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你今天享的福,都是昨天種的「善」

2020-12-20 筱葉說情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大自然恆久不變的規律,這個觀點體現在人的身上同樣得到了驗證。滿身惡行惡念的人永遠不會得到善終,心懷善意善念的人終會得到圓滿。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成是一種因果輪迴,那麼種下的善緣越多就會收穫更多的福報,反之做惡多端的人必定受到報應,註定無法擺脫痛苦的結局。

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實就是在說一種自然規律,善始方能善終。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很多的影視劇和古典名著裡看到,善良的好人總是在經歷了各種磨難以後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做惡多端的人最後必定會被繩之以法,或者乾脆被剷除永絕後患。

這也是人們樂於看到的結局,可以用眾望所歸來形容。所以佛主才會說:你今天享的福,都是昨天種的「善」。

01因果終輪迴善惡終有報

這是一個種善因得善果的故事,包子攤的小老闆每天起早貪黑的出攤掙著微薄的辛苦錢,因為早上買早點的人很多經常忙得不亦樂乎,有個小男孩每次路過包子攤的時候只看不買,總是躲在一邊暗自咽口水。

小老闆家裡也有一個和小男孩年紀相仿的小女孩,每當他看到小男孩想吃包子又買不起的可憐表情,作為父親的善良讓他一次次的動容,打那以後只要看見小男孩路過包子攤,小老闆總會拿上幾個包子或是其他早點給小男孩吃,並且從來不收一分錢。

小男孩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了這裡,包子攤還和往常一樣的忙碌,日子就這樣年復一年地繼續著。小老闆變成了年邁的老人,小男孩也許早已在某個地方也長大成人。

當因果輪迴讓這兩個人再次相遇時,包子攤的小老闆因年邁住進了醫院,為他治病的就是當年他曾經幫助過的小男孩,要不是記憶裡僅存的模糊樣貌,恐怕彼此很難認出對方,在得知老人因無錢醫治準備放棄治療的時候,男孩毫不猶豫的付清了所有醫藥費,不為別的,只為報答當年不求回報的幫助。

包子攤的小老闆在對當年那個小男孩伸出援手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報,起心動念之間完全是因為心底的那份善良,而老天在幾十年後居然把小男孩帶到了他的面前,讓他來回報當年的恩情回報善良。

其實當年他完全可以選擇視而不見的,可恰恰是這份善良的耕種讓他在多年以後得到了收穫,生命得以延續。善良是會被傳染的,在現實再次驗證了善有善報的這條自然法則的時候,相信他的女兒甚至是他女兒的孩子,也會將善良傳播下去。所以當生活不如意時,不要只顧著羨慕別人,要知道別人今天的福氣都來自於昨天種下的善因。

02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最本質的內核

人的出生本來就是一次善緣的開始,父母因為相愛有了我們,我們在愛的包圍下長大,這些都是充滿善良的因,所以才會有了我們這顆善良的果,也就是古人說的人之初性本善。那為什麼後來變得不一樣了呢?在我們一天天的接觸社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的時候,免不了受到誘惑受到欲望的侵蝕,而我們本身的善良卻沒能抵抗得住,被深深地埋沒在了心底。

我們每天吃喝玩樂盡情享受,以為過上了天堂一般的生活,可還沒能等到老年卻在中年的時候被惡運找上門來,身體出現了各種不好的症狀,甚至嚴重影響往後的生活,這不就是我們自己種下的惡果嗎?如果當時我們可以為今後的日子多想一想,多愛惜自己的身體,結局完全不一樣。

我們依然會保有健康的身體,依然可以在繼續的餘生裡欣賞更美麗的風景。人們常把福氣看成是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快樂的生活,那麼福氣從何而來?就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比如我們嚴格要求自己,不做危害環境的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擁有清新的空氣,生命也就得到了根本的保障。與人相處時以誠相待,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地給予別人幫助,不光可以收穫珍貴的友情,還能為以後的生活播下一份善良的種子。

