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家庭在孩子的生命成長中到底發揮多重要的作用?
國外就有三胞胎用自己的人生給了答案。
在國外,有這樣一家的雙胞胎,出生後,這些孩子就被送往3個不同的家庭收養。
他們分別是有錢人的家庭,普通家庭和低收入的家庭。做實驗的人想知道,改變孩子命運的到底是什麼。
大寶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父母是高收入、高智力的醫生和律師,喜歡孩子。
二寶的父母是老師,充滿權威但是嚴肅,喜歡管教子女。
三寶的全家文化水平都不高,經濟條件也不好,開了一間小的雜貨鋪。
許多年過去了,三胞胎在各自的家中安然長大,他們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直到18歲的時候,家境富裕的大寶去大學讀書,他在校園裡看到一個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
他看到的是二寶,二寶也很震驚得看著他,這對手足被同一所大學錄取了。
後來,他們追根溯源,找到了真相,也找到了三寶。
三兄弟見面,分外感人。
雖然他們在不一樣的環境中長大,但是基因裡帶著一些無法改變的共同處。
比如三個人都有一樣的興趣愛好,走路的姿勢都一樣,抽同一個牌子的煙。
就連喜歡的女生都是同一個類型的。
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們三個人還是被改變了。
相認後,三兄弟合夥開了一家餐廳,因為身份特殊,起初他們的生意很火爆。
隨著生活摩擦增多,三兄弟開始出現爭執和吵架。到了後來,三兄弟的矛盾已經演變成不能調和。
大寶立即表示他退出餐廳的合夥,他回到自己的人生軌道去了。
三寶覺得沒什麼,該吃吃該睡睡,不受散夥的影響。
但是,二寶開始糾結了,他覺得是自己不好,沒留下大寶,也沒能勸好二寶,他自責、愧疚,覺得自己太失敗了,好不容易得來的兄弟又走散了。
大寶後來賺的錢越來越多,成為有錢人,三寶守著原先的這家餐廳過,生活水平一般。
二寶呢,有一天,抑鬱的他拿起了一把槍,對準自己,砰,自殺了。
從遺傳基因來說,三胞胎的性格差距不應該這麼大,有人樂觀,有人隨意,有人壓抑。
3個孩子走向不一樣的人生結局,是因為家庭養育方式不一樣,這就是這個試驗想揭示的道理,以這麼殘忍的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大寶的父母雖然忙,但是懂得尊重與愛,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能夠全心全意,讓大寶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和自尊自信。
三寶的家裡最窮,父母都在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三寶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也低,後來就走上了養父養母的老路,靠著一家店維持生計。
二寶的生長環境要比三寶好,為什麼他變成了一個可憐的人呢。
因為他的父親對他採取了打壓教育,但凡做錯一點事情,父親就會公開懲罰他,孩子從小就習慣否定自我懷疑自我,性格方面也糾結自卑。
無獨有偶。
史丹福大學通過記錄大人和孩子的對話,說明富有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差別在哪裡。
調查發現,社會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用更豐富更多樣的語言,和孩子交流,並詢問孩子的意見。
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庭,對孩子的語言,更多是指令式的。比如:你不要做這個,你不能那樣。快點,該吃飯了!你要上床睡覺了!簡單粗暴,不和孩子做討論。
調查雖然簡單,卻顯示了教育觀念的差別。一個家庭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進行平等對話。另一個則是用家長的身份進行壓制,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三胞胎中只有大寶收穫了更好的人生,二寶延續了父母的老路子,三寶卻選擇了結束自己不快樂的人生。
家庭教育才是最強大的教育力量,刻印在骨子裡,影響著人生的走向。父母的愛讓孩子變得更好,也給他馳騁一生的底氣。
結束語:
對孩子來說,家庭有錢、沒錢不是決定成長好壞的因素,尊重、信任、關愛才是讓他們順利成長的最好養分。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END
佑媽,前媒體人,科學育兒,與孩子一起成長。匠心講述育兒故事,有用,有趣,有溫度。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