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意義——直面你所恐懼的,才能專注你想要的

2021-02-07 改變自己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決斷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ZeeTea CEO |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斷舍離」類型的書只看別人記的一頁筆記就夠了,千萬別多看。


如果要從一堆人中決定出一個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我肯定僱那個寫作最厲害的。不管他原來是誰是做什麼的,能清晰寫作的人一定有清晰的思路。本周末我會和改變自己的會員分享語音「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講講我的寫作經歷。


斷舍離的意義——直面你所恐懼的,才能專注你想要的

作者:SusanKuang

來源:SusanKuang( ID:susankuang2014 )


-  01  -


在上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時間和精力管理的核心理念和邏輯,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那件最重要的事情。


這一點聽著容易,但真正做到卻非常困難,因為「那件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會自己跳出來告訴你:「我就是那件最重要的事情!」,你需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且還得有很好的判斷力,能夠識別出那個對最後結果有著至關影響的關鍵點。除此之外,你還將面臨情感上的挑戰,因為這個過程你會遭遇來自各方的誘惑和壓力,你必須有顆強大的內心才能將這個理念堅持下去,才能真正學會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強大的內心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只有當你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你才敢於做自己,敢於拒絕與自己目標和信念不符的事情。我不知道這種自信和內心的強大是否與先天基因有關係,但我敢肯定的是,強大的內心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來獲得的。我甚至覺得,這個訓練強大內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尋找自己和成為自己的過程。


那麼,我們要如何訓練自己的內心,讓它變得更強大呢?今天教大家一個好方法:從物品的斷舍離開始。扔東西這件事情看著雖小,但有過體驗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其實是一個與內心不斷做鬥爭的艱難過程。事實上,物品的斷舍離依賴的是同樣的能力:選擇的能力——你必須從滿屋子的物品中挑出那些自己真正需要的,以及捨棄的能力——你需要有勇氣和那些不需要的物品說再見。


選擇和捨棄之所以如此之難,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想不清楚的原因則在於我們被擔心和害怕的事情佔去了太多精力,這其實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所以,想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先得學會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物品的斷舍離如此,自我發展亦是如此。


-  02  -

最好的選擇標準—怦然心動


關於斷舍離的書籍,我最喜歡的就是近藤麻理惠的那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當中最打動我的則是她的挑選時的評判標準:近藤麻理惠判斷一個物品是否要留下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你在觸碰到它的時候,是否能夠感覺怦然心動,然後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其他統統「丟掉」。  


雖說「怦然心動」這個詞聽著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因為已經擁有的物品是很難給我們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但是它背後的理念卻是十分值得推崇的。近藤麻理惠真正想要表達的應該是要用「心」去選擇,而不是用「腦」,也就是說,要憑感性的直覺,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為什麼不能依賴理性思考呢?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理性部分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預測來提前為未來做準備,所以它經常會想到一些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不好的情況。這就會對我們的判斷和選擇造成幹擾,因為當我們開始擔心這、擔心那的時候,我們便無法聽到內心「想要什麼」的聲音。


過多的理性思考實際上會阻斷我們與內心的連接,它會讓我們在考慮未來的時候,過於關注那些自己擔心、害怕或者不喜歡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其實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是如此呢?你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在想著怎麼應對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都在擔心一些你害怕會發生的事情?這樣的人生一定是缺乏激情的人生,因為擔心和害怕只會不斷消耗我們的能量,限制我們的想像和潛能,只有那些能讓我們「怦然心動」的事情才會真正激發我們,賦予我們能量和動力。


當我們學著用「怦然心動」這個標準去挑選自己的物品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訓練一種重要的能力——與自己內心直接溝通的能力。所謂的「心」指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腦,這是情感產生的地方。本質上來說,情緒就是一種價值判斷——我們感受的積極情感越強烈,就意味著它越重要,越值得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價值判斷是非常主觀的,它因人而異,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它也不受我們掌控。很多人都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事實上,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其實就是要弄清楚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問自己的內心,理性是無法告訴我們答案的,因為「重不重要」靠的不是邏輯推理,它是一種情感,情感不存在什麼「為什麼」。