善良是一切好的開始,善良是一切能量的源泉,想要獲得更多的福氣,必定要多播種善良,用善良換來的福報會更加的長久。希望在因果輪迴裡滿是你結下的善緣,今生享用不完來世也會繼續關照著你。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
    有時候,我們看別人過得很愜意、很舒適,甚至有點兒妒忌和怨恨,但嗔恚是沒有用的,那是人家自己積攢而來的福報,別人有福,自己無福,我們要做的是深刻反思自己,而不是盲目地羨慕和嫉妒。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再強求也是徒勞。佛說,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報終究會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所以佛門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固執執拗,造業起禍,不知回頭,那誰也拯救不了你。佛菩薩只是大眾心靈的寄託,生命的指引,但是修行是自己的事,誰也頂替不了你。俗語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佛說:人在做,天在看!
    佛說:人在做,天在看!做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事,不問收穫,但問耕耘,往往收穫更多。你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不是靠你自己說,群眾自有評判。你張口閉口自己盡了多少心,費了多少力,一次兩次還可以蠱惑人心,欺上瞞下;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的道德品行,終究會大白於天下,是好的,說不壞,是壞的,說不好!
  • 佛說,這四件事最損福報,別再做了!
    福從哪裡來?自己修行而來。佛說,常做這四件事最損福報,別再做了!一、不孝順父母佛說,世間最大的善為孝順,世間最大的惡為不孝。這個世界上若沒有佛,去孝順父母,父母就是佛。這充分說明了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孝順父母乃世間第一大福田。若一人有惡業,但若懂得孝順奉養父母,可消業積福、重罪輕報。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先天無福,可以靠後天修福。只要有心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人也不要害怕吃苦,沒有苦哪裡來的甜?其實吃苦也是在幫你消業,人之所以活得不順心,是因為福報不夠、業障重,需要「吃苦了苦」,也需要積德修福。有些人覺得自己命不好,就天天跑寺院燒香拜佛,希望慈悲的佛菩薩能救度自己。其實誰也幫不了你,信佛不是迷信,信佛是相信因果。
  • 佛說:修來的才是福,爭來的都是禍
    佛說一切皆是空,命中有什麼都是你該有的,命中沒有的也是你求不來的,福靠自己修,爭不來丟不掉。凡事能爭來的都是你命中本有的,命運裡沒有的東西你爭奪過來說不定就會生禍端!命裡有時好好珍惜,命裡沒有時候的時候要學會順其自然,唯有遵循本身的發展規律才可以做到最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生而為人生不帶來死也帶不走,對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不要太執著,太追求,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的福報,一切隨緣。珍惜你能得到的東西,摒棄無法得到的。
  • 佛說: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4種人,因果不饒人!
    很多人信佛,但往往信的很愚痴、迷惑,功利心太重,總想著從佛菩薩那裡乞討來更多欲望利益,這是對佛法的誤解。要想通過學佛改變命運,最關鍵的是要改變自身的因果,種善因、積善德,自然會有善報。這世上沒有任何人無辜,也根本沒有什麼委屈,一切皆是因果。
  • 佛說有一善法可得三種樂、三種福、三種慧,離三苦、三畏、三煩惱
    佛說有一種善法可得三種樂、三種福、三種智慧、三種清淨、圓滿三學、修三門,離三惡道、離三苦、離三畏、超三有。佛法大海深廣無涯,欲去大海採寶者應該勇猛精進。每每想到此處,我都為那些在世間打拼成功者惋惜,憑藉他們的勤奮好學,盡此一報身完全有可能解決輪迴問題。《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諸仁者,若諸菩薩住不放逸,則不失三種樂。何者為三?所謂諸天樂、禪定樂、涅槃樂。又則解脫三惡道。何者為三?所謂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 佛說:做這件事最損福報,切記!
    信佛、學佛的人都知道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自己積攢來的,所謂積善成德,一個人的福報裡藏著他的運氣,會使人在不經意間收穫幸福。吃虧也是福,為什麼?布施是善因,必可得善果。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讓我們懂得積累福報、改善命運。然而,有一件事最損福報,你知道是什麼?不孝順父母!
  • 佛說:一個人能吃多少苦,就會有多少福!(經典)
    我們大家可能都只想享福,不想吃苦受累,可是人生本就是苦的,我們來此世界不是來享福的,而應是修行消業、了脫六道輪迴的。我們可以在苦中作樂,但不可執著於樂的假相。佛說,一切眾生福報皆有定數,我們前世種下多少善因、積下多少善業,今生就會有多少福氣供我們享用。
