果,當然是流質、軟爛的粥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從這方面來考慮,喝粥確實是養胃的。當出現胃部不適,或者胃病發作的時候,喝幾餐粥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長期以粥為主食對胃卻並沒有益處。潘主任說:「長期喝粥,胃不怎麼需要花功夫對它進行研磨,運動功能得不到鍛鍊,久而久之就對軟爛的食物產生了依賴性,一旦碰上比較堅硬或者粗糙的食物,比如堅果、富含粗纖維的竹筍、芹菜等,就會出現難以消化的情況。」
潘文勝主任醫師介紹,正常情況下,胃的主要功能有兩種:分泌和運動。所謂分泌就是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液),消化食物;而運動則是指將胃裡的食物進行機械研磨,把食物磨成更小的顆粒與胃液混合,並逐步以適於消化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腸。如果胃的這兩項功能出現問題,就可能出現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有兩類人就不適合喝粥——
糖尿病人及胃食管反流患者
杭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葉蔚主任醫師認為,喝粥的確有養胃的作用,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以及有消化不良問題等胃功能較弱的人來說,粥不需要經過大量咀嚼和胃部蠕動就能快速進入到小腸,分解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助於減輕消化道的負擔。此外,喝粥還能促進胃酸分泌,利於食物消化,減少胃部積食。
但是,養胃也是因人而異,有兩類人就不適合喝粥——糖尿病人及胃食管反流患者。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確提到,糖尿病人不宜喝熬煮時間較長的精米白粥。「粥是很容易消化的,消化快,可是食用過後血糖上升也快,對糖尿病人來說,血糖波動大是比較危險的。」
另一類不適宜喝粥的人群,是胃食管反流患者。葉主任解釋,導致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是賁門括約肌鬆弛,「門」關不牢,胃裡的東西就容易反流。而粥一方面能促進胃酸分泌,一方面又是流質食物,容易反流,連同胃酸一起返,「燒心」的感覺反而更嚴重。
喝粥喝到撐破肚皮 營養還是不夠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張片紅表示,粥的原材料是大米,從大米的營養組成來看,蛋白質含量8%左右,碳水化合物60%左右。熬煮成粥之後,水分佔到了絕大多數,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並不是說粥就完全沒有營養,只是它的營養構成不全面,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含量都相對低,蛋白質質量不高。可能你早餐喝了一大碗粥,感覺到特別飽,但其實各項營養成分根本沒有達到該有的攝入量。」
為了便於理解,張主任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一個10歲的男孩子一天需要攝入的能量為1800千卡,蛋白質需達到50克。按照一日三餐來算,平均每餐所攝入的能量在600千卡左右,蛋白質則最好達到16克。「100克粳米的能量只有350千卡,蛋白質8克左右,熬成一碗白粥,不說孩子喝不喝得下,就算全喝完,能量和蛋白質也遠遠沒有達標。成人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因此,張主任認為,早餐可以喝粥,但要注意別只喝粥。比如一個雞蛋加一杯200毫升的牛奶,蛋白質含量就達到了14克,喜歡喝粥就再適量喝點,營養達標,吃得也開心。
「不光是粥,任何食物都一樣,只盯著一種或幾種吃肯定是不行的,膳食結構講究多樣性,種類越多,營養成分來源越多,對身體才有好處。另外,營養的補充不是光靠一段時間的改變,要從平時就開始長期堅持,這樣才能有好的效果。」張主任補充道。
如何保護你的胃?做好四點很重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蔡建庭主任醫師表示,養胃護胃要從平時開始做起,做到以下四點非常重要。
1.定時定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如果長時間空腹,或者吃得太少,胃裡沒有足夠的食物可以消化,而胃酸還在不斷分泌,這個時候只能『空磨』,實際上就是對胃黏膜造成了傷害,長此以往會引發胃部疾病;而如果吃得太飽,腸胃負擔過重,則會導致消化不良。因此,蔡建庭主任建議,吃飯要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
2.控制鹽分攝入,少吃醃製產品。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食鹽攝入過量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食鹽的攝入應該不超過6克。「還有一部分人特別喜歡吃醃製品,人在吃下醃製食品後體內可能會產生亞硝酸胺,它可以破壞身體抗氧化的能力,導致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易導致癌症。」蔡主任補充,不僅僅是鹽,過辣過甜等口味都會對胃產生影響,飲食還是應以清淡為主。
3.保持好心情。蔡主任介紹,30%-50%的胃病發生被證明和情緒相關,部分人也許有體會,如果長期處在壓力或者壓抑、緊張的環境下,會出現食慾減退、反酸、燒心、噯氣等症狀,檢查後卻發現胃部不存在任何器質性問題,而是植物性神經紊亂導致的。「胃腸道受到神經、內分泌系統很大的影響,情緒波動越大,胃酸分泌越不穩定,因此保持好心情也是養胃的關鍵之一。」
4.慎用止痛類藥物。蔡主任提到,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止痛類藥物對胃黏膜或多或少都會造成一定損傷,用藥應聽從醫生的建議。「胃病的表現很多,如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黑便、強烈腹痛,尤其是腹部疼痛部位摸上去比較硬等狀況時,一定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