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糖畫雞 蛋殼作畫 文化傳承人手中的雞味年俗

2020-12-22 四川在線

雞自古有著「文武勇仁信」五德,是取之不盡的題材

生肖雞年就快到了,各種各樣的雞飾物、雞年貨、雞美食也讓人提前感受到了雞年的喜慶和溫馨。自古以來,雞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代表了人們道德的追求,因此成為許多文人墨客取之不盡的題材,民俗上也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雞」與「吉」諧音,又被視為吉祥之禽,在四川的民俗文化中,關於雞的形象也以各種形式存在著:可以是剪紙裡昂首挺胸的雄雞,糖畫裡拖著長長羽尾的錦雞,即使其又小又薄的蛋殼也可以經巧手雕琢變成藝術品。生肖雞年就快到了,天府早報記者近日走訪探尋,以「雞」為題,為你串聯起民俗年味兒。

蛋殼畫

傳承人 陶蓉

120元買下一顆「怪蛋」創作

成都錦裡,遊人如織。蛋殼畫傳承人陶蓉和弟弟陶新生的蛋殼畫攤位吸引著不少遊客駐足。生肖雞年就要到了,陶蓉計劃創作一些以雞和鳳凰為元素的蛋殼畫作品。

蛋殼變身精美工藝品

陶蓉美術中專畢業,一次突如其來的興趣,提筆在雞蛋上畫了一幅畫。她將這個蛋保留在家中,後來被一位搞工藝品銷售的朋友發現,幫她拿去賣了10元錢。陶蓉很驚訝地發現,她在蛋殼上畫畫居然能賣錢。此後,陶蓉便放下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蛋殼畫上。陶蓉的蛋殼畫工藝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蛋殼上雕刻花紋或者圖畫,另一種是直接用工筆畫的技藝在蛋殼上繪畫,關羽神勇、黛玉楚楚、山水神秀、卡通可人……題材豐富。

不論是雕刻、微書或是繪畫,陶蓉一直拿蛋殼做文章。「不同的材質可以做不同的畫。」陶蓉說,比如接近於茶色的蛋殼可以拿來雕刻,白色的可用做鏤空處理;青色的鴨蛋殼適合畫山水,白色的則可以畫人物、臉譜。此外,大到鴕鳥蛋小到鴿子蛋,陶蓉都有辦法將它們「物盡其用」,來製造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次就開百枚蛋創作

傳統蛋殼畫是在整個蛋殼上作一幅全景畫,或者鏤空製作成為蛋殼微雕工藝品。可陶蓉卻在半面蛋殼上繪畫、雕刻、甚至是寫微書。能夠用於創作的蛋殼,一定是表面光滑沒有顆粒的。很多時候,陶蓉一次就需要打一百多枚雞蛋,怎麼處理這些蛋清和蛋黃?「只能送給朋友和鄰居,有時候我們小區門衛都叮囑『最近別給我送雞蛋了』。」

三四年前,陶蓉在市場上發現一顆形狀奇特的雞蛋,她形容其外形就像烏龜背上馱了一條小蛇,「長得那麼怪,哪個買嘛。但我看到它就真是愛不釋手。」精明的商家似乎看穿了陶蓉的心思,直言這顆蛋不賣,「跟我同去的朋友喊價『60元賣不賣』,對方不鬆口,後來我拋下一句,『120元賣不賣,不賣我就走了』,才把這顆怪蛋拿下。」陶蓉用120元「高價」買下的這顆雞蛋,後來由弟弟陶新生刻上了《弟子規》,成為了一件精緻的蛋殼畫作品,並被一位買家相中。

剪紙

傳承人 龍玲

剪過最小的雞僅指甲蓋大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栩栩如生的剪紙雞作品裡,都有一個主題故事和美好寓意。剪紙作品多是平面的,但剪紙傳承人龍玲卻尋思著變化,將剪紙圖案印上繡球——這不,雞年春節就快到了,以剪紙雞為元素的繡球寓意闔家歡樂、吉祥如意,在市場上熱銷。