不過,我們的情緒腦是沒有語言功能的,因為語言的功能區域在大腦皮層,所以我們只能通過感知的方式與內心溝通——「怦然心動」其實就是內心在表達,它用這種強烈的情感告訴我們,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另外,我們還需要留意自己的第一反應,因為我們很難阻止理性腦的參與,不過它的反應總是慢於情緒腦的,所以第一反應通常最能代表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近藤麻理惠要強調「在觸碰瞬間,是否感覺怦然心動」,因為那一瞬間的感受是最存粹的。


格雷戈·麥吉沃恩曾在《精要主義》中提到說:「如果答案不是一個確定的YES, 那麼就應該是一個肯定的NO。」 我覺得這句話就是對「怦然心動」法則最好的詮釋。這也是我面對選擇時的評判標準。很多人覺得我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事實上,我的理性只用在存在客觀規律和標準的地方,以及策略和執行上,對於那些無所謂對錯,完全依賴於個人主觀價值的事情,我從不用理性去思考,我只跟著內心直覺去選擇。曾經有讀者問我,有沒有遇到特別糾結,不知道如何做選擇的時候。我的回答是沒有。我做選擇一般都很快,因為答案就在心中,我只要去聆聽就好——如果沒有感受到「怦然心動」,如果沒有聽到一個確定的YES, 那就一定是NO。


-  03  -

直面恐懼,建立安全感


如果說答案就在心中,那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聽不到的呢?原因很簡單,它被我們內心恐懼的聲音所掩蓋了——我們太害怕、太擔心了,我們總是在想「萬一XXX, 怎麼辦?」 


我們的大腦有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相比快樂,它會更關注危機。當感覺到有潛在危險的時候,大腦就會本能地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躲避潛在危險上,只有等到潛在危險消失了,有了安全感之後,它才會追求發展,才會去思考到底什麼讓自己最開心,以及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可以說,擁有安全感是自我發展的前提。因此,想要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想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就得先消除內心恐懼的聲音,讓自己擁有安全感。


1933年,面對美國當時的經濟大危機,羅斯福總統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是害怕本身——這種難以名狀、失去理智和毫無道理的恐懼,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之前我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害怕本身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會讓人變得脆弱和無助,而當一個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不相信自己擁有掌控力的時候,他就不會選擇努力,不努力也就失去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而沒有改變,就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希望,就會一直處在害怕和擔心之中。這種惡性循環的最後結果就是,我們所害怕的事情最終成為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何才能消除內心恐懼的聲音,打破恐懼所引起這種惡性循環呢?關鍵在於,我們要相自己是有掌控力的。中國有句古話:「事在人為,境由心造」,它所要表達的就是,人一定要相信自身的力量,雖然世事無常,但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便最後改變不了外在結果,我們還能改變自己的內心,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我們並非無能為力。當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會那麼害怕不確定性了。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當你發現自己在擔心或者害怕的時候,那就直面你的恐懼——先弄明白自己擔心和害怕的到底是什麼,然後想像它已經發生了,最後接受它。這實際上也是斯多葛主義所提倡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情緒訓練方法。接受,就意味著內心不再抗拒,不再抗拒,也就不會在擔心和害怕。一個簡單有效的直面恐懼的辦法,就是問自己:「發生了又如何?」 ,比如如果你怕自己寫文章寫不好,那就問自己:「寫不好又怎樣?」; 如果你害怕自己失敗,那就問自己:「失敗了又如何?」 很多時候,當我們正視和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之後,就會發現真的沒有什麼好害怕的。當我們不再恐懼,不再害怕的時候,我們便戰勝了脆弱,也就擁有了安全感。這個時候,我們便能夠把精力從之前的擔心和害怕,轉移到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才是真正重要這些問題上。


實際上,我們同樣可以用物品的斷舍離來訓練自己直面恐懼的能力。扔東西在情感上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而害怕失去本質上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體現,我們需要從自己所擁有的外在事物上獲得安全感。然而,真正的安全感從來都不是外在事物所能賦予的,它源於我們自身那些穩定的、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比如思想、能力、品格等等。捨棄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訓練,它不僅能讓我們直面對失去的恐懼,同時也會讓我們慢慢開始向內探尋,通過發展自身一些穩定不變的品質來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  04  -

從斷舍離開始自我訓練


說實話,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真的沒有意識到斷舍離原來有這麼強大的力量。現在我才明白,斷舍離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從向外尋求安全感,轉變成向內尋求安全感的過程。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內在,去努力發展那些自己永遠都不會失去的品質的時候,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我們就有了反脆弱的能力,才不會讓自己的一生被恐懼所挾持。這時,我們才能清楚地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漸漸明白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


