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2020-12-24 騰訊網

佛語說,塵世間一切,皆由心起。

心若簡單,生活就簡單;心若複雜,生活就充滿痛苦。

人生沒有坦途,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煩心事、傷心事。

只要把心放寬,看開看淡,波折的人生照樣可以過得有滋有味,精彩不停。

1. 對物質看淡一點,簡單一點

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所寫詩句大都氣勢豪邁。與其詩詞呈現出的豪邁之色不同,蘇東坡一生漂泊。

年少時長於眉山,二十一歲時隨父親、弟弟一同出川,名聲大噪。

但在這之後,蘇軾的好運似乎全用光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蘇軾四十三歲時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在黃州,蘇軾住在江邊的一間簡陋小房裡,沒有積蓄沒錢吃飯,蘇軾不得不親自下地耕種。

面對生活上的窘迫,蘇軾並未將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裡。

江邊小屋他住的十分快活,黃州賤如泥的豬肉他也吃的津津有味。

人生在世,開心二字。

事實上我們維持生活與健康所需的物質並不多,但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物質看得過重,總認為錢賺的還不夠多,房子還不夠大,吃的還不夠高級。

一個人太過看重物質,精神反而會受到拖累。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對物質看淡一點,房子夠住就好,飯菜夠吃就好。

錢沒有賺完的時候,開心最重要。

2. 對傷害看開一點,淡忘一點

重回朝堂後不久,蘇軾因新舊黨爭再次被貶,當時的他已經是個五十九歲的老人了。

在被貶的路上蘇軾還曾寫詩表揚自己「浩然天地間,唯我獨也正」,到達惠州,面對前來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蘇軾大為感動「仿佛曾遊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面對傷害,泯然一笑比以牙還牙更重要,你的痛苦傷害不了別人,斤斤計較只會苦了自己。

淡忘傷害,忘卻痛苦,修寬容之心。

別讓痛苦綁架你的生活,面對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或事,將沉重的包袱從心頭卸下,還自己一個輕鬆的心態。

3. 對幸福看開一點,知足一點

紹聖四年,時年六十二歲的蘇軾被放逐到海南儋州。

宋朝時的海南還是荒涼的蠻夷之地,被貶至此處的蘇軾並未一蹶不振,而是紮下根來,辦學堂,興教化,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成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

在儋州,他寫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來表達對儋州之地的熱愛。

儋州並未成為蘇軾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為了其幸福的源泉。

蘇軾將他的三次被貶經歷看作他畢生的事業,「問汝平身事業,黃州惠州儋州」。

幸福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

人要學會知足,常言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知足,便會失去生活的意義與方向。

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裡的笑聲有多美。

父母健在難道不是幸福?愛人相伴朋友相隨難道不是幸福?家無病人一家和睦難道不是幸福?

幸福不在金錢物質,而是你愛的人就在你身邊。

事事不能盡如人意,幸福生活的關鍵還在於自己。懂得簡單之道,明白知足之理,才能收穫幸福人生。

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

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公眾號:國學傳承

(id:gxchuancheng)

