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08: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近日在一個烈日曝曬的午後,記者來到位於臺東縣太麻裡鄉金侖村的賓茂中學採訪,這是臺灣典型的遠離城市、瀕臨大海的一所山地型縣級中學。從相貌就看得出,這裡的師生不少是臺灣少數民族子女。校長洪文政的話印證了記者的猜測:「我們學校94%的學生是原住民子女,其中84%是排灣人。」
熱心教育的洪校長
今年40歲的洪文政,畢業於頗有名氣的臺北建國中學,高中畢業後立志教書育人,如願考入了臺灣師範大學;1997年大學畢業後,被分到臺東縣鹿野中學任教;2011年通過考試,晉升為賓茂中學校長。洪文政熱愛教育事業,用大陸話說就是「紮根偏鄉,全心撲在教育上」。已經在此地安家的洪文政認真分析學生心理,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方法,讓那些原來不喜歡上學的臺灣少數民族子女,紛紛回到學校讀書。
他說,2011年剛來到賓茂中學時,學校只有82名學生;4年過去了,現在該校已有學生134人。學校還專門為一些住在偏遠山裡的學生修建了宿舍,使得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幫助學生找到自信
記者在校園裡看到,學校熱音社的幾個女孩子坐在臺階上,開始吉他彈奏練習,旋律傳來的是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悠揚的歌曲在天生好歌喉的原住民孩子唱來,乾淨而婉轉。10多米之外的空地上,排灣語意為「芋頭」的學生舞團正在排練一個臺灣少數民族歌舞。校門外的運動場上,不同年級的學生正滿場飛奔,練習棒球基本功……
洪文政說,這就是賓茂中學的日常剪影。木工、烹飪、汽修、髮型設計、手工創意……單看課程,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一所職業技能學校。洪文政表示,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在這裡的文化教育問題,因為上午的課程全校都一樣,只是到了下午才是特長和興趣班。
據悉,該校開創的一些課程在全臺灣中學都是首創。「對學生來說,在這裡可以早一點進行生涯發展規劃和職業試探。」洪文政說,在偏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顯得尤其重要。掌握一門技術,對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和建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可以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挖掘學生各自專長
臺灣少數民族不僅能歌善舞,動手能力也很強。作為老師,就是要挖掘他們的專長。
奪得今年臺灣中學教師最高獎——師鐸獎的年輕教師林子豐,專門負責學生創新研發和相關教育。他表示,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不方便之處,然後想辦法解決它們,這就是獨樹一幟的「創造發明」課程。因為此項課程,該校學生攬獲了多項國際學生創新發明獎。「抽替式多功能螺絲起子」和「可改變支點的剪刀」,在去年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上都得了獎。
林子豐說,通過活動,他們在面向陌生人時,能清晰展示和介紹自己的作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行銷的能力,是他們長大後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不可或缺的。
這樣的多元教育方式帶來的成績越來越亮眼,包括花蓮、南投等多所位於山地的小型初中也在跟進。用洪文政的話說:「雖然目前還有人覺得我們比較前衛,但家長已開始慢慢接受。」
在偏鄉推行多元教育,是洪文政的成功所在。這或許也可以為當前大陸城鎮化進程中留守學生的教育提供不少經驗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