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幼兒園的小女孩穿著三四千的裙子來園,卻被其他小朋友一不小心扯壞了,家長直接找幼兒園老師要求對方家長賠償,對方家長也是好說話,直接按原價賠了3799元。此事了結。但意外的是,三天之後,這個女孩被全園的小朋友孤立,再也沒有人和她講話了。
有人說,小朋友之間也是個小社會;
有人氣憤,穿那麼貴的裙子上幼兒園,弄破了也活該;
有人說,弄壞了賠償,理所應該。
……
看似一件小事,裡面卻暗藏玄機,不由得讓我想從幾個角度去分析這件事。
①,女孩家長給孩子穿三四千的裙子:
這個家庭顯然物質上有所富裕,要不買不起這麼貴的裙子,有孩子的媽媽會了解,小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條裙子最多也就穿一年,除非你往大了買!
但是,這位家長又不依不饒地找對方家長來賠償,顯然,她家的物質基礎也沒富裕到哪兒去,如果三四千的裙子真的像打個水漂一樣,就不會有後面的賠償了!
②,對方家長:
對方家長沒有過多的理論,只是按照原價3799賠償了。
有兩種情況,第一,對方家長根本就沒有把3799放在心上,是個更大的「茬兒」,不就3799嘛,賠就賠了!
第二,就是老實本分,既然自己家孩子不小心弄了裙子,人家要求賠償也不過分,雖然物質不富裕,但是3799也拿得出來。
關鍵的一點來了!
三天後,沒有人給這個小女孩說話了。
是誰在背後起的作用呢?
有人說是孩子之間的小群體,我看不盡然。小孩子經常之間會有點「小矛盾」,甚至他們都不會把「裙子破了」當回事兒,一時惱,一時忘,一會兒又和好了。
③,我們忘了說幼兒園老師了。
先是這位家長找了幼兒園老師理論,才有的後面的賠償。「老師覺得這個要求很合理,二話不說,找了對方家長」。
合不合理呢?
合理。老師做的也對。
但中國自古除了合理,還有合情。
顯然,後面的結果出現,原因是違背了人情,又符合人情。
那麼貴的裙子,對於普通家庭來講,幾乎是一個月的生活費。如果出現了「意外」,人們會本能地減少這種「意外」的發生,怎麼減少最節約成本?
那就是再不和這個女孩接近,避免「擦傷」。
那是誰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
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下面幾點:
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就該偏愛,富養女兒要從小做起,一條三四千的裙子算什麼。
她想做什麼?初衷一定不是想給自己女兒「樹敵」,而是想讓她「鶴立雞群」!
即「贏在起跑線上」。
但世界上真的沒有鶴立雞群,只不過是你自己以為是鶴而已。
有個東西叫「圈層」,你的收入,你居住的地方,你的工作環境,基本上決定了你的圈層。
上哪兒個幼兒園,上哪個小學,和上面的因素息息相關。
即便你強弩著去夠另一個圈層,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而達不到所謂的平衡。不平衡,一定不長久,這也是它的副作用之一。
有的時候副作用來的很慢,可能幾年,可能十幾年。
比如,某市的一個大學生以680多分的成績考入了清華,但上了清華,沒有了爸媽的約束和管教,便像撒了的鷹,在清華混混度日,最後被開除,一夜回到解放前......
類似的慘痛案例,有很多。
我們都想鶴立雞群,可是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得很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那是不是人就甘心墮落而不上進了呢?
一定不是這個意思。
大染坊裡有一句經典臺詞,「什麼貴族?那是幾代人的氣質沉澱。」
一句話,交給時間。
為什麼沒有人再和這個小女孩玩?
因為趨利避害,人之本能。
本質上沒有誰比誰高尚多少,沒有誰是正義的一方,大家都只是在夾縫中努力的活著。
可能有幼兒園老師的善意提醒,可能有眾多家長的不約而同。我相信,這件小事一定在班級裡的家長群裡傳開了:
某某家的小孩的裙子三四千,千萬別蹭破了,要不一個月的生活費沒了......
不需要指責,不需要感嘆,人類本能,是你,你也參與其中。
所以英雄可貴,我們需要得到英雄的救贖,卻不希望自己是那個英雄。
[夜深了,有最荒蕪的灰。天亮了,我還得邁開腿。]
有的時候,我們會低估小孩子。這種低估第一次被拿到大眾潮流裡來說,是《隱秘的角落》。
第一次在生活裡意識到是,四歲的女兒對我說,她們班裡有一個「老大」,然後需要具備什麼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當「老大」,比如一些我們大人看起來很無謂的東西——長得高,年齡最大,玩具最多。
有次第之分,說明有對比在裡面。
這種對比,是人格裡自發的。
有時候社會的畸形和人心的險惡難以避免,我們沒必要特意得為小孩打造絕對「真善美」的環境。
一切的「人為」環境,都是自欺欺人的幻想罷了。
上面的例子,家長的發心是好的,希望女兒美,希望女兒高貴,但是結果卻南轅北轍了。
有人說了個他小時候的故事,班裡轉來了北京來的同學,吃得好,穿得好,看上去高貴,比同班的農村娃兒,任何方面都生生高出一截出來。
但是,不到一學期,便轉學了。
這就又回到了第一個話題,鶴立雞群的偽命題。大多時候,小孩只是沒有成熟的大人而已。
人性絕非善惡那樣簡單,想一想,真的很奇妙。
小孩,亦是大人。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