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讓年輕員工更快成長,讓組織更正向

2020-12-18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

導讀:期望理論是我最喜歡的激勵理論,因為運用這個理論,可以直接與工作績效相關,同時它也是培養年輕人的有效方法。

1

一個關於期望理論的實驗

期望理論是一個非常好玩的理論。我還記得第一次聽老師介紹這個理論時,講的一個研究設計。

一組研究專家決定做一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小學,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舉行了一場全校選拔賽,在600多名新入學的學生中,選出60名最優秀的學生。學校的50位老師也進行了一次選拔,選出其中最優秀的5人。然後把這60名學生和5位優秀老師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優秀班級。

6年後,這些學生要畢業了。在最後的畢業考試中,60人成績優異,全部進入該地區前200名。5位老師也在這6年的教學中取得非常驕人的成績,獲得各種教學獎項。

這個時候,研究小組公布了6年前選拔賽的標準,其實這些人都是隨機抽取的。但是經歷了6年,60名學生和5位老師真的成為最優秀的學生和老師。

這就是期望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會成為他所期望的樣子。

2

如何用好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的運用需要三個基本的條件:第一,期望價,也就是設定的目標。必須讓成員相信這個績效目標是可以實現的;第二,媒介,需要有獲得信任的載體和措施,我們稱之為媒介;第三,對於期望目標的評估,確信這個目標。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簡單地說,期望理論其實就是設計一個績效目標,並讓人們確信這個績效目標,最終實現這個績效目標。

在上述的故事裡,全校最優秀學生和老師是目標,選拔賽是媒介,5位老師和60名學生確信自己是最優秀的是對這個目標的評估。

期望理論是培養年輕員工主要的方法,年輕人都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可塑性很強,你期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是如何運用期望理論。

運用好期望理論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設計的目標不要太高。不要設計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為無法達到的期望等於沒有期望。

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組織確定了一個全員的目標,這個目標太宏大和高遠,結果95%的人認為根本無法實現,同時又知道不能開除95%的人,所以人們都不在乎這個目標,也不要求自己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一個沒有人相信會實現的目標,是一定不會有激勵效應的。

第二,需要有媒介。媒介就是建立公信程度,要設計一個讓人們認為公平可信的載體。

第三,承諾要兌現。不管最後多少人達成期望,都一定要兌現當初的承諾,這樣才可以激勵人們向更高的期望努力。

當你能夠做到這三點,運用好期望理論時,你會看到人能爆發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3

我對期望理論充滿感情

我其實是在一個農村裡長大的。在那裡,我遇到了一個特別好的班主任,可以說我的人生是因為她而改變的。

雖然我們身處偏僻的農村,但老師每天都會跟我們講,外面世界多麼美好。她總是不斷鼓勵我們,你們一定能走到外面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她總是幫助我們發現我們內在的潛質,比如她會在班級裡組織小樂隊,讓有才藝的同學可以有機會表現;她組織講故事會,讓會講故事的同學有機會表現;她會帶我們進行畫畫寫字比賽,跑步比賽,爬樹比賽,作文比賽,作業本展示等等,這一系列的比賽和活動都是為了讓每一個同學得到展示的機會,我們也就都有了各自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的班級一共83人,無論是中考,還是後來的高考,我們這個班都創造了這個地區的升學記錄,而在幾十年畢業後的今天,我們的同學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優秀者,在內心裡,我們都認為和這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有關係。

她就是運用期望管理,天天跟我們講、有空就跟我們講,你們一定可以做到,你們一定能打開視野,你們一定可以成為優秀的人。

所以我一直對期望理論很有感情,你如果能夠動用期望理論,是可以讓年輕人很快成長,而且讓這個組織很正向。因為你在其中嵌入了夢想,就會把年輕人的期望值拉高,大家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自己。

所以我覺得期望理論是非常重要的,你能把它用好,就會對直接績效產生很好的影響。(全文完)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 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

