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古人竟用這種巫術驅趕老鼠?最後卻變成祭祀的供品

2020-12-20 非遺文化說

傳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值得分享!關注「守藝」,每天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中國過去一直是一個農耕社會,自然災害在所難免,比如水災、旱災、地震、蟲害等,老百姓過去都說,一年的收成好不好,完全是看天。

這說的也是有理有據的,自然災害一直對農耕的百姓來說,十分頭痛,其中鼠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老鼠傳播疾病,損害莊稼、破壞衣物,食人五穀, 啖人蠶桑。真的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所以在對抗老鼠的方法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捕鼠巫術,比如蠶貓。

蠶貓驅鼠

蠶貓,一隻有虎威卻是貓形的動物,倒八字眉下兩眼圓瞪在注視著周圍,腰微弓,尾巴豎起,又好像微微擺動,似乎可以隨時躍起捕捉老鼠。在當地的農家中,蠶貓是常見之物,雖然被歸為泥玩具,但也有其用途。

清代沈練著作的《廣蠶桑說輯補》記載:「蠶最為鼠所喜食,飼蠶者不可無貓。無貓之家,每以泥塑假貓外加粉飾,置蠶室中嚇鼠,此可暫持,久則不靈。」

蠶貓,並不是活生生的貓,而是一種彩繪的泥貓,這是蠶農為了驅趕老鼠而世代傳承的一種古老民俗,也可以說是一種巫術。

蠶桑業是江南地區的主要產業,也是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明清時期的江南農家,

幾乎家家養蠶,戶戶栽桑;並且,鄉鄉有繭行。在當時,煮蠶抽絲、拉絲棉、摜絲棉亦是農家副業。

養蠶農家如何防鼠害,已是養好蠶的關鍵。在江南地區的農村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一位農婦,開春時趕廟會,看到路邊有賣泥人的攤子,看來看去,看到一隻長著兩撇鬍鬚、憨態可掬的泥貓,十分喜歡,買了回家,放在蠶室中賞玩。當天半夜,農婦和往常一樣到蠶室給蠶添桑葉。在門外看到蠶室裡有一隻小花貓在追趕老鼠,推門進去則什麼也沒有。只感覺買回的泥貓似乎動了一下,好奇的農婦伸手去摸了一下,覺得泥貓身上有點溫熱的氣息。自此,農婦家的老鼠再也不見蹤影。農婦逢人便說,這個故事便流傳開來,養蠶的人家買來泥貓,放在蠶室中,家家老鼠逃循。

老鼠對蠶桑生產禍害頗大,它不僅吃蠶,咬蠶種紙而且還會咬蠶繭。為了對付老鼠,這一帶的蠶農很早就養起了貓。

每年養蠶前,人們還要認真地打掃蠶室,並且仔仔細細地把老鼠洞都堵死。他們從貓吃老鼠的事實出發,以此類推,認為通過語言呼喚貓,或者塑造一個類似的貓的形體也能夠達到驅鼠的實際功效。

於是便創造出一個虛擬的「貓」來驅趕並非虛擬的老鼠。時至今日,這種巫術早已遭到了人們的質疑,但是習慣使然,巫術所依憑的某個民俗事象以及一些習慣做法卻被保留了下來,蠶貓便屬於這一類情況。

置蠶貓的做法清代便有記載,同治《湖州府志》引《湖錄》說:「或範泥為貓,置筐中以闢鼠。曰「蠶貓」。

近現代杭嘉湖不少地方都流行泥貓做蠶貓的習俗,杭州半山娘娘廟會,就是因蠶貓聞名遐邇。

同治年間錢塘範祖述《杭俗遺風》「半山觀桃」也提到:「半山出產泥貓。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無不購泥貓而歸,亦時之勝會也。」

直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帶的蠶農還習慣到廟會上買上ー兩隻蠶貓帶回家中,趁人不注意偷偷塞進自家蠶室的某個角落,俗信以為它們是專門用來驅鼠的,還有的地方習慣於貼印有蠶貓的「簞」(飯籃子)。

蠶貓變為繭圓,推崇藝術性

如今,在蠶鄉舊可見蠶貓的蹤影,人們依舊喜愛它,除了傳統的因素外,其中巫術的功能已經不大受重視了,而藝術審美的特質則越來越受到推崇。繭圓是一種米粉做的圓子,在杭嘉湖蠶鄉,一般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隔水蒸的大糰子,一般實心無餡兒,似蠶繭大小;另一種類似於元宵,在沸水中煮熟食用。各地繭圓的形制、做法略有不同。最初,繭圓被用於佔ト蠶事和祭祀蠶神。

