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中說:「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寫一個故事期待被關注,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馬德 著
木心寫到: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而如今的時代,什麼都快,發展快、節奏快,「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雞血口號,更是讓很多家長們也被迫變得忙碌和急功近利。
不知從何開始,我們的教育文化似乎有這樣一種趨勢,即在啟蒙教育的時候,就看重一些結果導向的、可以被量化的品質。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生活中的「快」同樣也投射到了對孩子的教育之中,比如:
需要小學生死記硬背幾百首古詩詞
低年級就掌握加減乘除的快速心算
為孩子超負荷搶報學前班
……
但另一方面,那些無法被公式化和量化的、以及注重內在感受與生活體驗的部分,也許在兒童教育中被悄悄忽略了。
德國教育研究部曾進行了一項教育項目的研究-------關於「7歲兒童的認知世界」。
內容涉及生活實際,情感體驗,美感感受以及社會經驗,但是這份認知清單裡卻沒有一條是要求孩子應該去記住多少單詞、背多少古詩,珠心算有多快……因為,它們根本不是重點。
一個7歲孩子應該了解的69件事,作為家長的你掌握了多少?今天象老師節選了十五條重要的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其實很多成年後遇到的問題,早在童年時就埋下了隱患的種子。
7歲,是孩子開始從零星學習邁向系統化學習的關鍵點,如何引導孩子分辨不同的情緒、認知自我和世界。看完這個清單,作為家長的你一定也有所收穫。
參考原作:
多納塔·艾申波茜(2017)。童年清單。北京市: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