如果你渴望改變,卻不知道如何開始,那麼不妨把物品的斷舍離當成是一種自我訓練的手段:通過「怦然心動」法則,去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內心溝通,去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去體會那種被心動事物所激發的美好感覺;與此同時,通過捨棄物品去訓練自己直面恐懼的勇氣,然後把目光逐漸從外在事物轉向內在品質,通過培養自身能力和品格,來建立內在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才是真正可靠和長久的。完成了物品的斷舍離之後,再去關注人生的斷舍離——學會對那些不重要的人和事說NO,然後把時間花在那些讓你「怦然心動」的人和事情上。


最後,給大家一個實用的建議:在物品的斷舍離過程中,如果你感覺難以割捨,或者感到內心有股抗拒的力量,那麼就問自己:「失去了又能怎樣?」 然後再想想,什麼是別人拿不走,我們也永遠不會失去的。這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在意和花時間投入的,因為它們是安全感最穩定的來源。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SusanKuang( ID:susankuang2014 )

作者:Susan Kuang,一個在自我卓越的道路上實踐了七年的積極行動派和精要主義者。留美MBA,《斜槓青年》作者。

封面圖 by Marcus Bakke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上周末的會員語音彭縈跟大家分享了「職場第一年最重要的三方面」,分別為心態調整、自我成長和人際交往。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會暴露我們在學生時期一些問題。發現自己剛開始工作什麼都做不好怎麼辦?一離開學校就不知道學什麼該怎麼解決?如何和老闆溝通?如何與同事交往?如何快速融入辦公室的氛圍?很多人即使進入職場幾年後都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你能在步入職場初期就能針對這些問題有所改變,這不僅會幫助你在職業初期培養良好的習慣,更會讓你在往後的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下面是語音反饋:


@會員 飄小花 


今年工作剛剛3年整,很多經驗也是彭縈在語音中提到的,首先任務解決是一方面,主動性是很重要的,能夠讓你的領導覺得根本不用多說什麼,事情也能辦的很好,由此也建立了信任,讓人會覺得靠譜,給人靠譜的印象就是你最重要的標籤,之後的日子就會有更多機會給到你。記得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領導說了一個問題叫我去與別人溝通,問完後我就很簡單的告訴了領導人家是怎麼說的,後來領導又問那你知道為什麼嗎?當時我回答並不知道,從這件事之後我就牢牢記住了,領導拋出的問題並不是簡單回答就行了,你得再深入去了解原因,並且溝通出最好的解決辦法,並不是讓你去當一個並沒有意義的傳話筒。這是我在職場學習到的。

現在開始有自己的助理的時候,終於理解有一個讓你省心靠譜的助手是多麼的重要。有些人並不會像我想像的那樣主動,每次遇到問題總會說不會,但也並沒有說要學,就是推一下走一下跟擠牙膏一樣,費時又費力,有時會很心累。

人際關係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當相互之間有競爭關係的時候,是沒法有真正友誼的,利益這個東西就是見人性的時候,所以保持平常心,工作中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就行。還有一個就是工作日誌,我並沒有像彭縈說的每天寫,但我每次遇到問題和某些方面學習到的東西我都會記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沒事會翻一下,避免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再次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方法讓我很有成就感,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再次跌倒。

在職場上,不管處於什麼位置,保持學習是一件不能改變的事情,如果你不學習,更新換代的時代,一下就會被替代。不管是什麼工作,首先你的專業知識上的功底,再就是學點心理學,管理等方面,都是有助於你在未來職場路上走的更遠。個人也是剛開始工作不久,還有太多要學習的地方,希望小建議能有所幫助,謝謝!


@會員 灰煤粉

這一期的語音來的正是時候,對於新人的指導挺有實踐意義的,我是進入職場10年的老人了。非常同意初入職場先做事再做人的觀點,並且每日工作日記的必要性,都很適合職場新人。之所以對這一期有感而發,是因為自己處於職業的調整期,由原來10人團隊變為40多人團隊的領導,而自己遇到的最大困惑並不是如何帶人,而是由於職位升遷引發的橫向部門及上級部門的溝通問題,目前自己正在慢慢摸索中,也在尋求一些同事朋友的建議支持,如果彭縈下期能提供一些職場老人的如何在職業調整期及其長遠規劃方面的建議就更好了。