宋代詩人楊萬裡詩云:「兒女炊玉作繭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可見,唐宋之際,江浙一帶便流行用米粉做繭圓,將吉祥語塞入其中用於佔ト的「蠶ト」習俗。到了清代,繭圓則被廣泛地用作祭祀蠶神時的供品。

時至今日,在蠶區的一些地方,蠶農們已不再祭祀蠶神,也不做繭圓了,但卻流行起另一種新的飲食民俗一一分「蠶花包子」。每當蠶農到鎮上出售蠶繭時,當家人都會從鎮上的點心店帶回一些蠶。

相關焦點

  • 古埃及的巫術與古埃及的宗教儀式緊密相關,它倆又有什麼區別?
    這種巫術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如果有人犯了錯,他可以利用這種巫術躲避神的懲罰,上至國王下至貧民,他們都在得意於巫術帶來的好處。這個小小的巫術十分不簡單,國王利用它可以統治遙遠的地區。不僅如此,甚至古埃及人還認為神也會使用巫術的。據神話中說,當荷魯斯受到威脅之後,伊西斯為了幫助他,也利用了巫術這個鬼把戲。
  • 《西遊記》故事豐富曲折,闡述卻非佛道思想,而是古人的巫術信仰
    民間信仰是正統宗教的原生態或它在民間的變形和引申,它包括民間流行的各種神鬼、靈物、前兆、佔卜、圖騰、祭祀等信仰形式。對此,《西遊記》多多少少有所涉及。值得指出的是,巫術在小說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所謂巫術,是指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對客體強加影響或控制的手段。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從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娛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冬至節的祭祀,重要的內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歷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
  • 「寒食節」一個古老的節日
    然而對於古人最重要的節日「寒食節」卻知之甚少,今天就給諸位分享一下「寒食節」這個古老而富有深意的節日。「寒食節」的由來「寒食節」:在農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寒食節」真實來源與發展起源「寒食節」其實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在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和山火,於是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過一段時間之後(史料記載時間長短不一
  • 寫作素材:關於神魔法巫術由來與簡介,寫個玄幻小說吧
    想學邪的東西,你就會忍不住用,用的得當不得當都是一種貪念,而這種念頭因私心作怪,會越變越大,吞噬於你,到最後控制不了,完全就不再是你本人了,來人世走一趟,我們最好是體驗生活的美好,而遇到了醜惡的事也是為了襯託善良更加美好。大家說是不是?所以請好好保持初心,以下僅供參考,千萬不要走火入魔。
  • 怎樣驅趕消滅牆洞裡的老鼠
    老鼠喜歡在牆洞裡安家,一旦安營紮寨下來,不但毀壞牆體,還會就近糟蹋家具物什,滋生傳染病菌,需要消滅或是驅趕它們,以防鼠害。可牆洞裡往往觸及不到,很多人有種鞭長莫及的感覺,其實,驅離或是消滅躲在牆洞裡的老鼠,都有大量的方法,筆者舉幾種自己使用過的方法。
  • 古人夏季如何驅趕蚊蟲?除了「以莽草燻之」,還有哪些「土」妙招
    但是生活於古代的人們,由於條件相對來說比較簡陋,他們又是怎麼避暑和驅趕惱人的蚊蟲呢?事實上大家完全沒有必要為古人擔憂,在對付蚊蟲這件事情上,他們的做法甚至比現代人還優秀。據《周禮》記載古人會在夏季之時,「以莽草燻之,凡庶蠱之事」。簡單的說就是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蚊香」驅蚊了。
  • 民間的祭祀食俗!祭祀天地日月需要什麼供品?其實心誠即可
    祖宗雖遠,祭祀不得不誠」。古人對祭祀活動是十分重視的,與讀書傳承文明同等重視。古時,人們無法認識風、雪、雷、閃電、地震、蟲災、日蝕、月蝕等自然現象,難揭其奧秘,攝於其威,於是只能跪地祭拜。祭祀活動說到底是人們表達對先人或神靈的一種懷念與感恩之情,《禮記·祭法》有「有天下者,祭百神」的記載,足見古代人祭典活動之多和重要程度。
  • 古代幾種巫術蠱毒,製作方法簡單,卻十分兇險!
    巫術咒術等是和蠱術是不同的。巫術咒術大抵是一種心理或精神的力量。內裡又分為「形代」、「轉移」等等。 按照施降的方法手段可分為「藥降」和「飛降」兩大類別。這種法術稱為「藥降」。藥降 類似我國苗疆一帶所盛行的「放蠱」, 將毒蛇、毒蜘蛛、蜈蚣、賴蛤蟆、毒蠍子 五種最毒的蟲類放進罈子裡,任其自相咬食殘殺, 最後等都死了,腐爛乾燥後, 將壇中剩餘物取出研磨成粉, 是為「蠱」, 將蠱放在負心情人的身上, 使其得到罪有應得的報應。藥降是學習降頭術的法師的第一個步驟, 當然每一門派所落降頭之藥不同, 一定要該派的解藥才能化解。