在龍玲的家裡,各種以雞為主題的剪紙琳琅滿目。「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個故事。」龍玲向記者展示了一幅幾年前剪的「八雞八鼠」圖:八個面代表「發」,「鼠」寓意招財,「雞」象徵大吉,整幅作品寄予來年財運多多;另一幅作品是近期完成的生肖雞剪紙——兩隻雞立於大石上,其中的大紅公雞做昂首挺胸狀。龍玲說,「石」諧音「室」,「雞」諧音「吉」,「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作品裡盛開的繁花預示著花開富貴、吉祥如意。

擅長現場即興創作的龍玲在和記者聊天間隙,隨手撿起一塊剪紙剩下的邊角餘料,頃刻之間,一隻小雞已初具輪廓。龍玲透露,她剪過的最小的雞僅有指甲蓋大小,而最大尺幅的長達十幾米,由十幾隻不同形態的雞組合而成。為了剪出栩栩如生的雞形象,龍玲多年來留心觀察雞的形態、姿勢甚至也親自餵養過雞,「雞是十二生肖裡做得最多的。」龍玲說,一方面雞有著吉祥的寓意,另一方面雞又是人們飯桌上的食材,非常常見。

龍玲的剪紙藝術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創新,她一直在思考,如此讓剪紙藝術更貼合市場,走進大眾生活。最開始她嘗試將剪紙作品融入扇子、小掛件、萬花筒,到現在她把它們做成了燈籠、繡球——用無紡布材料製作的繡球共有12片,代表著「月月紅」。

糖畫

傳承人 陳啟林

一口氣繪7隻形態各異的雞

糖畫以糖作「畫」,在四川民間又稱「倒糖餅兒」。過去,糖畫藝人肩挑擺攤,走街串巷,人聚落攤,現做現賣。

上世紀80年代初,糖畫傳承人陳啟林成為一名糖畫學徒,3年出師,「最開始是用筆畫出熟悉的動物形態,再學著倒出大小均勻的糖餅、牽糖絲,最後才是用糖作畫。」1989年春節,在原文化公園燈會展上,主委會邀請陳啟林負責做一條糖龍,經過他主骨,並指導製作下,團隊用了3噸糖,做了一條長約20多米的糖龍,市民因沒有見過體型如此碩大的糖畫,整個燈展期間,每天從早到晚,一直都有人排著長隊,要和「巨龍」留影,大家都說「排著長龍看糖龍」。

糖畫最大的特點就是「觀之若畫,食之有味」,一把滿盛金色糖稀的勺子便是畫筆,在陳啟林手中宛若書畫家筆走龍蛇。記者好奇問「陳師傅畫過哪些形態的雞?」他笑著表示,願意露上一手,於是,舀起一勺糖稀,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開始作畫。陳啟林畫雞有的僅幾筆勾勒,一隻奮起奔跑的雄雞形象就立體起來;有的先用線條勾出輪廓,再以糖代墨填色,細節處用刀按壓,刻畫出蓬鬆羽毛。不一會兒的功夫,七隻形態各異的雞已鋪滿大理石板:尾羽長長的錦雞身姿嬌美,體小清秀的小雞呆萌可愛……在成都人的童年裡,轉糖餅是抹不開的記憶,「現在的孩子嘗的不再只是糖餅的味道,更多的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和體驗。」陳啟林感慨地說。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攝影趙霞實習生陳祝悅

