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像技校 臺灣偏鄉教育有絕活

2021-02-07 中國新聞網

看起來像技校 臺灣偏鄉教育有絕活
2015-10-28 08:49:3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2015年10月28日 08: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近日在一個烈日曝曬的午後,記者來到位於臺東縣太麻裡鄉金侖村的賓茂中學採訪,這是臺灣典型的遠離城市、瀕臨大海的一所山地型縣級中學。從相貌就看得出,這裡的師生不少是臺灣少數民族子女。校長洪文政的話印證了記者的猜測:「我們學校94%的學生是原住民子女,其中84%是排灣人。」

  熱心教育的洪校長

  今年40歲的洪文政,畢業於頗有名氣的臺北建國中學,高中畢業後立志教書育人,如願考入了臺灣師範大學;1997年大學畢業後,被分到臺東縣鹿野中學任教;2011年通過考試,晉升為賓茂中學校長。洪文政熱愛教育事業,用大陸話說就是「紮根偏鄉,全心撲在教育上」。已經在此地安家的洪文政認真分析學生心理,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方法,讓那些原來不喜歡上學的臺灣少數民族子女,紛紛回到學校讀書。

  他說,2011年剛來到賓茂中學時,學校只有82名學生;4年過去了,現在該校已有學生134人。學校還專門為一些住在偏遠山裡的學生修建了宿舍,使得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幫助學生找到自信

  記者在校園裡看到,學校熱音社的幾個女孩子坐在臺階上,開始吉他彈奏練習,旋律傳來的是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悠揚的歌曲在天生好歌喉的原住民孩子唱來,乾淨而婉轉。10多米之外的空地上,排灣語意為「芋頭」的學生舞團正在排練一個臺灣少數民族歌舞。校門外的運動場上,不同年級的學生正滿場飛奔,練習棒球基本功……

  洪文政說,這就是賓茂中學的日常剪影。木工、烹飪、汽修、髮型設計、手工創意……單看課程,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一所職業技能學校。洪文政表示,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在這裡的文化教育問題,因為上午的課程全校都一樣,只是到了下午才是特長和興趣班。

  據悉,該校開創的一些課程在全臺灣中學都是首創。「對學生來說,在這裡可以早一點進行生涯發展規劃和職業試探。」洪文政說,在偏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顯得尤其重要。掌握一門技術,對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和建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可以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挖掘學生各自專長

  臺灣少數民族不僅能歌善舞,動手能力也很強。作為老師,就是要挖掘他們的專長。

  奪得今年臺灣中學教師最高獎——師鐸獎的年輕教師林子豐,專門負責學生創新研發和相關教育。他表示,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不方便之處,然後想辦法解決它們,這就是獨樹一幟的「創造發明」課程。因為此項課程,該校學生攬獲了多項國際學生創新發明獎。「抽替式多功能螺絲起子」和「可改變支點的剪刀」,在去年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上都得了獎。

  林子豐說,通過活動,他們在面向陌生人時,能清晰展示和介紹自己的作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行銷的能力,是他們長大後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不可或缺的。

  這樣的多元教育方式帶來的成績越來越亮眼,包括花蓮、南投等多所位於山地的小型初中也在跟進。用洪文政的話說:「雖然目前還有人覺得我們比較前衛,但家長已開始慢慢接受。」

