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知我知 25億塊石頭建起信仰之城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由一塊塊鐫刻著瑪尼經文的石頭壘起的巨城,幾乎每一天都在一寸寸升高,一尺尺擴大。(圖片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攝影:海憶水 徐耀桂)

嘉那瑪尼城的佛塔(圖片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攝影:海憶水 徐耀桂)

刻有經文或「六字真言」的瑪尼石(圖片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攝影:海憶水 徐耀桂)

傳說,300多年前,著名的第一世嘉那活佛於此地撿到一塊天然自顯的瑪尼石,這位聖者頓時洞悉了自己的使命:應於此地利樂眾生,昌盛佛法。於是,他便在這裡不斷雕刻瑪尼石,平靜地度過了一生。自此,在結古鎮邊緣沉雄渾美的高山大坡之側,凝結著第一世嘉那活佛和其後無數佛教信徒的心血結晶,由一塊塊鐫刻著瑪尼經文的石頭壘起的巨城終於誕生,幾乎每一天都在一寸寸升高,一尺尺擴大。至1955年,嘉那瑪尼城的瑪尼石數量竟達25億塊之多。

藏族地區把經文或「唵瑪尼叭咪哞」六字真言刻在石頭上的這種獨特的宗教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據說早在松贊幹布之前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藏族人認為山是神的化身,有超人的威力,構成山的石頭是神靈的一部分。在有神靈特性的石頭上刻上經文或「六字真言」,是一種很神聖的事情。因此,藏地信眾無論窮富,都儘可能多地敬獻經石,把它當作尋求佛祖保佑、追求精神敬仰和消災滅疾的神聖功德之舉,只要有可能,他們就終生孜孜不倦地在進行。而且沒有任何人在石上刻字留名,這就是所謂的「佛知我知」。

嘉那瑪尼城距西寧850多公裡,海拔4500米。巨大的瑪尼石堆和一座大轉經堂、一座佛堂、10個大轉經筒、300多個小轉經筒、十幾座佛塔,共同構成了這處朝聖之地。瑪尼石城正中心,有一座用紅色瑪尼石壘成的百丈寶塔,聳入雲霄。石城的佛堂內,供奉著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那塊天然自顯的瑪尼石。沿著整齊的瑪尼牆拐入經石城堡的內部,千姿百態、繁若星辰的經石一下映入眼帘,數十億塊或新近彩繪,或色彩剝落、經受了時光雕琢的經石,縱橫有序地呈現在明朗的天空下。 瑪尼石牆的正中,鑲嵌著六塊藏文雕刻的佛教六字真言,每塊長寬大約都是兩尺,色彩各不相同。石牆從四周曲折逶迤,沉穩地向石城中心延展。石牆和石牆之間,形成寬為兩米的巷道。嘉那瑪尼石刻數量之多、雕刻時間之長、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在石經城牆面朝公路的經堂前門上,掛著「金氏世界紀錄之最」的英文、中文和藏文的證書。

我們到來的這天,恰逢藏族信眾繞山朝拜的一個好日子。按照當地藏族人的習慣,若想功德圓滿,須得圍繞瑪尼石城轉100圈,折算一下,等於60多公裡。 而轉一圈嘉那瑪尼石堆,就具有誦讀一億遍六字真言的無量功德。

置身瑪尼石城,滿目都是雕刻在石頭上的經文和藏傳佛教圖像。這些石頭,有些是當地藏族牧民就地取材,精心磨刻繼而彩繪之後送來的;有些則是虔誠的信眾不遠千裡,發願背負而來;有的石頭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洗,顯得滄桑厚重,更多的石頭則是新近雕制的,多彩醒目,以示佛法不息。精雕細刻的石頭上,留下的有六字真言,也有長篇經文;有綠色或者白色的溫柔度母,也有讓人敬畏的護法金鋼像。

瑪尼石的石料,大部分是從附近山裡開採後一塊一塊背來的漢白玉,也有絳紅和青綠色的其他上好的有色石塊。經石大多是本色的,簡潔高雅。也有不少,尤其是大石板,塗染上了鮮豔、明耀、反差極大、飽和度很高的紅藍白綠黑等顏色。白色的經石,外周一般還要塗畫上絳紅色的框邊,顯得肅穆神聖。經石雕刻的技法,有陰刻、陽刻,有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按照藏區傳統說法,哪怕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旦刻上經文或六字真言,就不再是普通的石頭了。

