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岸問題主導力在增強,2020年參選人必須回答「臺灣向何處去?」

2020-12-19 上觀

 

誰也沒想到,臺灣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竟如此眼花繚亂。隨著鴻海集團老闆郭臺銘加入賽局,以及之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宣布仍然要徵召韓國瑜,這場戰事顯得更加別開生面了。

 

無論藍營的「拱韓」聲浪如何強大,綠營的蔡賴叫板如何瞠目,藍綠前段時間事實上打成了平手——為了推出最強選手,彼此都延遲了初選。大家都有一個相對較強的參賽者,也都有一個共同的假想敵:柯文哲。

 

郭臺銘一出,戰局迅速發生變化。作為事業遍布全球的臺灣首富,他有視野、有高度、有魄力,看待事物更加通透,對待時局也有透徹的想法,他將韓國瑜的「『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努力靠自己」20字箴言,改為「『國防』靠和平,科技靠研發,市場靠競爭,命運靠自己」,既顯現出商人的思維,更降低了「東食西宿」的敏感度。

 

靠10萬元新臺幣起家的郭臺銘,在中美之間穿梭,在兩岸之間遊刃,要說「拼經濟」,恐怕沒人比他更合適,既然商人川普可以當美國總統,身上流著晉商血液的郭臺銘,自然也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儘管他承認此前自己從沒對2020年起心動念。

 

藍綠皆為之一振:藍營多振奮,而綠營感受到的,恐怕更多的是腦震蕩一般的震撼和衝擊。彼此都知道,2020年誰也不能輸,誰也輸不起。2020年,將是臺灣政治生態完全重組的一局,也是兩岸格局為之一變的轉折點。

 

兩岸立場是什麼?這是傾巢而出的精英們的必答題,每次都要答,這次更重要。對於曾經借給中國國民黨4500萬元新臺幣發工資的郭臺銘而言,這道命題更是他的罩門:韓國瑜可以盡情揮灑,畢竟他沒有事業在大陸;但郭臺銘呢?無論站在哪個立場上,他都會被對方指摘,而這也將影響鴻海集團的事業布局,影響擁有800多家公司的郭臺銘的決策思考。

 

這一次的臺灣選舉,湧動著奇異浪潮,不僅表現在「賣菜郎」與首富的動見觀瞻,藍綠白陣營的內部較勁與相互拆招,也表現在大家對2020寄予的某種複雜心情:矛與盾、輸與贏、統與「獨」、生與死,一系列正負能量彼此纏繞,人們同時陷入激情與理性的糾結中,既讓人隱隱期待,又令人頻頻擔心,一枝一葉都關乎著命運。

 

不可諱言,如今的局面,與年初大陸方面釋放出的重要信號息息相關。各方在「臺灣向何處去」的爭論中,發起了力學上的拉鋸戰、心理學上的焦土戰、數學上的計算戰,各自內部與彼此之間所起的化學反應,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大陸兩岸問題主導力顯著增強,經略臺灣的巨大能量已經發出。

 

此時此刻,郭臺銘加入戰局,勢必面臨處理這一能量的一系列壓力,他如何在兩岸間發揮綿密政商關係的優勢,如何帶領臺灣走向與此前全然不同的政經局面,如何報上兩岸「通關密語」?這一系列問題,不但對於69歲的郭臺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體驗,對兩岸民眾恐怕也是一次難得的近身觀察機會。

 

似乎,韓國瑜的壓力解脫了,吳敦義的King Maker(造王者)工程需要另起爐灶了,柯文哲將真的被邊緣化了,綠營的夢魘開始了——老實說,所有這一切推測都是可能的,但又隨著吳敦義一句「徵召韓國瑜仍然比較公平」,再次把藍營的情緒推向高潮。

 

中國國民黨難得同時擁有這麼多好牌,難得在選舉市場上不斷製造話題,難得在兩岸低迷之際不斷湧現具有歷史感和使命感的風雲人物,以致還沒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候,大王旗就變幻了;今年春節期間被熱情粉絲包圍到炸的馬英九,「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忽然不再受關注了…… 

 

