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想加入共產黨:西方國家對民主搞雙重標準
王裕慶(圖片來自港媒) 據港媒28日報導,王裕慶,現年39歲,正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臺灣研究院讀博士。 王裕慶稱,大陸臺胞對於共產黨逐漸了解,愈來愈多人有意加入,自己也將在明年2月參加黨課教育,並準備在明年三月的「兩會」後,向北大黨委提交入黨申請書。 王裕慶談到臺灣官方註銷黨代表盧麗安的戶籍時表示,黨章規定「中國公民」可以加入,而臺灣居民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的法理上都屬於「中國公民」。
-
王裕慶:淺析如何讓融合發展有更深入成效?
編者的話本公眾號曾在3月4日首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博社候選人王裕慶寫的《如何讓「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成為實踐的真理之探討》(點擊藍色字體閱覽),引起了不少學者和有關部門的關注。昨晚,王裕慶先生再次給本人發來一篇其「壓箱底」的有關兩岸「融合與擴大交流」的論文——《淺析如何讓融合發展有更深入成效?》。
-
蘭斌強:民進黨元老力邀大陸領導人訪臺灣是化解兩岸僵局的鑰匙?
其實,這些情況,作為民進黨的元老張俊宏、許信良二位比誰看得都清楚。因此,這時提出「習蔡會」不免讓人感到詭異。1、蔡英文不是「善茬」,更沒有過「善意」,會面更顯政治投機蔡英文歷來就不是一個「善茬」,李登輝時期的「兩國論」她參與,「臺獨課綱」她推動,哈日聯美圍堵大陸她積極等等充分說明她不是個「善茬」。
-
最近大陸這些事兒,臺灣青年怎麼看?
他們還呼籲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業。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章仲華指出,民革作為參政黨,把促進國家統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重要任務和工作目標。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改革之年,希望臺灣青年能就相關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獻計出力。當天下午,參加座談會的臺灣青年代表還參觀了北京航天城,了解航天工業知識,感受大陸航天事業的發展進步。
-
王裕慶:蔡英文出訪與否決馬英九赴港到底有何聯繫?
因此蔡英文阻止馬英九可能是考慮她最近訪問巴拿馬的政治布局與不想出現未來以馬英九為首的「雙軌」兩岸政治管道。當然外部的因素也是可能真的導致蔡英文決定否決他去香港訪問的重要願意。並且她也害怕馬英九在旋風訪問香港期間,會很有技巧主動的丟給蔡英文一些新的政治題目讓國際知道,並形成蔡英文訪問時的壓力,尤其兩岸關係的定位的問題就會造成其他臺灣地區所謂「友邦"再觀望臺灣地區與大陸之間是否在蔡英文出訪前有後續的新發展,甚至美方也會皆馬英九如果成行在香港拋議題後,來觀察蔡英文是否搞「臺獨」意向,來決定她來美國所謂過境的規格是高還是比原先規格再低一點,進而造成蔡英文與其外事部門行前的突發困擾
-
王裕慶:臺當局處理「新黨三傑案」引發出兩岸交流的新擔憂
筆者認真讀了當局所謂的起訴書,發現到未來可能阻礙兩岸交流正規活動危機。 從起訴書裡一再把一些正規的活動,說成「共諜」行為,就可以看出看到臺灣在蔡英文當局執政下的極度不自信。筆者對未來的兩岸交流活動有幾點新擔憂。首先,當局使用所謂「發展組織罪」辦他們,無非就是企圖恐嚇其他臺胞不要組辦與參加交流活動。
-
觀察:臺灣選舉後兩岸分歧擴大 如何控管?
2016年臺灣很可能再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又陷入不穩定狀態。 為實現21世紀中國夢,大陸必須持續推動各項改革,面對嚴峻的外在壓力,更需要與各利害關係國及地區攜手合作,確保區域穩定,擴大經貿合作,挹注新的經濟動能。
-
王裕慶:如何讓「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成為實踐的真理之探討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王裕慶昨天給筆者發來他對此研究的一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在徵得王先生的同意後,決定在本公眾號首發,以饗讀者。王裕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隨著政協會議的開幕,3月3日又是一年一度大家非常期盼的兩會開始。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面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為兩岸交流帶來嚴重衝擊的雙重挑戰,大陸堅定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方針沒變、力度未減,兩岸民間交流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助推力。臺當局一方面加緊推動「閉關鎖島」政策,另一方面在島內極力煽動「仇中恐中反中」民粹政治,抹黑大陸,抹紅兩岸交流,在兩岸民意之間不斷製造新的緊張和對立。在兩岸關係嚴峻、緊繃的形勢下,兩岸關係要想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推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兩岸同胞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而交流合作平臺的搭建與鞏固就顯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韓國瑜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民進黨執政的不得人心,更是島內民眾對兩岸關係回暖的期待。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
-
陸學者:兩岸關係處於「僵持對抗」 大陸給蔡英文的觀察期不會長
他指出,這半年來,兩岸關係整體水平顯著下降,雖然避免了立即性的衝突與攤牌,但處於「僵持對抗」階段,體現出「脆弱平衡」的基本特徵。他也認為,大陸給蔡英文的「觀察期」不會太長。 陳斌華首先對民進黨執政半年來兩岸關係形勢作出評判,具體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政治互信的缺失導致「脆弱平衡」。
-
6000字講稿兩岸僅300字 專家:蔡英文講話布滿陷阱
臺灣新領導人蔡英文的「5·20講話」受到島內外的廣泛關注,其中針對兩岸關係,她作出表述稱,「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這位新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表示,要依據現行規定和有關條例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
張華:歷史大勢與領導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交流30年的...
