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發育往往是父母最關心的話題,新生兒時期,關心孩子的身高體重,恨不得一天稱三回,每回都能看到上升的數據。三四個月後,關心孩子的動作發育,「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每個大動作發育都要跟別家孩子對比一番,稍微遲幾天就開始焦慮,是不是娃發育有問題?
好不容易熬過1周歲,孩子能走會跑了,又開始糾結語言發育,為什麼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
那個3歲不會說話的小姑娘,上幼兒園不到半年,被老師吐槽「話嘮」
小侄女就是一個說話晚的孩子,別家孩子一歲半已經說話很溜了,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各種稱呼得心應手,但是小侄女不行。她14個月開始說話,第一個稱呼是姥姥,因為是姥姥帶大的,跟姥姥特別親。可是姥姥有點拗口吧,她喊了一年半的「鬧鬧」,直到今年上了幼兒園才改過來。
爸爸媽媽的稱呼比較容易,十五六個月學會後一直很溜。其它語言就不行了,常常單個字往外蹦,小豬佩琪是「佩」,汪汪隊立大功是「奇」,一著急就「啊啊啊」亂喊一通,別人聽不明白就開始發脾氣。
媽媽和姥姥一直都非常擔心,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於是2歲時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卻說沒問題,讓回家多跟孩子說話。
3歲時,小侄女還是不會說話,帶著焦慮的心情,把她送去了幼兒園,本以為會不太順利,誰知小侄女如魚得水,快樂的不得了,說話也有了很大改善。
上周家長會,小侄女竟然被老師吐槽「話嘮」,說她小嘴「叭叭叭」的可能說了。
面對小侄女的改變,擔心不會說話的媽媽和姥姥終於放心了!
孩子說話晚,是智商有問題,還是「貴人語遲」?
對於孩子說話晚的問題,常常會有家長認為是智商有問題,或者是「貴人遲語」。
但是實際上,孩子說話晚多是正常的,跟智力沒有太大關係!
智商有問題,想必大家都明白什麼意思,這裡就不多說了。
貴人語遲,常常被理解為: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將來有富貴命。
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這個成語出自《論語》中的: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意思是,很有謀略的人不善言談,但心中有數、行動迅速。
注意,這個成語跟「孩子說話晚」完全不搭邊,也不是「說話晚將來有富貴命」的意思,純粹是人們的理解錯誤!
其次,美國研究者曾經針對「孩子說話晚」做過一項實驗,他們一共測試了100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或有障礙的孩子,結果顯示,這100個孩子中,只有1個孩子是智力低下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
這就意味著,孩子說話晚不代表他們智商有問題。同樣的,說話晚也不是所謂的「貴人語遲」,只能代表孩子的語言發育稍微晚點而已。
這個說法理解起來並不難,孩子發育本來就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快點有的慢點,多是正常的,不要把所有問題都歸結到智商上。
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呢?
孩子兩三歲不會說話,首先應該帶娃去醫院檢查看看,是不是生理原因,比如舌息帶是否有粘連?聽力是否正常?如果沒有問題,就得從生活中尋找答案了。
叮咚2歲時外出,曾經偶遇過一個同齡的小男孩。雖然年紀相當,但是語言能力幾乎是「天壤之別」。
叮咚2歲時已經是個小話嘮了,一天到晚小嘴就沒有閒著的時候,不是吃東西就是說話,看到什麼問什麼,常常打破沙坑問到底,吵得我腦袋疼。
這個小男孩幾乎不會說話,至少我們一起玩的兩個小時,所有話都用「啊啊啊」來代替,想要去池邊看魚,他「啊啊啊」的告訴爸爸;想要吃零食,指著小賣部「啊啊啊」的喊著……
跟他爸爸聊了一會兒,男孩爸爸說他家孩子2歲了還不會說話,去醫院檢查說是沒問題,就是說話晚,讓多跟他說話。跟我取經為什麼我家孩子說話這麼溜?
