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熟練掌握美術學科的基礎知識、技能後,對於學生來說基礎知識、技能依然是刻板的,不鮮活的,那麼怎麼才能把基礎知識、技能轉化為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我們大家都明白基礎知識、技能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其本身的價值,只有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基礎知識技能向核心素養的轉變。以核心素養為本位的美術教學,是教學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觀念變革。古人說「技進乎藝,藝進乎道」,這裡的「技、藝」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指美術學科中一小部分的技術知識與技能,它不能很好的與別的學科知識聯繫在一起,兼容性不夠強。「道」則是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充分融合,靈活運用,在前者的基礎,多用於生活中,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在過去的美術學科教學中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技」的層面上,在今後的教學、學習中應該向「道」的層面去轉化,即把基礎知識技能熟練掌握和理解運用提升到解決教學、學習方面來。那麼我們怎麼才能把基礎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呢?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總是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們現在用的美術教材裡內容都是比較全面,比較平均,有些章節內容就不太適合教師本身的教學需求。其次,教師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學習的內容又比較多,比較雜,教學的深度和延展性不足。再次,現代美術教學中以臨摹為主,容易忽視兒童自身的創造力的發揮,以及容易忽視兒童本身成長過程中對事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以成年人自身對事物的理解來教授兒童,這樣容易忽視兒童自身對事物的理解與判斷。《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不能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美術教師要對美術教材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學會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有效的取捨整理和綜合,爭取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下,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以及課程的學習重點等綜合因素對課堂教學內容深挖、精講,爭取讓每一堂課中都能最大化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怎麼既能讓美術的基礎知識、技能轉化為核心素養,又能在教學過程中不忽視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
解決方法:
運用「單元化教學法」解決。「單元化教學法」指以相對完整的教學內容或主題、活動為單位並制定的多課時教學法。芝加哥大學的莫裡遜在1931年創造了「莫裡遜單元教學法」。單元教學法是對教材的整合,它把教材及活動劃分為一個完整的單元,且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教師的需求讓每一個單元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方法,這樣根據學生以及教師的需求可以充分的把握教學時間的長短、以及讓教師更容易掌握教學內容的側重性,這樣即讓零碎的知識得到了統一,又可以讓老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更好、更融洽。學生在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更有利於基礎知識與技能向核心素養的轉變。能在當節完成的作品,往往技能比較簡單,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創新和突破很小。如果將單課時的教學作為衡量學生水平、教師水平的標準,那麼,美術教學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單元化教學離不開課題和研究的過程 ,以教材中的某一課分解或者是拓展,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共同參與共同成長。
具體的實施方法:
拆分,整合教學模塊,使表現內容、形式相同的課程成為一個單元。
合理甄選教材內容,使主題類似的課程融合成為單元。
合理的取捨和分解一堂中的內容,使一堂課分成一個單元。