國學傳承

弘揚國粹

■ 本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蘇東坡:生活多有不如意,更要超然曠達
    胸襟寬廣,一生坎坷卻超然曠達 蘇東坡的一生,經歷了三次巨大的貶謫生涯,還有其他數不清的不如意與挫折,但是他沒有被這些挫折打倒擊垮的確,即使他處於極端惡劣的環境,即使他從人生的巔峰跌入低谷,他都能夠坦然面對,沒有過分的鬱鬱寡歡,也沒有沉淪,而是一如既往地對生活充滿著追求、希望和熱忱。有了這些,才會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志在千裡,有寶刀未老的英風與豪氣,才會有《水調歌頭》的開闊心胸與超遠志向,才會有「橫看雲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蘇東坡的朋友圈
    儒家認為人只有有教化才得以正行。 一個人能夠走向這個社會, 道德是第一個標準。 朋友圈被蘇東坡刷屏了:
  • 蘇東坡的《滿庭芳》:青年憤世嫉俗,人到中年要變得淡然
    蘇東坡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如何讓面對焦慮,如何面對選擇,如何能在焦慮的世界上,活的淡然,活的安然。我們同樣也無法想像,沒有了蘇東坡的人生精神的安慰,我們該怎樣度過那些不開心不如意,充滿焦慮的每一個夜晚。 其實,蘇東坡的這些豁達的思想,更多地來自於莊子。他是莊子的鐵桿粉絲。
  • 蘇東坡曠達的人生態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們常說:「人生如有不快活,不妨讀讀蘇東坡」,由此可見,蘇東坡的一生確實是頗多磨難的,他的人生道路可謂坎坷不平,曲折崎嶇。可是,儘管如此,他還是坦然面對,因此他曠達的人生態度,受到了後來人的敬佩。全詞既充滿了友情韻味,又富有哲理情趣,充分體現了蘇東坡曠達灑脫的個性風格和人生態度。意思是說,人生就像是一次漫長的旅程,途經大大小小各種各類客棧,然後一路走過去,再一路走回來,經歷風風雨雨,最終再回到出發的地方。而我只不過是這個茫茫人海中的一個普通行人和怱怱過客罷了。從這其中,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把艱難困苦的人生之路,看得如此淡然而形象,該有多高的人生境界和寬闊的胸懷。
  • 無與倫比的蘇東坡,不是只有東坡肉,還有樂觀的一生
    在大型紀錄片《蘇東坡》以蘇軾的人生軌跡為縱軸,以蘇軾謫居黃州的這一特殊階段為橫斷面,以四年的生活及心路歷程為重點內容。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角度觀照蘇軾在黃州之前和黃州以後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我們都從課本的古詩中了解蘇軾,那麼歷史中的蘇軾呢?
  • 春夢無痕蘇東坡的人生地理(中)
    原標題:春夢無痕蘇東坡的人生地理(中)杭州:不見跳珠十五年當蘇東坡已經適應了黃州貶謫生活,從京城下達的一紙文書,再次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原來,神宗一直想起用他,但由於王珪等人的反對而拖延下來。貶居黃州4年多後,總算下詔將他移至離京城較近的汝州。就在他赴汝州途中,神宗去世,十歲的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由其祖母高氏垂簾聽政。高氏一向十分欣賞蘇東坡,在她的過問下,蘇東坡出知登州。
  • 蘇東坡:3+7=0,這就是人生
    大文豪蘇東坡有詩曰:「飲酒不醉最為高,見色不迷是英豪。」人生很多事,在將滿未滿時,往往最為恰當。酒飲微醺止,花看半開時。飯吃七分飽,茶倒七分滿。表面看,他算不上一個清官,但他卻堅守住內心的操守。曾國藩生活非常節儉,連家務活都自己做。一件衣服穿了多年,陳舊、打皺了,還捨不得扔。為了「避內外交通之嫌」,曾國藩多次拒絕慈禧的親妹夫醇親王的主動結好。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花了兩周的時間,看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英文原著《蘇東坡傳》的譯作,以我紙上談兵的英語水平當然看不懂原著,只能看譯作。一個現代中國人通過英文譯作了解一個古代中國人,這倒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事。遺憾的是譯作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真實地展現原著的風採,就像替身永遠只能展示真身的背影,至多一個模糊不清的側面一般。
  • 一期一會:日本短語之中,深藏蘇東坡的人生智慧
    在「一期一會」這個日本短語之中,深深藏著蘇東坡的人生智慧。恰恰是因為這種不可知,人生才充滿驚喜,充滿希望與期待。那可能出現在人生裡任一刻的「一會」,提醒我們每天都做好時間管理與情緒控制,永遠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人生中美妙的際遇。蘇東坡遭遇貶謫,待在黃州四年,做一個酒館經理,終日無所事事,衣食都成問題。
  • 只有苦惱的思維,沒有痛苦的人生讓我們學習一下古人的智慧吧!
    誰知道,在番茄網的小說《打工大潮下的女人》,幾乎沒人看,只能匆匆完結。在起點網的玄幻小說,三萬多字有四十多個收藏,自我感覺還可以。可是,後來因為沒有了存稿,更新就跟不上了,結果可想而知。精疲力盡,感冒上火,生活一塌糊塗。沮喪的敗下陣來後,閉目反省中,突然想起了佛印大師的這首詩。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到大相國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讀罷了他牆上的這首後,蘇東坡覺得詩寫得頗有哲理,同時,他又認為人世間離不開酒色財氣,既然是躲也躲不開的事,那為何不能來個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呢?