  • 佛教:種福而未求福,才是最有福
    這四句話的前三句,是告訴我們,人心輕躁浮動,是苦惱的根源;人心定而動,只顧種福而未求福享福,才是最有福、最享福的人。世人只知道求福報,卻不懂得福必先種因、惜因,一個人的福報多少,全靠自己來修。心中敬畏因果,造惡作惡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 跟佛法善法相應
    所以,只要是你的心性具備了人的品德----因為人、天是三界六道中的善報,你要跟這個佛法的善法相應,第一個就是要有人的品德,同時具備善根,深信因果,那麼就可以入一切佛教了。可是,學佛入了佛教以後,最重要的還需要具備佛法的正知見。也就是佛教修道所運用的方法----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中所說的正見。
  • 佛說:這6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有你嗎?
    太多的人將燒香拜佛視為了迷信,覺得自己香燒的越高、頭磕的越響,功德就越大,就必能得佛菩薩加持,這是妄想。「口念觀音心不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切功德不離心地,內心的慈悲善良與覺悟,才是對三寶最好的供養。佛菩薩不會因你供養得多,就對你有偏愛,更不會因為誰沒有做供養,而降罪於誰。我們信佛拜佛,是信因果,不是迷信神通,拜佛是懺悔,是放下傲慢之心,不是求取保佑。
  • 這一點善可以跟諸佛菩薩的善心善行相應,這個力量集合起來就很大
    我們明了,我們有理論依據,所以不要以為:「我一個人斷惡修善的力量很薄弱、很微小,眾生造作惡業太重,我這一點點善敵不過。」你要這樣想、這樣懷疑,你就真的敵不過。決定不懷疑,要思惟、想到:「我這一點善可以跟世間許許多多的善人相應、善心善行的人相應,可以跟諸佛菩薩的善心善行相應。」這個力量集合起來就很大了。
  • 淨土法門:修積的善法有善果
    佛法當中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首偈是為我們說明三世因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是前生所造的,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來生的果報,所謂種善因一定就得善果,造作惡因決定要受惡報。
  • 佛教:種善因得善果,生活中要做好三件事,福報將不請自來!
    佛教:種善因得善果,生活中要做好三件事,福報將不請自來!佛說,我們這一生所受用的都是前世修積的福報,福報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想要修攢福報,一定要多種善因,這樣才能得善果。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做好這三件事,可以幫助我們培養福田,直接而快速的得到福報。一、相信因果,心懷敬畏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人不相信佛教,認為因果業力不真實,是唯心的說法。其實,這是很多人的誤區。佛說,世間萬法皆空,唯有因果業力不空。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所謂善知識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福。(《雜譬喻經》) 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佛說法句經·二十一種譬喻善知識品》 善男子!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佛家有文: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有益於人,則毆人、打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捨生取義則為善,自私自利則為惡。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4種行為,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若你與因果為敵,就是自找苦吃、自損福德。佛家常講: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一個人行善做好事,即使當下沒有顯現福報,但其實災禍已經遠離。一個人作惡多端,即使當下災禍沒有出現,但他的福氣已經走遠。因果從來不誤人,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就是自己的風水。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在你看來如何?可以身相看見如來嗎?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身相看見如來。因為什麼緣故呢?如來所說的身相,就沒有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是所有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虛妄的。若是你看見所有的相都沒有相了,就見到如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