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行車回歸城市,綠色交通也可以創造更高經濟效益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雙11」臨近,電商和快遞行業的熱度將再次被點燃。二為了維繫這場流動的交通與物流盛宴,中國城市總體規劃投入了20%~30%的土地。

綠地被徵用增設高架橋;臨街步道縮窄騰出空間給機動車道;停車場不斷向天空、地下延伸……城市規劃越來越以小汽車為導向,但交通擁堵沒有從根本上緩解,一些規劃不久的新城也很快淪為「堵城」。

行人體驗變得糟糕。一次在昆明呈貢新區,劉岱宗發現,過馬路成了難事——當道路闢出右轉專用道,行人需要經過兩個紅綠燈才能到達對岸,而預留的時間只剩15秒,年輕人尚且需要快步小跑,老年人基本與之「絕緣」。「中國正面臨老齡化,將來越來越多的人很難通過這個路口,因為它是為小汽車服務的,所以尺度非常大。」

作為城市公共運輸領域的專家,關注綠色出行的十多年間,劉岱宗看得最多的就是,城市在發展,街道卻在死去。

今天,很多城市修建了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唯一缺少的就是人氣,劉岱宗想要把這些人氣找回來。在上周末的「城事設計節」上,他在演講中提出,公共運輸能讓城市街道更有活力。「當人們可以使用自行車,使用公共運輸系統,街道就會從非常擁堵的狀態,變得輕鬆活潑有活力,而且綠色交通能夠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劉岱宗表示,小汽車花了近20年時間進入中國普通家庭,當城市宜居,人們有多種出行選擇,有一天,它也能離開,儘管需要20年甚至更長時間。

綠色交通創造經濟效益

當道路規劃以小汽車為導向,城市逐漸扁平化,向外擴張、分流。「儘管街道是公共空間,但它是有階層的,有錢的人將獲得更多路權。」劉岱宗說。

共享單車一度讓騎性成為時尚,日均使用量超4000萬人次。在更早回歸兩輪交通的歐洲,一項調查顯示,81%倫敦市民有騎行習慣,包括3/4的65歲以上老年人和76%殘疾人。

丹麥的哥本哈根是全球最知名的自行車城市之一,上世紀也一度積極擁抱小汽車出行,但受兩次石油危機拖累,丹麥政府選擇發展清潔能源。儘管北歐冬季漫長,但人們願意鑽出暖和的小汽車,穿上防風防雨的外套,在城市裡穿梭,用騎車踐行綠色減排。2016年,這座城市自行車的數量首次超過汽車。天氣晴好的時候,市民們經常能看到王室成員騎自行車接送孩子上學。

劉岱宗在考察時也發現,和哥本哈根類似,荷蘭阿姆斯特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調整出行方式,20多年裡政府始終持續地做著更新和運營,比如對汽車消費施以重稅、每年削減2%~3%停車位、建設完善的專用車道和騎行路線,它們都在研究如何讓慢行系統變得高效便捷。「交通對城市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它是一個開放式的關係,深刻地影響著城市的構成形式。」

從北歐國家的全民自行車運動,到江西宜昌用一套快速公交系統(BRT)摘下世界可持續交通大獎,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轉變出行結構,利用綠色高效的公共運輸系統、自行車系統、步行系統。

節省出來的空間,可以更好地承擔社會職能和價值,服務更多元的人群需求。劉岱宗一直提倡,復興經濟和長久繁榮需要「完整街道」。數據顯示,高街步行和騎行空間優化、公共運輸改善後,當地零售額上漲近30%;與私家車停車場相比,同等面積的自行車停車處使當地每平方米的人均零售購買力翻了5倍。

2017年,劉岱宗帶著「完整街道」理念登上「一席」演講,他的話題是,「當7億人的時候我們的城市已經堵成這樣了,再進3億人,城市怎麼辦」,至今視頻點擊率高達400萬次。

「中國以前是自行車大國,但修了很多(寬敞)馬路,給小汽車很多空間,人們就覺得開車更榮耀、更富裕、更顯示階層,更多人開始往小汽車轉移,變成如今這樣。所以今天,我們要給自行車更多的路權,就像我們當年給小汽車的一樣。」劉岱宗說。

沒有營利就不算地方活化

交通擁堵改善了,街道變得人性化,城市就有活力了嗎?