  在偏鄉推行多元教育,是洪文政的成功所在。這或許也可以為當前大陸城鎮化進程中留守學生的教育提供不少經驗和借鑑。

相關焦點

  • 臺灣偏鄉書屋,讓建築有溫度
    「小草書屋」為當地弱勢家庭兒童提供固定的課外學習據點。劉永祥攝 「人的參與讓建築有了溫度。」臺灣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黎淑婷說。為了讓偏鄉(偏遠地區)學童擁有溫馨的圖書館,逢甲大學建築系推動為臺灣偏鄉建100座小書屋的計劃,目前已在苗慄縣象鼻小學、南投縣親愛小學及新北市三峽區建成書屋。 黎淑婷說,一開始只想蓋好房子就走,沒想到卻帶進越來越多的力量,連緬甸也邀請他們協助蓋書屋。更珍貴的是,參與者都收穫了感動。
  • 臺灣寫真:青年、遊客、買主 花蓮偏鄉在召喚
    原標題:臺灣寫真:青年、遊客、買主 花蓮偏鄉在召喚  中新社花蓮4月3日電 題:青年、遊客、買主 花蓮偏鄉在召喚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   清明時節,雨後的花蓮瑞穗鄉一處民宿旁,檳榔樹筆直挺立,三角梅香氣四溢;屋簷下,七、八歲光景的小女孩蕩起鞦韆;庭院裡,主人家楊淑惠為遊客導覽。
  • 太平國小附幼——臺灣偏鄉幼兒園介紹(一)
    臺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貌,形成了很多山地和離島,那裡交通不便造成經濟發展滯後,人煙稀少,稱為臺灣的偏鄉地區。
  • 劉安婷—從世界頂端走入偏鄉角落,現在她只「為臺灣而教」
    當時,剛從加州高中營隊回來的她,對臺灣教育感到不滿、失望,一心一意地想離開這裡,到美國過可以自由發揮的校園生活。在大學學測及美國入學考試的雙重壓力下,安婷辦到了。她進了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展開她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涯。但她不僅僅是待在美國而已。四年大學生活期間,她去了海地、迦納、柬埔寨、法國等地方擔任志工,因為,她心中一直懷有對教育的熱忱。
  • 臺灣南投縣70歲紅豆伯 送偏鄉小學紅豆餅15年(圖)
    紅豆伯鄒樹到偏鄉小學送紅豆餅,讓孩子們都甜在心頭。記者吳思萍/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南投縣「紅豆伯」鄒樹15年前在偏鄉擺攤賣紅豆餅時,看到一對家貧小姐妹想吃紅豆餅的渴望眼神,讓他決定每個星期到偏鄉小學送紅豆餅,多年來,已去過上百間學校,最遠南至屏東,他說「看到孩子的笑容,再辛苦都值得」。
  • 留守兒童在臺灣,教育如何闖出新路來?
    而在一水之隔的臺灣,偏鄉留守學童問題同樣也得到整個社會的熱心關注。縱然兩岸偏鄉留守學童的社會背景不盡相同,但彼此亦有不少可以相互學習借鑑的地方。 在全臺22個縣市中,除了離島,偏鄉學校比例最高的依次為臺東、雲林、花蓮、南投、嘉義。2017年底,臺灣兒福聯盟曾發布了「偏鄉孩童課後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調查」,調查對象是臺灣偏鄉地區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童。調查結果顯示,臺灣也有留守兒童,偏鄉家庭往往因經濟壓力,家長不得不忙於工作甚至離鄉背井,有17%偏鄉學童的家長在外縣市工作,無法經常回家。
  • 臺灣農場「家家有絕活」
    北關農場主打的是「螃蟹」,老闆甚至自建「螃蟹博物館」來吸引客人,經常有東南亞的客人慕名而來。一進去就能看到各種螃蟹的造型,螃蟹博物館一層是標本,一層是活體展示。老闆娘李媽媽說,龜山島螃蟹有特色,我們便建了這樣一個博物館,螃蟹標本的製作技藝,成為農場招徠客人的絕活。  龜山島是一座活火山,成就了一個奇特的海底世界,螃蟹族群中有龜山島特有的物種——「烏龜怪方蟹」。
  • 新學期到來,重溫臺灣偏鄉教師的創舉——堅持0.1的改變,革了教學方法的命!(附語音版)
    編者按        在臺灣偏鄉學校,有一位自下而上推動教學改革的教師,他透過0.1的改變,扭轉孩子的一生。
  • 在臺灣下鄉--臺灣頻道--人民網
    地處臺灣東海岸的花蓮,面積約佔全島1/8,但發展機會少,一些年輕人外出逐夢,當地人口只佔臺灣總人口約1/80。尤其瑞穗這樣的偏鄉,更可謂人煙稀少。   許多人家將住房改造成旅館。目前花蓮縣有民宿1200多家,競爭甚為激烈。「家裡要經營一些農業,才能度過蕭條的旅遊淡季。」楊淑惠說,「檳榔、文旦(柚子)、甘蔗、梅子,都是我們的生計。」
  • 做一名像王忠心一樣「絕活」多多的軍人
