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生命中的黑天鵝與灰犀牛列個清單,會有多長?

2020-12-09 騰訊網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鄭四方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在全球的蔓延,打亂了我們正常的日常。為了防止人際傳播,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經歷了一段居家隔離期,通過網絡等各種途徑我們親眼目睹生命在病毒面前的無能為力,或許如果不是這場疫情,對於習慣於迴避生死話題的我們,可能仍然認為死亡是一件遙遠的事情。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是個黑天鵝事件,事實上在疫情之外,如果從生命的終點回望人生歷程,我們會遭遇各種「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

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歐家族辦公室首席架構師課程執行主任馮媛將突發性的事件分為三種:不確定性、黑天鵝、灰犀牛。「不確定性、黑天鵝、灰犀牛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反映的並不是關於事情可能發展的嚴重程度,差別在於概率、可預測性和可預先管理性,可以表達為三種完全不同曲線的函數,卻常常被各種人甚至非常專業的機構把概念混淆,以至於真正的風險被遮蔽在誤判中。」在她看來,不確定性是可以預測和管理的,而「黑天鵝」是不可預測也難以預先管理的。

「這次疫情是一堂風險社會的啟蒙課。」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國情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薛瀾說,「雖然大家對金融風險的概念已經比較熟悉,但對於現代社會中風險的內生性、泛在性和系統性還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於組織和社會,如比爾·蓋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的:「在這一切得到控制之後,各國政府和其他組織都要大舉投資,為下一次危機做好準備。因為病毒,不分國界。」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顯然最大的確定性就是衰老和死亡,而疫情提供了一次梳理和思考風險的機會。

流 行 病

誰也想不到,蝙蝠這隻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竟能在2020年引發一場百年一遇的全球衝擊。

20世紀下半期,專家們提出這樣一個當時看來相當可行的目標——把威脅人類的傳染病從地球上清除出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只是人類對天花病毒作戰勝利後短暫歡愉中的一個幻想。麥克尼爾略帶悲劇色彩的言論恰好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精準答案:「我們越是取得勝利,越是把傳染病趕到人類經驗的邊緣,就越是為災難性的傳染病掃清了道路。我們永遠難以逃脫生態系統的局限。不管我們高興與否,我們都處在食物鏈之中,吃,也被吃。」

——《病毒來襲》內森·沃爾夫著

流行病流行病(pandemic)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pan和demo,翻譯為中文就是「所有的」「人們」,這個詞語可以說描述了流行病的最高境界——感染所有人。但是實際上,這對於微生物來說,是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成了病毒傳播中很關鍵的因素。從最初的雙腳到汽車、輪船,再到飛機、火箭、宇宙飛船,人類交通方式的進步為微生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

——《病毒星球》卡爾·齊默著

流感病毒來自鳥類流感,influenza,是個義大利語,是「影響」 (influence)的意思。1918年那次嚴重的流感暴發,導致5億人患病,是當時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其中5000萬人喪命。流感病毒是一種極小的病毒,它的遺傳信息也非常簡單,只有13個基因。健康人感染了流感病毒,免疫系統在幾天內就會展開反攻。雖然流感病毒的殺傷力仍然讓人捉摸不透,其來源卻已經非常確鑿。流感病毒源自鳥類。感染人類的所有流感病毒,都能在鳥類那裡找到身影。很多鳥類攜帶病毒,本身卻不得病。而且鳥被感染的也不是呼吸道,而是消化道。

——《病毒星球》卡爾·齊默著

病毒和病毒獵手19世紀末,荷蘭微生物學家和植物學家貝傑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意識到一種比細菌更小的生命形式會導致疾病,他把這種病原體命名為「virus(病毒)」。雖然此前伊萬諾夫斯基也發現了病毒,但後者沒有公布他的發現。Virus是一個拉丁語單詞,意思是毒藥,在14世紀就出現了。貝傑林克將病毒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或者「可溶的活性介質」,認為它們在自然界可能以液態形式存在。這就是他用Virus,即毒藥一詞來表示其「流動性」的原因。直到後來科學家對小兒麻痺症和口蹄疫病毒進行了研究,才確定病毒是顆粒狀的。貝傑林克被稱為第一位病毒獵手。