37歲的木下齊在日本看到的,則是高齡化、城鄉差距、青年失業等問題。尤其在偏遠地區,儘管有了政府補助金、吉祥物、節展活動等,熱鬧過後還是回歸蕭條。

2014年,日本政府發起「地方創生」計劃,將振興地方的主動權交由地方政府,再由國家給予特殊優惠、補助金等支持。政策發布翌年,著名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獲得了1.83億日元補助金。首相安倍指出,「通過充滿個性的地方創生把經濟良性循環推向全國,使年輕人有工作,能養育孩子,把富裕的生活延續到下一代,這一點十分重要。」

高中時期便投入地方經營事業的木下齊,如今是日本地方創生領域的代表人物,著有《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社區營造經營力養成講座》。2003年,他前往歐美各地考察上世紀70年代以後曾經衰退的城市,了解這些城市在再生過程中的經營手法,悟出一個靈感:街區創生=資產管理。

在日本,土地私有制決定了城市管理者很難主導大範圍的城市更新。經歷泡沫危機的重創後,催生了大量紮根一方的「地方自救」——居民或小商戶形成組織,參與共同治理,實現共同獲益。「沒有達到營利目標就不算是地方活化。」這也是木下齊的主張,他在「城事設計節」上分享道,接手一個新項目時,自己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將地方的價值轉化為利益。

在愛媛縣春日井市的農場活化項目中,他們提出「運營前置」,先規劃出高毛利的業態,定向找到租戶,再乘上資金預期回收年限形成翻修預算,才正式動工改造;成立熊本城東股份公司,對當地空屋進行改造、藉由高毛利入駐新店提升營業額、美化不動產的道路環境,進而提升地區整體的資產價值。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適合介入創生項目?談及第19號颱風「海貝思」導致日本交通近乎停擺,木下齊告訴第一財經,「做地方創生跟(颱風、地震等)受災沒有大關係,大多數是因為地方經濟不景氣,長年累積的問題,沒有通過經營的方法去解決。」

木下齊在高中時期就關注到高知縣四萬十市,那裡出產的慄子蒸過之後甜度媲美哈密瓜,經常被用於製作甜點,遠近聞名。但很長一段時間,四萬十慄的品質並不穩定,摻假或假冒問題導致價格失序,不再受到認可。木下齊說,以前這個地區特別貧窮,過河靠的是樸實的木橋,漲潮的時候就會被淹,當地人覺得很羞恥。

在提出「地方創生」概念前,四萬十市已經做了近25年類似的事業。在幫助地方的過程中,木下齊認為自己的角色更趨近於商人,他把自己定義為地方企業家,通常而言,他會拿走項目收益的20%,其餘留給當地做循環投資。「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是為了支持更多地方有經濟自信,這是建立地方自信的必經之路。一個地方如果連錢也沒有,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會越來越卑微,比如那座橋。」

「地方創生需要的不是錢本身,而是不斷賺錢的引擎。」他說。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地方創生事業,他建立一所都市經營專業學校,每年招收60~80名學員。今年是學校運營的第四年,他考慮增設一些新的課程,比如公共空間管理、廢棄學校的經營、公園的再生計劃等。

木下齊還注意到,如今年輕一代畢業後普遍不再學習,進了一個公司就埋頭苦幹。「做商業,這樣的人沒有辦法生存,他們必須願意在自己身上投資,有投資才會懂得有回報。而且一定要跨科目地學,現在的教育模式在一個專業裡不斷深入,沒法宏觀地看待問題,視野會變得局限。」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繫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關焦點

