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日本的冠心病死亡率僅為0.04%,全球最低。而我國的心腦血管發病率是日本的75倍!
日本人的心腦血管好,並不是天生及遺傳來的。日本人血管壽命長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隱藏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我們不妨也來借鑑學習。
1.喜歡吃保護血管的食物
深海魚
日本人普遍喜歡吃深海魚如鮭魚、鮪魚、金槍魚、三文魚、鰻魚等。而且日本人烹煮魚類的方法多為低溫煮熟、清蒸。
研究證明,深海魚不僅肉質細膩鮮美,而且營養價值超過河魚。深海魚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血壓和心臟病的發病率。深海魚中大多含有豐富的牛磺酸,有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甘油三酯,對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而且清蒸、水煮過的魚,能夠有效保全營養成分。
納豆
納豆是大多數日本家庭餐桌上的一道常見菜品。而且很多日本公司的工作餐中,都少不了納豆。
研究證實,納豆的營養豐富,不僅能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而且納豆中含有的納豆激酶,具有溶血栓、調血壓、血脂的作用,對保護血管十分有益。
2.吃鹽少
鹽吃多了,不利於血管的健康。
食鹽中的主要成分的氯化鈉。研究發現,平日裡吃得過鹹,就會鈉攝入過多,引起電解質失衡,使血管內和周圍組織之間出現較大的壓差,出現高血壓,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血管疾病。
而且日本人在平日做菜的烹飪方法上,通常是以生吃、涼拌、水煮、清蒸為主。這樣做既能保全菜品的原汁原味,又可避免鹽分攝入過量。
有統計顯示,日本人平均吃鹽量還不到中國人的一半。
3.食材多樣化
去過日本或是在某些媒體看過日本就餐的人不難發現,日本人吃飯,講究食物種類豐富而且量少。
一餐飯裡葷素俱全,水果、甜品均包含,都是用小蝶或小碗盛裝,種類繁多,這樣做每頓飯,既不會吃得過飽,又可以攝入多種均衡的營養成分。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堅持飲食多樣化的原則,不僅可以有效預防肥胖,減輕心臟負擔,保護心血管,同時還能預防血脂異常、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4.喝淡綠茶水
在日本,茶道是相當流行的,而且在日本大多數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茶。因此很多日本人平日裡有喝淡綠茶水的習慣。
茶水,是健康飲品,淡茶水,也是很好的血液稀釋劑。
尤其是綠茶,研究發現,綠茶的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具有保護心血管、降血壓等作用。經常飲淡綠茶水,有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5.睡午覺
大多數日本人有午休的好習慣,午時小憩,中午的時候,睡15-30分鐘的午覺。
睡眠。對於血管健康,尤為重要。
睡眠不足,會使身體大量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使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血液變得更粘稠,從而會增加血栓、斑塊的形成,促使血管堵塞的發生。
研究發現,每周午睡1-2次的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能夠降低61%。
6.飯後散步
在日本公布的養生秘訣中,飯後快步走就在其中。
日本人喜歡在飽餐後散步,尤其是晚餐後就算是下雪的冬天,也很少間斷。
飯後半小時,適當的進行快步走,屬於有氧耐力運動,是改善血脂的最佳運動形式。
研究表明,在飽餐半小時後,通過短時間的快速行走,可有效消除人體內的多餘血脂。
快步走可以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幫助排除血液中的毒素。每天飯後半小時的運動,可起到預防血管疾病的作用。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