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自古有著「文武勇仁信」五德,是取之不盡的題材
生肖雞年就快到了,各種各樣的雞飾物、雞年貨、雞美食也讓人提前感受到了雞年的喜慶和溫馨。自古以來,雞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代表了人們道德的追求,因此成為許多文人墨客取之不盡的題材,民俗上也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雞」與「吉」諧音,又被視為吉祥之禽,在四川的民俗文化中,關於雞的形象也以各種形式存在著:可以是剪紙裡昂首挺胸的雄雞,糖畫裡拖著長長羽尾的錦雞,即使其又小又薄的蛋殼也可以經巧手雕琢變成藝術品。生肖雞年就快到了,天府早報記者近日走訪探尋,以「雞」為題,為你串聯起民俗年味兒。
蛋殼畫
傳承人 陶蓉
120元買下一顆「怪蛋」創作
成都錦裡,遊人如織。蛋殼畫傳承人陶蓉和弟弟陶新生的蛋殼畫攤位吸引著不少遊客駐足。生肖雞年就要到了,陶蓉計劃創作一些以雞和鳳凰為元素的蛋殼畫作品。
蛋殼變身精美工藝品
陶蓉美術中專畢業,一次突如其來的興趣,提筆在雞蛋上畫了一幅畫。她將這個蛋保留在家中,後來被一位搞工藝品銷售的朋友發現,幫她拿去賣了10元錢。陶蓉很驚訝地發現,她在蛋殼上畫畫居然能賣錢。此後,陶蓉便放下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蛋殼畫上。陶蓉的蛋殼畫工藝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蛋殼上雕刻花紋或者圖畫,另一種是直接用工筆畫的技藝在蛋殼上繪畫,關羽神勇、黛玉楚楚、山水神秀、卡通可人……題材豐富。
不論是雕刻、微書或是繪畫,陶蓉一直拿蛋殼做文章。「不同的材質可以做不同的畫。」陶蓉說,比如接近於茶色的蛋殼可以拿來雕刻,白色的可用做鏤空處理;青色的鴨蛋殼適合畫山水,白色的則可以畫人物、臉譜。此外,大到鴕鳥蛋小到鴿子蛋,陶蓉都有辦法將它們「物盡其用」,來製造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次就開百枚蛋創作
傳統蛋殼畫是在整個蛋殼上作一幅全景畫,或者鏤空製作成為蛋殼微雕工藝品。可陶蓉卻在半面蛋殼上繪畫、雕刻、甚至是寫微書。能夠用於創作的蛋殼,一定是表面光滑沒有顆粒的。很多時候,陶蓉一次就需要打一百多枚雞蛋,怎麼處理這些蛋清和蛋黃?「只能送給朋友和鄰居,有時候我們小區門衛都叮囑『最近別給我送雞蛋了』。」
三四年前,陶蓉在市場上發現一顆形狀奇特的雞蛋,她形容其外形就像烏龜背上馱了一條小蛇,「長得那麼怪,哪個買嘛。但我看到它就真是愛不釋手。」精明的商家似乎看穿了陶蓉的心思,直言這顆蛋不賣,「跟我同去的朋友喊價『60元賣不賣』,對方不鬆口,後來我拋下一句,『120元賣不賣,不賣我就走了』,才把這顆怪蛋拿下。」陶蓉用120元「高價」買下的這顆雞蛋,後來由弟弟陶新生刻上了《弟子規》,成為了一件精緻的蛋殼畫作品,並被一位買家相中。
剪紙
傳承人 龍玲
剪過最小的雞僅指甲蓋大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栩栩如生的剪紙雞作品裡,都有一個主題故事和美好寓意。剪紙作品多是平面的,但剪紙傳承人龍玲卻尋思著變化,將剪紙圖案印上繡球——這不,雞年春節就快到了,以剪紙雞為元素的繡球寓意闔家歡樂、吉祥如意,在市場上熱銷。
在龍玲的家裡,各種以雞為主題的剪紙琳琅滿目。「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個故事。」龍玲向記者展示了一幅幾年前剪的「八雞八鼠」圖:八個面代表「發」,「鼠」寓意招財,「雞」象徵大吉,整幅作品寄予來年財運多多;另一幅作品是近期完成的生肖雞剪紙——兩隻雞立於大石上,其中的大紅公雞做昂首挺胸狀。龍玲說,「石」諧音「室」,「雞」諧音「吉」,「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作品裡盛開的繁花預示著花開富貴、吉祥如意。
擅長現場即興創作的龍玲在和記者聊天間隙,隨手撿起一塊剪紙剩下的邊角餘料,頃刻之間,一隻小雞已初具輪廓。龍玲透露,她剪過的最小的雞僅有指甲蓋大小,而最大尺幅的長達十幾米,由十幾隻不同形態的雞組合而成。為了剪出栩栩如生的雞形象,龍玲多年來留心觀察雞的形態、姿勢甚至也親自餵養過雞,「雞是十二生肖裡做得最多的。」龍玲說,一方面雞有著吉祥的寓意,另一方面雞又是人們飯桌上的食材,非常常見。
龍玲的剪紙藝術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創新,她一直在思考,如此讓剪紙藝術更貼合市場,走進大眾生活。最開始她嘗試將剪紙作品融入扇子、小掛件、萬花筒,到現在她把它們做成了燈籠、繡球——用無紡布材料製作的繡球共有12片,代表著「月月紅」。
糖畫
傳承人 陳啟林
一口氣繪7隻形態各異的雞
糖畫以糖作「畫」,在四川民間又稱「倒糖餅兒」。過去,糖畫藝人肩挑擺攤,走街串巷,人聚落攤,現做現賣。
上世紀80年代初,糖畫傳承人陳啟林成為一名糖畫學徒,3年出師,「最開始是用筆畫出熟悉的動物形態,再學著倒出大小均勻的糖餅、牽糖絲,最後才是用糖作畫。」1989年春節,在原文化公園燈會展上,主委會邀請陳啟林負責做一條糖龍,經過他主骨,並指導製作下,團隊用了3噸糖,做了一條長約20多米的糖龍,市民因沒有見過體型如此碩大的糖畫,整個燈展期間,每天從早到晚,一直都有人排著長隊,要和「巨龍」留影,大家都說「排著長龍看糖龍」。
糖畫最大的特點就是「觀之若畫,食之有味」,一把滿盛金色糖稀的勺子便是畫筆,在陳啟林手中宛若書畫家筆走龍蛇。記者好奇問「陳師傅畫過哪些形態的雞?」他笑著表示,願意露上一手,於是,舀起一勺糖稀,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開始作畫。陳啟林畫雞有的僅幾筆勾勒,一隻奮起奔跑的雄雞形象就立體起來;有的先用線條勾出輪廓,再以糖代墨填色,細節處用刀按壓,刻畫出蓬鬆羽毛。不一會兒的功夫,七隻形態各異的雞已鋪滿大理石板:尾羽長長的錦雞身姿嬌美,體小清秀的小雞呆萌可愛……在成都人的童年裡,轉糖餅是抹不開的記憶,「現在的孩子嘗的不再只是糖餅的味道,更多的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和體驗。」陳啟林感慨地說。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攝影趙霞實習生陳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