  • 摩拜單車(Mobike):助力綠色出行,讓自行車回歸城市
    模仿只是一方面,摩拜只有在產品上持續革新,才能創造更多的技術壁壘,摩拜的專利壁壘已建成,作為創業企業,摩拜最為關注的快速創新的途徑,旨在創造出更多的優秀專利。對於同領域裡的市場競爭,摩拜希望讓自行車回歸城市。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證明企業所做的事情是成功的,帶動了自行車回歸城市的潮流。
  • 自行車王國的救贖:「四輪」到「兩輪」的回歸
    北京市發改委日前表示,北京將引導自行車回歸城市,形成連續成網的3200公裡自行車道路;最近「網約自行車」的投入,也中國曾經被稱為「自行車王國」,我們的慢行交通系統本來四通八達,但隨著城市發展而日漸加快的生活節奏,我們似乎被放到了一個時刻高速運轉的輪子上。機動車道越修越寬,堵情卻與日俱增,也許是時候從「四輪」回歸「兩輪」,讓生活「變得慢下來」。
  • 兩輪出行啟思錄:自行車的回歸,對城市的意義並不簡單
    由於數量多、普及率高,因此自行車一度是中國人出行的代名詞。不過,這一切似乎成為了歷史。「原來我們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但是二十幾年後我們把這個名字讓給了荷蘭,我們丟掉了。」來自交通運輸部城市交通管理研究中心尹志芳博士不無惋惜的表示。
  • 智能交通系統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它包含在城市交通規劃當中,作為解決未來大連市城市建設的交通問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對城市建設的格局,尤其是對道路建設的格局將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它要求城市道路建設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可以提高城市道路的等級水平。其次,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可以影響城市的土地使用狀況,減少道路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擴大道路的容量。
  • 北京發布《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
    記者13日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了解到,為倡導綠色出行,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市,創造安全、良好的交通環境,有關部門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並將於2021年4月1日起實施。
  • 【媒庫文選】從自行車復甦到電動交通夢:英國綠色經濟在疫情下蓬勃...
    From Dusted-off Bikes to Electric Dreams:UK Green Economy Booms on Back of Covid-19 從自行車復甦到電動交通夢:英國綠色經濟在疫情下蓬勃發展 Jillian Ambrose 吉莉恩·安布羅斯
  • 自行車的「編年史」這種便捷綠色的交通工具,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神話中哪吒的風火輪,反映了古人對簡單交通的嚮往和追求。自行車可謂風火輪的「真版」。它是一種經濟、靈活、無汙染的「門到門」交通工具,自200多年前誕生以來,已經蔓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自行車雛形——滾動木馬關於自行車安裝的最早想法出現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 綠色出行,提升通勤幸福感——專訪北京交通大學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長...
    他認為,北京要多措並舉,讓公交快起來、舒適起來,同時倡導居民綠色出行,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堵,進而提升居民通勤幸福感。民生周刊:在城市中,什麼樣的通勤才會讓居民感到幸福?邵春福:通勤時間和通勤方式是刻畫通勤出行行為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通勤時間在影響居民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歐洲城市建自行車高速路
    當中國城市陷入「堵車-拓寬公路-再堵車」的怪圈時,德國魯爾區和不少歐洲城市已在建設普通自行車道的升級版:自行車高速路。而且,有氣流動力助推的、更為高級的封閉自行車高速路也在研製中。當歐洲版圖之外的自行車愛好者仍將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視作天堂時,汽車工業大國——德國正在低調地延伸出自行車高速路版圖。
  • 化工溶藥攪拌機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
    化工溶藥攪拌機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   中藍水處理成套設備(南京)有限公司,化工溶藥攪拌機,操作維護簡單,安裝維修方便,如有需要,歡迎選購!    化工溶藥攪拌機每臺泵出廠前都經過嚴格的工廠檢查為了提高葉輪的強度也可以使用強鋼板是潛水攪拌機的拼音縮寫潛水攪拌機分為高速攪拌和低速推進兩個系列    化工溶藥攪拌機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在懸臂池頂的安裝條件下操作更方便可靠如所示訂購時請提供池深和池型以便製造商在工過程中確定導杆或導絲的尺寸有些液體需要加熱或者冷卻,通過攪拌提高液體的傳熱示數或者液體的溫度均勻
  • 城市的交通:人類創造的矛盾