本文來源春暖花開,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陳春花:疫情下5個改變讓員工幫你走出危機
    危機中要依靠員工創造價值,而不是裁員減薪。所以陳春花認為,疫情下,企業都面臨組織變革的問題。數位化時代的組織變革,我們要關注哪些變化?為了了解數位化到底是什麼,陳春花過去用了大概七年的時間去研究,她發現今天無論是可持續發展,還是如何尋找價值判斷,企業都離不開一個大的背景——數位化生存。
  • 陳春花:對組織來說,學習障礙是致命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春暖花開,作者陳春花,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導讀:企業的發展中面臨諸多變化的挑戰,如果組織不願共同學習、不願一起改變,將會阻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你曾經提到企業要尋找到共生分享的新模式,但共享員工在佛山製造業內並非都適用。你認為佛山企業應該如何應對當下的人員緊缺問題?陳春花:針對製造業人員緊缺的問題,可考慮產業價值鏈上的人力資源共享、靈活用工等方式來解決。此次危機中,我們看到很多行業都加入到幫助員工的「共享員工」模式計劃中。
  • 陳春花:人才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對新生代員工的管理一定要了解他的心智,把心智調過來,不能任由他這樣。 這三件事得做,如果不做,你遇到的年輕人永遠有這個難題。有個問題不清楚該如何解決,花老師,今天能不能給一點乾貨,我們到底怎麼在組織內部挑選真正符合的人才?陳春花:在組織內部,排在第一位的不是選,而是看他能不能打出來。也就是說,他的經營業績要先做出來。第二,你要看他做出來之後,願不願意幫助別人也做出來。尤其在你要打造核心團隊的時候,這非常關鍵。
  • 陳春花:打造「共生」型組織要有四種境界
    我們更多組織在一起共生成長,對領導要求,你能夠賦能、遷移、協助他去做成長。這樣一個概念下我們可以理解到底什麼叫做共生型組織,生態網絡,把傳統單線思維拿掉,是跨領域的組合,幫助我們真正形成新的價值創造,超越了單個個體的組織效率,其實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部分。我希望我們有更多分享幫助到我們每個企業找到新的路徑,我更期待等一下蒲堅總給我們的分享,謝謝大家!
  • 向內尋求共生力量,向外獲得共生價值
    陳春花:開放邊界,共同成長是未來領先企業的核心特徵過去6年間,陳春花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走訪眾多企業,基於對中國商業實踐的長期觀察與思考,陳春花在其新作《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新路徑》中倡導建設「共生型組織」。
  • 陳春花: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組織結構
    (圖片來源:攝圖網)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中國企業在組織結構設計上常常犯錯誤。組織結構設計要服從於企業的戰略。在管理職能的安排上,組織結構是要解決權力和責任的相互關係的,最為重要的是,組織結構必須保證權力和責任是匹配的。只有在匹配的權力和責任的關係中,組織管理才會有效發揮作用。所以組織結構需要清晰地設計出溝通線、控制線、責任線和權力線,其中權力線和責任線是組織結構的縱向安排,溝通線和控制線是組織結構的橫向安排。
  • 陳春花:打造共生型企業 7-Eleven做對了什麼?
    在陳春花看來,今天組織所面對的挑戰,是持續的不確定性,無法判斷的未來,以及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更透徹的影響。為此,組織必須要找到一個新的形態,陳春花將新型組織稱為「共生型組織」,它必須擁有幾大特徵:互為主體性、整體多利性、柔韌靈活性、效率協同性。陳春花表示,想要打造共生型組織,企業管理者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認知——你的組織能不能像水一樣?
  • 賦能青年員工成長與發展
    中國銀行十分重視人才工作,中國銀行能夠成為百年老店,靠的正是一代代中行人的努力和奮鬥,在這其中,青年員工隊伍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該行改革發展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 陳春花:別在危機到來的時候,才發現組織柔性化能力不夠
    (圖片來源:攝圖網)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每次遇到巨大危機時,組織柔性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問題。事實上,組織柔性化能力一直應該是企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是在沒有遭遇到巨大危機挑戰時,人們似乎並未在意對其持續打造。2020年11月28日,在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上,陳春花教授發表題為「環境不確定性與組織柔性」的精彩演講,探討了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怎樣能夠讓組織具有柔性並取得績效。以下為演講全文精編。2020年的疫情讓我們意識到,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了常態。
