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揭示胚胎-子宮軸向建立對胚胎發育的重要性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早在100多年前,解剖學家就發現在哺乳動物的囊胚進入子宮後,其植入時建立的胚胎軸向與子宮軸向保持高度一致,且把此現象稱作胚胎定向(Embryo orientation)。1894年,Assheton R首次描述胚胎在子宮定向植入時寫道:「胚泡和子宮此時的相對位置是如此地完美,以至於胚胎位於其他任何方位都將顯得非常地不合適和不可能,也許正是這種位置關係確保了胚胎進一步正常發育……」(Assheton, 1894) 然而,胚胎在植入時的定向對後續發育的重要性尚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

  胚胎在子宮中準確定向的現象在哺乳動物中廣泛存在,其過程顯然受到精確的生物學調控。然而,鑑於此過程動態地發生於體內且難以進行觀察追蹤,導致這一現象在發現100多年後,其調控機理至今仍是該領域的未解難題。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段恩奎和王海濱實驗室在長期從事胚胎植入研究的過程中觀察到,胚胎在子宮中定向植入前,子宮在卵巢雌孕激素的作用下經歷了明顯的結構改變:從布滿分支的上皮褶皺逐漸變為狹長閉合的縫隙狀結構,並且其長軸與子宮繫膜-繫膜對側方向一致,進而推測這種子宮狹縫結構的形成可能是指導胚胎在子宮內定向的一個關鍵因素(Chen, et.al, 2013)

  該合作研究團隊對植入前後子宮中表達的發育相關基因進行原位雜交等系統篩選後發現,Notch信號通路的多個成員在植入前後的子宮中呈現有序的時空分布,推測其可能參與該時期的子宮腔形變過程。隨後通過條件性敲除策略,在對小鼠子宮中特異性敲除Notch通路的核轉錄因子RBPJ後發現:在RBPJ缺失的子宮中,胚胎植入雖然能夠按時發生,但由於子宮腔保留多餘分支,無法完全形成一個狹長的縫隙,導致落入這些分支的胚胎以錯誤的方向建立其胚胎發育軸向,與正常子宮軸方向發生了角度傾斜。這種植入初期出現的胚胎-子宮軸向錯位進而在植入後的胚胎發育中導致了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的影響,導致大量胚胎發育在蛻膜化到胎盤形成期間死亡。

  進一步通過體外生化實驗、notch通路轉基因小鼠模型以及藥理實驗發現:RBPJ在植入前的子宮中通過與雌激素受體 (ERα) 結合,調節雌激素效應基因的表達進而促使子宮腔從分支樣結構變為狹縫狀。RBPJ缺失的子宮腔由於保留多餘的分支(與子宮軸方向不一致),形成一個個陷阱,落入這些陷阱的胚胎由於建立了錯誤的發育軸向而走向死亡。此外,研究組還進一步發現RBPJ在植入後的子宮中通過轉錄調控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的表達對子宮基質蛻膜進行改造,使子宮蛻膜的改造進程與胚胎軸向的延伸協調同步。這些證據表明RBPJ對圍植入期的子宮進行階段特異的改造,實現植入期胚胎的正確定向以及植入後蛻膜期的正常發育。

  以上結果首次通過小鼠遺傳學模型揭示了植入初期胚胎-子宮軸向建立對胚胎發育的重要性,並首次證實了子宮信號可以指導胚胎植入時的正確定向。

  該論文第一作者是動物所的張爽(助理研究員)和孔雙博(博士研究生),通訊作者為動物所的王海濱、段恩奎和陳琦。本文受科技部、自然基金委以及中科院項目支持。文章於627日在線發表於Cell Research: (Uterine Rbpj is required for embryonic-uterine orientation and decidual remodeling via Notch pathway-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mechanisms. Cell Research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7 June 2014; doi: 10.1038/cr.2014.82 )

    文章鏈

  參考閱讀:

 

  Assheton R. On the Causes which lead to the Attachment of the Mammalian Embryo to the Walls of the Uterus. Q J Mic Sci 1894; 37:173-190.