    城市的交通:人類創造的矛盾人類的發展造就了城市群的不斷壯大,農村裡人煙稀少,城市卻變得越來越大。且不說讓人瞠目的超級城市,就算三四線小城市,也是聚集了百萬人口的密集區域。這是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充分體現了人類的「群居性」。
  • 綠色和平:綠色復甦,交通領域革新轉型至關重要
    後疫情時代,綠色復甦已成為全球多國應對經濟社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交通,作為體現社會經濟恢復、環境治理水平的關鍵維度,對綠色復甦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就氣候變化而言,交通領域既是排放大戶,也是刺激經濟、促進人民福祉潛力最大的領域之一。可以說, 沒有更綠色、更加可持續的交通體系,氣候行動和綠色復甦都難以取得顯著進展。
  • 用機動車道換自行車道 臺北Ubike編織綠色交通網
    現如今,廈門也在大興土木修地鐵,若能借鑑臺北Ubike的經驗,定能有機會編織起更減碳的綠色城市交通系統。捆綁捷運體系而生的Ubike網絡臺北Ubike又稱微笑單車、小小黃,最初是在一些河濱公園附近小規模設置。後來,隨著臺灣捷運系統的建設,Ubike開始進入公共運輸建設系統。
  • 城市「騎」精彩,曲江南三環自行車道TA來了
    在城市,出行方式很多開車和公共運輸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隨著十四運的逐漸臨近西安市交通品質的不斷優化提升更「輕」更低碳的城市騎行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不二選擇為全面改善提升曲江新區交通出行環境,營造綠色出行氛圍,曲江新區也在大步快走
  • 臺北綠色工廠:親手創造的城市景觀
    2014年,臺灣創意設計集團Architerior舉辦了一次展覽,主題是「 Next Play-臺北綠色工廠」,其中包括建築裝置和一系列工作坊活動。在此過程中,人們體驗,試驗,創造並展示了這座城市的新景象,電鍍和耕作已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綠色工廠展館的設計融合了城市生活與景觀中的社會互動的概念。在這裡,社區居民可以在公共花園中參與蔬菜種植,這是一個綠色的基地,可以激發更多的城市居民成為城市農民。娛樂,勞動和生產的場所。
  • 自行車交通 坡陡路窄的山地城市只能說不?
    開車,乘公交輕軌地鐵,或乾脆步行……如果騎自行車,你意下如何?  這樣的回答也許會讓人大跌眼鏡。在一座普遍沒有非機動車道、坡陡路窄的山地城市裡騎行,這樣的選擇也許並不明智。  據重慶市交通規劃部門不完全統計,隨著新城區道路的不斷拓展,全市主城已有上萬人經常騎行自行車上下班,並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 雅加達綠色城市規劃設計
    該項目構想的總體規劃包括公園,休閒,能源,事物,水,土地,水上交通,醫療和教育,文化和宗教,住宅和安全等方面。項目構想的橢圓島嶼被稱之為「綠色曼哈頓」,預期迎接190萬城市居民。SHAU的創始人和設計師Heinzelmann和Suryawinata說道「該總體規劃是城市生態建設和城市社會建設的雙重城市構架的集合形式。
  • 鹽田啟用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
    晶報記者 賴良青/文、圖昨日上午,鹽田區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正式投入試運行,5000輛公共自行車整裝待發,試運營初期擬投放3000輛,目前已接收辦卡申請1500餘份,發卡近千張。鹽田區區委書記郭永航、區長杜玲等區四套班子領導,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轄區居民、新聞媒體記者等200餘人騎上特製的公共自行車,一起感受這便捷、綠色、休閒、健身的出行方式。初期擬投放3000輛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從總體結構上劃分為管理中心、客服站點及自行車自助租賃站點三大部分。
  • 脫硫攪拌裝置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
    脫硫攪拌裝置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 ,「r44opu」  中藍水處理成套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脫硫攪拌裝置,操作維護簡單,安裝維修方便,如有需要,歡迎選購!    脫硫攪拌裝置產品包裝系列水泵概述潛水水泵配有可調撕裂機構可撕裂長纖維袋子皮帶草布條等符合的水泵設計理念電纜具有優異的密封性和耐腐蝕性電機過熱裝置和檢漏儀自動切斷電源水泵雙系列機械軸封優質鑄件確保水泵長期可靠運行結構緊湊移動方便安裝簡便不建泵房可降低工程成本雙導軌自動安裝系統給結的安裝和維護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打電源前請仔細閱讀本手冊並逐項檢查    脫硫攪拌裝置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打電源測試電流值和旋轉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有些液體需要加熱或者冷卻
  • 綠色交通 讓西寧發展血脈暢通
    為此,西寧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統籌推進,研究制定了「路網建設」、「公交都市」、「靜態交通」、「智能交通」、「綠道網絡」、「文明交通」六個專項,通過開展六個專項建設,力爭利用3年時間,以「暢達、綠色、和諧」為方向,建成「結構合理、能力充分、銜接順暢」的城市交通體系,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