我說估計是遺傳的吧,孩子爸爸、爺爺、姥爺還有舅舅,全都是話嘮,沒有他們聊不來的天。同時還跟父母有關,從孩子半個月開始,我每天都會跟孩子說話嘮嗑,聽多了自然就會了。
聽到這裡,男孩爸爸突然來了句,應該是跟父母有關。我老婆一個人帶娃,天天玩手機,白天基本不跟孩子交流,我晚上下班比較晚,回到家孩子已經睡著了,說的就更少了,估計是這個原因,孩子才不會說話的。
不跟孩子交流,應該是很多孩子不會說話的最大原因。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說話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到年齡自然就會說了,沒必要提前幹預。但是實際上,孩子的語言發育受外界影響非常大,如果長期處於一個語言缺乏的環境,得不到有利的語言刺激,他們的語言發育就會明顯滯後,出現說話晚、不會說話的情況。
同時,語言刺激還得注意,最好家人統一語言,不要方言、英語和普通話毫無規律的交替進行,雜亂的語言環境,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如何鍛鍊孩子的語言發育,讓他們早說話呢?
想要鍛鍊孩子的語言發育,讓他們早說話,簡單來說就是給孩子提供有利的語言刺激!
1、詞彙量要豐富
跟孩子溝通時,很多父母擔心孩子聽不懂,往往喜歡用疊加詞,或者非常簡單的話語。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雖然聽不懂,但是詞彙量豐富的環境,將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造成有利的刺激,為孩子的語言表達奠定堅實的基礎。
2、多跟孩子互動
父母不僅要說,還得會說,跟孩子進行互動。比如,跟寶寶聊天時可以常問「寶貝,你在做什麼呀?」「寶貝,這個是不是很有趣?」
同時,還應該跟寶寶視線交流,等待他們的回覆,等「啊啊啊」以後再繼續說。而不是自己一邊喋喋不休,不管孩子的表情和反應。
3、語言不要簡單,也不要太複雜
跟孩子聊天,語言要注意,不要太簡單,一天到晚說不上幾句;也不要太複雜,一會兒英語,一會兒方言,一會兒普通話,孩子腦子都亂套了,又怎麼會得到有利的刺激呢?
4、情景和語言相結合
不要一味在宅在家裡,可以帶孩子外出走走,長長見識,路上的一切,比如動物的叫聲、孩子的嬉鬧聲、汽車的鳴笛聲,都可以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刺激,增強孩子的聽力和模仿能力。
看和聽的同時,媽媽還可以結合情景說給孩子聽,甚至可以讓孩子通過複述的方式進行情景表達和描述,這樣既可以造成有利的語言刺激,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又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聽故事、聽兒歌、唱兒歌、讀繪本等方式的效果也不錯,父母都可以嘗試看看。
PS:除了語言刺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咀嚼能力的鍛鍊!
寶寶說話,不只是張嘴那麼簡單,口腔肌肉必須靈活。如果口腔肌肉發育不好,語言發育將會受到影響,導致口齒不清,不會說話。
而鍛鍊口腔肌肉的最佳辦法,就是咀嚼能力的學習!
8-12個月是寶寶咀嚼能力學習的黃金期,父母需要按照需求提供不同質地的輔食,比如8個月是寶寶的「蠕嚼期」,應該給孩子吃質地稍厚的糊狀輔食;9-10個月是寶寶的「細嚼期」,應該吃質地柔軟的塊狀輔食;11-12個月是寶寶的「咀嚼期」,應該給寶寶較大、較軟的塊狀輔食。
同時還可以增加一些小零食,比如蘋果條、黃瓜條,煮熟的胡蘿蔔條,都可以進行咀嚼能力的鍛鍊。
只要寶寶學會吃飯,正確吃飯,咀嚼能力得到鍛鍊,口腔肌肉就能發育的不錯,為後期的語言學習打下不錯的基礎。
叮麻寄語:
孩子說話晚、不會說話,多是正常的,可能跟語言環境有關,父母用心陪伴,耐心引導,為孩子創造一個語言豐富的環境,給他們足夠的有利的語言刺激,孩子很快就能變成一個說話很溜的小話嘮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