——《病毒來襲》內森·沃爾夫著

下次再有某種病毒從野生動物身上轉移到人類身體內,很可能還會引發大規模疫情,而我們完全可能對致病病毒一無所知。我們生活在一個名副其實的「病毒星球」上,科學家的工作量是巨大的。

——《病毒星球》卡爾·齊默著

創造與毀滅在RNA世界,所謂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些稍縱即逝的基因組合,抓住機會就拼命生長,有時則被像寄生者一樣的另一些基因破壞殆盡。這些原始「寄生者」中的一些可能演化成了第一批病毒,不斷複製繁衍至今。法國病毒學家派屈克·福泰爾提出假說:雙鏈DNA分子有可能就是RNA病毒「發明」出來的,雙鏈有不同的結構 ,能保護基因免受攻擊。最終,這些病毒的宿主反而接管了DNA分子。也就是說,現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於病毒。讓我們回到「病毒」這個詞本身。它原本就包含了兩面性,一面是能給予生命的物質,另一面則代表致命的毒液。病毒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致命的,但它們也賦予了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創造力。創造和毀滅又一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病毒來襲》內森·沃爾夫著

十大致死原因

2019年,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了一篇名為《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的死亡率、發病率和危險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一個系統分析》的研究,是一項關於中國人口健康的全面研究報告。該研究從282類致死原因中找出了2017年中國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別是: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傷害、胃癌、阿爾茲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兒疾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

癌症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天有1萬人以上——平均每分鐘就有7人——被確診為癌症。

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多數科室,收治的都是癌症病人。美國杜克大學的李治中博士說過:「如果按照癌症發病率來排序的話,那麼全世界癌症發病率高的國家都是環境非常好的歐美國家,中國連前幾十名都擠不進去。」那麼癌症的發病機制又是什麼呢?2017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克裡斯琴·託馬塞蒂博士及伯特·沃格爾斯坦博士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他們對常見的32種癌症的基因突變——癌症發病的最底層原因,進行了風險因素的分析,結果發現在引起癌症基因突變的因素中,66%是染色體在複製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而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加在一起只佔34%。

這個研究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們原以為,沒有癌症家族病史、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泡酒吧、不吃有安全問題的食物、不生氣,就可以遠離癌症。但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因素雖然和癌症有關係,但相關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即便我們生活的環境沒有被汙染,也沒有不良嗜好,仍然有可能患上癌症。因為引起癌症最大的危險因素是染色體在複製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比如在引起骨癌的基因突變的因素中,隨機錯誤佔99.5%,遺傳佔0.5%,環境因素與它完全無關。還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腦部腫瘤、前列腺癌、睪丸癌,在引起這些癌症的基因突變的因素中,隨機錯誤都佔到了95% 以上。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薄世寧著

所謂的「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在「癌症」的名下其實是許多不同的疾病,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不受調控。幾乎人體內的所有細胞類型(個別例外,比如心肌細胞)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還沒有死掉的一個原因是,大多數時候,細胞都能把持住自己。如果把持不住了,也會有臨近的細胞(包括免疫細胞)來幫忙。免疫系統監視著全身的細胞,提前發現問題,清理可疑細胞。

現在,癌症之所以危險,不僅僅是因為細胞會不受約束地生長,因為單純的腫瘤可以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切除。真正的問題在於腫瘤轉移:癌細胞從初發部位傳播到身體的其他它部位,並在那裡繼續生長。實際上,癌細胞具有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所需的所有成分,而且演化有時的確也會把它們引上這條路。當然,這條演化之路是一個死胡同——癌細胞最終也會跟患者一起死去——但癌細胞可不在乎這一點。如何治療癌症,一直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抗生素和疫苗對癌症無能為力;除了外科手術,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也就是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這兩種辦法,實際上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

伊丹·本-巴拉克著

糖尿病糖尿病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人類的身體與圈養的靈長目動物一樣,主要適應於那些與遠古非常不同的條件,這使我們在應對現代飲食和體力活動缺乏時適應不足。

在數百萬年的進化中,那些嗜愛能量豐富食物的祖先佔據了優勢,這些食物包括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糖這種曾經的稀罕物,以及能高效儲存熱量的東西,如脂肪。此外,我們的遠祖很少有機會因為體力活動少、大量喝碳酸飲料、大吃甜甜圈而患糖尿病。顯然,我們的祖先也沒有經歷過強選擇以適應造成其他疾病和殘障的原因,這些疾病包括動脈硬化、骨質疏鬆和近視。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患上了以前罕見的疾病,這個問題的根本答案在於,人體的許多特徵適應於進化所經歷的環境,但不適應於我們創造的現代環境,這種觀點被稱為失配假說,是新興的進化醫學領域的核心觀點,而進化醫學是將進化生物學應用於健康和疾病的學科。

