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蕊
編輯/心蕊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都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父母就能夠發現,孩子的&34;越來越強了。
這次放假,嫂子帶著兩歲的侄子來我家串門,我兒子很高興,把他心愛的動漫手辦拿出來和弟弟一起在兒童房玩,我在客廳裡和嫂子聊聊家常。差不多快到晚飯時間,就在我準備去炒兩個菜的時候,就聽見兒童房裡傳出來兒子的哭聲,連忙過去查看發生了什麼。
當我看到地上缺了個角的動漫手辦,就明白一切了。果不其然,兒子磕磕盼盼的用著哭腔控訴著侄子把自己的手辦摔壞了,嫂子對兒子表示下次賠一個給他,才平息了這場哭喊。
後來嫂子也很苦惱的問我,最近孩子越長越大,可是也是越來越能破壞東西了,喜歡把東西推、扔,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很多家長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這些破壞性動作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今天就從孩子動作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來替父母解答
1、 探索世界的因果關係
一直陪伴孩子的父母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早在孩子吃輔食的時間段裡,他們就會做一個舉動,那就是扔勺子。每次吃輔食,他總愛把勺子一把抓過來,放在嘴裡啃一啃,沒一會功夫勺子就被扔到了地板上。如果你把勺子撿起來,他會重複扔的動作,就這樣撿起來、扔下去、再撿起來、再扔下去,孩子可以樂此不疲地重複下去。
其實在這樣一個扔與撿的過程中,孩子正在不斷的探索著這個世界的因果關係。
美國的育兒百科中曾提到:&34;
孩子故意扔東西,就是為了讓你把它撿起來。這其實是孩子學習因果關係以及表達自身影響周圍環境能力的重要方式。&34;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孩子就會掌握對每個物體應該施加的力氣,比如要輕輕的放下杯子,可以重重的拍打皮球等等,在這樣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孩子就會明白不同的行為、施加的力氣會導致不同的後果,慢慢的他們就會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他們的創造性動作、邏輯思維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
2、 形成初步空間意識
有些父母會發現,當孩子在某一個時期會喜歡將積木推倒,再重建,再推倒,以此重複。其實孩子正是通過與周邊事物不斷互動中形成認知,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搭積木、推倒又再重建,他們不斷對積木的大小、重量和空間概念加深理解。這是一個從二維到三維的感官探索。因此,只要在不影響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抓住孩子不同階段的遊戲特點,有意識的引導孩子,不斷發展動作和思維。
世界著名的瑞典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進行研究後發現,孩子在剛剛出生後不久,其實是一直處於在一種自身和外界無法區分的模糊狀態,此時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和所處的世界其實是一個整體,只要自己發生運動那麼整個世界也會隨之進行運動。
當孩子經過不斷的實驗,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完全分開的。
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對空間的初步意識。
3、 &34;的發展
在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段時間後,大人們總是會拿一些小玩意兒在孩子面前去逗弄他們,此時大人們隨著逗弄會發現,孩子們也會因為自己的被逗弄而表現出開心的狀態來,他們可能會想要去抓大人手中的物品、也可能會跟隨著你的逗弄而笑出聲音來。
當孩子成長到8個月之後,已經能夠獨自坐著、能夠獨自擺弄玩具時,他們同時也會發展出想要同他人一起玩耍的需求,而此時孩子們將手中的物品扔掉,其目的或許就是在於想要和他人完成互動。
此時我們會發現,當他們將手中的物品扔出去,我們立刻將東西撿回來重新放入到他們的手中時,孩子也會表現出開心的狀態來;反之如若大人對孩子扔出去的東西不管不顧,孩子則很可能會出現哭鬧。
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的這些破壞性行為就由於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成長發育自己的空間能力,但讓孩子一直破壞也不行,針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
1、 理解孩子
如果孩子在兩歲以下,他們的行為是由於自己內心的衝動,禁止和呵斥會帶來反效果。我們可以給這個階段的孩子提供材質各異的、大小不一的球,讓孩子可以抓握,學習放手。孩子還可以感受不同的材質的質感以及滾動的軌跡和速度。
理解孩子的行為,並幫助他們建立以上的動作思維等。
2、 為孩子準備一個小空間
孩子扔東西的行為之所以總是會被家長制止,除了因為孩子扔東西會增加經濟支出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孩子扔完東西之後的現場是真的&34;,畢竟如果想要孩子不會因為&34;而損壞物品的話,給他們一些不易損毀的東西就好,如空心球、洋娃娃等一些物品。
但將環境變亂卻是一件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的。對此,如果住宅面積大一些的朋友,可以單獨為孩子準備一個最小的房間讓他們扔東西使用;而如果是住宅面積緊張的朋友,則可以選擇用圍欄圍出一塊空地來給孩子扔東西用。
3、 告訴孩子正確對待物品
如果還已經在兩歲以上了,父母就要幫助孩子在扔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正確對待商品。這個階段的孩子,只告訴他們&34;是沒用的。比較合適的做法是設立界限,明確告知孩子什麼可以扔,什麼不能扔,以及在哪兒可以扔。
比如,當孩子扔勺子的時候,我們會蹲下來以平靜的語氣告訴他: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能扔,你可以扔球。然後和孩子玩扔球的遊戲。又比如飛盤可以在外面扔,但不能在家裡扔等等。
總之,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的&34;、&34;的破壞性行為,背後一樣蘊含著孩子的成長,當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太過誇張了,那父母就要做到及時阻止並且認真對待,了解孩子的想法並且開導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心蕊育兒知識冊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