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時代的車輪加快了速度,當一波行情還在「長尾效應」中時,另一波行情已經碾壓過來,讓人目不暇接,幾乎喘不過氣:當大家還在抨擊吳敦義時,吳敦義不選了,於是大家一片讚揚;當大家還在笑、罵韓國瑜時,比他格局更高遠的郭臺銘半路殺出來……老實說,我竟然有些享受現在這種局面了:初選未定,人選湧現,讓一場10個月之後才到來的選舉,變得異常奇幻。

 

奇幻歸奇幻。必須說,在藍綠紅的三方小局以及陸美臺的三方大局中,這場選舉影響深遠,不僅因為藍綠精銳盡出,精彩迭現,大陸因素在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更因為這是一場眼界、胸襟與格局之戰,它攸關兩岸未來走向,完全無法自外於時代潮流。

 

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兩岸同時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中?

相關焦點

  • 臺媒展望2018年兩岸關係冷與熱:大陸向心力將進一步增強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 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6日報導稱,2017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大門30周年,邁入而立之年的兩岸交流將在2018年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今年,蔡英文當局接受「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一中原則」的可能性不高,這也給兩岸政治交流蒙上陰影。
  • 《中華日報》: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必須說清楚
    臺灣《中華日報》7日刊載社論表示,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無法再迴避,必須具體提出黨的大陸政策,也必須對臺灣人民說清楚講明白。全文摘編如下:蔡英文接掌民進黨主席以來,仍沿襲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在政治上與大陸對立,在經貿上則採取「鎖臺」對策。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緩和更博得國際普遍讚賞,民進黨卻批評為「向中共屈服妥協」。
  • 大陸再向臺灣敞開大門,建立兩岸橋梁
    導讀:近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配套活動閩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暨福建產業園區與臺灣產業聯盟合作交流會於廈門舉辦,兩岸一家親並不是說說而已!據悉,平潭臺灣創業園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產業園區的定位以信息科技、金融服務、生物健康、現代服務業、文化和貿易跨境為主。主要是為臺灣地區中小型企業赴大陸發展提供便利,與此配套的還有各種惠臺措施。「專精特新」峰會開場,暢談未來發展規劃平潭臺灣創業園招商總監俞建昆在閩臺產業交流會上發表講話:「歡迎臺灣企業去平潭投資發展。」
  • 陳勤浩:蔡英文要把臺灣帶往何處
    民進黨中執會將於4月15日正式公告通過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競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旺報》今日刊載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勤浩的文章指出,一位從青年時代起就具備「臺獨天然成分」的理念型政治人物,將要把臺灣帶往何處,關心臺灣前途命運的人們正拭目以待。
  • 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主持發布會並答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提問: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 臺灣向「獨」行,大陸向「統」忙,兩岸統一指日可待
    美國大選開始倒數計時,臺海情勢也隨之緊張,而大陸軍機頻繁越過所謂的「臺海中線」對「臺獨」勢力進行警告。而臺灣近來確實越來越向「獨」上偏行,通過「臺美復交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提案,向美申購武器,無一不是向世人表明其未來走向。
  • 臺灣大學生:不要擔心兩岸差異 用心去體會大陸
    中新網12月14日電 臺灣《旺報》14日刊登署名臺灣世新大學學生古馥禎的文章《用心去體會大陸》,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筆墨紙硯之旅──第九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經歷與心得,表示不要擔心害怕兩岸之間的差異,只要願意親身去體驗,將能用心去體會大陸。
  • 李克強:堅持兩岸政治基礎 大陸仍願對臺灣讓利
    李克強表示,大陸願與臺灣分享大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照顧臺灣同胞的利益,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臺灣開放,或者對臺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進兩岸經濟融合與共同發展。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下午和臺灣前「副總統」蕭萬長會面時表示,只要兩岸堅持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李克強表示,大陸願與臺灣分享大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照顧臺灣同胞的利益,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臺灣開放,或者對臺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進兩岸經濟融合與共同發展。
  • 蔡英文在美拒解釋維持現狀 空泛談兩岸間如何走
    2015年06月05日 09:12 來源:環球時報   據臺灣「中央社」4日報導,蔡英文在美國智庫CSIS發表主題為「臺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的演說,稱兩岸關係發展應有長遠的考慮,推動兩岸政策必須超越政黨主張,並包容不同意見;領導人在決策時,必須考慮社會的共識,而臺灣內部已有了廣泛共識,就是「維持現狀」。
