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2020-12-20 央視網

  2008年3月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至此,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範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範構成的法律體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中國特色之路。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路

  1978年12月22日,歷史銘記。

  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公報,將民主法治建設提到嶄新的高度: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迎來了春天。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迎來了春天。

  1982年,現行憲法通過。憲法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是法律體系的核心和統帥,國家根本大法的通過,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宏偉的目標: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02年11月14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指出,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截至今年兩會期間,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已達229件,涵蓋憲法等七大法律部門;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近600件,地方性法規7000多件。

  而此時,我們已經將目光投向更遠的2010年和2020年。2010年將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門類齊全;法律部門內部的法律規範齊備;法律體系內部不同的法律門類之間、不同法律規範之間、不同層次法律規範之間,邏輯嚴謹、結構合理、和諧統一。2020年較之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更加完善」。

  中國特色的民主科學立法

  2008年4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徵求各方意見。至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就16部法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同一部法律,不同的社會群體有不同的訴求,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是立法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方式。

  公民參與立法,是現代民主社會實現法治的基本原則。令人欣喜的是,徵集公眾意見、公民提出立法建議、立法聽證會等已成為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常用方式。

  2006年8月,安徽省合肥市農婦姜廣元建議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立法,這一建議被列入該省2007年度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無獨有偶,2005年5月27日,河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修正案》,此次修正緣於66歲農婦王淑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上書」。

  對於提高立法質量,普及公民法律意識、培植法律信仰,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2008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決定,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今後一般都要公開徵求意見。

  以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

  改革的成果需要法律鞏固,改革的深入需要法治保障。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過程中,黨和人民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而法律的制定又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進步。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要求。此後,我國加快經濟立法,進一步完善民商法律,一批重要的立法項目相繼完成。

  憲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法律根據,也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1999年3月14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2004年憲法修正案把「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以制度的力量尊重與保障人權、保護私產等先進的價值觀,更加全面準確地表達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規範和保障,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促進國家的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責編:彭偉

相關焦點

  • 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霍小光、周英峰、崔清新)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10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信春鷹,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知多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緊緊抓住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立法項目,加快立法步伐,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又有哪些內容和意義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發布(全文)
    前言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徵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結束語前言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的指示,成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初步研究了以下問題: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意義,這一法律體系的構成和基本特徵,建立這一法律體系的現實基礎和今後的立法任務,為達到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主要措施。現將我們的一些看法和意見,匯報如下,供領導和同志們參考。
  •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特徵和內容
    關於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個要求,作為黨的正式文件,是1997年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來的。十五大報告是在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治國基本方略的同時,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人民意志體現 社會進步標誌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王茜、陳菲、鄒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如期形成。為什麼說法律體系形成過程中體現了「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法律體系的形成對於人民群眾和社會生活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 我國五年要立76部法 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03年3月19日,換屆後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 員長吳邦國在會上提出,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的目標是: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同時著重強調立法的重點是:提高立法質量。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地位、核心內容、總目標、基本原則、根本保證等基本問題,集中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根本性問題,標誌著我們黨已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 以「五大體系」為重要抓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大體系」層次分明、邏輯嚴密、重點突出且相輔相成,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五大體系」為重要抓手精準施策、精準發力。
  • 朱景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構、特色和趨勢(節選) 茶座
    編輯:李麒玉圖片:師文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十六大重申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作為一項政治使命,現在這一任務已經完成。一個以憲法為中心,包括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法律部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就為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中國法律體系奠定了現實基礎。
  • 馬懷德: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重要的實踐價值,對於發展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期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這就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有著共同的制度基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基本文化制度;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方面,都堅持共同的基本原則,即經濟建設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努力實現共同富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報告》(英文版)出版發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報告》(英文版)出版發行 來源:法學院 編輯:天武
  • 七部門239部法律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核心內容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李飛、信春鷹、徐顯明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圖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翟子赫 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天15時,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記者會,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信春鷹、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將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三大體系」的建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新聞學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成為中國新聞學的發展方向。經過70年的探索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內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建立起以中國新聞實踐和新聞教育為基礎的新聞傳播學科知識體系。
  •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中央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項目是重點    根據立法工作計劃,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與法律制度 the socialist state...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與法律制度》。文章強調,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
  • 七大法律部門勾勒中國法律體系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近日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個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範性文件在內,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範構成。  據公開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
    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判斷一種理論是否成為科學體系,主要看是否包含鮮明的主題,是否系統回答所處時代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否具有嚴密的邏輯和完整的結構並且不斷開放發展。
  • 【微宣在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制度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系統完備的。這次全會提出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13 個方面的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體圖譜,是由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