經石城外的甬道裡,有許多當地老阿依(藏族老奶奶)在出售刻好的經石,有的大如磨盤一排排立在牆腳跟,有的小到可用手掌握住。這些都是為遠道來石城轉「廓拉」 和獻石的人準備的。據說,每獻一個經石,就等於念誦了一遍經文。據說獻的經石越多越大,便越能消災祈福。 也有非常小巧的,供遊人帶走收藏,或用作護身石。

經歷了地震的瑪尼城更加令人感動

藏曆12月15日是結古鎮的節日、新寨村的節日,其實就是嘉那瑪尼石城的節日。這一天,嘉那瑪尼廣場前舉行「嘉那幫瓊」,把藏語「幫瓊」譯作漢語就是「節日」。從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和青海各地而來的藏傳佛教僧侶、信眾,就像一條條溪流,匯聚到這裡獻瑪尼石,轉瑪尼堆,觀看第一世嘉那活佛創作的舞蹈,往往形成人數逾萬的盛會。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石刻文化,但像青藏高原這樣普遍、這樣和此地民眾的信仰與生活緊緊聯繫的,可謂絕無僅有。而「嘉那幫瓊」,可以說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石文化節。

從結古鎮到新寨村,不過十裡路程。當我再次來到新寨嘉那瑪尼城時,卻趕上了一場急雨,雨水迅速地把這座聲名顯赫的瑪尼石城澆溼了。儘管在2010年4月14日玉樹遭遇地震時,新寨瑪尼城嚴重受損,40%完全倒塌,60%瀕臨倒塌;結古寺和結古鎮也面目瘡痍,但是作為新寨村地理和精神的核心,瑪尼石城卻比10年前更加讓人感動。在藍天青山的環抱中,20億瑪尼石壘成迷宮,來自遠遠近近的信眾,一如既往地環繞石城而行,並不住親手整理著坍塌的石城。