相關焦點

  • 一隻有雞味的清心雞如何誕生?
    白切雞、豉油雞、手撕雞、鹽焗雞……在廣州無雞不成宴諸多做法中,白切雞最為人熟知日前,第四批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進行公示,廣州市清心雞沙田餐飲發展有限公司味部總監蔡衛東是>廣式白切雞傳承人。
  • 捏泥人畫糖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秀絕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孫華斌在現場為模特「私人定製」了專屬泥人,栩栩如生。楊天正現場演示糖畫的製作工藝。5月27日,在聖得西輕生活系列沙龍「只為遇見「泥」——聖得西親子家庭日」活動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麵塑傳承人孫華斌和糖畫傳承人楊天正與家長們、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重回記憶裡的溫暖舊時光。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
  • 青州手藝人|「小小蛋殼,大千世界」,祝興利的蛋殼人生…
    蛋在日常生活中,雞、鴨、鵝等家禽的蛋殼,一般都被人們當作廢品丟掉,但若將其收集加工成工藝品,則身價百倍。咱們就來認識一位在蛋殼上作畫的青州畫家——祝興利,來了解下他蛋殼畫人生。這位正在拿著纖細畫筆、聚精會神往蛋殼上繪畫的就是祝興利,寥寥數筆,合理的色彩搭配,一副立體形象的山水佳作躍然於蛋殼之上。
  • 當重慶非遺遇上狗年 剪紙狗、麵塑狗、糖畫狗……萌翻你!
    「這糖畫狗惟妙惟肖!」作為渝北區龍塔街道迎春文化活動之一,今日(6日),「新時代·文化年——我和非遺有個約會」在黃泥磅紫荊商業廣場舉行。志願者們在現場不僅送春聯、年畫,龍塔街道還請來了渝北剪紙、龍興棕編手工藝、譚氏麵塑以及龍興李氏糖畫等技藝的傳承人,現場向大家表演充滿年味的民間藝術。
  • 「二十八貼窗花」:剪紙年俗在邢臺老人和孩子手中傳承
    「二十八貼窗花」:剪紙年俗在邢臺老人和孩子手中傳承 2017-01在中國的年俗裡,農曆臘月二十八,有貼窗花的傳統。「咱們老祖宗留下的貼窗花年俗實在太有魅力了,將紅紅的窗花貼在窗戶上時,馬上過年的感覺一下子就來了。」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75歲老人李秀英說。  戴上老花鏡,從一個精美的布袋中取出專業剪刀,神情專注,屏息運剪,李秀英已從最初的需要畫出圖案下刀,到如今對圖案熟記於心,信手拈來,「剪紙已經融進了我的生命裡。」
  • 蛋殼上的精美藝術
    人民論壇網訊(王寶君 張琳琳)一個小小的蛋殼,在平常人看來,或許無所用處,但經過她的一筆一畫,一勾一抹,毫釐之間便幻化出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名勝古蹟各放異彩,花鳥蟲魚生動騰挪。她就是青湖經濟開發區一○一團退休教師黨廣雲,而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兵團蛋殼畫傳承人。
  • 重慶特產傳說(200)|開州糖畫:一勺糖漿,畫出甜甜的童年記憶!
    開州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和立體糖畫兩種。它是地道的民間畫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備受老百姓的喜愛。開州糖畫的糖料一般是白糖、冰糖(也可加蜂蜜、巧克力),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用來澆鑄造型。
  • 從文化到文創 浙江莫幹山年俗文化節探索「新」年味
    、紅酒等年貨產品琳琅滿目,透露出來那股濃濃的年味,仿佛在說:年,近了。 雖然有更為便捷的採買方式,但逛年俗文化節、置辦年貨依然是莫幹山人多年不變的習慣。在有著民國風情的庾信北街街道上,南路舞龍、十樣景燈等德清民間藝術一一亮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自上陣,現場展示竹編、摺扇製作、鋦瓷等傳統技藝,以及傳統手工藝人現場打年糕、做圓子、制禮糕等山裡年味,吸引著不少遊客品嘗購買。
  • 糖畫:商丘70後、80後童年甜蜜的回憶 商丘有個」糖畫曹
    作畫的「顏料」——糖稀可畫糖畫的藝人從不出現在學校周遭,他只在人民公園固守自己的攤位。這位52歲的糖畫藝人姓曹,從藝30年。應本人要求,其真實姓名和個人形象需要在這裡隱去。遵照傳統的對手藝人的稱呼,記者以「糖畫曹」代稱之。據說,「糖畫曹」是商丘糖畫的引入者和開山者,商丘現在所有糖畫藝人的手藝來源,根子上都追溯到他這裡。自然,他也有了高於其他糖畫藝人的手藝。