  • 中國銀行雲南省分行賦能青年員工成長與發展
    中國銀行十分重視人才工作,中國銀行能夠成為百年老店,靠的正是一代代中行人的努力和奮鬥,在這其中,青年員工隊伍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該行改革發展不可或缺的生力軍。「我與祖國同奮進、我與中行共成長」主題活動。
  • 【「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三講】陳春花:應對危機的四個關鍵行動
    在此之前,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衛生經濟學專家李玲教授分別以《中國古代政治對當代的啟示》和《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為主題,向北大國發院MBA、EMBA同學、校友做了精彩分享。新冠肺炎疫情給大量中小企業帶來了生存的壓力。面對危機,企業該如何應對?
  • 陳明哲 x 陳春花 x 張鵬:企業管理的精一與雙融
    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是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席教授、國際管理學會2012-2013 屆主席、國際管理學會暨戰略管理協會終身院士陳明哲教授組織發起,希望通過定期研討和交流,促進中國管理學者的成長與發展、推動中國管理問題的研究、提高中國管理教育的質量、
  • 陳春花等6位教授: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是花錢買不來的
    原點學習社7位發起人分別來自5個商學院,陳春花老師是北大國發院教授,魏煒老師是北大滙豐商學院教授,肖星老師是清華大學經管院教授,朱武祥老師是清華教授,和魏煒教授一起聯合創了「魏朱商業模式」理論,忻榕老師是中歐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專家,周宏騏老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廖建文是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包含了戰略、商業模式、組織管理、領導力、公司金融和會計、營銷(特別是數字營銷)
  • ——陳春花教授在2020中國水產品大會上的...
    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陳春花老師寫了一本書《危機自救:企業逆境生存之道》,根據對眾多企業的觀察,陳老師認為,在危機當中能夠自救的企業,很重要的一個操作就是挑戰極限式降低成本,當企業能夠挑戰極限式降低成本的時候,就有能力有一個釋放空間,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二)當期業績的來源:組織效率與顧客語言。想獲得當期的業務,必須回到顧客端。
  •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應邀出席:2020「中國商學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陳春花陳春花,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潛心研究的學者陳春花教授在中外企業的組織與文化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她所著《領先之道》被譽為中國版的《基業長青》,獲諾貝爾經濟學得主麥可.斯賓塞博士傾力推薦。
  • 陳春花:重新理解組織管理的核心命題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陳春花老師認為組織存在有三個必要條件:每個人願意作出貢獻;有共同的目標;彼此能夠互相進行信息交流。
  •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應邀出席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陳春花陳春花,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 陳春花:自我成長需要突破三個障礙
    來源:金融界網站在技術驅動環境巨變的時代,對於共生型組織而言,每一個組織成員的自我成長和實現能力依然是極為重要的能力。當一個組織憑藉合作得以站在向全世界輸出產品和服務的風口,更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合作所提供的是一種機會與資源。
  • 陳春花:數位化時代組織管理的三個關鍵詞——賦能、共生、協同
    圍繞著「智能協同」這一關鍵詞,陳春花教授在大會上發表了一場「新演講」,給出了自己的研究結論。在過去幾年中,一個最大的變化以及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數位化對整個組織發展和組織成長的推進,以及全新展示所需要的一些新能力。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組織,其實都在找尋自己的方向。我們通常會用一個詞,數位化轉型。在轉型當中最根本的一個改變其實是組織自身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