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值得分享!關注「守藝」,每天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中國過去一直是一個農耕社會,自然災害在所難免,比如水災、旱災、地震、蟲害等,老百姓過去都說,一年的收成好不好,完全是看天。
這說的也是有理有據的,自然災害一直對農耕的百姓來說,十分頭痛,其中鼠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老鼠傳播疾病,損害莊稼、破壞衣物,食人五穀, 啖人蠶桑。真的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所以在對抗老鼠的方法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捕鼠巫術,比如蠶貓。
蠶貓驅鼠
蠶貓,一隻有虎威卻是貓形的動物,倒八字眉下兩眼圓瞪在注視著周圍,腰微弓,尾巴豎起,又好像微微擺動,似乎可以隨時躍起捕捉老鼠。在當地的農家中,蠶貓是常見之物,雖然被歸為泥玩具,但也有其用途。
清代沈練著作的《廣蠶桑說輯補》記載:「蠶最為鼠所喜食,飼蠶者不可無貓。無貓之家,每以泥塑假貓外加粉飾,置蠶室中嚇鼠,此可暫持,久則不靈。」
蠶貓,並不是活生生的貓,而是一種彩繪的泥貓,這是蠶農為了驅趕老鼠而世代傳承的一種古老民俗,也可以說是一種巫術。
蠶桑業是江南地區的主要產業,也是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明清時期的江南農家,
幾乎家家養蠶,戶戶栽桑;並且,鄉鄉有繭行。在當時,煮蠶抽絲、拉絲棉、摜絲棉亦是農家副業。
養蠶農家如何防鼠害,已是養好蠶的關鍵。在江南地區的農村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一位農婦,開春時趕廟會,看到路邊有賣泥人的攤子,看來看去,看到一隻長著兩撇鬍鬚、憨態可掬的泥貓,十分喜歡,買了回家,放在蠶室中賞玩。當天半夜,農婦和往常一樣到蠶室給蠶添桑葉。在門外看到蠶室裡有一隻小花貓在追趕老鼠,推門進去則什麼也沒有。只感覺買回的泥貓似乎動了一下,好奇的農婦伸手去摸了一下,覺得泥貓身上有點溫熱的氣息。自此,農婦家的老鼠再也不見蹤影。農婦逢人便說,這個故事便流傳開來,養蠶的人家買來泥貓,放在蠶室中,家家老鼠逃循。
老鼠對蠶桑生產禍害頗大,它不僅吃蠶,咬蠶種紙而且還會咬蠶繭。為了對付老鼠,這一帶的蠶農很早就養起了貓。
每年養蠶前,人們還要認真地打掃蠶室,並且仔仔細細地把老鼠洞都堵死。他們從貓吃老鼠的事實出發,以此類推,認為通過語言呼喚貓,或者塑造一個類似的貓的形體也能夠達到驅鼠的實際功效。
於是便創造出一個虛擬的「貓」來驅趕並非虛擬的老鼠。時至今日,這種巫術早已遭到了人們的質疑,但是習慣使然,巫術所依憑的某個民俗事象以及一些習慣做法卻被保留了下來,蠶貓便屬於這一類情況。
置蠶貓的做法清代便有記載,同治《湖州府志》引《湖錄》說:「或範泥為貓,置筐中以闢鼠。曰「蠶貓」。
近現代杭嘉湖不少地方都流行泥貓做蠶貓的習俗,杭州半山娘娘廟會,就是因蠶貓聞名遐邇。
同治年間錢塘範祖述《杭俗遺風》「半山觀桃」也提到:「半山出產泥貓。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無不購泥貓而歸,亦時之勝會也。」
直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帶的蠶農還習慣到廟會上買上ー兩隻蠶貓帶回家中,趁人不注意偷偷塞進自家蠶室的某個角落,俗信以為它們是專門用來驅鼠的,還有的地方習慣於貼印有蠶貓的「簞」(飯籃子)。
蠶貓變為繭圓,推崇藝術性
如今,在蠶鄉舊可見蠶貓的蹤影,人們依舊喜愛它,除了傳統的因素外,其中巫術的功能已經不大受重視了,而藝術審美的特質則越來越受到推崇。繭圓是一種米粉做的圓子,在杭嘉湖蠶鄉,一般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隔水蒸的大糰子,一般實心無餡兒,似蠶繭大小;另一種類似於元宵,在沸水中煮熟食用。各地繭圓的形制、做法略有不同。最初,繭圓被用於佔ト蠶事和祭祀蠶神。
宋代詩人楊萬裡詩云:「兒女炊玉作繭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可見,唐宋之際,江浙一帶便流行用米粉做繭圓,將吉祥語塞入其中用於佔ト的「蠶ト」習俗。到了清代,繭圓則被廣泛地用作祭祀蠶神時的供品。
時至今日,在蠶區的一些地方,蠶農們已不再祭祀蠶神,也不做繭圓了,但卻流行起另一種新的飲食民俗一一分「蠶花包子」。每當蠶農到鎮上出售蠶繭時,當家人都會從鎮上的點心店帶回一些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