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高速發展的經濟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職場競爭也越來越大,工作壓力大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職業倦怠問題無處不在。其中,教師、醫護人員為高危人群。每一位職場人都應該學會直面壓力,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減壓方式,擺脫不良情緒,學會發現工作中的樂趣,快樂工作、快樂生活。作為一名急診護士,工作的急、重、雜、亂曾讓我身陷職業倦怠的泥沼……
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表現出來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不同於肉體的疲倦勞累,它是一種心理上的疲乏,比起肉體的疲倦勞累,它對人們生活的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
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事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人幹一行厭一行。就拿醫護工作者來講,很多醫護人員因為繁重的工作壓力和重複呆板的生活模式,常常會對工作產生一種厭噁心理,對工作提不起興趣。
結合我自身來講,作為一名急診科護士,我產生職業倦怠的周期似乎要比大數據表明的周期要短很多。在急診科「急、重、雜、亂」的工作環境下,我入職半年以後就開始出現輕微的職業倦怠。那段時間,我經常情緒不佳,對工作也漸漸失去熱情,對前途感到無望,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或接觸的對象越發沒耐心、不柔和;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不斷地問自己:白衣天使為什麼有時卻要承受無謂的委屈……甚至一度出現轉行的念頭。周圍的同事、朋友都發覺到了我的一個變化,也有很多人對我進行開導,我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如何克服這種職業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熱情,以最佳狀態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通過網上查詢、諮詢老同事後,我結合自身情況,開始慢慢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最終走出了職業倦怠的困擾。
自我調節是很重要的宣洩情緒的方式,當你感覺工作狀態消極時,可以選擇跑步健身。跑步時,會感覺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打開了,隨著血液循環加速,汗水的流出,那些悲傷、憤怒、壓抑的情緒,都被一點一滴地釋放出來。
可以聽聽喜歡的音樂,親自下廚做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不良情緒,也可以進行心理暗示自己「沒有問題」「這是對我的考驗」「我能克服」「你是最棒的」,以此來自我鼓勵。
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哭泣。當你哭出來的時候,就會把內心的壓力一塊給哭出來。哭完後就會有一種輕鬆感。
也可以定期給自己放個假,從工作、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圈子裡跳出來,出去旅遊,適時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
自我調節這個方法沒有絕對的合適,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來調節,有的人通過和他人交談就可以得到緩解和宣洩,所以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而且還不傷及自己健康和安全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會看到有些人動不動就發脾氣,通過扔東西來宣洩自己的不滿,在國外有些公司會設置一間放滿了公司領導層的畫像或模型的房間。這些畫像和模型不是給領導層的,而是給員工發洩的,當員工受到責罵或遇到超出自身能力或自身範圍的工作任務時,就可以進去擊打或者拿筆醜化畫像或模型來轉換情緒,而領導層是不能干預和過問的。我們也可以借鑑一下,去河邊或海邊丟石頭、擊打沙袋、用筆和紙塗塗畫畫等一些藉助外物的方法來宣洩情緒,前提是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保護好自己。
電視中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主角在被欺騙、陷入困境或受到傷害時會發出大大的吶喊,以此舒緩不甘和壓抑。我們在內心受到壓抑和不滿的時候,可以到山頂、郊區或者KTV等地方放聲大喊,把自己的不滿和不爽全部吼出來,這是最直接、最「暴力」的宣洩方式。
當狂風暴雨來臨的時候,河堤是堵不住的,只有合理的引流才不會傷及他人和自身,所以一定要有一種或幾種適合自己的合理的方式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緊張、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
來源:現代護理報
作者: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急診科 賀曉曉
責編:楊蓓
-THE END-
現代護理報
中國護理第一報 最權威護理公眾號
視頻投稿:xdhlbwx@126.com
文章投稿:xdhlbgzz@163.com
護士維權熱線:0311-67562434
《醫院管理論壇報·現代護理》
每周二四六出版,全年定價198元
郵局訂閱請認準郵發代號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