  • 日本中元節,來源中國,由祭祖變成感恩
    它原本來自中國道教節日「三元節」之一的中元節,就是中國俗稱的七月半。它原本是以祭祀祖先並結合給亡靈贖罪為目的的傳統習俗。日本發展到今天,完成獨自的演變,除了祭祀祖先,更是人們為了感謝關照自己的人,或者同僚、朋友之間,結合酷暑的情況,給人送去禮物,表達謝意或者暑中問候的現代習俗。為此,中元節送禮期間,甚至延長至9月份。
  • 清明|插柳、踏青、寒食,背後竟都有這樣的「中醫原理」?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柳枝代表著生命力。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百姓盼望柳條帶來的生命力,期盼著身體健康、人丁興旺,自然百鬼也不入家門了。從中醫角度認識,清明節氣時萬物生長,人體也是陽氣升發,插柳的習俗也寓意著顧護初昇陽氣的意思。
  • 觀音誕辰進行祭祀,尼姑卻將供品全部送出門外,這是為何
    因為正巧遇到了觀音大士的誕辰,所以董氏便將廟中所有的供品器具全部都給整理和擦拭乾淨。正在擦拭器具的時候,董氏突然間感覺到有一絲的疲憊。如果是平常的那種疲憊,董氏自然不敢多做歇息。可是這種疲憊中帶著一些的睏倦,讓人完全沒有辦法睜開眼睛,甚至於就想倒頭大睡。董氏實在忍受不住這個困意了,便直接靠著擺放貢品的小桌子睡著了。
  • 古人如何「祭祀」?
    不光在中國,在世界各地祭祀文化都曾流行過很長一段時間,使得封建社會的帝王對祭祀文化非常重視。然而,古代人之所以祭祀是因為神靈崇拜,所以,祭祀是人們為了祈求神靈賜福,進行的一種行為活動。此外,每當祭祀的時候,人們都會拿出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獻給神靈,以此來表現自己的虔誠。那麼,古人祭祀活動,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
  • 戀物癖新聞:吞食癖之極端噁心人的「生吞幼鼠」
    ,用舌頭瘋狂把玩「有什麼好奇怪的,中國人不是每天都吃這些麼~」「黑人們該對此負責,全是他們巫術惹的禍~」好吧,這就是今天臨時看到的一個小新聞了,也沒來得及做太多功課,想了下良心上還是過意不去,再分享一個其他的。
  • 5大神秘節日都跟「好兄弟」有關
    DV小學堂:「雞籠中元祭」基隆地區知名的法會祭典,更被政府列為「臺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從農曆7月一開始就有一連串的活動,自開燈夜、開龕門、豎燈篙、送燈獻敬、主普壇開燈、迎鬥燈、放水燈、中元普度、送孤魂、跳鍾馗、關龕門到最後的交接手爐,每一個祭典代表不同的文化和民俗意義。
  • 獨特的藏曆新年過年供品
    藏曆十二月三十日,家家要擺新年供品,包括切瑪、德嘎、羊頭、青稞苗、酥油、冰糖、乾果等。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品種類也變得更加豐富。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德嘎:由不同類型的「卡賽」組成,源自苯教祭祀禮儀,當時興活物祭祀,佛教傳入後忌殺生,所以演變成如今用各種造型的卡賽來代替活物祭祀。
  • 中元節多地重罰燒紙,知名網上祭祀平臺」思念堂」上線專屬供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了糾治不文明行為,全國多地就中元節文明祭祀發出了硬性規定,要求禁止在公共場合焚燒祭祀用品,同時,記者看到,各地明文通知要求
  • 墨西哥人的狂歡「亡靈節」
    此時大街上許多人將扮裝為骷髏與鬼魂,毫無禁忌地互相寫些「骷髏詩」、替當局者寫些無傷大雅的「墓志銘」,放肆地開起死亡的玩笑,以驚人達觀的幽默感看待死亡,不僅與死亡和平共存,還手舞足蹈、通宵達旦地慶祝。墨西哥人特殊的「死亡哲學」徹底展現在當代魔幻寫實文學與充滿趣味感的亡靈節上,現實生活中的亡靈節更可追溯至阿茲特克印地安的祭典,這個節慶結合了原住民文化以及西班牙天主教的雙重淵源,模糊了生死的二元對立,並且凸顯了墨西哥混血文化的特異之處。
  • 供品造句和解釋_供品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供品(gòng pǐn)。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物品的統稱。[柳青《創業史》:「清明前三天,湯河流域的莊稼人,就開始上墳了…提著竹籃,帶著供品,香和紙。」]供品在教材中的例句:1、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裡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