  • 我國最愛吃雞的省份,年消耗5億多隻,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這裡
    雞肉好吃又營養,大家都愛吃,但是我國有一個省份超級愛吃雞肉,他們一年需要吃到5億多隻雞,這就是廣東省,當廣東人開始認真吃起雞來,大概就沒別的地方的人什麼事兒了。都說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廣東,其實大家都明白,能犧牲在廣東人的手中,大概是對這些雞們最好的禮遇了。
  • 石家莊管洽燜雞
    河北石家莊晉州的「管洽燜雞」遠近聞名,其製作工藝已有160多年歷史。製作「管洽燜雞」需精選當地山裡農戶散養的活雞,現殺現煮、木柴燒火,整個燜制過程長達20多個小時。「管洽燜雞」肉質緊密、滑嫩爽口、醇厚不塞牙,2009年被列入石家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年夜飯吃魚代表年年有餘,吃雞寓意什麼?廣東為何無雞不成席?
    眾所周知,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傳統春節,每年必吃年夜飯。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飲食文化,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廣東人就有著無雞不成席的傳統,宴席請客必吃雞,最出名的當然就是白斬雞了。
  • 滄州的年味從火鍋雞開始到火鍋雞結束
    除了腿翅鍋,還有腿肉雞爪鍋,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用大公雞做的火鍋雞,雖然價格稍微要貴一些,但雞肉的口感要好很多。用的雞比較講究一些,比起肉雞的腿肉要強很多。關於火鍋雞的由來也有幾個版本,據說是四川的廚師在滄州開店帶過來的,就是火鍋加燉雞改良的產品,其實很像四川的燒雞公,不過沒那麼麻辣而已。
  • 雞年,你要懂點雞文化(收藏)
    在中華文化中,雞是「德禽」,是「知時鳥」,雞鳴而起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勤勉勤奮精神。雄雞司晨,向我們昭示著時光之寶貴。近期,他多次談雞文化。日前習總訪問瑞士,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的文章中,有這麼兩段:「雞年將至,雞的特點是誠實可靠,瑞士就是中國誠實可靠、值得信賴的夥伴。」聽聞洛伊特哈德主席的這一席話,習近平主席說,報曉的雄雞象徵著新的開始。
  •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粘土花葉紙扇能作畫
    校園裡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民俗文化。歲末年關中國人有貼年畫的習俗,梁平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徐家輝把財神、文魁、武魁,四郎探母和白蛇傳等木板畫展示給同學們,用墨汁拓印在紅紙上,一幅簡單的年畫就製作完成了。初一的向天渝同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平時難得一見,親手做一做感覺傳統文化很有魅力。」
  • 農村老漢用勺子作畫,一分鐘一個,收入超白領,年輕人不願意幹
    這對民間老藝人來說,賦予勺子另一種功能——作糖畫。就是靠著一把勺子,來自河北農村的民間藝人老楊,一分鐘做一個糖畫,收入超白領。今年54歲的老楊,來自河北肅寧縣農村。筆者見到他時,他正在一個文化廟會中精心「作畫」。當然,老楊「作畫」的工具就是這把勺子,但是老楊賦予它新的生命力,更是老楊謀生的傢伙什。
  • 周末去「吃雞」 鐵山坪花椒雞森林美食文化節啟動
    廚師展出用大蔥畫出的作品。王雨童 攝人民網重慶9月18日電 品千雞宴、遊鐵山坪森林公園、逛森林山貨集市、賞非遺文化、聽草坪音樂會……18日,2020重慶鐵山坪花椒雞森林美食文化節在江北區鐵山坪森林公園啟動。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年元宵晚會》延續新意 年味十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年元宵晚會》延續新意 年味十足 2019因此在《2019年元宵晚會》的舞臺上,來自一線的公安民警、醫護人員、流水線工人、乘務員與北京大學教授一起,用「我們都是追夢人,千山萬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趕風起雲湧春潮,海闊天空敞開溫暖懷抱」的歌聲,唱響新時代追夢人的共同心聲。  除此之外,《2019年元宵晚會》老將新秀同臺,老藝術家們用豐富的舞臺經驗,為新秀們護航,助力他們起飛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