  • 大陸發布臺灣工商戶優惠政策 兩岸有福同享
    國臺辦今天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在回答提問前,首先向與會記者發布一項利好政策措施。他表示,自2016年1月1日起,大陸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擴大和放寬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行業領域、地域範圍及經營條件。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即便這麼短,兩岸對航的便捷水路,從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到2001年小三通,開了整整52年。金門著名的翟山坑道,原是戰備水道,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現在已經開放為觀光景點。一入坑道,兩旁標示停泊小艇的號碼依舊清晰可辨。只不過,四周一片幽深靜巧;走到坑道尾,也就是原來小艇出海的位置,洞口外的海潮流動澎湃。
  • 邱毅爆料:她曾在大陸說「兩岸終歸統一」
    臺灣2020「大選」競爭激烈,新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邱毅12月19日透露,1998年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時任臺「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隨當時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登陸」參訪,看了京劇《鎖麟囊》後發表感言,稱「兩岸最後終歸統一」。
  • 「大陸幹預」臺灣地區2020選舉?國臺辦回應
    國臺辦24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期臺灣地區2020選舉、蔡英文「臺獨」言論、兩岸交流情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等多個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馬曉光表示,大陸歷來不介入臺灣地區選舉,民進黨當局不斷阻撓、限縮兩岸同胞的交流和往來,壓制呼籲兩岸統一的聲音,升高兩岸對立,暴露了其牟取一黨之私和謀求「臺獨」的真實面目。
  • 孫亞夫:兩岸議題將在臺灣2020年選舉中處於突出重要位置
    「我期待並且相信,通過這次會議的討論,我們可以對『九合一』選舉成敗原因及其反映出來的臺灣社會脈動、臺灣民眾政黨傾向及基本支持者狀況,以及大陸和兩岸關係對臺灣的影響及其範圍和程度,有更深的認識;可以對民進黨、國民黨內部狀況及其政策動向,有更多的探究;可以對大陸方面對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的看法和主張,有更直接的理解;可以對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前景,有更全面的預測;也可以為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兩項選舉的評析打好基礎
  • 臺灣青年來大陸「充電」成兩岸交流新趨勢
    臺灣大學生合影留念。 湖南中醫藥大學供圖 攝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利用假期來大陸「充電」。這一現象成為兩岸交流的新趨勢。7月6日至11日,包括黃冠豪在內的百名臺灣大學生在湖南參加了2019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營。
  • 海峽兩岸丨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犯法?黃智賢:逐步斬斷兩岸間的聯繫
    臺灣籍記者在大陸上班,卻因此被懲罰前段時間的白宮記者會上,張經義記者被川普提問來自哪裡,他回答說自己來自臺灣。幾天後,川普在社交平臺上轉載了一篇推特,川普認為張經義在說謊,因為張經義任職於上海東方衛視,是來自大陸,而非臺灣。似乎在川普看來,只要與大陸掛鈎,就脫離了臺灣。
  • 臺灣問題︱蔡英文上臺以後的兩岸關係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提到的「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稱的「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有明確的「一中」涵義。其次,蔡英文也表明要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並且提及了「東海及南海問題」。但是,蔡英文依然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以及直接回答大陸和臺灣地區的關係屬於何種性質的關鍵問題。
  • 臺灣學者指當局對兩岸問題必須少講話多做實事
    中新網12月11日電 臺灣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陳文俊教授談到兩岸關係時表示,現階段要推展兩岸關係,關鍵是臺灣當局必須「少講話、少講刺激兩岸關係發展的話,多做事、多做有益兩岸人民交往的實事」。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陳文俊教授表示,兩岸民眾之間的交往近10年來已有很大發展,兩岸民眾在文化、經濟上的認同合作,並不存在問題。
  • 李肇星:去臺灣是夢想 希望兩岸交流帶來實在好處
    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3月4日11時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新聞發布會,由大會發言人就會議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的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發言人您好,我來自臺灣中天電視臺。
  • 蘇起:大陸民眾要武統,臺灣明年5月以後的日子不會好過
    據香港「中評社」10月10日報導,中國國民黨2020參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10日中午舉行「兩岸政策白皮書」直播記者會。陪同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表示,真正的「九二共識」可作為兩岸對話、解決兩岸緊張並解決美國與大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