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意義及實施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大學生信仰教育是指能夠使大學生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嚮往和追求,並逐步成為支配其人生行為的精神動力的教育活動。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施,目的在於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大學教育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教育必須承擔的任務,理應處於高校教育的核心地位。

  大學教育中實施信仰教育的緊迫性

  在大學教育中實施信仰教育,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內部因素的制約。

  首先,大學中實施信仰教育存在著來自兩個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二是校外社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由於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不僅有經濟間的競爭,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競爭,而這一切最終的結果是人才間的競爭。在傳媒手段高度發達的今天,西方國家憑藉其技術優勢推行文化霸權,向大學生輸入他們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這會對一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導致他們思想混亂、價值轉向、道德失範。另一方面,目前我們仍然處在社會的轉型時期,經濟和文化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所恪守的信仰受到了衝擊和考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價值取向衝擊了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同時,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的懸殊引起利益失衡和價值背離,黨內腐敗現象也在嚴重敗壞黨的形象,這些都對大學生的信仰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其次,在大學實施信仰教育也存在著內部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就高等教育本身來講,信仰教育並不是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完成的,把專業學習的教育和信仰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才是關鍵所在。此外,我們在信仰教育的實施中強調灌輸,卻忽視了支撐信仰的精神動力,無法使大學生形成自覺自律的行為。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對於信仰教育還存在模糊認識,積極要求參與信仰教育以及實踐信仰教育的主動性不強,追求以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信仰教育的要求不夠積極。

  這些現實問題,足以說明當前強化信仰教育的緊迫性。在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加強青年學生的信仰教育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信仰教育在大學教育中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一是信仰教育是大學生行為選擇的基本出發點。二是可以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一種精神凝聚方式。三是大學生信仰的形成對社會的影響巨大。可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既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選擇,更是教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信仰教育的實施要求

  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思潮和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我們要在大學教育中運用正確的方法和教育原理,開展信仰教育。

  把信仰教育納入大學教育體系的全過程。要把信仰教育作為貫穿大學教育的一項核心內容,做到廣大教師、教輔人員和管理人員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幹部、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的積極性,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接受。要把專業學習和信仰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信仰教育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植根於與時俱進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中,引導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全面、正確地看待國家、民族的發展進程。

  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開展信仰教育。一定要從大學生的生理和成長特點出發,實現信仰教育的自覺導入。必須在準確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其思想狀況、性格特點、接受條件等情況,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信仰教育。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信仰需要,提高他們正確進行信仰選擇的能力。

  遵循教育基本規律開展信仰教育。應遵循教育基本規律,建立健全教育機制,推動大學生信仰教育健康發展。要在教學體系和內容上有所創新和突破,以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增加新題目和新內容。同時,要用真理的科學性使受教育者信服。

  貼近現實生活強化信仰教育。大學生的信仰危機源自於現實生活,要解決信仰問題,只能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剖析問題查找根源,從而找到引導的途徑。從青年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創新意識、參與實踐的熱情出發,順應青年人的這一成長規律,積極主動地聯繫主題較強的實踐基地,積極開展服務社會的活動,並對實踐內容給予正確的講解和引導。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開闢信仰教育新空間。要把信仰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園走入家庭,大力建設對青年學生有影響力的、傳播積極信息和先進文化的網站;大力開發信仰教育資源,使大學生運用高科技手段,聲形圖文並茂地接受全方位、多角度的信仰教育。同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個人自我完善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要注意挖掘我國傳統文化和人文知識方面的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人文知識教育。要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來印證理論,只有在實踐教育中,大學生才能真切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才能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信心。(社科院網站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該文為教育部09JDSZ1005和10LZUJBWZY082項目成果)