    近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書中寫了36個奇人,皆有「絕活」。蘇七塊看病手到病除,泥人張捏啥像啥……他們就是靠著這些「絕活」,活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 在這裡遇見臺灣的教育創新|2019教育創新100
    「教育創新100」是臺灣親子天下主辦的教育創新項目,持續關注臺灣教育的創新和轉型。21世紀教育研究院作為大陸地區的唯一合作單位,負責大陸地區項目的評選。從3月份開始,經過徵集、報名、評選,最終大陸有10個項目入圍。LIFE君和擔當者行動、分鐘美麗小學的小夥伴一同前往臺灣參加了今年的「教育創新100頒獎共創會」,一起來看看我們遇見的臺灣教育創新吧!
  • 臺灣有家「食物銀行」為偏鄉學童補充營養
    臺灣地區長期存在著營養失衡的現象,這對於發育中的學童影響極大。臺灣有一家名為「全民食物銀行」的民間公益組織,長期關注並解決食物資源浪費及分配不均的問題。在歷經一年的試行方案後,「臺灣全民食物銀行」昨日與「臺灣營養基金會」宣布正式啟動「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方案」,與全臺八所偏鄉小學合作,提供超過300位學童的學年度營養品補充,以及正確且營養的飲食觀念課程。
  • 臺灣休閒農業都有自己的絕活:微觀角度做農業→勝洋水草休閒農場!
    內容拓展:宜蘭、南投、苗慄是臺灣休閒農場密集的區域,對於臺灣都市人都是短程休閒的好去處。農場雖多,但絕不千篇一律,而是家家都富有特色,各有主題。太值得我們大陸學習啦。臺灣六大休閒農場都有自己的絕活↓↓1、藏酒休閒農場
  • 「驚爆」這五人,顛覆了臺灣的教育
    導讀:一份高薪,賺的只有自己,「均等而一流」的教育,獲利的是國家。五位大男生,錄製線上教學影片,為拉近城鄉知識落差,盡一份力。「別人都說你是傻瓜,但進來很開心,因為這裡有很多傻瓜,感覺我們真的可以為臺灣做什麼。」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臺專案企劃陳逸文說。
  • 技校都有什麼專業吃香?
    一般而言,技校招收的生源多為初中生,有畢業的,有沒畢業的,文化基礎不夠牢固。因而,學校多開設既熱門又易學的專業。針對技校,地域不同專業也有所異同,但總體來說技校的專業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教育領域專業,服務類專業,行政類專業,技術類專業,電子類專業等。
  • 民間絕活催生一批特色產業群 無錫數百能工巧匠成致富帶頭人
    記者近日從無錫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了解到,一大批來自民間的能工巧匠,如今已成為無錫市廣大農村地區不可小覷的致富領頭人,他們擁有的傳統絕活
  • 臺灣實驗教育一窺
    測驗變成了有學習的功能;閱讀是學習的工具:檢索脈絡功能並加以解析。即使不背,也可以考試。48道題中只有6題來自課本。這不是趨勢,而是自2000年開始早就發生的事。       閱讀理解題目都不會來自課文。那麼上課本幹嘛?利用課本學會怎麼學習。會考中有許多文本主題,而學生需要去讀懂它,這是最可怕的事情。
  • 臺灣老中青三代跨世代對談:教育面貌應該什麼樣?
    「見證臺灣教育半世紀」對談,探討教育應該是怎樣的面貌。卸下公職後為了「找回教育初發心」,蔡炳坤「二度盤山過嶺」回到花蓮,承擔慈濟教育志業,回首這一路走來,當看見今日教育環境仍有許多改進之處,也聽聞許多家長、民眾對教育不滿之聲,他總是深切省思,認為自己也有責任,因此,「走過泥濘,必然留下深刻足跡!」在多元社會皆有難為之處,雖難為,但「仍有可為」,且要「為所應為」。「因為實踐,所以相信!」
  • 技校毀一生是真的嗎?
    技校毀一生是真的嗎?許多人看不上技校,印象中會接的技校的學習環境很差,上技校的學生成績也不會很好,覺得一個人如果上技校這輩子就完了,未來作為一個基層工作人員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出頭的機會了。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新一批「改名」名單公布,明明是本科大學,學校改名後更像是技校
    文/寧媽育兒經 我國新增33所改名的大學,其中有幾所大學名字改完令學生吐槽不斷。原本是校名不錯的大學,為什麼總是把校名改的不是像「野雞」,就是像「技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