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含有面試環節,面試內容一般包括說課技巧,講課技巧,答辯技巧考點,為方便各位考生了解甘肅教師招聘面試備考,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教師招聘答辯技巧:初中語文《魚我所欲也》答辯,希望可以幫助考生備考。
教師招聘考試的答辯大多會圍繞設計思路、教學實施和教師結構化等題目發問。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答辯問題及解析。
1.請說一說你的教學目標以及原因。
【參考答案】
本節課,我將教學目標設計為:
1.積累文言詞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論點及論證方法。
3.體會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情況,紮實地分析了教材特點後作出的決定。本節課面向的學生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能力,熟悉了議論文的學習流程。但是本篇課文相較於之前學習的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魚我所欲也》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先秦諸子散文,孟子在本篇課文中,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學生理解其中的中心論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基於此,我對教學目標做了如上設計。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2.請你說一說都有哪些論證方法能夠論證中心論點?
【參考答案】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是指闡述自己的觀點後,對其加以證明,使自己的觀點有了一個證實。論證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各有其優點。
《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是一篇先秦諸子散文,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孟子在文章中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捨生取義。為了論證自己的中心論點,孟子在文章中用到了多種的論證方法:
①比喻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並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②正反對比論證。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③道理論證。全文都運用了這種論證方法。④舉例論證。舉了「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和「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3.請你結合孟子的文章,談一談孟子文章的特點。
【參考答案】
首先,《孟子》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文章意在說明「實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並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從戰爭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說起,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推導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點。這樣水到渠成,使文章更加緊密,具有說服力。
其次,《孟子》還善用對比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把「向」和「今」做對比,從前為了道義,連維持生命的飯食都可以不要,可今天看見比飯食貴上百倍不義之財而放棄了道義。這樣一對比,使作者的觀點更加鮮明,立場更加堅定。
此外,比喻也是《孟子》中比較常見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的第一段,把生比作魚,把義比作更加貴重的熊掌,這樣一比喻,義和生哪個更加重要,就不言而喻了。自然就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4.請你說一說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
【參考答案】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質疑能力,是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的點。可以通過如下方法進行文言文教學:
課前布置預習作業,對於文章的作者、寫作背景等有一個簡單的了解,這對於學生把握文章內容也有很大幫助。
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
在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等。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中解決重點字詞句,在讀中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文言知識的積累,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通過文言文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知識和方法的遷移。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5.請你簡單介紹一下作者孟子。
【參考答案】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等,這些篇目都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中。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他還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觀點,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這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並認為這是「天下之通義」。很明顯,這是在為貴族的統治與剝削製造理論依據。
本篇課文《魚我所欲也》是孟子的名篇,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生取義的精神。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