新寨村是玉樹乃至整個藏區瑪尼石雕刻的專業村,村人既不採挖蟲草也不養殖藏獒,全村有60多戶人家在雕刻瑪尼石,並以此為生。然丁,29歲,自學雕刻並從事瑪尼石雕刻也有十餘年了。他家9口人,除自己一歲半的兒子外,全家其他人都在從事與雕刻相關的工作,十多年來,究竟總共雕刻了多少塊瑪尼石,然丁自己也說不清。村裡也有一些老人雕鑿瑪尼石不是為了賺錢,在他們看來,雕刻瑪尼石和念經、轉經一樣,能超度亡靈,是個修行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基督徒信仰的歸正與復興「正信、正知、正火、正德、正工」
    什麼是平衡的運用聖經?請看主耶穌受魔鬼試探的這件事情。注意這句話:「經上『又』記著說」。耶穌禁食四十天以後,撒但就來了,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你把石頭變成餅吧!因為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你可以這麼做。牠先講一句人肉身方面的需要。耶穌回答的時候怎麼說?
  • 香港城大校長郭位再談《我的老師》:術業有專攻 知之為知之
    中新社香港6月26日電 (記者 趙建華)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再談《我的老師》。他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文素養與所學專業甚至讀書多少無關。  25日晚,香港作家聯會在港舉行第十二屆理事會就職典禮,郭位應邀主講《我的老師》。
  • 「知」與「行」
    隱性之行,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形無相的覺知,這個心有終極意義。心如何行動呢?通過念頭,念頭又被稱為意,簡單的意是意念,複雜的就是思緒、思想。起心動念就是隱性之行。「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佛告舍利佛說:這種妙法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才會宣說,就如同優曇缽花一樣,只是在很短促的時間才會出現。舍利弗,你應當相信,佛所說的教法都是真實不虛的。諸佛隨順不同的因緣和眾生宣說不同的法門,其旨趣是頗為深奧難解的。為什麼如此說呢?我曾經以種種方便法門,種種因緣法,種種的比喻言辭來演說諸法。但今天我所宣說的這種法門並非通過思維忖度進行分辨就能對其理解的,唯有諸佛才能真正知解這種法門的奧妙。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還有誰知?
    因為楊震任職荊州刺史時,曾經提拔過王密,所以王密得知楊震路過昌邑縣,白天謁見過楊震後,晚上則偷偷贈送他白銀十斤,以報答楊震當年的提攜之情。楊震見狀,回道∶「咱們是多年老朋友了,我十分了解你的為人,你卻根本不了解我,這是為啥呢?」王密訕訕說道∶「現在已經是深夜了,不會有人知道的,您就收下吧。」楊震聽後,正色說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
  • 歷年高考滿分作文:《熟而知之》《退而知之》
    中國自古有「學而知之」的說法,這裡的「學」,通常被理解為從師學習。韓愈就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請結合你的心得和體驗,在「______而知之」中的橫線處填入一字,構成題目,寫一篇文章。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簡志:璧山區璧城街道市政科物業管理處在璧山實習的最後一周裡,我感覺十分充實。8月17日我代表璧城街道物業管理辦公室前往銀海大廈小區業主代表大會投票選舉現場進行維護秩序和監督;8月18日,我們在璧山參加實習的五位同學一同前往霧都賓館參加北京大學重慶選調生座談會。
  • 什麼是所知障?
    這是跪於佛前所發的願,救護眾生向正道的志業,不該打混,否則就是不孝,就是落入邪見外道中;眼見眾生為邪法所惑的下墮法修為中而不去救護,是無慈無悲、不順孝道的人。 禪宗祖師的施教方便、種種作略就是為了帶著學人,來打破這無始無明的第一著。眾生因為無始無明所覆,自無始以來,能生一切一念無明以外的塵沙惑上的煩惱;但無始無明煩惱自無始劫來,不論是二乘學人或大乘學人,只要能夠回小向大,承擔起菩薩種性的心性,在七住位初明心時,無始無明的煩惱才和他們見聞覺知的心相應;而當相應無始無明的時候,這時候就會深思:自己悟了為什麼不是佛?為什麼沒有具足佛地的一切功德及福德?
  • 【創城應知應會】你對創城知多少?——創城知識點
    【創城應知應會】你對創城知多少?——創城知識點 2020-08-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呼其名曰:「由,我今教誨汝為知之乎!」此皆語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者,此誨辭也。言汝實知之事則為知之,實不知之事則為不知,此是真知也。若其知之,反隱曰不知:及不知,妄言我知,皆非知也。」言子路性格剛,此處應理解為逞強,好面子,常不知而強言為知,所以夫子特為子路教誨不要自欺欺人,要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真的知道。
  • 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種子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經中 如來開示說:「所知障所斷除的是親見法無我的事實,所證得般若實相的智慧極為殊勝、極為清淨。」所知障的摧破,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所知障所障蔽的主要在於障蔽法界萬法體性的了知,主要在於蒙蔽眾生對於法界實相的親證。
  • 「上師知!上師知!上師知!」三次呼喚「上師知」的含義是什麼?
    答:法本中的「喇嘛欽」是「上師,您遍知!」的意思。「喇嘛」是「上師」,「欽」是「知道」。問?三次呼喚「上師知」,每次祈請的對象及含義分別是什麼?     答:第一次呼喚「上師知」時,是向佛、法、僧三寶中的「佛」,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中的「上師」,以及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中的「法身」祈請,這時,要發出強烈的「出離心」!希望遍知一切的上師啊!您知道我和所有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一直都受著無邊的痛苦,我向您呼喚,祈請您加持我們趕快脫離輪迴啊!
  •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 [1] 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注釋】[1]有所待:有所依憑。 【譯文】     了解自然的法則,並且知道人的準則,就達到了認知的極致。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閩王王審知與義存祖師
    由於王審知出身貧寒,體察百姓之疾苦,所以在他為政期間,便以儒治國,施行德政,據載,他:  起自隴畝,以至富貴,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與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乾寧二年(895年),義存率千人之眾為王審知說法,王審知又舍錢為義存建造房屋,據載:  時閩主王審知權執霸位,向師道化,嘗領千眾於東西第為王說法,初舍俸錢三十萬,創橫屋二十間,次舍錢三十萬,創法堂、迴廊、方丈等宇。
  •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第四種是菩薩知見。就是依深明因果和我法二空之理修行者,就是知道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如上所說,法我是我們佛性中最根本的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種性就像稻種、麥種,種下去可以長出稻子、麥子來一樣。我們的世界和一切東西都是由佛性四大種性地水火風生成的。假如執牢這個種性是真實的我,還是執著,法我不空,不能成道。
  • 「生而知之」辯
    圖註:孔子講學圖按:前幾天我在微信公眾號中發了一篇《夫子所言的「四類分子」》一文,藉助《中庸》中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句話,聯繫現實生活,對夫子所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做了進一步的解說。
  • 絕美· 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 | 我知其中 無意可指
    有願護法,載我不難。 我道既成,兩願亦滿。 持此見佛,知佛不遠。 龍頭觀音(闢支佛身):以不同姿態乘龍顯聖於祥雲中,是化身天龍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