現在就加入會員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上期語音「職場第一年最重要的三方面」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斷舍離的意義:直面你所恐懼的,才能專注你想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要斷舍離,但為什麼要斷舍離?斷舍離的意義是什麼?它是怎麼起作用的?很少有人去想過。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從情緒,價值觀層面,比較深刻地剖析了斷舍離這個話題,相信一定能給你帶來新的認知。今天和大家聊聊我由「斷舍離」想到的一些認知。有過斷舍離體驗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斷舍離其實是一個與內心不斷做鬥爭的艱難過程。
  • 「斷舍離」是反人類的:你真的理解《斷舍離》嗎?
    發呆的人你真的明白《斷舍離》嗎?在各種平臺上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忘記江湖總比放棄,互相幫助好;想離開執念總比離開執念好;想離開執念總比離開執念好。你所看到的和你所想的都是回憶,你想什麼,你想什麼過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需要在時光認識你。
  • 眾多名人力推的《斷舍離》:想要活得更幸福,從這3點開始斷舍離
    眾多名人力推的《斷舍離》:想要活得更幸福,從這3點開始斷舍離2013年,陳數遇到了斷舍離這本書的中文版。並且,因為深受書中理念的影響,她親自拜訪過作家山下英子。曾經,陳數在短短14個月中拍了4部戲。那時,所有人都在為她高產獲得的名望賀喜。
  • 《斷舍離》,把你的減法生活變成加法人生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你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當真正捨棄的那一刻,你知道它會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你的心是釋然的。
  • 你為什麼過得不快樂?學會斷舍離,才能讓你找回最本真的自我
    斷舍離,斷掉不需要的東西,舍掉無用的朋友圈,脫離物質的執念。一生活中那些你以為可能會穿的」衣服,「,可能會用到的」包裝袋「,還沒怎麼用過的「過期化妝品」,把這些無用卻捨不得的東西進行整理,是斷舍離的第一步。所謂:「萬事開頭難」,想要實現真正的斷舍離,開始是最難的。
  • 想要給衣櫃做「減法」,你要學會「斷舍離」,讓你的家裡煥然一新
    其實這只是斷舍離的一部分,斷舍離真正的意義就是來自英文裡的雜物基本上就是指沒有用的破爛貨。>今天就和各位小仙女們看看如何進行有效的斷舍離,才能將自己的衣櫃變得更加的整潔,又很實用如何做到有效的斷舍離1.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
  • 學會斷舍離,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活法
    從表面來說,學會斷舍離,直接鍛鍊了你對家裡各種物品的控制能力,留在家裡的東西都得是適合自己的,能讓自己感到舒適,能在家這個環境中和諧地存在,則要求你必須精打細算,適度消費,這在經濟上也是相當划算。要知道,空間被完全填滿其實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浪費,因為你完全用不著。
  • 陳數推薦《斷舍離》:想要活得更幸福,就要從這3點開始斷舍離
    現代人們被周邊的一切絆住了手腳,陳數也一樣,在最新的《斷舍離》2019版的推薦序中,陳數寫道: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我選擇慢下來,去獨處,去閱讀,去思考,去旅行,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其實,大多數人的煩惱都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少。
  • 《斷舍離》最經典的一句,短短25個字,卻道出最聰明的活法
    斷舍離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由內而外的變化,不是去整理雜物,捨棄那些拖累自己的生活節奏,影響生活健康的不良方式。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節奏,養成良好的習慣,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專注於本身,對自我的開發,而不是被生活,工作,家庭的綁架。
  • 「操心之人,註定命苦」,這3件事,你大可不用管,做人當斷舍離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自己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過好每一天,活在當下,一有問題立馬解決,保證自己的生活是有力量的,這樣才能夠獲得快樂。2、為別人的事,操碎了心我們經常會被自己的內心所困,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甘願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 整理房間就是斷舍離?心理學專家嘆氣:越斷舍離房間越亂日子越苦