——《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

丹尼爾·利伯曼著

猝死猝死堪稱人類最嚴重的疾病,患者會在突然發病後1小時內死亡,誘因包括過度疲勞、過度運動、長期熬夜。

抑鬱症抑鬱症是身心不和諧的典型例子,抑鬱症也是世界第四大疾病。

……

意外和災難

當然我們還會遇到各種意外和災難,火災、海嘯、泥石流、滑坡、崩塌、風暴、洪水、地震、火山、瘟疫等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工傷事故等人身災難,以及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股市崩盤等經濟風暴,就像作家方方所說的「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那裡,可能就是一座山。」幸好,我們還有可以進行自我保護的各類工具。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20年4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相關焦點

  • 黑天鵝、灰犀牛等「熱詞」中的防災減災知識你get到了嗎?
    」一般來說,「黑天鵝」事件有三個特點,具有意外性、極大衝擊性、解釋為事後可預測。前兩個比較好理解,而「解釋為事後可預測」意思是雖然具有意外性,但本性讓人們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理由,並使它變得可解釋和可預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剛好符合這三個特點。
  • 黑天鵝、灰犀牛和自我套牢 - 南風窗網
    問題不是它是否會攻擊而是何時發起攻擊。」   中國的房地產、金融系統、股市,顯然都可以看到灰犀牛。利益結構的固化呢?灰犀牛的影子也時隱時現。   在灰犀牛流行之前,還流行過黑天鵝。在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寫的《黑天鵝》裡,把美國的9.11事件、鐵達尼號沉沒等,都視為典型的黑天鵝事件。黑天鵝事件的特徵是:概率很低;破壞力巨大;很難預測;難以防禦。
  • 評論:新冠之疫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
    來源:央視原標題:戰「疫」每日觀察丨新冠之疫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二談新冠肺炎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灰犀牛、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關聯?值得我們深思。
  • 常識積累 | 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
    今天小政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什麼是:」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黑天鵝」事件(英文:The Black Swan Event),指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事件,通常會引起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 投資必看 | 逃不掉的黑天鵝&灰犀牛
    沙特阿美遇襲後的首個交易日,油市毫不意外地出現巨震,布倫特原油16日開盤跳漲,漲幅一度擴大至17%,上破70美元關口,創1991年 以來最大單日漲幅;WTI原油也開漲13%。  董事長被捕和油田被炸就是兩個非常典型的黑天鵝事件,因為這兩個事件你都無法提前預知,並且對所在公司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那怎麼預防黑天鵝事件呢?
  • 申論真題:黑天鵝與灰犀牛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下什麼是「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1.「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比喻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黑天鵝」存在於各個領域,無論金融市場、商業、經濟還是個人生活,都逃不過它的控制。
  • 你知道「黑天鵝」和「灰犀牛」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經常說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你知道其中的「黑天鵝」和「灰犀牛」是什麼意思呢?黑天鵝事件和蝴蝶效應一樣也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常被用來形容十分難以預測但是有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就像17世紀的歐洲人認為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的,直到澳大利亞黑天鵝出現後,這個強大的信念被打破了,就像蘇格蘭黑山羊定律一樣,人們總會過度的相信經驗,但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事情。
  • 申論真題:黑天鵝與灰犀牛