 

  Chen Q, Zhang Y, Elad D, Jaffa AJ, Cao Y, Ye X, Duan E. Navigating the site for embryo implantation: biomechanical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intrauterine embryo distribution. Mol Aspects Med. 2013; 34(5):1024-42 

 

RBPJ參與胚胎-子宮軸向建立的模式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圖片來源:Richard Feldmann/Wikipedia 研究者Qiaolin Deng說道,能夠追蹤每個細胞的分化過程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聖杯」,這項研究中我們鑑別出了胚胎附著在子宮到形成第一個解剖軸這一過程的新細節
  • 《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29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發育生物學權威雜誌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在一團細胞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哪一端是胚胎的「上部」就已經是確定的了。這一(發育)過程從未在人體中被觀察到過——直到最近為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人類「組織者」細胞如何指揮細胞團形成胚胎的上部、底部、正面和背面。
  • 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原標題: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近日在線發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毅教授團隊成員薛志剛博士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
  • 浙江大學範衡宇實驗組等揭示啟動早期胚胎發育的關鍵母源因子
    ,論文報導了一個啟動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關鍵母源因子,並揭示了「母體-胚胎轉換」過程中母源性mRNA降解的分子機制。「受精」是雌雄生殖細胞融合而產生新生命的過程,是個體發育的起點。成熟的卵母細胞中儲備了大量用於調控減數分裂成熟和受精後早期胚胎快速發育所需的RNA和蛋白質。直到受精卵發育一段時間以後,母源性mRNA和蛋白質被消耗殆盡或者發生主動降解,胚胎基因組才被激活,發育程序才處於胚胎自身基因的調控之下。這個過程被稱為「母體-胚胎轉換」,是動物生命過程中經歷的第一個重要發育事件。
  • 中科大揭示人胚胎視網膜與視網膜類器官發育過程染色質動態變化
    2020年2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課題組與瞿昆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通過多組學研究(ATAC-seq、RNA-seq和組蛋白修飾測序),系統而全面地揭示了人胚胎視網膜與人視網膜類器官在發育和分化過程中染色質開放和基因表達動態變化的共性和差異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該團隊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並進一步發育至受精後20天,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內質網鈣離子通道三磷酸肌醇受體在胚胎幹細胞
    該研究揭示了IP3Rs家族在調控胚胎幹細胞(ESCs)向造血和心肌譜系分化命運決定中的重要作用和其作用機制。細胞分化命運的決定依賴於多種信號分子和轉錄因子精確而嚴格的調控。鈣離子(Ca2+)是細胞內重要的第二信使,參與調控細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等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但對其在哺乳類細胞的確切調控作用和調控通路了解甚少。
  • 中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我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喬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
  • 段恩奎/張瑩等首次證明植入前的小鼠胚胎可以在太空中發育
    這項工作提高了對空間胚胎發育的理解,並揭示了長期極低劑量輻射是哺乳動物繁殖的危險因素。 人類或其他動物能否在這樣的環境中繁殖,特別是太空中的環境如何影響正常的胚胎發育?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進行了許多努力來研究對空間複製的影響。對海膽,鳥類,魚類和兩棲動物的實驗表明,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非哺乳動物的繁殖仍然可以進行。 以前的研究試圖通過使用無人生物衛星來研究太空飛行對哺乳動物交配和懷孕的影響。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重大發現!
    ,結果表明,人類和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且X染色體上的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進行調節;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早期的人類胚胎發育非常難以研究,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知識均來自對小鼠的研究,在受精後的第一周,卵細胞會從單一的細胞發育為胚泡,即包含200至300個細胞的中空細胞簇,同時在這一階段會出現三種細胞類型:滋養外胚層,其可以產生胎盤;內胚層,其可以形成胚胎的內胚層;胚胎細胞,其會組成胚胎本身。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
  • 中國科學家報導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轉錄圖譜
    中國科學家報導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轉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2 22:21:23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