回顧兩岸關係30年的發展歷程,一個最基本的啟示就是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最終走向統一,但同時,不同領導人的不同抉擇也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 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關係基本態勢 兩岸關係的大勢是什麼?一是大陸對臺灣的實力優勢持續擴大,二是國際社會一中格局越來越穩固。
-
調整與大陸關係 蔡英文責無旁貸
民、共兩列火車正以對撞態勢加速前進,兩岸若無一方願意轉轍,520後兩岸關係就不可能維持現狀。 民進黨兩岸政策受到臺灣內部政治壓縮、美日中關係牽動,以及欠缺和北京當局的互信和有效的溝通管道等三重不利因素影響,自116二合一選舉落幕至今,雙方雖然都展現了一定程度的善意,但關於化解「九二共識」分歧的隔空對話,只是見招拆招,而且火氣似乎愈拆愈大。
-
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轉折點|民進黨|大陸|蔡英文|兩岸關係|臺灣
[新聞頁-臺海網]據大華網報導 臺灣《聯合報》近日就兩岸關係對臺灣民意做了一次調查,反映了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以及臺灣民意的矛盾。尤其,從該報十年來所做的兩岸關係民調來觀察,此次民調的確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一個轉折點,更要審慎分析,妥善面對。
-
蔡英文出席大陸臺商活動 承諾建立一致性兩岸關係
據臺媒消息,蔡英文8日出席大陸臺商活動晚宴時表示,臺灣經濟要再一次成功轉型,需要穩定的內外環境,兩岸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蔡英文承諾,致力「維持現狀」,建立具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我說到做到」。
-
臺灣擺脫不了對大陸的經濟依存——透視2018年兩岸經貿關係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2018 年兩岸關係繼續陷入僵局,但在祖國大陸大力推動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經貿關係依然保持了穩定發展勢頭,起到了兩岸經濟「壓艙石」的重要作用,不僅使蔡英文當局「經濟離中」企圖破功,還反作用於臺灣經濟本身
-
王裕慶、張立齊:「斷交」突顯蔡英文對世界大勢一無所知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臺灣當局最近的表現符合美國利益,巴拿馬也不會那麼快速、果斷做出對於臺灣當局關係斷絕的決定。蔡英文一直吹噓自己與美國的關係如何緊密,自我感覺太過良好。最近,美國在臺商會試圖提醒蔡當局注意兩岸政策,而蔡當局卻枉顧這一重要政治信息,甚至還認為自己比美國商會更懂美國。最後的結果卻是,巴拿馬與臺灣當局斷絕關係。
-
臺灣學子王裕慶:盼望2020能趕走蔡英文 邁向祖國完全統一!
王裕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臺胞。畢業於多倫多約克大學東亞研究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港澳與世界事務法學碩士。在兩岸各大主流媒體,發表過多篇關於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分析的時事評論。畢竟美國對臺灣問題也是希望最低的底線就是和平,而韓國瑜的兩岸政策也會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至於,在大陸方面更不是問題,只要韓國瑜不再硬撞反對大陸提出的政策,或出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重話,基本上就不會出現嚴重結構性的破壞關係問題。
-
臺灣人「大陸落後」偏見從何而來?
如今,隨著兩岸關係發展與交往的頻繁,同胞之間的來往也非常熱絡,很多臺灣青年人都把大陸當做實現個人夢想的地方。但不可否認,在不少沒來過大陸的臺灣同胞觀念中,大陸仍停留在「不文明與落後貧窮」的刻板印象裡。再加上臺灣政治發展本身比較複雜,一些媒體因背後政黨顏色刻意製造對大陸的偏見,更進一步固化著這種錯誤的優越感。於是乎,當他們真正來到大陸,便會有認知「碎一地」的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