    「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比喻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黑天鵝」存在於各個領域,無論金融市場、商業、經濟還是個人生活,都逃不過它的控制。2.
  • 雙語:為什麼新冠疫情是"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鵝"?
    但有語言學家指出,這是一種誤用,對這場危機的恰當比喻應為「灰犀牛」(grey rhino)。黑天鵝和灰犀牛分別指什麼,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黑天鵝」曾經是歐洲人言談與寫作中的慣用語,用來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而崩潰。受此啟發,塔勒布將「黑天鵝」一詞應用於9·11襲擊、美國的次級貸危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等離奇事件。
  • 灰犀牛 黑天鵝與多米諾連鎖效應
    看到一本被稱為《黑天鵝》姐妹篇的新書,名叫《灰犀牛》。這本書不算厚,書中講述的風險可以看成是經濟學中說的公地悲劇,人們對近在眼前的巨大風險視而不見,如同我們忽略了一隻正在衝向我們的灰犀牛。灰犀牛事件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幾乎必然會出現的大概率事件。
  • 新冠病毒效應=灰犀牛+黑天鵝+鯰魚+蝴蝶……
    忽然感覺得這個新概念很有點意義,就先拐個小彎兒……· · ·社會上已經有「病毒效應」這個概念,常常用於形容新內容或新產品的傳播極為迅速,繼而成為市場傳奇的故事。雖然用了」病毒「這個不太招人喜歡的詞,卻充滿著想像力,是無數媒體人、營銷人、產品經理們等競相追求的成就和境界。
  • 《跨越黑天鵝和灰犀牛的坎》:未雨綢繆或能避免重蹈覆轍
    最近又出現了一個新詞「灰犀牛」,個頭顯然比黑天鵝還大很多。這種動物的特點是目標大,行動略為遲緩,但破壞力更強。想像一下,當一頭灰犀牛向你一步步逼近,而你幾乎無路可退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是一個已知的未知。而「黑天鵝」是一個「未知」的「未知」。總之,它們都會給人們帶來難以評估的破壞性後果。
  • 比黑天鵝更可怕的「灰犀牛」到底是啥?
    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 人民日報海外版:讓黑天鵝飛不起 灰犀牛衝不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 比黑天鵝更可怕 人民日報擔心的「灰犀牛」究竟是什麼?
    最近,人民日報頭版的一篇評論員文章,讓「灰犀牛」這個詞火了。  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 「灰犀牛」與「黑天鵝」都來了,應對危機,哪國率先突出重圍?
    當中國的抗疫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強勁恢復的時候——此前一些「舞照跳馬照跑」的國家和地區卻成為了新的疫區,病毒演變成了肆虐全球的「灰犀牛」,世界陷入巨大惶恐;就在這個時刻,國際金融市場又飛出了一隻「黑天鵝」,「暴跌」「熔斷」「血洗」……觸目驚心的字眼訴說著情況的嚴重性。在「灰犀牛」與「黑天鵝」的聯合衝擊下,世界無疑將會發生新的巨大變化。
  • 【故事篇第19講】黑天鵝?灰犀牛?
    今天這個標題,有必要先解釋一下。黑天鵝與灰犀牛,這兩個概念走進大眾視野,來源於2018年1月大大在省部級幹部研討班上的講話。他說,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
  • 《灰犀牛》作者米歇爾·渥克:最大的「灰犀牛」是疫情防控決策中的...
    新冠肺炎疫情的確是反覆出現的「灰犀牛」 ,但整體而言,全球仍處於疫情第一波浪潮之中,最大的「灰犀牛」其實是決策中的缺陷。米歇爾·渥克:最大的「灰犀牛」是疫情防控決策中的缺陷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失,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反覆,全球經濟的復甦仍充滿不確定性。
  • 英國脫歐、土荷互懟,「黑天鵝」後又現「灰犀牛」——歐洲會走向...
    而從上周六起,荷蘭與土耳其之間的「口水仗」大有升級之勢,直至現在,雙方仍在展現「對抗」的姿態。與此同時,英國脫歐法案也獲得議會兩院通過,待女王批准後,首相德蕾莎·梅伊便可隨時啟動脫歐程序。去年以來,一再上演的「黑天鵝事件」給本就矛盾重重的歐洲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因素,而無論事實上的「不安全」,還是心態上的「不安穩」,都已經歐洲離夢想中的模樣漸行漸遠。
  • 兩會現場:獨角獸、黑天鵝、灰犀牛聽懂政協記者會上那些「金融熱詞」
    圖為記者會現場  黑天鵝、灰犀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胡曉煉回答記者有關金融監管的提問時表示,在經營過程中,有些機構出現違法違規問題、有些機構出現異化為此,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監管規定,不讓「黑天鵝」飛起來,也不讓「灰犀牛」衝出來。  「黑天鵝」、「灰犀牛」這兩個詞來自西方經濟術語。「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公眾比較熟悉,如「鐵達尼號」「歐債危機」「英國脫歐」等事件。「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去年中國官方才首次對此做出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