  • 蘇東坡臨終頓悟,為其子留詩一首,雖首尾句相同,卻道出人生真諦
    有人曾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東坡先生雖身已死,他的名字也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的風雨飄搖的一生,卻始終泰然處之,把別人眼裡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快意人生。
  • 玉如意:人生如意即為樂!
    它就是——玉如意。(圖源網絡)如意是什麼?「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取的是「吉祥如意」之寓意。如意起源於「爪仗」,為柄端作手指形,用以瘙癢。其自用方便、無需求人、可如人意,故被稱之為「如意」,這也是它zui初的用途。經過各朝代更迭,如意因其事事如意的好兆頭,使得「如意紋」這種象徵吉祥富貴的圖案應運而生,並被廣泛應用。
  • 蘇東坡的四個趣味小故事,原來歷史中的蘇東坡是這樣的人
    但是生性刁蠻的蘇小妹見狀卻悶悶不樂,埋怨哥哥浪費地畝,只知道玩樂,不懂生活之艱辛。在他看來,就應多種一些值錢的草藥蔬菜,賣了錢,把生活過好,多買些魚肉吃。於是蘇軾就給妹妹寫了這副對聯規勸妹妹。在蘇軾眼裡,人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得活得藝術一些,作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從不一樣方面解讀了人生,要勇敢頑強,一片芳心,活出氣節,清心寡欲尤其竹子的氣節令蘇軾景仰。
  • 言為心聲,通過蘇東坡的8句名言看其人生態度
    東坡賞月圖那麼,今天,我們通過蘇東坡的一些名言來了解一下蘇東坡的人生態度。所謂「年輕氣盛」,年輕人心高氣傲並不足為奇;所幸蘇東坡此後並沒有恃才傲物,而是虛心為學,終於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是蘇東坡《晁錯論》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過。
  • 蘇東坡與東坡肉:一個吃貨的人生哲學
    謫居生活中的蘇軾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 人的一生,總會有磕磕碰碰,過得不是很如意,有的只是看開的自己
    人的一生,總會有磕磕碰碰,過得不是很如意,有的只是看開的自己!其實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的,有過巔峰的時期,也有過人生的低谷,畢竟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過得很如意的,都是在經歷了別人沒有經歷過的風風雨雨,最後才能取得別人所沒有獲得成功。
  • 蘇東坡:人生沒有什麼煩惱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可是在遭遇貶謫的歲月裡,蘇軾從沒有忘記一件事,那就是搜尋當地美食。在蘇軾看來,生活多艱,認認真真地吃吃喝喝是除了當官為政之外頂頂重要的頭等大事。「吃」不僅是蘇軾寫作的一個主題,也是他消除人生煩惱的最好方式。公元1074年至1076十二月,蘇軾任密州太守。
  • 蘇東坡:任他世事變遷,唯美食不可辜負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有人說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有人說他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有人說他是偉大的作家、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而我更喜歡說他是個高品位的生活家、美食家。縱觀他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起起落落,屢遭貶謫,漂泊不定,就如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是他依然熱愛生活,在貧困交加、小人當道的艱難環境下,竟胃口奇佳,好吃喝,善啖肉,能下廚,會燒菜,他自創的「東坡肉」、「東坡肘子」聞名天下。
  • 蘇軾現象經久不衰 如何評價「人人都愛蘇東坡」
    要論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大風流,我們最喜歡的文人,那突顯腦海中的名字,意料之外,卻又在意料之中,只有那一人而已。 一場持續千年的造星運動 / 人生道且長,失意總比得意足 「東坡」情懷,來自文化,也來自生活。我們羨慕詩仙風流,總是渴望「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是埋藏在我們血脈裡的浪漫主義。但我們人人都會像蘇東坡那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 大文豪蘇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寫出了「吃貨」的最高境界
    提起蘇東坡那是家喻戶曉,蘇東坡是北宋中期的大文豪,在詩詞,書畫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文學史上的全才,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了文人這個身份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北宋時期的「食神」。蘇東坡不光喜歡詩詞,書畫,更喜歡人間美食,在他所作的詩詞中有數十首都是和美食有關的。並且不單單是喜歡吃美食,還喜歡創造發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