    多少人都去學什麼斷舍離,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掌握其中精髓,心理學研究表明,房屋太亂咋收拾都不整潔就先不要整理屋子而是先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吧。有的房間堆滿了各類物品,不懂行的人會告訴你要學會斷舍離,可是恰恰沒有想到,之所以有的人物慾旺盛看到東西就想買就想囤貨恰恰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內心對外界對生活充滿恐懼的緣故。
  • 想要"擺脫"焦慮,請先"直面"你的焦慮
    如果你想要擺脫焦慮,請先直面你的焦慮。當然,他們也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答應別人的事情,會想要盡力辦到,在團隊中也害怕自己會拖後腿。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焦慮,是因為心中的不安全感,對即將發生的事情不確定,以及對未知的恐懼。每個人都會焦慮,焦慮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你會感覺焦慮,我會感覺焦慮,大家都會感覺焦慮。
  • 你需要斷舍離工作術
    要知道,工作和整理收納一樣,需要斷舍離。《斷舍離工作術》給需要解壓、尋求自我突破的職場人士,帶來了讓你感覺輕鬆的「斷舍離思考法與工作術」。正如他所言,許多人在工作中,努力到最後,卻是「吃力不討好」。究其原因,並非自身想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而是由於思維方式發生了錯誤,想得太多,做過了度,反而做不出業績,取得不了想要的成果。不斷的挫敗、過多的不理想,不但消減了我們工作的熱情,打擊了我們工作的積極性,而且還讓我們失去了信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負擔,失去了寶貴的晉升空間,阻礙了事業的發展。
  • 如何直面焦慮和恐懼?給你3點實用建議,幫你走出困境
    一、正視焦慮和恐懼,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有甜就有苦,平淡的生活正是因為有苦的感受,才能更襯託甜的味道。焦慮和恐懼也是一樣,面對焦慮和恐懼,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它們存在的意義。生活中焦慮和恐懼是必然會存在的,如何應對生活的煩惱,讓內心變得輕鬆,你可以試試這些方式:1、學會給自己放鬆人在焦慮和恐懼的時候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無形的壓力,更有甚者會產生一些軀體性症狀,例如因為壓力而導致內分泌紊亂、失眠、胃疼、
  • 神經科學證實:唯有直面恐懼才能克服恐懼 | Science 論文推薦
    她觀察到的現象為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奠定了基礎,這是一種在可控條件下讓人們直面恐懼,以幫助他們克服恐懼的方法。 百年之後,神經科學家已經可以觀察面對恐懼時大腦內部的反應。利用基因工程工具,他們可以標記小鼠大腦內儲存特定恐懼記憶那些的經元,然後,就能看到小鼠回憶起恐怖記憶時神經元的活動情況。
  • 從斷舍離看減法工作術,有用、有價值、有意義,才是高效的核心
    如果你現在剛好有這方面的煩惱,相信斷舍離式的減法工作術,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尤其是當忙碌成為常態,日常瑣碎的流程佔滿了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完全成了被任務帶著走的節奏時,你也只能是一邊麻痺地執行,一邊給自己『洗腦』:「忙碌才是工作該有的意義。」難道我們不應該去追求一種,更合理,又健康的工作狀態嗎?
  • 過得好的女人,都懂得「斷舍離」,越捨不得失去,越得不到想要的
    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山下英子人生中的斷舍離,是一種最高級的自律。一個懂得「斷舍離」的女人,便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也會過得更好。越捨不得失去,越得不到想要的。
  • 斷舍離:無論工作還是家庭,想要身心輕鬆,需要適當捨棄
    事實是你也不會想要去收拾,所以該丟掉的衣服不要留著,壞掉的東西也不需要留著。人們談起現在的家具,總是被多功能的廣告詞而吸引。然而這只是商家賣出商品的一種手段,往往這些看似有用的東西實際上都沒有什麼用。比如風扇燈,看起來倒是節省了空間,把電風扇和燈結合在一起。
  • 斷舍離,是最高層次的自律
    煩惱總在你想要過得快樂時,不合時宜的出現,讓生活的麻煩堆積如山。你是否發現,自己的生活總是很忙碌,每天都似乎有很多事情需要操心打理,但是慌慌忙忙一整天下來,看似做了許多事情,實則沒有幾件真正有意義的。只有在斷舍離之後,才能過上簡單、清爽且高效的生活。其實,許多人都有「儲存」的癖好,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都抱著一種「留起來一定有用」的心態。
  • 你要的斷舍離,不過是簡單生活而已
    看過電視劇《北京青年》的都知道裡面的一場對白,女主角權箏問相親的對象:「既然生活給了你無盡的壓力,為什麼不掙脫將你束縛的繩索將青春重新走一回呢?」03那麼,我們究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夢想中的幸福與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