相關焦點

  • 李德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信仰教育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思想和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與方向,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性質與方向,是引領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理論先導。   大學生是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對象,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當代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將馬克思主義融入大學生信仰教育之中,用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和普遍真理去影響學生、指導學生、引領學生,在大學生科學信仰形成過程中充分發揮科學理論的導向功能,促使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逐步形成。
  • 大學生信仰教育: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關於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徑的思考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於是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機」的問題。  其實,我們的信仰教育是不缺乏的。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都在接受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信仰教育。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出現多元化,信仰選擇也日益多樣化,這些都使青年人眼花繚亂,茫然失措。而我們信仰教育的方式少有改變,還是過去傳統的灌輸方式。
  • 樹立青年大學生的法治信仰
    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者與引領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與主要依靠,青年大學生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對法治事業的熱心擁護,將帶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最終將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有序展開。 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是培育法治信仰的前提。 沒有知,談何愛?!
  • 調查顯示:大學生宗教信仰與傳教活動增多無關
    實事求是地說,對於一般人來說,向陌生人表達自己對宗教信仰的看法,目前還是有些障礙。所以此次調研活動中,學生既是調研的主體也是客體,他們之間的交流比較暢通,幾乎沒有什麼障礙。  人大的學生工作部在2008年作過一個關於大學生思想情況的調研,從這份材料看,近年來大學的政治思想教育並不是很強,或者說它產生的效果並不理想。
  •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這些大學生宗教信仰群體正在受到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調查組針對北京地區高校學生的基督教信仰狀況展開調查,這項調查也受到國家統戰部的高度重視。  調查項目的負責人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慧林教授,調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問卷中有437份問卷選擇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 哈師大大學生理論宣講團:用理論學習點亮學生信仰之光
    由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啟動的「以史為鑑,築夢青春」大學生理論學習系列宣講,讓有意義的理論變得有意思,讓有高度的宣講變得有溫度,讓歷史觀體現時代感,讓理論學習成為了校園新風尚,用理論武裝點亮學生的信仰之光。精選隊伍,把責任擔起來「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教師心中紮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 調查顯示大學生宗教信仰與傳教活動增多無關
    宗教和信仰是兩回事實際生活中,很多大學生信仰者都是有家庭信教背景的。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很多,有些人是生下來就受洗的,還有一些人是後來皈依的。就西方傳統而言,生下來就受洗的人也要經歷一種自己的選擇。原教旨主義走到極端,只有宗教的狂熱,卻談不上真正的信仰,其危害有目共睹,絕不亞於宗教的世俗化。應如何看待一些大學生因精神追求而信仰基督?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和過去信仰群體不一樣。過去信仰者的精神追求更多的是尋求一種心裡的安寧、精神的慰藉,有時甚至只是出於極度的孤獨、恐懼、無助,或者是被疾病所困。
  • 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的創新實踐
    但同時受各種因素影響,大學生信仰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部分大學生對理想信念認識模糊,往往從實用主義角度理解政治信仰問題;有的價值觀偏移、重實際的價值取向突出,講究奉獻的精神弱化;有的缺乏集體主義觀念,追求個人主義、艱苦奮鬥精神淡化,等等。青年大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系好理想信念這枚「人生的扣子」,抓好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十分重要、刻不容緩。目前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
  • 信仰的真正意義
    信仰的真正意義網上,有人時不時指責別人「沒有信仰真可怕。」
  • 青年信仰教育期待對話模式
    青年在改革中需要什麼樣的信仰,他們會在論壇上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接收者」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內,教育者憑藉其所掌握的信息和資源優勢獨佔話語權,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忽視的。」中國人民大學張麗絲表示,「教育者如何走出這一困境,這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解決的困難。」
  •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信仰!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信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 抗疫鬥爭對大學生的重要教育意義
    抗疫鬥爭對大學生的重要教育意義 2020年05月12日 11: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勁松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關於信仰
    (《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分析》,孫全勝,2019)據 2014 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比例遠遠高於普通群眾的比例,全國大學本專科在校生約 2500 萬人,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達到 7% 左右,絕對數量在 175 萬人以上。
  • 培植偶得 l 信仰是教育的靈魂
    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 這些不同尋常之見都在說: 教育需要信仰,教師應成為有教育信仰的人。 談到信仰,自然而然,會想到事物的價值。什麼是價值?通俗地說,價值就是好,是善,是有益,是事物對人的意義。從哲學上說,價值就是客體之於主體的效應。價值的本質在於發展,在於使主體更美好。人們說一個事物有價值,意味著它能滿足某些需要。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其二,對學生信仰宗教認識簡單。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宗教信仰現象,存在著多層次、多原因、不穩定等特點。學生參加宗教聚會、閱讀宗教書籍,有宗教信仰的成分,也有好奇、求知、社會交往等的因素。當前,有些高校對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往往採取簡單的措施,或放任不管,或採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出現問題則以「堵」、「禁」作為主要手段。這也是近年來高校宗教工作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問題卻仍未得到正確處理的重要原因。
  • 略論當代青年的信仰困境
    【摘要】當代青年的信仰困境主要表現為理想與社會的錯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主流信仰與多元信仰的競爭、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疏離等方面。信仰傳承要契合青年人的情感或利益需求,結合物質條件的發展程度、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以及大學生的思維特徵等進行闡釋和引導,並且要避免過度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傾向。
  • 華中師範大學實施素質拓展學分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實施素質拓展學分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 2011-03-24 教育部簡報〔2011〕第33期華中師範大學自2007年開始在全日制本科生中實施素質拓展學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藝術修養,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理想、信念、信仰在價值觀中的地位及其意義
    理想、信念、信仰是處於支配地位的核心的價值觀念,所以,人們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人們的價值觀的集中表現。○理想、信念、信仰是居於支配地位的、核心的價值觀念,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這就決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設的核心,是造就「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證,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對人們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 「小康之約」評論:沂蒙精神對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沂蒙精神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他們自覺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了方向。首先,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創造的寶貴紅色精神財富,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信仰堅定、追求理想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沂蒙精神顯示出的思想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對於現階段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有裨益。
  • 張文亮大學生視頻課程全系列1-12:《人生意義的追尋》
    張文亮教授為大學新生推出了《人生意義的追尋》12節課程(也可至臺大開放課程網上觀看: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2S118)Lesson 1:大學的意義張文亮大學生視頻課程《人生意義的追尋》Lesso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